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安徽省地壳介质P波Q值的确定及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省测震台网记录到的中小地震P波记录,采用频率域方法,测定本省区域范围内1985-1995年间地壳介质的Q值。本地区介质特性Q值与震中距间线性关系较好,本地区地壳Q值目前处于中低值状态。  相似文献   

2.
通过北京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前后介质Q值、剪切应力和小震(M_L≤3.0)震源参数的变化的研究,给出一种中强地震短临预报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依据尾波衰减特征,采用测量尾波包络体最大双振幅方法,分别用单次散射和多次散射模式处理了苏、皖、鲁、冀四省42个DD-1台站,51个地震的尾波资料,求出与散射有关的地球介质Q因子,并对Q值随尾波推移时间窗,震中距的变化进行归一法处理,公式如文中式(11)(12),用归一法求得的多次散射模式Q02值分布图象表明,高Q值与中强地震活动背景有关,这种简易测定地球介质Q值的方法在地震前兆分析中有着良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区域介质品质因子对地震动参数衰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考虑介质环境表观品质因子,根据美国西部强地震动记录确定了地震动衰减模型中的参数,在不考虑震源机制细节差异的条件下,分析比较了八个地区由于表观品质因子Q值不同导致的地震动加速度傅里叶幅值谱和均方根强度衰减关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二维格林函数的F-K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算子表示法,在F-K域内将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进行算子分解,然后利用留数定理求出格林函数的解析解。并给出了一个算例,得出时空域中qP波、q(SV)波和QH波的格林函数剖面。  相似文献   

6.
含裂隙双相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各向异性介质和含裂隙双相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理论,导出了具有四阶对称轴的含裂隙双相各向异性介质的本构关系与波传播的运动方程.指出在含裂隙双相各向异性介质中可能传播6种类型的准纵横波,即快纵波QP1,慢纵波QP2,两个分裂的快横波QSV1,QSH1和两个分裂的慢横波QSV2,QSH2.并以平面波传播为例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三维半球形凹陷饱和土场地对平面P波散射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Biot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利用Fourier Bessel 级数展开法,得到饱和多孔介质半空间中半球形凹陷地形对入射平面P波三维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利用这一解析解数值计算给出地表位移幅值,分析入射角、入射波频率对地表位移幅值的影响,并与现存的单相介质情况下三维半球形凹陷问题和两相介质情况下二维圆弧形凹陷问题得到的结论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8.
圆弧形凹陷饱和土场地对平面P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Biot 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利用Fourier Bessel级数展开法, 得到饱和多孔介质半空间中圆弧形凹陷地形对平面P波的散射问题的解析解. 数值计算给出地表位移幅值,分析了入射波波长、入射角、圆弧高宽比对地表位移幅值的影响,并与现存的在单相介质情况下得到的结论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9.
裂隙各向异性介质波场VSP多分量记录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各向异性介质中最为普遍的裂隙各向异性介质出发,推导了同零井源距VSP三分量观测方式相一致的一维三分量波动方程.为了更符合实际观测,引入了坐标旋转,可以模拟井中任意方位的多层各向异性介质的波场响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波场数值模拟,重点突出了获得凡R3×3矩阵剖面的方法,同时对R3×3,矩阵剖面进行了一般性的分析解释,事实证明,R3×3矩阵剖面含有介质丰富的各向异性信息.  相似文献   

10.
大地电磁二维对称各向异性介质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假定垂直轴为二维对称各向异性介质主轴之一,构造走向与另一主轴方向成任一夹角,用伽勒金(Galerkin)有限元法和矩形网格,优化地合成总体刚度矩阵,使二维各向异性介质的基本方程形成有限元代数方程组,求出各节点场值,并利用MOM法求出辅助场,进而求出张量阻抗等响应函数.同时还对有关文献的计算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检验  相似文献   

11.
根据介质Q值理论,通过小震记录中地震直达波P波测定了山西断陷带北中部的介质Q值。从定襄、代县、灵丘、大同台的小震目录中精选出92个记录波形好的地震样本进行了Q值测定,弄清了山西断陷带北中部的介质Q值分布情况,得出了Q值相对较高的区和点,这为未来山西中强地震的预报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渭河断陷盆地的地壳速度场、介质品质因子等地球物理场的分布探讨了华县大地震的深部地球介质背景。结果表明,华县8(1/4)级大地震震中位于高Q值区和低Q值区的过渡带上,其孕震区是地壳内的高Q值低速区,该地震的孕育与地壳内的低速高导层、地幔上隆、孕震区内的断层及微裂隙中流体的存在与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Aki的尾波散射理论,利用澜沧—耿马7.6、7.2级大震前后近12年的时间,对大震区域及外围的7个地震台3000多张地震记录图的尾波进行了测量,计算出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澜沧、耿马大震前有3~5年左右的低Q值异常;在大震前一年左右,Q值处于回升阶段;大震后多数台Q值明显增大。在对两次大震震中和两次强震震中的不同距离的台站测出的Q值,确实存在主震前低Q值或高Q值,主震后高Q值或低Q值的两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并得出地震强度与Q值异常幅度无关,与Q值异常的持续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14.
甘肃地区S波非弹性衰减Q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利用新建"十五"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项目记录到的甘肃地区地震波形资料,研究了甘肃地区S波的非弹性衰减Q值,得到甘肃东南地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374.0f0.3084;祁连山中东段地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693.6f0.2865。从分区Q值研究结果看,各分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显示出了Q值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这种区域差异性与甘肃地区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地壳速度结构及热活动状态的区域差异性有较好的一致性,活动强烈、高热活动以及低速区为相对低Q值区,地震波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了脉冲传播和谱振幅比法测定岩石破裂孕育过程中Q值变化矛盾的原因,提出用能量法测定Q值,并以大理岩,大姚铜矿砂岩为例给出了真三轴压缩时岩石破裂孕育过程中P波总能量的变化及不同方法所测Q值的变化特征。其中能量法所测Q值与P波总能量变化特征一致,即主断裂前它们都出现了“下降—回升”变化及变化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6.
TheTOBisoneoftheyoungestandhighestintracontinentalorogenicbeltsinMiddleAsia.It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accommodatingtheconvergencebetweenIndianContinentandtheSiberianContinent,andtherefore,itiswidelynoticedbygeoscientistsworldwide.Uptonow,severalgeoscienc…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s for Q value inversion in 2-D lateral inhomogeneous medium have been introduced. The 2-D Q value inversion has been conducted using seismic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data of the profile from Korla to Jimsa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2-D Q value structure of the transect from Korla to Jimsar is characterized by vertical stratifying and lateral zoning. Vertically, the crust can be divided into upper crust, middle crust and lower crust with the Q value increasing downwards. Horizontally, the total transect can be classified as three regions—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TOB) and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the Q value increases northwards, indicating a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Tarim Basin into the The Q value within the TOB jumps near Kumux, making a stage-like difference in Q value. The Q value distribution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JB suggests a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Junggar Basin (JB) into the The double subduction pattern of the and JB into the TOB revealed by the transect from Korla to Jimsar has a big difference from the model “lithospheric subduction with intrusion of the layers into the crust”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geoscience transect from Xayar to Burj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rovide some dynamic evidence at lithospheric scale for the segmentation of the Zhang Xiankang, Zhang Chengke, Jia Shixu et al., A summary report o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GGT (in Chinese), 1999 Xu Xinzhong, A summary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seismic exploration on the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profile from Kktuohai to Aksai (in Chinese), 1990  相似文献   

18.
粘弹性VTI介质地震波模拟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利用有限差分法分别对弹性和粘弹性VTI介质进行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并针对波场快照和波场记录特征,分析不同品质因子组合对波场能量衰减和频率吸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应于膨胀滞弹性形变的品质因子变化主要影响qP波的能量衰减;对应于剪切滞弹性形变的品质因子变化主要影响qSV波的能量衰减;对于qSH波,两个品质因子分别对应于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能量衰减;品质因子较小时,qSV波和qSH波的频率向低频方向移动,qP波频率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20.
拜城—大柴旦剖面的上地壳Q值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横跨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拜城—大柴旦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对拜城—大柴旦剖面研究区上地壳的Q值结构进行了反演. 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的Q值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性,Q值随深度的加大而增大;横向对应的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Q值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的上地壳具有稳定的Q值结构,但盆地北缘(特别是库车坳陷)的Q值比南缘的低,表明北缘的介质比较破碎. 这可能与盆地北缘活跃的构造特征与巨大的沉积厚度有关,是引起盆地南北两侧地震活动性差异(北缘强,南缘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尔金造山带上地壳的平均Q值较高(约500),这可能由于结晶基底埋藏较浅,基岩出露,因此地震波在此处传播能量衰减较慢所致. 柴达木盆地西半部分上地壳的Q值除了表层的(厚1.0~2.0km)较高外,其余各层的Q值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相当(平均约400),显示了与塔里木盆地相似的稳定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