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韩召华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2):552-557,578
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危险等级进行评定时,由于其地形控制点选取合理性较差,导致其所采集遥感图像清晰度较低,地震等级评定不够精准。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地震灾情遥感信息危险等级在线应急评定方法。利用图像几何校正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幅裁剪,基于裁剪结果选取地面控制点,提取有价值遥感数据信息,建立遥感解译评估指标。将推导出的综合震灾指数引入到指标中,将各个评价单元的信息进行等级排序和划分,完成地震灾情遥感信息危险等级在线应急评定。仿真实验中,对所提方法和GIS地震危险等级评定方法进行有效性对比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地震灾情遥感信息危险等级在线应急评定方法提升了灾情地形控制点选取的合理性,使获取的遥感图像更清晰,灾情等级评定结果更精准。  相似文献   

2.
从新疆地区主余震活动看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辉  邓志辉  王海涛  王琼  路星 《地震地质》2011,33(3):586-601
选取新疆地区1970年以来15次MS6.0以上地震作为源地震,MS4.0以上余震作为目标余震,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在新疆地区存在问题,80%的源地震发生后,其△CFS正区目标余震数量少于负区目标余震数量;33%的源地震发生后,其正区目标余震数量远少于负区目标余震数量(前者不...  相似文献   

3.
自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以来,四川盆地内部及盆地边缘发生了一系列MS≥4.5地震,部分地震发生之后,四川及邻区又发生了MS≥6.0强震。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后,对四川盆地内部及盆地边缘MS≥4.5地震的预测意义进行了研究和疏理。通过给定不同的预测规则,对上述MS≥4.5地震的预测效能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仅四川盆地内部,以三台、梓潼等区域为代表的历史少震与弱震区MS≥4.5地震对四川及邻区未来半年内发生MS≥6.5地震具有显著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四川地区2010年8月至2015年3月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重力场等值线变化图像,研究分析2014年康定MS6.3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三岔口地区长期保持区域性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2)在康定MS6.3级地震前后三岔口地区的区域性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变化并不是特别显著;(3)在康定MS6.3级地震前震区重力变化等值线出现四象限区域或者类似于四象限区域的分布特征;(4)康定MS6.3级地震发震位置处于0值线附近且0值线在此处发生明显的转折、畸变;(5)康定MS6.3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减小后回调增加的过程中,震后重力继续回调增加。  相似文献   

5.
2008年世界地震灾害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摘要2008年全球地震活动为中等水平,但地震灾情较重。地震死亡和失踪人数总计88223人。伤374171人。经济损失8500亿元。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在中国。四川I汶川8级地震是中国自唐山地震以来最严重的震灾。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对比研究了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MS8.5远震和汶川MS8.0近震在四川及其附近地区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差异,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以上升为主,同时水位上升与下降的井点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分区性;水位、水温同方向阶变的井点数比例高于两者反方向阶变井点数比例,当水位同震变化为振荡型时,水温以下降型为主;相对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井点数量增加,无变化井点数量减少;所有井水位和大多数井水温同震阶变的方向都不因地震的远近、大小、震源机制或地震方位的变化而改变,个别发生水温同震升降方向变化的井点是由于水的自流状态和水位同震阶变由振荡转为阶变的改变所引起;水位同震升降性质受控于当地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而水温同震变化还与地震波引起的井孔中水的运动方式、水温探头放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其机理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7.
1 研究背景 云南盈江地区历史地震活动频繁,2008年以来密集发生了一系列5级以上地震,如:2008年盈江铜壁关MS 5.0地震、盈江徐家寨MS 5.0地震、盈江苏典MS 5.0、MS 5.9地震, 2011年盈江MS 5.8地震,2014年盈江卡场MS 5.6、MS 6.1地震等.该区地震活动活跃,逐渐成为滇西地震研究重点地区.2021年6月12日,该区再次发生盈江MS 5.0地震(24.96°N, 97.89°E).  相似文献   

8.
<正>利用地震背景噪声研究地下介质波速变化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基于该方法的连续监测能力,通过分析研究区内各台站对间介质波速的时变曲线,可以提取地震发生前后介质波速变化的时空分布;并可通过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寻找引起介质波速变化的原因,从而为地震预测提供一定参考。以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MS7.0地震为例,选取了四川地震台网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布的11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应用其2013年1月至12月期间的垂直向连续波形资料,利用背景噪声方法进行周边区域  相似文献   

9.
整理了近40年菲律宾MS≥7级地震公开的灾害数据,采用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可公度结构系等方法分析判断未来地震的时间;利用相邻地震震源经、纬度差变化分析震中的空间迁移;并利用震中经向、纬向迁移进行佐证,实现对其时空结构的未来趋势判断。通过判断发现菲律宾MS≥7级地震在2014年、2015年发生的信号较强;未来地震震中可能会在2013年10月15日菲律宾地震震中的东北方向,空间位置大致在9.8°N以北,126.704°E以东。菲律宾MS≥7级地震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减速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更大,且速率转换的时间越长越易发生地震;同时发现太阳活动处于活跃强烈期内时,太阳黑子峰值、次峰值前后发生地震的概率很大。目前地球自转正处于减速期、太阳活动处于太阳黑子第24周期极大年附近,所以2014—2015年菲律宾发生MS≥7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0.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 0地震和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 0地震为研究对象,利用四川及周边区域GPS数据分析地震发生前四川及周边区域电离层异常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汶川和九寨沟地震发生前,孕震区上空均出现明显的电离层异常扰动。该扰动与汶川和九寨沟地震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川滇区域临震电离层异常监测提供参考震例。  相似文献   

11.
梁卉  高小其  向阳  朱成英 《中国地震》2018,34(3):534-544
泥火山形成于特定的水文地质及构造环境,其喷发活动是内部大量气体聚集引起异常高压的一种释放,可以将大量地下信息携带到地表,被称为"天赐钻井"。新疆乌苏艾其沟泥火山实时观测始于2011年8月,自观测以来,在其周围200m范围内,共发生了4次6级以上地震,分别是2011年11月1日新疆尼勒克M_S6.0、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M_S6.6、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县M_S6.2及2017年8月9日精河M_S6.6地震。在4次地震前后,艾其沟泥火山喷发活动均出现了"背景值—上升—转折—下降—背景值"的宏观异常变化现象,地震则发生在泥火山喷发活动由强到弱的过程中,尤其是在2017年精河M_S6.6地震时,乌苏艾其沟泥火山的喷发活动异常变化现象为新疆地震局做出震情形势判定提供了一部分依据,具有一定的减灾实效。  相似文献   

12.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震后,浙江省地震局利用大数据采集了1031.99万条手机位置记录和4.46万个空间格网位置。本文结合24hr连续定位的手机数据,使用手机位置数据分别对九寨沟灾区人口从时间和地理维度上进行了量化分析,估计了多维人口分布的偏差,同时,探讨了剔除微观误差数据用户来估算灾区通讯基站退服分布的方法。该项工作为震后快速获取灾区人口实时动态分布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地震灾害评估提供了较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MS7.0地震。震前我们实验室主要做出以下预测:(1)根据我国强震的空间分布有序性规律,在2015年曾做出预测:甘肃省东南部、四川交界处将来可能会发生8级地震;(2)根据44年周期和7年周期,2016年预测四川区域在2017年会有7.5级地震发生;(3)依据地磁仪器观测到的数据异常,2017年7月28日认为近期将有6~7级地震发生。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经综合分析我们的三次预测,以及6—7月在四川茂县出现的多次滑坡事件,认为若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将会是一个很好的短临预测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从地震紧急处置程序、信息报送、灾情调查与烈度评定、震情监视与趋势判定、应急宣传等方面介绍了甘肃省地震局在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后的应对过程和工作成效,揭示了甘肃灾区的震害特点并得出了相应的启示,归纳总结了甘肃灾区震后恢复重建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宴金旭  叶肇恒  郑逸  史丙新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4):1019-1023,1034
根据四川荣县M_S4.7、M_S4.3、M_S4.9地震现场灾害调查资料,分析房屋震害特征和人员伤亡情况,结果表明震区房屋破坏类型主要为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其中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受损比较严重,人员伤亡主要由房屋损坏导致;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该地区房屋建造年代久远,房屋结构不合理、抗震性能差,短时间地震频发造成震害累积,再加上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薄弱等。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in the 2013 Urumqi MS5.1 and the 2015 Pishan MS6.5 earthquakes, which are directly beneath the citie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n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site conditions, seismic fortification level of buildings, we preliminarily analyzed the cause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for buildings caused by the two earthquakes.Finally,we give some advice on earthquake resistance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earthquake damage prevention in Xinjiang.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九寨沟地震建筑物震害定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震后获取的无人机影像,结合地面震害调查资料,分析各类建筑物震害特征,建立建筑物震害无人机遥感解译标志;选取地震灾区漳扎镇(部分区域)和荷叶寨2个区域作为研究区,进行了无人机遥感建筑物震害提取,基于遥感震害指数进行了震害定量评估,并与现场建筑物震害调查统计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显示,遥感解译建筑物震害与实际震害程度相吻合,表明利用震后快速获取的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可以较为准确地识别建筑物震害,进而为地震灾害定量评估和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薛杭  赵烽帆  荣华 《中国地震》2022,38(3):425-431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 MS6.8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信息公开效率的影响甚至决定了事件处置的舆情发展。本研究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为舆情引导主体,对四川泸定 MS6.8地震舆情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舆情引导经验,探讨突发地震舆情引导对地震部门有效开展震后应急的促进作用,以期为今后的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植被指数和灯光指数定量评估地震发生后灾区的恢复情况,对灾区经济建设和生态恢复的评估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MS6.0地震灾区为研究区,对月度NPP-VIIRS数据、MODIS-EVI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进行预处理后获得4种灯光指数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分别建立NPP-VIIRS数据和MODIS-EVI数据的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预测地震年份的灯光指数和植被指数;通过预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对比分析,评价震后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后灯光总强度(TNL)和EVI均明显下降,与震中距离越近的乡镇下降越明显;EVI数据的下降具有滞后性和持续性,夜间照明恢复优于植被恢复情况;地震对TNL的影响高于EVI,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地震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文章从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对地震救援和震后恢复评价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中距离2016年1月21日门源MS6.4地震震中约33km,两次门源地震均发生在冷龙岭断裂附近,但在震源机制、主发震断层破裂过程及地震序列余震活动等方面显著不同。针对两次门源地震序列的比较分析,对研究冷龙岭断裂及其附近区域强震序列和余震衰减特征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对比分析2022年门源MS6.9地震和2016年门源MS6.4地震余震的时空演化特征,发现二者在震源过程和断层破裂尺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发震断层破裂充分,震后能量释放充分,余震丰富且震级偏高;而后者发震断层未破裂至地表,余震震级水平偏低。综合分析两次门源地震序列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认为其可能与地震发震断层的破裂过程密切相关,且同时受到区域构造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