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洱海湖盆晚第四纪地层的14C年龄测定及洱海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贵  焦文强 《地震地质》1991,13(2):179-183
从大理洱海湖盆西部平原湖沼相地层的分布和相关的14C年龄测定以及文物考古资料,阐述了晚更新世中期以来洱海的演变。研究表明,距今5万年以来洱海西部古湖岸线是从西向东迁移的。期间曾有过几次摆动。引起洱海古湖岸线变迁的主导因素是点苍山断块的间歇性抬升和洱海湖盆的下沉,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干湿演变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洱海富营养化探析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杰君 《湖泊科学》2001,13(2):187-192
通过对洱海富营养化成因因子分析,初步探讨了洱海在中营养水平暴发蓝藻水华的原因,认为洱海富营养化不仅与营养盐的积累有关,而且与环境因子、生物因子密相关、三者共同作用导致了洱海呈现富营养化的特征,并分析了洱海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防治洱海富营养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湖滨带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当前洱海湖滨带水生植物现状,本研究于2020—2021年间每季度对洱海湖滨带水生植物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洱海湖滨带现有水生植物206种,属56科156属,其中湿生植物149种,挺水植物24种,沉水植物21种,漂浮植物7种,浮叶植物5种;常见种有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菰(Zizania latifoli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菱(Trapa bispinosa)等,偶见种为忍冬(Lonicera japonic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等。(2)从区系分布来看,洱海湖滨带物种主要为世界分布(83种)和热带分布(55种)两种类型,分别占总物种数比例的40.28%和26.71%。(3)在植物群落方面,洱海湖滨带共有18个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其中湿生植物群落4种,挺水植物群落3种,沉水植物群落9种,浮叶植物群落2种;以狗牙根群落、菰群落、苦草群落、菱群落为主。通过与历史文献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近年来洱海湖滨带水生植物多样性有了显著提高,但目前存在挺水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4.
李东梅 《湖泊科学》2010,22(4):625-628
根据洱海流域1998、2004-2006年入湖、出湖水量监测成果,通过实测流量、降水量、蒸发量对入湖、出湖水量进行对比计算,结果发现,应用水文巡测方法与水量平衡方法计算出的2004-2006年洱海水资源量绝对误差最大值为0.2427×108m3,相对误差为4.8%,5%,说明两种方均可行.分析水量平衡方法的误差来源是枯期受湖面蒸发和农业提水灌溉的影响,提高洱海水资源量计算精度所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湖面蒸发量观测精度和还原水量计算精度.分析水文巡测方法的误差来源主要是巡测的监测断面距入湖口有一定距离,主要以面积比拟与降水修正进行计算,以及点据数量较少.针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四种措施:加强环洱海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加强洱海水面蒸发观测手段和方法;加强环湖生产生活用水的监督性监测;加强入湖河流水质水量并重监测与分析,以期更好地为洱海水环境、水资源保护和出入湖水量预测分析提供更准确的科学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2013年洱海水华期间微囊藻毒素和浮游植物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荣  王欢  余得昭  曾诚  沈宏  陈隽 《湖泊科学》2015,27(3):378-384
2013年秋季,洱海再次出现大规模水华,周边几十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引起当地政府的极大关注.为了解水华发生期间洱海水体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和浮游植物的种类及丰度,分别在2013年9月和10月两次在洱海采集水样,测定其中两种主要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含量,探讨微囊藻毒素含量对洱海周边水源地的安全影响.同时也对水华期间的浮游植物特别是蓝藻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微囊藻毒素与浮游植物种类和丰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洱海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偏低,暂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但在洱海的水鸟体内仍然检测到微囊藻毒素的富集,显示洱海蓝藻水华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浮游植物的研究发现,洱海水华的优势种属为微囊藻(Microcystis)和暗丝藻(Psephonema aenigmaticus).9月份暗丝藻更占优势,10月份则是微囊藻更占优势.研究结果显示处于富营养化初期的洱海水体中湖湾微囊藻毒素的含量与浮游植物中产毒蓝藻的种类和丰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对云南洱海湖泊岩芯沉积物进行了多环境指标(年代学、色素、硅藻、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磁化率、化学元素)的分析,建立了近1800年来云南洱海流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序列,气候演化具有暖干、冷湿交替的组合呈些特征气候阶段如中世纪温暖期、小冰期气候特征在洱海源泊沉积记录中均有反映,洱海湖泊上沉积记录的气候暖干-冷湿交替变化规律,反映了西南委风影响下的气候演化特征,湖泊沉积记录中包含丰富的人类以的信息,磁化率,元  相似文献   

7.
洱海流域低污染水类型、污染负荷及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献宇  胡小贞  庞燕 《湖泊科学》2015,27(2):200-207
为科学、合理地评估湖泊流域低污染水的类型及其污染负荷,以洱海流域为例,系统研究低污染水的概念及类型,确定了低污染水调查方法,并分析了洱海流域低污染水的来源、类型、产生量、污染物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洱海流域低污染水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厂处理尾水、城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含村落地表径流)3种主要类型,产生量为20069×104m3/a.由低污染水带来的总氮(TN)负荷为1393 t/a,总磷(TP)负荷为77 t/a.从空间分布上看,洱海流域西部和北部片区低污染水TN、TP负荷比例最大,分别达到88%和87%,因此应主要针对西部和北部片区特点制定洱海流域低污染水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洱海近50a来沉水植被演替及其主要驱动要素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依据文献报道的洱海水质、水文(水位)和沉水植被(物种组成、生物量及分布面积)数据,分析了近50年来洱海的水质变化、水位波动情况以及沉水植被的演替过程,探讨了驱动洱海沉水植被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表明,洱海沉水植被群落经历了原生、过渡、顶级和衰退等主要阶段;自1980s以来,流域入湖营养盐增加、水质持续下降、藻类生物量逐年升高、沉水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化和抑藻功能退化等因素是驱动洱海沉水植被演替与分布的原动力,水位大幅波动加速了洱海水生态系统由清水态向浊水态转变,并导致沉水植物大量衰退和某些特有物种消失.因此,在洱海水生态系统的治理以及沉水植被的恢复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降低外源营养盐输入和优化水位调控.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6,(6)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举世闻名。苍山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自北向南组成,北起洱源邓川,南至下关天生桥。苍山十九峰每两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奔泻而下,流入洱海。洱海古代文献中曾称为叶榆泽,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湖面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  相似文献   

10.
氮是造成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驱动因子,明晰流域内农村及城镇的氮素时空分布特征,对洱海水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输出系数模型计算洱海流域的总氮污染负荷及其组成结构;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细化26个子流域总氮污染负荷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5、2010和2016年的洱海流域总氮污染负荷分别为24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