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分散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很低,很难形成独立矿物和独立矿床,因此对矿床中伴生的分散元素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常规显微镜、电子探针和等离子质谱分析等手段,对大梁子铅锌矿床中的分散元素镉、锗、镓进行了研究。镉在闪锌矿中的含量随着闪锌矿颜色的变浅逐渐增加,镓则相反。分散元素镉、锗、镓的赋存状态为类质同象形式;矿床主要以富集镉为特征,其中镉主要富集于闪锌矿中,锗和镓主要富集于方铅矿中。  相似文献   

2.
分散元素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及找矿-综合利用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86个大-中型矿床(铅锌矿床30处、铜矿29处、钼矿14处、金矿6处、铝矿2处、钨矿2处、锡、铁、煤矿各1处)内分散元素地质调查、分散元素查定基础上,着重从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赋存状态划分了伴生分散元素金属矿床的类型和分散元素独立矿床的类型.对各类型矿床内8种分散元素(Cd,Ge,Ga,In,Tl,Se,Te,Fe)的存在形式,进行了单矿物提纯、岩矿鉴定、化学定量分析、X光衍射分析、电子探针分析、形成温度测定.总结了各类型矿床分散元素的成矿规律,指出了找矿-综合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3.
广东河台金矿中Se和Te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明启 《物探与化探》1990,14(6):454-463
本文研究了河台金矿Se和Te的地球化学特征。金矿中Se和Te一般作为矿化剂出现,是金矿床中常见元素。尽管Se、Te作为金矿指示元素已有一些报道,但多缺乏系统性。文中研究了河台金矿矿床矿体、围岩及土壤中Se、Te分布特征,初步搞清了Se、Te与金矿化的关系,指出了Se,Te的找矿意义和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侯德封 《地质科学》1965,6(4):303-312
本文从分散元素讨论金属成矿问题,这必然涉及到与它们共存金属的成矿体系。因而提出金属元素的产生和资源类型之间的关系问题,供今后研究。一、一般情况分散元素是一个经验名词,是指常存在于另一种主金属矿物中的元素,它们虽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独立矿物,但是它们很少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石。因此,找分散元素的富集点常是在金属矿石里下工夫。  相似文献   

5.
水系沉积物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是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找矿工作的基础, 分散元素作为一类新型的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已在勘查找矿工作中显示出显著的效用。西藏地区研究程度低, 以往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中, 多以主成矿元素及伴生有益元素研究为主, 一直缺乏对分散元素组成特征的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西藏羊八井—宁中地区680件水系沉积物样品的分散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从区域上看, 研究区内水系沉积物中强烈富集Cd、Se、Te元素, 其它元素分布均匀, 无富集。与羊八井—宁中地区水系沉积物中分散元素平均值相比, 区内二叠系洛巴堆组地层中强烈富集Cd、In、Se、Te元素, Tl仅在第四系中富集, Cd、In、Se、Te元素的富集可能是由洛巴堆铅锌铜矿床中闪锌矿、方铅矿等金属硫化物的风化作用引起的, Tl元素的富集与羊八井—宁中一带地热资源的热水沉积作用有关; 不同时代侵入岩区水系沉积物中分散元素含量接近研究区平均值, 仅有In、Tl呈现弱的富集。Cd、In、Se、Te元素作为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可指示铅锌矿化体的产出范围, 为区内开展铅锌多金属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散元素--金矿床中应引起注意的地球化学信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散元素Te、Se、Cd、Tl在某些类型金矿中可以富集,是黄金找矿的重要指示元素,甚至是最重要的指示元素。Te、Se主要富集在与碱性岩浆活动有关的金矿中,Cd主要富集在火山热液型金矿和古老结晶基底内的糜棱岩型金矿中,而Tl则在卡林型金矿中富集.分散元素在金矿床中的地球化学信息丰富了黄金找矿方法理论,拓宽了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7.
川滇黔铅锌矿集区是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铅锌矿床是否属于MVT型矿床长期存在争议。该区铅锌矿床以富集Ge等稀散元素为特征,闪锌矿是其主要载体矿物,但稀散元素在黄铁矿中是否富集、赋存状态及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等研究基本属于空白。本文通过LA-ICPMS研究富乐黄铁矿中微量元素(尤其是稀散元素)的富集特征,发现黄铁矿中也相对富集Ge。本研究样品选自富乐矿床的富乐和富盛两个矿段,包括1350、1410和1536三个中段(由深到浅),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床黄铁矿以富集Cu、As、Co、Ni为特征,局部富集Pb(Sb)和Zn(以方铅矿和闪锌矿显微包裹体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该类黄铁矿富集的稀散元素主要为Se、Ge及少量Tl、Te,而Cd和In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含Zn的显微包裹体(闪锌矿)中,类质同象是其余稀散元素主要赋存形式,且黄铁矿中Ge与Cu存在较好相关关系,可能存在Cu~(2+)+Ge~(2+)?2Fe~(2+)耦合置换方式。此外,黄铁矿中稀散元素的富集与成矿元素(特别是Cu)的富集密切相关,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从矿体深部到浅部,成矿温度逐渐降低,Se/Te比值逐渐升高,且稀散元素与成矿元素呈逐渐增加趋势。研究表明,该矿床黄铁矿的Co/Ni比值基本都小于1. 00,暗示其属于沉积改造型黄铁矿,在Co-Ni和稀散元素Se-Tl含量投影图上,富乐矿床黄铁矿的投影点与MVT型矿床投影区基本一致,而明显有别于SEDEX、VMS和矽卡岩型矿床中黄铁矿的投影区,结合富乐矿床类似于MVT型的地质特征,我们认为富乐矿床属于MVT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8.
宫丽  马光 《地质找矿论丛》2011,26(2):162-166
黄铁矿是硫化物矿床中的常见矿物,其形态、结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等均具有成因意义,黄铁矿的成分标型特征,特别是微量元素及其特征指数不仅能提供矿床类型、成因和成矿条件等重要信息,而且也是寻找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通过对不同类型硫化物矿床中黄铁矿的Co,Ni,As,Au,Ag,Se,Te,以及Co/Ni,Se/Te等特...  相似文献   

9.
花敖包特Pb-Zn-Ag多金属矿床构造上位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内蒙古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 是一个近年来发现的与白垩纪早期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隐伏热液脉状矿床.研究表明: (1)矿体原生晕发育, 且分带明显.据其异常强度建立的元素横向分带顺序(从强到弱)为Cd→Pb→Zn→Ag→Sb→In→Hg→As→Cu→Sn→W→Mo→Bi, 排在序列前面的Cd、Pb、Zn、Sb、Ag等5种元素, 可作为远矿指示元素; 排在序列后端的As、Bi、Mo、W等4种元素, 可作为近矿指示元素.(2)根据Grigorian原生晕分带计算方法, 获得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自矿体头部至尾部)为Sb→Pb→Cd→Ag→Zn→Hg→Cu→In→As→Bi→Sn→Mo→W, 与Grigorian建立热液矿床标准分带基本一致.(3)构建深部矿体找矿模型, 其预测评价指标(Sb×Pb×Cd×Ag)D/(As×Sn×Mo×W)D在矿体头部为1.30、矿体中上部为0.35、矿体中下部为0.056、矿体尾部为0.005, 这表明该指标随深度的增加有规律地降低, 是预测深部矿体资源潜力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四川大水沟碲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水沟碲矿床产出于大渡河韧性剪切带中段热穹窿体北端,以Te为主成矿元素的Te,Bi,Se,Ag和Cu等多元素组合型矿床.通过对研究区碲矿床矿体和花岗岩体微量元素对比研究,对碲矿体样品、花岗岩体样品和成矿围岩火山岩微量元素进行R型聚类分析,结果发现,碲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附近花岗岩体,矿床成因可能与花岗岩关系密切,碲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具多源性.  相似文献   

11.
新兴关键矿产——三稀(稀有、稀土、稀散)金属是支撑国家“十四五、十五五”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四川省三稀金属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以往对三稀资源重视不够,资源家底不清,相关成矿作用的研究较为粗浅。笔者在总结三稀资源分布特点、分析研究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以及元素富集规律的基础上,估算了17种三稀金属的资源量,预测了资源潜力,提出四川进一步找矿勘查方向。  相似文献   

12.
毕诗健  李占轲  唐克非  高凯 《地球科学》2016,41(7):1121-1140
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地区是我国仅次于胶东的大型金矿床集中区,但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以华北南缘小秦岭矿集区东桐峪金矿床中的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在黄铁矿显微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对黄铁矿的微量元素进行原位分析,为进一步认识东桐峪金矿床及区内其他同类型矿床的成因提供新的资料和制约.东桐峪金矿床的黄铁矿从早到晚依次划分为3个世代(PyⅠ、PyⅡ和PyⅢ).PyⅠ主要形成于粗粒黄铁矿-石英阶段,颗粒粗大且自形程度高,呈星点状或斑点状赋存于乳白色石英脉中.PyⅡ主要形成于石英-中细粒黄铁矿阶段,呈半自形-他形结构且裂隙发育,常被晚期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自然金等矿物充填.PyⅢ主要形成于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常呈他形粒状结构与黄铜矿、方铅矿及闪锌矿等硫化物密切共生.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PyⅠ中As平均含量为16.63×10-6,Au、Ag和Te含量较低且常位于检测限以下;相较而言,PyⅡ中As含量稍低,而Au、Ag和Te含量略高(其中Au含量为0.10×10-6~0.59×10-6);PyⅢ中Au、Ag和Te含量差异较大且显著升高,其中Au、Te含量最高可达35.58×10-6和79.79×10-6,而As含量较低且大部分数值低于检测限;不同世代黄铁矿的Co/Ni比值基本上都大于1,且PyⅢ的Co、Ni含量和Co/Ni比值明显低于PyⅡ和PyⅠ.以上结果表明,东桐峪金矿床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As的含量很低,金的富集与As无关;不同世代的黄铁矿中Au、Ag和Te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定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暗示金矿化与Te关系密切.另外,第3世代黄铁矿(PyⅢ)中Au、Ag及Te存在显著富集,指示Te(而不是As)在金和银的迁移、搬运、富集、沉淀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华北克拉通南缘小秦岭地区晚中生代大规模的金成矿作用及金矿床中普遍存在Te-Au-Ag矿物,且黄铁矿中As含量低、Te含量高等特征,暗示该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可能来自深部岩浆的脱挥发分或地幔脱气作用,而与区域变质作用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尹格庄和夏甸两个超大型金矿床的精金矿与尾矿砂中关键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相对于华北克拉通地壳元素丰度,本次分析的稀贵元素Co、Rh、Ir和Ru,稀散元素Cd、Te和Se,稀有元素W和In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富集;特别是Te、Co和Cd超常富集达到伴生组分综合评价品位。根据伴生有用组分综合评价规范和金矿选矿报告相关参数,分别估算了金矿石和精金矿中可利用的关键金属矿产储量,其中夏甸金矿床内Te储量为69吨(精金矿中52吨)、Co储量为604吨(精金矿中413吨),大尹格庄金矿床内Cd储量为224吨(精金矿中206吨),这些均可直接回收利用。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综合研究表明:Te主体以碲金矿、碲银矿、碲铋矿、碲铅矿和陈国达矿等独立矿物存在,与可见金密切共生;Co常以微量元素形式分布在金成矿早阶段的粗粒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Cd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金成矿晚阶段的闪锌矿、黄铁矿和黄铜矿中。进一步通过对典型金矿床中黄铁矿原位和/或单矿物的Te与Co含量对比、并结合矿石中Co与Cd元素组成及其区域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综合约束了其超常富集特征与资源潜力,揭示新城、玲珑和寺庄金矿床及栖霞异常区分别有约2329吨、1035吨、1553吨和22790吨Co资源量,乳山、新城和焦家金矿床有约1529吨、126吨、216吨Te资源量,仓上、新立、三山岛、寺庄和新城金矿床、以及栖霞和招平北段异常区分别有约47.6吨、78吨、63.7吨、69吨、3564吨、7120吨和696吨Cd资源量;即胶东金矿集区具备近期被综合利用或作为未来潜在接替资源的Co、Te和Cd资源条件,且其展布区域广泛、资源潜力巨大。初步研究已显示胶东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Cd、Te和Co矿床的资源条件,但关键金属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一、其超常富集机理与规律尚不清楚,亟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成矿理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迄今已经完成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前人已进行了多次总结。文章在此工作基础上,概括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尚待解决的一些科学问题:该带成矿过程的深化研究和新测试、新技术的应用,有望破解层状铜金矿成因难题;越来越多单独或者伴生钨矿被发现,成矿显示多样性和多期次的特点。建立了该带矽卡岩型铜金矿+金稀散金属矿床组合新模型,有望推动在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外围发现贵金属和稀散金属矿床;研究发现该带含膏盐层在矽卡岩铁矿和玢岩铁矿的成矿过程中贡献明显;利用红外和矿物原位测试技术示踪该带深部矿化中心;通过三维找矿预测和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为隐伏矿找矿突破增添了新路径。最后,文章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5个方面的科学问题,以期推动深化研究和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15.
The Dashuigou tellurium (Te) deposit in Shimi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is the only known independent Te ore deposit in China. Samples were collected by 1/50,000 stream sediment survey and analyz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emission spectrometry, and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n ore prospecting model for the Dashuigou Te deposit was then established. In the Dashuigou area, bismuth (Bi), Te, and gold (Au) concentrations in stream sediment samples displayed weak-positive anomalies, while silver (Ag) displayed a weak-negative anomaly. Bi, Te, Ag, and Au anomalies are regarded as indicators of Te deposits; the greater the ratio of Te?+?Bi/Au?+?Ag, the larger the possibility of an independent tellurobismuthite deposit. The ratio calculated from our samples is 7.288. Five locations were identified for prospecting for Te minerals by this model, including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Dashuigou Te deposit, Majiagou, Tizigou, southeastern Miaoping, and northern Baishuihe. These five regions are within the Dashuigou dome anticline, the exposed strata of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tracing the tensile shear fracture; the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same as those of the known Dashuigou Te deposit. Already, Te–Bi veins have been found in some of these areas.  相似文献   

16.
大水沟碲矿床作为世界唯一碲独立成矿矿床,从它的偶然发现至今,一直倍受关注,但一直缺乏相关的探寻与对类似碲矿床的地球化学理论方法研究。石棉地区主要富集与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亲基性场元素或氧化物,Te、Bi成矿元素的整体含量不高,发生不同程度的贫化,碲在二叠系、志留系通化岩组、奥陶系大河边组、震旦系及二叠—三叠纪侵入岩中具有较好的局部富集和成矿潜力。虽然碲矿区内各元素含量水平不高,但Te、Bi平均含量高于石棉地区平均含量,接近西南五省背景值。根据碲成矿地质背景、石棉地区与碲矿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建立碲矿的地球化学找矿模型,运用模型为石棉地区提供了最具潜力的碲找矿靶区与方向,部分靶区已发现碲矿脉或矿化。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richment and depletion regularities for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ore deposit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varied deposit genetic types in the same area, taking three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ore deposits (i.e., the Chengmenshan in Jiangxi, Wunugetushan in Inner Mongolia, Baishantang in Gansu) and two copper deposits in Gansu Province (the Huitongshan skarn deposit and Gongpoquan composite deposit) as case stud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rphyry Cu-Mo deposits or skarn copper deposits include both enrichment of the ore-forming elements and associated elements, and depletion of some lithophile dispersed elements, rare earth elements (REE) and some major elements. And the depleted elements vary with deposits, having generality and their own features. On a deposit scale, the positive anomalies of enriched elements and negative anomalies of depleted elements follow in a sequence to comprise regular anomaly models of spatial structures. The exploration in the Tongchang deposit in Jiangxi and Huitongshan deposit in Gansu suggests that anomaly model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neral occurrences and deposits compared to one single enriched element anomaly. And the anomaly models exert a critical effect on the optimization of prospecting targets and their potential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8.
在西南三江成矿带的义敦岛弧带,首次发现辉碲铋矿的找矿线索。Te品位比目前利用回收的矿床高1~3个数量级,可作为独立碲矿床评价。  相似文献   

19.
孙豪  宋扬  李发桥  李子琛  王旭  李阳  郑明  方颖 《矿床地质》2023,42(2):287-309
西藏具有形成巨型斑岩铜成矿系统的地质背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常发育于斑岩铜成矿系统上部,极具经济价值,但由于形成深度较浅,易于剥蚀,目前西藏地区尚未发现独立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产出有大型-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而是否存在独立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既是重大科学问题,也是勘查的重点方向。文章运用超景深高分辨数码显微镜、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等手段,系统研究了多龙矿集区尕尔勤矿区内的残坡积物和外围水系沉积物中746颗砂金的大小、形貌、核部元素及不透明矿物包体特征,发现尕尔勤矿区内广泛分布的砂金不是表生环境下生物化学或化学成因金,而是尕尔勤产出的金矿(化)体剥蚀的产物。砂金普遍含有较高的w(Bi)、极低的w(Cu),部分含有高的w(Hg)、w(Te);砂金w(Ag)变化较大(0.05%~40.21%);金成色变化范围较大(588~999);砂金富含Bi-Pb-Te-S系列矿物包体等,显示尕尔勤矿区可能存在一个遭受过剥蚀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20.
对黔西南卡林型金矿集区开展矿田、矿床 (点) 剥蚀程度研究,能为新一轮找矿勘查布局提供有力支撑.以热液渗滤晕分带理论为指导,依据区内金矿床原生晕在空间中存在分带性以及次生异常与金矿床在地表呈现总体无偏特征,构建了大区域尺度量纲中能总体反映成矿元素分散流与原生晕共性特征的元素分带序列,计算了基于序列中元素区域化探扫面数据多重分形奇异性分析的前缘元素与尾部元素地球化学强度“对比值”,研制了矿田及其附近以“对比值”数据结构为主体的“低-浅-中-高”4个级别剥蚀程度定量评价指标,并结合实地地质特征开展综合评价工作.给出区内10个矿田和15个主要金矿床 (点) 的剥蚀程度评价结果,总体显示出右江区矿田剥蚀程度低于扬子区,泥堡、紫木凼、水银洞、丫他、烂泥沟等中-特大型金矿床剥蚀程度皆为低-浅剥蚀,而资源量相对较小的板其、戈塘、老万场等金矿床剥蚀程度普遍偏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戈塘与水银洞金矿的进一步地质比对,论证了评价结果逼进了勘查事实并可以扩展到区内有一定勘查程度的地区.此外,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表明,“对比值”异常是寻求找矿突破和现有矿床 (点) 深部成矿预测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对找矿勘查有重要指示作用.据此初步提出水银洞金矿床及其以东的深部、戈塘金矿床北西二叠系与三叠系接触带附近、上大观矿点深部等14处深部找矿潜力较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