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球内部流体运动与全球构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钱维宏 《地学前缘》1996,3(3):152-160
把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分成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两个阶段,地球表面温度达极大值为两个时段转换的标志。在天文演化阶段,地球从一个胚胎通过引力归并增长成行星地球,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地球内部固核和核外岩浆流体,表层流体温度最高时为天文演化阶段的结束。在地质演化阶段,地球冷却形成了岩浆流体圈层外的地壳岩石圈。无论是在天文演化阶段的固核与岩浆圈层的动力系统,还是在地质演化阶段中固核、岩浆圈层和地壳组成的动力系统,由于系统内部热(动)力的耦合,始终发生着不同圈层间的角动量交换。借助年际时间尺度内对固体地球与大气角动量交换机制的认识,研究了地球不同演化时期内部圈层的角动量交换和作用过程,从而得到:天文演化结束时形成了两极的高位势面(古大陆);地质演化初期,岩浆流体圈层与固核的角动量交换形成了流体相对固核的加快旋转,这一运动驱动了流体外地壳的分裂和漂移,北半球分裂的板块向东南漂移,南半球分裂的板块向东北漂移,这就是全球大陆漂移的方向性。随着大陆板块的漂移,岩浆流体辐合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历史上这一辐合带曾位于地中海、青藏高原南边缘、斐济、加勒比海和地中海一线,沿这一辐合带现今两半球大陆面积相等。后来分裂的板块随岩浆流体又多次往复  相似文献   

2.
吴良士 《矿床地质》2010,29(4):722-724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地质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早古生代以前的冈瓦纳古陆形成阶段,以前寒武系发育为特征并于早古生代早期隆升为陆,几乎缺失下古生界;晚古生代冈瓦纳古陆内部局部裂陷阶段,局部地区接受较厚的二叠纪沉积;中生代古陆裂解阶段,古陆开始向北漂移,在中生代末期定位于现今位置;晚白垩世-古近纪的大陆边缘活动阶段,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由海进至海退的沉积旋回;新近纪-第四纪的陆表活动阶段,形成由频繁渐进的三角洲相沉积至大范围近代冲、洪积相沉积.  相似文献   

3.
最近 ,越来越多的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证据表明 ,柴达木盆地北缘前泥盆纪由北向南可以划分为 3个构造单元 ,北部为古元古代形成的欧龙布鲁克古陆块 ,中间为经历过多次叠加改造的沙柳河—鱼卡超高压碰撞带 ,南部为中元古代形成的柴达木陆块。欧龙布鲁克古陆块自古元古代以来保存了丰富的地质记录 ,反映了其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综合区内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特征 ,将欧龙布鲁克古陆块地质演化由老到新分为 7个演化阶段 ,即古元古代古陆块形成阶段、中元古代陆内沉降阶段、中—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阶段、南华纪—震旦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阶段、早古生代陆块俯冲与折返阶段、晚古生代—中生代陆内造山阶段和中新生代高原隆升阶段。研究本区古陆块的汇聚与裂解过程 ,将为探索我国华北和扬子古陆块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近几年来的综合研究和区调工作,对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前南华纪物质组成、变质变形等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按照不同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将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前南华纪构造单元划分为:湟源中元古代古陆块、全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块、达肯大坂古元古代古陆块、金水口古元古代古陆块、宁多中元古代古陆块5个一级构造单元以及8个二级构造单元,论述了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重塑了前南华纪地质阶段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地质过程与古陆块的演化历史。结合研究区内重要地质事件将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前南华纪地质演化厘定为新太古代古陆核形成、古元古代早期古陆块裂解、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古陆块形成、中元古代早—中期陆内裂解沉降、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陆块汇聚、新元古代陆块裂解6个地质过程,响应了全球Kenorland、Columbia、Rodinia三个超级大陆旋回事件。  相似文献   

5.
新疆及周边古地磁研究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新疆古地磁研究始于1979年,20年来通过对塔里木、准噶尔、昆仑山等地区的古地磁研究,获得了古生代—新生代塔里木板块、准噶尔板块和青藏板块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资料。震旦纪以前塔里木板块尚未形成,晚震旦世在赤道附近各地块才联合成塔里木板块的主体部分。后经历了两次快速北移,一次快速南移。准噶尔板块早古生代为一个独立的微板块,在晚古生代与哈萨克斯坦板块联合成一体,组成了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塔里木板块震旦纪时还属冈瓦纳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古生代逐渐脱离了冈瓦纳大陆,快速向北漂移,晚古生代早期与准噶尔板块首次在东部碰撞,成为劳亚大陆南缘的一个增生体。将介于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陆体,称之谓华夏古陆群。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早期,华夏古陆群先后增生到劳亚大陆南缘;早古生代早期古特提斯洋尚未形成,诸地块处于冈瓦纳大陆范围内,位于南半球的赤道附近。在中-晚志留世,这些地(板)块才快速向北漂移,由于洋扩张,形成了古特提斯洋,构成了三大陆块群夹两个大洋的古地理格局;二叠纪是特提斯构造演化关键时期,晚侏罗-早白垩世昆仑地块与柴达木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发生碰撞,联合成一体。早侏罗世早期柴达木地块等与塔里木地块发生碰撞联合,造成了古特提斯洋消亡。早侏罗世中期,开  相似文献   

6.
<正>1区域地质背景巴基斯坦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中特提斯造山带上,该构造带是欧亚大陆南部一条全球性纬向展布的重要构造带,其形成与演化对全球构造有着重要的影响(罗建宁,1995)(叶和飞,1999)(鲁银涛,2011)。冈瓦纳古陆裂解漂移始于侏罗纪,此后从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来的印度板块,不断地向北移动,在白垩纪末(65 Ma)  相似文献   

7.
攀西的结晶基底岩系——康定群,褶皱基底岩系——会理群、昆阳群与北澳大利亚地区一致,是泛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泥盆—二叠纪时期,扬予古陆发生强烈地裂运动,后期扬予古陆向北漂移,导致了它与澳大利亚的分裂,这时攀西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内陆裂谷,它发展为原大洋,成为扬予古陆西缘的被动大陆边缘裂谷。二叠纪末它可能与同步向北漂移的羌塘-印支古陆拼合:三叠纪初与华北陆块拼合;于侏罗纪、白垩纪分别与藏北及藏南陆块拼合;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碰撞,形成了统一的亚洲大陆,本区受造山作用影响,形成广泛的冲断-推覆体构造形体。  相似文献   

8.
<正>1区域地质背景华北克拉通具有长达38亿年的地质演化历史。早在3.83.2 Ga时期,形成了最原始的古陆核;随后在2.93.2 Ga时期,形成了最原始的古陆核;随后在2.92.7 Ga期间,围绕这些古陆核形成了初始微陆块,包括胶辽、许昌、迁怀、鄂尔多斯、徐怀、集宁、阿拉善;2.62.7 Ga期间,围绕这些古陆核形成了初始微陆块,包括胶辽、许昌、迁怀、鄂尔多斯、徐怀、集宁、阿拉善;2.62.5 Ga,7个微陆块发生了聚合拼贴,为绿岩带所焊接,包括  相似文献   

9.
<正>冈瓦纳的裂解过程是地质学界的长久热点话题。正是冈瓦纳北缘从古生代以来持续的陆块北向裂离和汇聚形成的一系列俯冲带、洋盆残迹和造山带,构成了现今的亚洲大部。其中,冈瓦纳大陆北缘晚石炭—早二叠世裂解是其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古生物、地层学、古气候和古地磁等研究显示,本次裂解中南羌塘和Sibumasu地块作为东基梅里大陆的主体,在早二叠世时左右从冈瓦纳大陆北缘分离并向低纬度漂移。同期的玄武岩浆在印度冈瓦纳和周缘地区有广泛报道,如印度地块北缘的Panjal Traps、Abor、Bhote Kosi,  相似文献   

10.
滇西含锡花岗岩与板块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滇缅陆块及其构造澜沧江以西的滇西及相邻的缅甸东部地区,在印支运动以前是属于古亚洲大陆西侧被古特提斯海隔开的另一古陆的一部份,可能即为古冈瓦纳大陆的东部陆缘地带。这个陆缘地带,随着古特提斯海的消亡而嵌锒于古亚洲大陆并在其西侧与冈瓦纳古陆裂分,形成一独具特征的残余陆壳板块带,我们称它为滇缅陆块。  相似文献   

11.
白垩纪及早第三纪塔里木海湾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前言塔里木盆地西部是我国除台湾和西藏地区外仅有的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海相沉积区。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对晚白垩世以来塔里木海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本文就笔者几年来对塔里木盆地西部海相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工作,并结合前人的有关资料,对塔里木海湾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Western Yunnan is located within a gigantic Tethys orogenic zone between Gondwana and Laurasia. Magmatic activity records of the associated Wilson orogenic cycle show that the causes of plate spreading in the region might have been related to sub-mantle plume. Tectonics, geophysics, sedimentary strata,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lithosphere and other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geological evidence for mantle plume magmatic activities in West Yunnan. Tomography also supports the idea that there is a subducting slab near the Red River fault and an upwelling mantle plume in West Yunnan. Here our research presents seismic evidence for upwelling mantle plume, which is a main cause leading to subducting slab in West Yunnan.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compressional-to-shear (P-to-S) converted seismic phases, recorded on seismograph stations in the Sichuan-Yunnan seismic network, and made a study on 410-km and 660-km discontinuities, as well as on three sections of CCP stacking.  相似文献   

13.
南羌塘盆地是特提斯大洋俯冲削减而产生的一套构造增生地质体,也是研究青藏高原早期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盆地内出露的石炭纪地层极少。对晚古生代曲地组2个砂岩样品进行全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的研究,并采用LA-ICP-MS同位素测定技术对其中的碎屑锆石进行U-Pb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碎屑锆石年龄具有6个峰值:330~270Ma、560~480Ma、880~720Ma、1750~1650Ma、2400~2000Ma和2800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曲地组源区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及大陆岛弧环境;沉积物物源具有多源性,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推测其物源主要为晚古生代二叠纪之前的冈瓦纳大陆北缘相关地体。  相似文献   

14.
杨洋  刘函  崔浩杰  李俊  苟正彬  胡志忠 《地质通报》2019,38(6):1006-1017
晚古生代是拉萨地块地质演化的重要转折期,一些关键地质问题存在争论,如拉萨地块来源问题。选择西藏措勤地区上石炭统永珠组为研究对象,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U-Pb测年数据显示523Ma、920Ma两个年龄峰值。通过与拉萨地块及其周缘晚石炭世冰期之前地层碎屑锆石对比,认为拉萨地块永珠组920Ma年龄峰值更具有冈瓦纳大陆靠印度一侧的物源特征,其与南羌塘、拉萨、喜马拉雅微陆块在裂离之前具有显著的亲缘关系。而含有冰筏碎屑的拉嘎组和来姑组中包含的西澳大利亚物源信息(约1180Ma年龄峰值),暗示来自西澳大利亚的冰筏可能通过洋流作用漂移至拉萨地块而后沉积冰筏碎屑。  相似文献   

15.
南海及邻域中,新生代盆地类型与油气资源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杜德莉  曾维军 《地质论评》1998,44(6):580-589
在南海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周缘盆地发育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盆地分类的理论,试将南海及周缘的35个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两型十一类。各主要盆地的油气地质特点表明,不同类型的盆地,其油气远景不同。分析认为,在板内拉张离散环境中所形成的盆地,含油气远景最佳,是目前勘探和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威德尔海的重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威德尔海是南极洲最大的边缘海。通过搜集威德尔海的重磁资料、历史文献以及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威德尔海的重磁场基本特征以及指示的构造意义。威德尔海最显著的重力特征是在威德尔海的中北部分布着以鲱骨式结构展布的一系列NW-SE向重力异常,其上可见一系列弧形、上凹的以E-W为主要方向的磁力异常。沿南极半岛陆架边缘的重力高一直可延伸到南侧海域,高值区与陆架平行,但是在磁异常上反映不明显。威德尔海原始海盆的形成约在150 Ma,并伴随南北向张裂,随后在140 Ma发生东西向扩张,到约120 Ma异常形成现代南极洲、非洲和南美洲板块的分布格局,鲱骨式结构异常脊也形成于该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东特提斯东段位于现今南海及其周边地区,做为洋壳的岩石学记录——蛇绿岩带的现行展布呈U字形,它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南海的扩张以及菲律宾-太平洋板块的向西推挤时,特提斯构造带受到扭曲而形成的。通过古地磁和岩石学记录复原其在白垩纪末古近纪初时的位置和形态,为一位于现今印度次大陆南端经加里曼丹北缘向东延伸的近EW向的挤压构造带,它向西和青藏地区经中亚扎格罗斯山脉和欧洲阿尔卑斯山脉联接成全球性的特提斯构造带,受控于星球级纬向构造体系。研究表明,冈瓦纳的裂散、亚洲的增生和特提斯构造带的演化都受控于星球级纬向构造体系。星球级纬向构造体系是控制板块边界和运动的重要的支配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8.
A new airborne magnetic survey of the southeastern Antarctic Peninsula and adjacent Weddell Sea embayment (WSE) region suggests a continuity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eastern Antarctic Peninsula and the attenuated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Filchner Block.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reconstructed position of the Ellsworth–Whitmore Mountains block in Gondwana, which is currently uncertain. Palaeomagnetic data indicate that it has migrated from a Palaeozoic position between South Africa and Coats Land to its current position as a microplate embedded in central West Antarctica. The most obvious route for migration is betwee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and the Weddell Sea embayment. Evidence that geological structures are continuous across the boundary places constraints on the timing and pathway of migration. Magnetic textures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hallow features extending from the Beaumont Glacier Zone (BGZ) in the west for at least 200 km into the Weddell Sea embayment.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 Eastern Domain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and the stretched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Filchner Block share a common recent, probably post-Early Jurassic, history. However, examination of deep anomalies indicates differences in the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blocks. The boundary may mark either the edge of extended continental crust, or a discontinuity between two, once separated, blocks. This discontinuity, or pre-Late Jurassic Antarctic Peninsula terrane boundaries to the west, may have allowed the passage of the Ellsworth–Whitmore Mountains block to its present location.  相似文献   

19.
东海陆架盆地处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其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转换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远程推挤效应有关。中生代以来,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俯冲及多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复杂,盆地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利用最新调查资料,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构造解析和平衡地质复原剖面等方法,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系统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演化过程,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转换过程。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和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挤压坳陷型盆地阶段,挤压应力来源于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低角度俯冲;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活动陆缘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应力来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后撤导致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古近纪为弧后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同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时间应该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期,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和俯冲后撤代表华南中生代深部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20.
栾锡武  王嘉  刘鸿  张亮  鲁银涛 《地球科学》2021,46(3):866-884
南海及邻区处于欧亚大陆与冈瓦纳古陆拼合带的东南端,是特提斯构造域和濒太平洋构造域交汇的重要地区.特提斯缝合带沿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进入南海,人们从而认为南海可能存在特提斯洋遗迹,并认为缝合带存在于磁静区中.本文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结果,包括重力、磁力、海底地震和深反射地震数据,以及区域地质特征分析,研究了南海北部陆缘高磁异常带和磁静区的成因.结果表明高磁异常带是中白垩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转向俯冲形成的陆缘火山弧,当时存在古俯冲带.磁静区经历了后期大陆边缘张裂和古南海和南海的打开,并经历了高温热物质的底辟作用,使得地壳拉张减薄,居里面抬升形成磁静区.经历了南海的扩张后,原始的俯冲带可能已经向南迁移到南海南部或者已经俯冲消失,其中也不存在缝合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