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垣曲盆地最高阶地风尘堆积形成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垣曲盆地原土坪阶地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原土坪剖面地层自下而上由水下河湖相-漫滩相-风尘堆积构成,整个剖面记录了一个水位下降、由水下沉积环境转变为气下环境的连续堆积过程。剖面地层记录的1.84~1.62MaB.P.期间由河湖相沉积环境转变为典型风尘堆积的沉积转型及风尘堆积反映出的1.21MaB.P.前后古气候变化事件是对青藏高原青藏运动C幕和昆黄运动的区域沉积响应。开始于1.62MaB.P.的典型风尘堆积底界年龄代表了该级阶地的形成时代,表明该段黄河至少在此时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
泸定昔格达组时代认定与古环境*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泸定海子坪昔格达组重新进行了详细的古地磁测试,结果显示昔格达组发育时代为4.2~2.6MaB.P.,地质时代属上新世中、晚期,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泸定海子坪剖面是目前所知的记录昔格达古湖沉积起始年代最早的剖面。泸定海子坪剖面记录了5个大的从粗→细的沉积旋回,15个沉积阶段。沉积物中值粒径的值直接指示了各旋回的沉积阶段,值小,水动力较强,为动荡的沉积环境;值大,水动力较弱,为稳定的沉积环境。另外,沉积记录显示在约2.8MaB.P.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就已开始,昔格达古湖为过水湖;至2.6MaB.P.,昔格达古湖完全消失,与黄土高原风尘沉积环境由红粘土堆积转变为黄土堆积的显著的改变相一致。海子坪剖面TOC高值段,沉积物的值也较大,沉积物为粘土、粉砂质粘土沉积;TOC低值段,沉积物的值也较小,沉积物为中、粗砂沉积,表明昔格达古湖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主要受岩性控制。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通过对镇江大港剖面地层结构和磁化率曲线特征的分析研究,以及与相邻地区风尘堆积研究成果的比较,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磁化率曲线的波动旋回很好的对应了黄土 -古土壤风尘堆积序列,记录着该区中更新世以来七次大的古气候冷暖旋回。古气候的旋回变化幅度较北方黄土区要小得多,冷期和暖期都存在着频繁的小尺度的气候冷暖波动,可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相比较 但各地下蜀黄土沉积速率和沉积环境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涪碛口遗址位于黔江区两河镇高碛村,地理坐标为29°12'25"N.108°45'26"E,海拔高程399m.遗址探方共约3m,发现了东周以来的文化堆积,文化层底部测得AMS<'14>年龄为 4807±31aB.P..对该遗址剖面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孢粉、炭屑等古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粒度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地层的沉积物粒度变...  相似文献   

5.
岳相元  张贻  周雄 《地质论评》2016,62(S1):69-70
矿区位于马尔康县城约240°方位,直距约22 km处,区隶属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县党坝乡管辖。矿区地理坐标范围:东经102°01′45″~ 102°03′15″,北纬31°44′30″~ 31°47′30″。该矿床是区内重要的稀有金属伟晶岩型矿床之一,与邻近的党坝、李家沟锂辉石矿床(李建康等,2006;古城会等,2014)构成了可尔因伟晶岩矿床的东南密集区。地拉秋锂辉石矿床地处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中部,该造山带经历了三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洋的闭合以及昌都-羌塘地块和昆仑地块与杨子地台西缘发生的陆陆碰撞事件。因此,本文在总结地拉秋锂辉石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成矿规律并结合地球化学的分析方法,希望为区内稀有金属矿产找矿与勘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二叠纪古气候特征及其与成煤作用之间的关系,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研究区石炭-二叠系泥质岩中的黏土矿物组成及其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区内泥质岩中黏土矿物主要以高岭石、伊利石/蒙皂石混层矿物为主,次为伊利石和绿泥石。黏土矿物的垂向组合特征表现为:高岭石在桥头剖面、扒楼沟剖面和成家庄剖面山西组,桥头剖面太原组底部、成家庄剖面太原组上部及本溪组中部含量偏高。伊利石在各个剖面的山西组中含量较高,绿泥石仅在山西组中上部、太原组下部含量较高。扫描电镜下黏土矿物晶体形态规则,未见明显磨蚀痕迹,伊利石结晶度为0.42°△2θ~0.63°△2θ,平均值为0.47°△2θ,结晶度较好,混层比相对质量分数平均值25.1%,表现为自生黏土矿物。根据自生黏土矿物的习性指出研究区古气候总体表现为温暖潮湿、间或在太原组早期和山西组中-晚期伴有短周期干冷气候。古气候与沉积环境两者相互印证指示聚煤作用强度的变化过程,是控制研究区内聚煤作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新疆尼勒克黄土岩石磁学特征及变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黄土与黄土高原黄土相比,无论在物源还是后期成土环境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二者的磁学特征有所不同。本文选取伊犁尼勒克地区的一个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及粒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尼勒克剖面中磁性矿物具有以下特征:1)以亚铁磁性矿物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和针铁矿;2)各黄土层成壤作用弱,磁性矿物以原始输入的粗颗粒MD和PSD为主。PS_1古土壤层成壤作用强,以细颗粒SD为主。弱发育古土壤层PS。既包含SD颗粒,又有粗颗粒。各地层均不含SP颗粒;3)PS_1古土壤层原始含铁矿物输入量略低于黄土高原地区,其他各地层均高于黄土高原地区,但受成土作用及其他因素影响,剖面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远低于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层。PS_1古土壤层成壤作用强,在新疆地区较为少见,但其磁化率却低于各黄土层,说明尼勒克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变化机制与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古土壤层原始输入含铁矿物的量较黄土层低,但原始含铁矿物只是影响剖面磁化率变化的原因之一。PS_1古土壤层在沉积后期受到间歇性水流作用,成土成因的强磁性SP磁铁矿/磁赤铁矿颗粒遭受破坏并转化为赤铁矿,导致PS_1古土壤层磁化率的急剧降低,并使该层赤铁矿的相对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江西九江红土堆积的粒度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南方红土的研究中, 区分不同地区红土地层的成因类型是研究区域古环境演化的关键。以江西九江红土剖面为例, 通过系统的粒度分析, 并与西峰黄土、古土壤样品及代表性河、湖相沉积的粒度特征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九江红土与西峰黄土、古土壤样品具有相似的粒度分布特征, 而与河、湖相沉积有较大区别。其中, 九江剖面上部的下蜀土与西峰黄土粒度特征相近, 而剖面下部的网纹红土与西峰古土壤样品更为相似, 表明江西九江红土堆积与中国北方黄土一样属于风尘堆积。研究成果为古环境信息的进一步提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甘肃玉门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门大山口白杨河一带古地磁研究结果:下二叠统的特征磁化方向为Ds=108.1°,Is=-46.1°;极点位置为λ=30.5°N,ψ=18.6°;古纬度为27.6°N.上二叠统的特征磁化方向为Ds=139.4°,Is=-47.4°;极点位置为λ=54.7N,ψ=359.9°;古纬度为28.2°N;下三叠统的特征磁化方向为Ds=150.8°,Is=-48.1°;极点位置为λ=63.7°N,ψ=351.1°;古纬度为29.1°N.说明二叠纪玉门地区所在的阿拉善地块已是华北地块的一部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华北地块大体处于吐哈地块和华南地块之间,与俄罗斯地块的古纬度相近;华北、吐鲁番-哈密和塔里木地块都大体位于劳亚大陆的东南部.  相似文献   

10.
吕梁山地区新近纪晚期地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吕梁山西部保德和柳林两个典型剖面的研究,认为山西柳林卫家洼保德组剖面结构与保德剖面相同,完全可以对比。保德组下部的砂砾石确为水成堆积无疑,但是上部的棕红色黏土与棕黄色的钙质结核层越来越被广大学者认为是风尘堆积,中部则为下部水成堆积物与上部红黏土与钙质结核的过渡地段。《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规定:组的含义在于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除去变质程度不说,保德组下部水成堆积物和上部风尘堆积根本不是同一相环境所能包含的岩石组合,因此不能用一个组来定义,应予解体。保德组下部的水成堆积物划为芦子沟组,相当于初始定义的"芦子沟系"或"芦子沟砾岩";保德组上部风尘堆积仍称之为保德组,相当于初始定义的保德红土;在这种划分下芦子沟组为不整合于前新生代基岩之上,整合伏于红黏土之下的山前冲积扇相堆积。保德组为整合于芦子沟组之上静乐组之下的所有风尘堆积。  相似文献   

11.
在青海省西南部青藏公路东南侧的通天河支流——布曲北岸 (33°4 4′4 5 .2″N,92°11′2 8.1″E) ,发现一条拔河 0~ 18m的湖相沉积剖面。湖相沉积物的 U系测年结果为 88.9~ 5 6 .2 ka,确定其沉积时代为晚更新世早中期。结合孢粉分析结果 ,本文探讨了青海省西部地区通天河及布曲流域晚更新世早中期的古植被与古气候。初步研究表明 ,在该剖面的下部和上部沉积期间 ,当地生长松、桦、冷杉等乔木和蒿等草本植物 ,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剖面中部沉积期间 ,蒿、藜、禾本科和麻黄等草原植被明显增多 ,气候凉爽干燥。剖面沉积期间气候曾经历过温暖湿润和凉爽干燥的波动。植被与气候的变化具有从末次间冰期晚期经末次冰期早冰段到末次冰期间冰段中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郑州邙山官庄峪黄土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邙山官庄峪剖面共厚154.9 m, 出露S10及以上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 特征的马兰黄土厚度达70.125 m, 具有明显的粗粒、均匀特点, 且在该段地层中部, 并没有比较明显的弱古土壤层。磁性地层测量表明B/M界线置于深度132.04 m处, 位于L8的下部; 剖面底部未进入Jaramillo正极性亚时。与赵下峪剖面对比结果显示, 以B/M界线为标志, 72 m以下地层两者高度一致, 只是对地层的划分不同而已; 但赵下峪剖面中比较特征的具有较高磁化率值的L1SS1地层单元, 在官庄峪剖面却无明显表现, 其原因可能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利用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系列多平台、多分辨率、多时相的卫星遥感(RS)资料、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3S"技术集成,精确地给出了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穆龙套金矿床中心位于东经64°35'、北纬41°29'40",主矿体位于东经64°33'30"~64°36'、北纬41°29'15"~41°30'30"范围;揭示了该矿床最近约30年的开采历史采场由1978年的1.67 km2 扩大到1992年的4.14km2,但是直至2001年采场面积仅增加0.94km2,为5.08km2.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足不出户"了解和辩识异域典型矿床某些特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黄土广泛分布在东欧和西亚地区,但位于欧亚大陆连接地带的土耳其未见风积黄土的报道,本文对位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西北的Nallihan新发现的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系统的环境磁学研究,结合粒度参数和稀土元素指标,讨论土耳其黄土的成因和磁化率变化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土耳其Nallihan S0~L3黄土剖面与典型风积的西伯利亚和中国西峰黄土的粒度特征图形态相似4暗示它们的成因相似性;稀土分配模式与黄土高原黄土基本一致,为上地壳平均值,指示了风积黄土在搬运过程中经过充分混合,整个剖面上下稀土模式分配高度吻合,说明研究区黄土堆积期间物源区相对稳定.热磁和磁滞分析表明样品的主要载磁矿物是亚铁磁性矿物磁铁矿/磁赤铁矿.该剖面磁化率在古土壤获得高值,在黄土层获得低值,磁化率与成土作用和指示细颗粒磁性矿物贡献的xfd%、xARM正相关,说明成土作用生成的细颗粒亚铁磁性矿物是磁化率增强的主导因素,土耳其黄土剖面磁化率总体上低于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该黄土剖面中有一层古土壤层S2,其顶部覆盖一层砾石层,说明在该间冰期发生过洪水作用,将高坡风化的砾石层冲到土层中堆积下来,在该砾石层之下的古土壤层,磁化率降低,可能与该时期土壤层湿度大,形成湿润氧化环境,导致部分强磁性的超顺畅/稳定单畴(SP/SSD)颗粒磁性矿物转化为弱磁性矿物,使得磁化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毛铁  杨瑞东  高军波  毛家仁 《地质学报》2015,89(12):2374-2388
在上扬子地台早寒武纪梅树村期,沉积了许多大型磷块岩矿床。贵州寒武系底部磷块岩发育,是我国重要含磷层位。贵州寒武系底部磷矿的研究历史比较悠久,研究方向主要还是集中于含磷物质来源以及磷块岩成因方面的研究。前者主要解决的是磷质来源与磷质赋存问题,但对于磷矿的就位问题研究较少。因此,对于磷矿控矿规律及含磷岩系沉积微相等有待深入。在总结前人研究的的基础上,对贵州织金-清镇一带寒武系底部含磷岩系进行大量的野外调查、剖面测试以及地质资料总结分析。认为清镇地区处于潮下低能泻湖环境,以条带状磷块岩和条带状磷质硅质岩为特征;织金戈仲伍一线,属于潮间-潮下高能沉积环境,沉积碎屑状磷块岩为主,局部沉积小壳生物磷块岩;织金熊家场浅滩和生物滩发育,属于潮上沉积环境。另外通过钻孔资料分析,发现织金地区寒武系底部磷块岩厚度变化很大,主要受灯影组顶部古喀斯特不整合面控制,滨岸磷质碎屑受沿岸海流的改造,搬运至古喀斯特洼地地区堆积,形成较厚度的碎屑状磷块岩。古喀斯特高地地区,受滨岸海流影响,沉积的磷块岩较薄,因此,建立织金寒武系磷块岩成矿控矿模式。该研究对贵州寒武系底部磷矿找矿预测工作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黄土地层,以邙山赵下峪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据光释光和热释光测年及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该剖面从邙山塬面至黄河河床出露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总厚度172.1m,B/M界线记录于S8古土壤层顶部,以厚层晚更新世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赵下峪剖面上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明显增大,其中以末次冰期晚冰阶L1LL1黄土的沉积速率最大,高达34.5mm/a。在邙山黄土堆积过程中,倒数第二冰期末(相当于L2顶部),约150ka B P,发生了风尘沉积速率的突变,其原因是此时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风尘源区带来丰富的物质。同时赵下峪剖面的磁化率曲线所示,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强弱,并不简单地反映夏季风强度,也要受到沉积速率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使用HR-ICPMS对长沙铜官窑遗址石渚坪(SZP)剖面的地球化学元素进行测定,分析了遗址剖面地球化学含量变化特征,揭示其沉积环境演变及其物源变化。结果表明,元素的含量变化特征显著,元素Ti、Cr、Co、V、Ni等在80~230 cm逐渐升高出现峰值,230~310 cm逐渐降低至谷值。Pb、Zr、Mn等分布趋势与其相反。其中,Ti含量最高,平均值达5 405.8μg/g;最低的是Mo,平均值为0.9μg/g。含量均值由大到小为:Ti>Mn>Ba>Zr>Rb>Zn>Li>Cr>V>Pb>Sr>Cu>Y>Ni>Th>Cs>Co>Sc>Sn>Hf>U>Be>Mo。SZP剖面记录了一个近1 300年来的沉积环境变化过程:风尘堆积—石渚湖形成—河漫滩沉积—石渚湖再次形成—石渚坪。物质来源也发生相应变化:310 cm以下来源为末次冰期风尘堆积;310~230 cm(年代为1 288~1 094 a B.P.)地层中含大量瓷片,物源主要是铜官窑瓷器煅烧过程中金属矿物开...  相似文献   

18.
中国黄土堆积的磁性记录与古降雨量重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中国黄土和古土壤堆积的磁性特征,进而介绍成壤作用磁铁矿成因模式,讨论控制黄土—古土壤层矿物磁性特征的气候参量及其利用土壤成因磁化率重建古降雨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吉木萨尔县大龙口非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磁性特征的研究,在梧桐沟组-锅底坑组共发现78个极性异常,其中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一系列的正极性和过渡极性.梧桐沟组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和过渡极性.这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的大隆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Da段.梧桐沟组顶部和锅底坑组底部,正、负极性变化频繁,极性特征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部对比,即相当于Db段.锅底坑组下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上部对比,即相当于Dc段.锅底坑组中下部以负极性为主,上部夹1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上部磁性特征对比,即相当于Dd段.锅底坑组中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4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飞仙关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Fa段.根据磁性段的划分对比,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置于Fa和Dd之间,即本次研究测制剖面的41层和42层之间.根据各岩组的古地磁特征求得岩组形成时的古地磁极:梧桐沟组79.1°N,238.1°;锅底坑组72.3°N,322.2°;下三叠统77.5°N,320.8°.古纬度基本一致,为32°~35°N.  相似文献   

20.
在秦岭的一些山间盆地、河谷阶地等弱剥蚀的地段发育着黄土—古土壤系列。凤州杨家山剖面(34°00′N,106°39′E)可以作为秦岭的代表黄土剖面。该剖面黄土厚约82m,由33层黄土和33层古土壤构成。黄土层中夹有两层粉砂质黄土(L_9和L_(15)),古土壤层中S_5是由3层古土壤组成的。黄土下伏晚第三纪红粘土。该剖面磁性地层测量结果表明,剖面包括了布容正极性带和松山负极性带,二者的界线(B/M)位于第8层黄土(L_8)中部。松山反极性时黄土中记录了贾拉米洛正极性亚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