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夏季南海季风槽与印度季风槽的气候特征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潘静  李崇银 《大气科学》2006,30(3):377-390
亚洲夏季风槽包括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即南海夏季风槽和印度夏季风槽.两个季风槽同属于热带夏季风系统,具有热带辐合带的性质.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受到的影响系统不同等原因,两个季风槽有明显的异同点.利用气候平均资料分析,揭示南海夏季风槽和印度季风槽的结构特征和演变特征的异同点,有利于提高对亚洲夏季风系统的认识.作者首先讨论了结构特征方面的差异,从季风槽的对流特征、环流场配置特征、热力结构特征等方面探讨了两个季风槽的区别,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槽和印度夏季风槽在结构特征方面区别不算很大,都具有热带季风辐合带的典型结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明显的季风经圈环流,热力结构特征均是低层偏冷,中高层偏暖.相对来说,印度夏季风槽比南海夏季风槽强且深厚.其次对南海夏季风槽和印度夏季风槽的演变的气候特征所进行的分析表明,季风槽建立时间与季风爆发时间是一致的.南海夏季风槽爆发早且突然,撤退缓慢,维持时间长;印度夏季风槽则是渐进式的爆发,撤退迅速,维持时间较短.两个季风槽的温湿演变特征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使用1981—2000年NECP/NCAR再分析数据集资料,分析了全年各月大气环流特征,发现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南侧低空基本上存在一个常年正涡度带,这是高原近地面西风与其外围自由大气西风之间的气旋性切变的表现。特别是在90°E附近有一明显的地形槽,我们选取80°~90°E,25°N关键区域内的涡度作为表征该地形槽的指数,分析了高原南侧地形槽与孟加拉湾(下称孟湾)槽形成和演变特征的异同,并探讨其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南侧地形槽的季节性演变与高原热源联系非常密切,其显著的4月突变和6月突变与高原热源发生跳跃性变化相联系。冬季高原冷却作用形成低空反气旋环流,叠加在原本增强的大尺度西风绕流上,促使高原地形槽减弱;由春入夏,高原加热作用形成低空气旋性环流,增大西风绕流作用,促使高原地形槽加深。高原地形槽加强南伸和斯里兰卡低涡持续北移直至二者相互打通是亚洲低纬度副热带高压带在孟湾上空最先断裂和孟湾槽形成的一种触发机制,此后槽前西南气流加强,副热带高压东撤,南海夏季风进一步东扩,最后导致南海夏季风建立。  相似文献   

3.
南海夏季风北推时间及相关环流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8—2004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我国73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差异及其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向北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最早的可以1 d就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最晚的却要42 d,并且这种变化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20世纪70年末以前,南海夏季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总体上要偏早,而70年代末以后,南海夏季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总体上要偏晚;当南海夏季风建立后,若东亚大槽较深,冷空气活动较活跃,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形成的西南风、110°~120°E地区越赤道气流形成的偏南风以及副热带高压西侧边缘的偏南风均偏弱,南亚高压和东亚地区急流位置偏南,就会使得南海夏季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偏晚,反之,则偏早;南海夏季风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偏晚(早)年期间,索马里、105°E和130°E越赤道气流输送的水汽通量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部的东南气流水汽输送均较弱(强),华南地区前汛期的锋面降水较强(弱)。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观测资料,从气候态角度分析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特征。研究表明,亚洲热带夏季风最先在中南半岛西部爆发,随后在整个中南半岛和孟加拉湾东部,然后扩大至孟加拉湾西部和南海。夏季风爆发后,与孟加拉湾和南海相比,中南半岛雨量增强形势不明显。第26—28候(即5月第2候—5月第4候)是亚洲热带夏季风的爆发阶段。整个爆发过程,低层风场的时空演变与对流降水相对应,海表温度场增温较海表风场提早约1候左右;华南地区以锋面降水为主,即副热带季风降水。采用对流降水和海表上空10 m风场分别代表夏季风降水和盛行风向的时空演变特征较常规资料更为准确、精细。  相似文献   

5.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再认识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何金海  祁莉  韦晋 《大气科学》2007,31(6):1257-126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 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与热带夏季风的区别和联系, 以及两者相互作用问题, 深入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本质。分析发现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早于热带夏季风, 于3月中旬已经开始建立。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 前者并非是后者向北推进的结果;相反, 前者建立后的突然南压有利于后者的爆发。副热带夏季风为渐进式建立, 但撤退迅速;热带夏季风爆发突然, 但撤退缓慢。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南风的建立为特征, 而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东风向偏西风转变为特征。热带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取决于经向海陆热力差异转向, 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则更依赖于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逆转。亚洲大陆(含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之间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逆转无论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还是热带夏季风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太平洋热带涡旋与2001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普查1950—200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850 hPa的天气形势图,发现大多数年份,在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前5天,菲律宾以南海域(0~10 ?N,125~140 ?E)常伴有一次西太平洋热带涡旋的活动过程。选取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的2001年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热带涡旋的发展和移动,南海地区的正涡度不断增加,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南海夏季风爆发。对涡旋区和南海地区的涡度、热源、水汽汇等进行区域平均,发现南海地区正涡度的增大,热源、水汽汇的加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太平洋热带涡旋作用所致,西太平洋热带涡旋的作用可能是200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减弱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于5月21日。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用Zwack-Okossi涡度方程诊断分析引起季风爆发前后南海-西太平洋副热带反气旋脊迅速减弱的物理因子,结果表明:在夏季风爆发前,华东-华南沿岸附近高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区随高空槽的东南移动向南海和菲律宾中部附近地区推进;正涡度平流是引起上述地区850 hPa气旋性涡度增大的最主要的物理因子,其次是暖平流。在夏季风爆发后,潜热加热项的作用迅速增大至与正涡度平流项大小相当,这两项是引起区域平均气旋性涡度增加的最主要的物理因子;它们和暖平流项一起抵偿了辐散项和绝热项的负贡献,令季风区的气旋性涡度得以发展/维持。因此,正涡度平流是直接导致南海-西太平洋副热带反气旋脊迅速减弱最重要的物理因子。  相似文献   

8.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Ⅰ——40年平均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2  
使用NCEP 1958~1997年40年逐日12层再分析的格点气象资料,对南海地区(105~120°E,5~20°N)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的时间尺度为5天(候)。将南海上空850hPa上暖湿的西南风定义为它的夏季风,这暖湿的西南风之θse必须大于335°K,风速须大于2m/s。南海夏季风的建立被定义为南海海域一半以上面积为夏季风所控制的初始时刻。分析结果发现:(1)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具有爆发性,爆发时间是5月第4候。(2) 南海夏季风的建立与孟加拉湾东部西南季风有密切关系,它是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爆发性的发展和东移的结果。(3)南海夏季风雨季是随着夏季风建立而建立的。(4) 在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南海及其邻近地区高低空环流都有急速的变化,在对流层低层表现为印度低槽的南扩和加深,在对流层中层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东移撤出南海地区,在对流层高层最明显的变化是东风带迅速从南海中部向北扩展到整个南海地区。  相似文献   

9.
南海夏季风槽的年际变化和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崇银  潘静 《大气科学》2007,31(6):1049-1058
南海夏季风槽是南海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活动不仅对大气环流和气候有明显影响,其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首先定义了一个描写南海夏季风槽强度的指数,然后分别对强、弱南海夏季风槽年的例子进行了合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应强、弱不同的南海夏季风槽年份,在大气环流背景、对流活动以及海温背景场方面都有很明显的区别,说明南海夏季风槽的异常不是偶然的,有其十分明显的大背景。合成分析的结果还表明,南海夏季风槽的强弱异常不仅对中国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还会通过遥相关过程影响北半球的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区分ENSO外部影响和偶极子内部局地作用,探讨了前期春季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早晚的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在没有去除ENSO信号(外部作用)的情况下,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主要通过影响热带印度洋上空纬向季风环流的强弱来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早晚。去除ENSO信号后,非ENSO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则主要通过影响低层东西向的气压差异和对流层中上层的南北温度梯度的逆转,进而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早晚产生影响;而南印度洋偶极子(SIODM)型的海温分布则主要通过影响亚洲大陆热低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高低层的辐合辐散运动影响南海夏季风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Comparison of the Double Summer Monsoon Troughs over East As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 investigation has been carri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double summer monsoon troughs over East Asia, which refer to the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trough (subtropical-trough)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trough (SCS trough),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S trough is stronger than the subtropical-trough either in convergence or convection. The subtropical-trough extends up to higher levels and inclines northward with altitude, while, the SCS trough extends up to a lower level, and its position is seldom changed. The SCS trough establishes early and abruptly with the low level positive relative vorticity appearing suddenly, and retreats slowly, but the subtropical-trough establishes step by step with the positive relative vorticity initially over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nd Guangxi areas spreading gradually northeastward, and withdraws rapidly. The onset of SCS trough is obviously indicated by the reverse of the easterly, b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btropical-trough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westerly enhancement. The subtropical-trough has clearly frontal property, yet the SCS trough has not.  相似文献   

12.
初夏季风低槽活动与华南降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71—1980年4—6月十年资料的普查分析,我们将华南季风低槽分为大陆(华南)和海域(南海)两类。前者发生在初夏前期,它与冬、夏季风有密切关系,是华南前汛期强降水的主要系统;后者与热带辐合带及孟加拉湾季风槽东伸至南海部分相联系,此类槽出现频数不多,但对南海及华南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夏季亚洲季风槽的断裂过程及其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1982年7月一次亚洲季风槽的断裂过程。结果发现,在盛夏亚洲季风盛行期间,中南半岛与南海地区的季风槽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与孟加拉湾季风低压的西移过程中断裂消失。与此同时,热带西南季风北进,梅雨雨带北移,雨景加大。此外,根据季风区内纬向风的垂直结构,说明了下列事实的成因:在印度和中南半岛季风槽附近及其南侧广大地区内,经常出现大量的季风云团和季风低压;而在西太平洋季风槽的北侧及槽的附近,则经常产生强的热带气旋和台风螺旋云系;南海地区的状况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在这里可以有弱的台风生成,也可以有季风云团存在。   相似文献   

14.
初夏华南两类季风槽的对比研究——1.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多层非线性平衡模式及动能平衡和能量转换方程对华南两类季风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陆上类风的无辐散部分引起的垂直运动是基本的,而大尺度凝结加热和积云对流加热引起的垂直运动有很大的增幅作用,海上类垂直运动场主要靠弱积云对流维持。两类季风槽内辐散风的动能制造及次网格尺度效应都是主要的动能源,而无辐散风则引起负的动能产生。两类季风槽内都有一致的正斜压转换。   相似文献   

15.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变化对台风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40  
王慧  丁一汇  何金海 《气象学报》2006,64(3):345-356
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特征及其季风槽结构对台风生成的影响。当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增强并向东扩展使季风加强时,西北太平洋的风速垂直切变、高低空辐散风、湿度和海温等都对台风的生成产生有利的影响,台风数明显比季风槽弱时多。而且对台风生成的位置也有很大的影响,即季风槽强时,台风的生成位置偏东,季风槽弱时台风的位置偏西。这表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主要是通过季风槽活动影响台风的生成。而夏季风的强弱对台风也有影响,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活跃阶段,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时,台风生成的比较多,夏季风中断时台风生成的比较少。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通过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也有显著的影响。季节内振荡对台风生成的影响主要以30—60 d振荡为主。在这种低频振荡对流活动的湿位相时期台风生成个数明显多,干位相时期台风生成的少。而且低频振荡的西风位相也有利于台风生成,在东风位相时生成的台风少。另外,还研究了多台风期西北太平洋夏季的特征(群发性),发现在这些时期,存在强的季风槽,弱的垂直切变与充足的水汽供应。这表明西北太平洋台风时空的群发性与夏季风活动的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朱敏  张铭 《气象科学》2004,24(3):261-268
本文利用1983~1992年的NCEP资料.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做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分析了主要模态的时空变换特征。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北移,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在典型季风区850hPa上东西风有一次重大调整。南半球中高纬西风带槽脊振幅的增强和北半球副热带系统经向环流的加大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原因。西太平洋副高的迅速减弱东撤,导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  相似文献   

17.
In terms of the NCAR Community Climate Model (CCM3),the effect of the Indian Peninsulaon the course of the Asian tropical summer monsoon is simulated in this paper,and numerical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ian Peninsula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process of the Asian tropical summer monsoon.When the CCM3 includes the Indian Peninsula,the model successfully simulates out the course of the Asian tropical summer monsoon,i.e.the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at first bursts in middle May,while the Indian monsoonjust establishes until middle June.However when the Indian Peninsula topography is deleted in themodel,the Indian and SCS summer monsoons almost simultaneously establish in late May.Numerical results further indicate that in the former experiment the sensible heating of the IndianPeninsula warms the air above and produces evident temperature contrast between the peninsulaand its adjacent SCS and Bay of Bengal (BOB).which results in the strengthening and maintenanceof the BOB trough in the low-middle layer of the troposphere in the end of spring and early summerand thus the earliest establishment of the Asian tropical summer monsoon in the SCS in middleMay.However,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just establishes until middle June when the strongwest wind over the Arabian Sea shifts northwards and cancels 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northwestflow behind the BOB trough.In the latter experiment the effect of Tibetan Plateau only produces avery weak BOB trough,and thus the SCS and Indian summer monsoons almost simultaneouslyestablish.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mainly summarize and review the progresses in recent climatological studies (by CMSR, IAP/CAS and some associate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on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ies of monsoon troughs and their impacts on tropical cyclones and typhoons (TCs) genese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The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nsoon troughs and four types of circulation patterns favorable to TCs genesi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in summer and autumn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It is also shown in this paper that the monsoon trough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has obvious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ies. Especially, it is reveal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ies of the monsoon trough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influence the TCs genesis not only through the impact on distributions of the vorticity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and the divergence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the water vapor in the mid- and lower troposphere and the vertical shear of wind fields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troposphere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but also through the dynamical effects of the transition between convectively coupled tropical waves and providing disturbance energy. Besides, some climatologic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Cs 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that need to be studied further are also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印度夏季风降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本文用1951—1980年中国和印度的降水资料研究了两个地区在西南季风时期(6—9月)总雨量变化的关系。发现印度的雨量变化与中国各地雨量的相关关系有正、有负,最明显的是印度中西部与我国华北地区有较高的正相关。进一步对两个地区降水存在遥相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南亚次大陆低压是联系两个季风区雨量变化的重要环节。中国季风雨量与印度季风雨量的相关趋势,主要决定于中国各地雨量与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