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5):F0002-F0002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理事会成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的邀请,执行我国大洋科考第19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在历经220多个日夜海上航行后,于2007年8月10日~14日停靠香港海运码头,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大洋一号”船停靠期间,还举行了公众开放日、学术交流等活动。  相似文献   

2.
深海大洋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之一,随着我国深海大洋工作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深海大洋数据资源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愈发凸显。本文总结了自"八五"以来我国深海大洋资料管理与共享应用的实践情况,分析了在大数据新时代背景下深海大洋数据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新需求,提出了完善深海大洋信息化顶层设计、强化深海数据资源汇集管理、提升深海大洋数据管理水平和深海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以及拓展深海大洋数据资源共享应用5个方面的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我国大洋钻探船的设计和建造,填补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保障我国对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文章概述世界主要大洋钻探船的基本情况,分析我国建造大洋钻探船的必要性和经验基础,并提出我国大洋钻探船的功能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大洋钻探船主要包括美国"格罗玛·挑战者"号、"乔迪斯·决心"号和日本"地球"号;从开发利用深海矿产资源和深度参与国际海底事务的角度,我国对大洋钻探船的需求迫在眉睫,且我国已在深水勘察船和钻井船等的设计和建造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我国大洋钻探船的功能设计主要包括船型、总体布置、推进和定位方式、钻探和岩芯采集系统以及船载实验室等方面,应参考其他相关和类似船舶,结合我国深海大洋勘探和开发利用的具体任务需求综合设计。  相似文献   

4.
莫知 《海洋世界》2007,(11):20-30
每年,科学大洋钻探都会在全球大洋的一些重要海域进行钻探和考察,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被保藏在大洋深处的珍贵"地球档案"资料,探索地球的奥秘。多年以来,大洋钻探项目给人类带来了许许多多对地球的新认识,并正在一步步地为我们揭开裹在地球表面的层层面纱。  相似文献   

5.
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考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2009年3月17日,圆满且超额完成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凯旋青岛。自去年5月22日启航以来,"大洋一号"船两度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历时300多天,共7个航段,累  相似文献   

6.
政委张宝明     
正2015年12月12日,"大洋一号"在青岛起航,开启了中国大洋第39航次第一航段的考察任务。对于政委张宝明来说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航次任务。2004年,他就任"大洋一号"船政委,先后有12年之久。问他如何理解"政委"在船上的意义与作用,他说:"人船安全的精神保障,甘当绿叶,一切为人。"12年来,张宝明默默陪着这艘中国大洋科考主力船经历了它无数次的辉煌时刻。与他屡次提起过往的那些闪亮瞬间时,他思考良久说:"过去的都是成绩,如果未来会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11,(3):6-6
中国大洋22航次环球科考是我国"十二五"大洋科考的开局航次。2010年12月8日,执行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从广州出发,途经南中国海和印尼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作业区进行作业,于2011年1月18日完成第一航段任务靠南非开普敦港。2月27日完成  相似文献   

8.
首次使用WRF模式对"大洋一号"科考船第二十六航次第二航段大西洋工作海区进行了风场和气压场数值预报,并对预报结果与实况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资料稀少的大洋科考工作海区,WRF模式预报的天气形势变化与实况完全吻合,其定点的风速、风向和气压预报误差都比较小。尤其是风场能较好的反映出北大西洋10 m风的变化趋势,可以有效弥补大洋科考海区资料短缺的不足。根据WRF模式数值预报图做出的主观预报与船测实况吻合程度较高,为大洋科考海区风场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为今后开展大洋考察工作海区精细化业务预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世界各大洋中,水深2000米到6000米的地方,是人类难以到达的"黑暗的深渊"大洋底。这里没有一丝光线,海水几乎不流  相似文献   

10.
2007年6月12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在厦门对中国大洋协会"十五"计划项目,《深海热液区微生物的筛选、基因克隆及其应用》进行验收,该项目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  相似文献   

11.
大洋钻探通常采用无隔水管开路钻进,护壁方式以下套管为主。常规下套管方法作业程序复杂,施工周期长,常因钻孔缩径、坍塌导致套管下不到位,给安全施工带来极大挑战。笔者对大洋钻探随钻扩孔下套管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梳理,该技术利用配套专用器具,成功实现扩孔钻进和下套管作业"合二为一",简化了作业程序,显著缩短施工周期,解决了大洋钻探开路钻进复杂地层下套管作业难度大、风险高等技术难题,为大洋钻探深部取心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2.
书海拾贝     
大洋矿产地质学许东禹等著海洋出版社出版大洋矿产分为可从中提取金属元素的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可作为能源的可燃性有机矿产,如: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磷块岩或磷钙土、钙质软泥;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自英国"挑战者"号环球考察(1872—1876年)在大西洋法劳群岛附近首次发现深海多金属结核以来,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研究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1957—1958年实施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大洋调查进一步证实大洋底广泛分布着多金属结核,1979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海隆发现"黑烟囱",20世纪80年代德国与美国科学家经过系统调查证实大洋海山区广泛产有富锰结壳,并指出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因此,世界各国政治家、企业家、矿业家以及科学家对深海底金属矿产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关于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的  相似文献   

13.
正1872年12月21日,"挑战者"号海洋调查船从英国朴次茅斯港启程驶向浩瀚的大西洋,科学家在此次考察中发现了海底的多金属结核,揭开了100多年后人类寻找深海矿产资源的序幕。在世界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的浪潮中,我国以"大洋一号"为代表的远洋科考船走上了世界深海资源勘探和研究的国际舞台,追赶着世界的脚步,其航行的足迹也见证了中国大洋科考广度的拓展。1993年5月2日,是一个令我国海洋工作者悲  相似文献   

14.
大洋矿产资源信息管理是海洋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总结回顾了大洋矿产资源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和现状,提出大洋矿产资源信息管理未来发展设想。多年滚动式发展的大洋矿产资源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大洋矿产资源评价、矿区圈定、海洋权益维护等领域提供了可靠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撑。伴随大洋资料量的迅猛增长,用户需求增加,大洋矿产资源信息管理运行体系急需完善,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要不断提高,才能满足社会对大洋信息的使用需求,更好地实现大洋信息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5.
在2009-2010年的中国大洋第21航次环球科学考察中,"大洋一号"考察船对东太平洋海隆1.2°N周边新发现的"宝石山"热液区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电视抓斗采集到了贻贝类样品,经形态学研究鉴定为嗜热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thermophilus,Kenk&Wilson,1985,这是此物种在该区域分布的新纪录。文章对样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其它海区发现的B.thermophilus进行了形态学上的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大洋调查数据内容涵盖水文、气象、生物、化学、地质、地球物理等多个专业,数据类型多样,数据结构复杂,数据量大。自动、批量、快速、准确地加载数据是大洋数据管理与应用的基础。根据大洋调查数据的特点,通过分析各类数据的加载方式、加载流程、关键技术与实现方式,提出了文件加载、清单加载、抽取转换等不同的加载方式,设计并开发了大洋数据加载系统,实现了各类大洋调查数据向大洋数据库的自动加载,为大洋数据管理与应用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7.
正打超深钻井,钻穿地壳,直接"触摸"到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这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理想。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30名科学家已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准备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第一次大洋钻探。这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360航次,也是名为"Slo Mo"计划的第一个航次。"Slo Mo"是"慢速扩张脊下地壳和莫  相似文献   

18.
信息之窗     
“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信息系统”通过验收 2001年9月7日,“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信息系统”课题通过了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验收。 “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信息系统”是中国大洋协会“九五”课题(DY95-05-07)。国家海  相似文献   

19.
深海大洋面积广阔,远离大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国际海域事务的讨论,试图获得话语权。我国也意识到深海大洋必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文章从大洋数据类型、数据特点及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讨论了近年来国内大洋数据管理与共享现状,结合国际海洋数据共享情况,分析了国内大洋数据管理与共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6):F0002-F0002
10月23日,国家海洋局召开了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会。参加十七大会议的两位代表——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志辉和"大洋一号"船船长陆会胜作了报告。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