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低纬高原地区城市对室内外气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以纸伟高原城市昆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由于城市扩大而受到影响的昆明气象站室内外温资料和未受城市影响的太华山气象气温资料,以及城市城区面积和城市人口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昆明地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在平均气温约升高0.5℃/30a;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昆明的室内外气温均升高,其中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大于室外气温,干季大于雨季;不论是干季还是雨季,城市增温产应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均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对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而城市人口增加对平均室内气温的影响较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每增加1km^2,年平均室内气温将升高0.0054℃,年平均气温升高0.012℃,而城市人口增加1万人,年平均室内气温或高0.0259℃;年平均气温升高0.0098℃,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探讨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机制,为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一这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对北京室内外气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由于城市扩大而受到影响的北京近郊朝阳气象站室内外气温和受城市发展影响较小的远郊密云站气温资料,以及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北京市近郊区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导致了室内外气温均升高,其中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大于室外气温,冬半年大干夏半年;不论是冬半年还是夏半年,城市增温效应与城市人口均有较好地相关关系,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平均室内气温的影响较大.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探讨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机制,并可为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关于东亚夏季风指数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热带城市景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城市扩大而受影响的景洪气象站室内外气温资料和受城市影响较小的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气象站气温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景洪室内外气温均有升高趋势,其增温强度干季大于雨季;而对室内外气温的影响效应与亚热带的昆明站和温带的北京朝阳站相反,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小于室外气温。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探讨不同地区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数据,并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庭院小气候特征季节变化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低纬城市--昆明城市庭院内的草地、屋顶和道路的气象观测资料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庭院内不同下垫面的小气候变化规律和差异特征。昆明地区不同下垫面气象要素均具有与大气候相近的变化趋势,平均最高气温最大值出现在干季后期;气温日较差干季大,雨季小。相对湿度雨季大,变化小;干季小,变化大。风速以干季较大;雨季数值小,变化也小等年变化特征。比较不同下垫面的气象要素值得出,由于受下垫面和测点附近环境影响,与草地相比,屋顶和道路的最高气温高,最低气温低,气温日较差较大,相对湿度低,风速大,其差异表现为干季大、雨季小。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城市集群化发展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志春  徐海秋  汪宇 《气象》2017,43(12):1554-1561
利用珠三角城市发展资料及珠三角地区近28年的气温资料,研究了珠三角城市集群化发展指标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的关系。认为:(1)珠三角城市集群化发展指标在2000年前发展缓慢,2000年后,珠三角城市集群化发展指标增长率比2000年前增长了5~9倍;(2)热岛强度增温率2000年前为0.34℃·(10a)~(-1),而2000年后热岛强度增温率为0.69℃·(10a)~(-1),热岛强度增温率增加了1倍。(3)珠三角地区城市热岛强度逐年增强,年内热岛强度雨季和干季变化明显,雨季热岛强度弱而干季热岛强度强,最弱热岛出现在降水充沛的7月,最强热岛出现在天气干燥的12月。(4)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建成区面积、工业总产值、全年总用电量和常住人口等指标对气温和热岛强度影响明显;根据城市发展指标对气温和热岛强度的关联度,采用灰色模型拟合了城市集群化发展指标对气温和热岛强度的平均拟合相对误差分别为2.7%和7.0%,说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城市集群化发展指标对气温和热岛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地表气温观测中城镇化影响的检测和订正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根据人口资料和台站位置将华北地区282个国家基本、基准站和一般气候站分为乡村站、小城市站、中等城市站、大城市站和特大城市站5个级别,用经过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平均气温资料分别讨论了各级城市站热岛效应对地面气温趋势的影响,发现人口为5×105~1×106的大城市站受到城市化影响最大,40年热岛增温达到0.64℃.作者还分析了华北地区城市化对国家基本、基准站1961~2000年期间观测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热岛效应引起的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气温增暖为0.11℃/10 a,对这个时期全部增温的贡献达到37.9%.目前根据国家基本、基准站资料建立的区域和全国平均气温序列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了城市化的影响.作者进一步对华北地区1961~2000年根据国家基本、基准站资料建立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序列进行了订正,订正后气温线性趋势由0.29℃/10 a降低为0.18℃/10 a.消除城市化影响,研究时段内华北地区年平均地面气温线性增加值为0.72℃.  相似文献   

7.
基于太华山站气候资料,使用线性相关、回归和功率谱等方法,分析1954-2015年各季节和年空气湿度的变化特点及其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 62a来该站各季节和年平均绝对湿度呈线性增大趋势,但无周期性变化;平均相对湿度无显著线性变化,但雨季、干季期有约5a的周期变化。(2)干季降水偏多年同期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较大,雨季降水量则只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3)气候变暖会显著增大雨季、冬季和年平均绝对湿度,但不显著影响雨季、干季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山地城市延安的热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延安城市站与延长农村站1969—2008年气温资料,分析了热岛效应对延安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延安城市发展对年平均气温的影响可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以前,延安站温度未受影响,1993—2002年,城市影响较轻,年平均气温的热岛效应增温贡献率为38.1%,2003年以后,热岛效应明显,增温在1℃以上,与大城市的热岛增温接近。热岛效应增温对四季温度的影响基本一致,热岛效应增温与自然增温贡献率相等。城市热岛效应对最低气温的影响开始时间早,影响程度高,对年平均最高气温基本无影响。受热岛效应影响,不但提高了城市的温度同时也改变城市的增温率,使得城市气温增温率加大。  相似文献   

9.
始兴县1965~2010年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始兴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65~2010年逐13的气温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始兴县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始兴县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为0.0137℃/年,近10年平均与前36年平均相比上升了0.52℃。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冬半年,夏半年增温不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倾向率略高于最低气温。近10年平均与前36年平均相比高温日数平均增加了15.58d/年,低温天气却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10.
龙门县近45年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龙门县气象观测站1964-2008年逐日的气温资料,分析了龙门县近45年来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龙门县年平均气温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增温倾向率为0.010℃/年,近10年平均与前35年平均相比上升了0.4℃,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冬半年,夏半年增温不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倾向率高于最低气温且气温的日变化呈增加趋势,这与我国许多地区不一致;高温天气更趋频繁,近10年平均与前35年平均相比高温13数平均增加了9.2d/年,低温天气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1.
利用铂、铜、热敏3种电阻传感器的遥测地温仪与台站现用玻璃地温表,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用不同安置方法进行大量的对比试验,探讨地面、草面、地中不同深度温度的最佳观测方法。得出:地面温度应用体积小棒状传感器的多点采样平均来代替单点一次采样;地中温度表用直埋式与套管式无大差异;草温为农业服务有重要意义等结论。为遥测地温的观测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40年气温变化地域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张明庆  刘桂莲 《气象》1999,25(4):10-14
依据1951-1990年全国70多个站点40年的气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线性模拟的方法,从区域气候特征和气温变化趋势一致的角度,首先划分出气温变化的10个地区再根据气温变化率进行分型,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归并成3个气温变化区域,以进一步揭示我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1—2011年阿里河镇的平均气温及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详细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以及年平均气温极差的变化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阿里河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极差值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气象要素对太阳能电池板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度升高会引起光伏电池发电效率下降,电池板温度是确定温度折减系数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尚没有充足的外场实测电池板温度数据。该文基于北京南郊太阳能试验站2010年全年逐时电池板温度、气温、地表温度、斜面和水平辐照度实测数据,分析了电池板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电池板温度与气温和斜面辐照度的综合相关或与地表温度的线性相关最好,但实测数据不易获得;电池板温度与气温的线性相关较好,数据较易获得且质量有保证,从现实可行性考虑,是推算电池板温度最实用的相关方程;电池板温度与气温和水平辐照度的综合相关可以作为辅助方程,用于推算气温较高情况下的电池板温度。基于2010年电池板温度实测数据和加权计算的方法,得到北京地区年平均光伏发电温度折减系数约为2%,最高可达到13.3%。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极端最高气温的考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春华  吕建周  林之光 《气象》2008,34(11):3-6
根据在吐鲁番盆地组织的对比观测,得出了我国两个极端最高气温新极值,和吐鲁番盆地底部3个与最高气温有关的结论.两个新极值是,2008年8月3日艾丁湖底出现了我国最新的极端最高气温纪录:49.7℃;艾丁湖底历史上还曾出现过51℃左右的更高记录.三点结论是,(1) 艾丁湖底夏季气温日较差可高达24℃左右,比我国东部地区大得多;(2) 吐鲁番盆地底部最高气温的垂直温差梯度1.7~1.9℃/100m,比东部地区夏季月平均最高气温梯度0.7~0.8℃/100m要大得多;(3) 吐鲁番盆地底部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地方时16-17时)比东部地区(地方时14-15时)要晚1~2小时.  相似文献   

16.
陆文杰 《气象》1995,21(11):11-16
采用一种分裂窗方法,利用NOAA-AVHRR资料计算了鄂尔多斯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面温度。用3、4、5通道的数据计算地面发射率,其以发射率和4、5通道亮温结合计算地面温度。通过与当地气象站接近时次的实测资料相比,夜间计算差值在±1℃以内的占80%,白天占67%,最大差值-3.8℃。作为一种宏观地表监测手段,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1961—2010年锡林郭勒盟极端气温事件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1961—2010年锡林郭勒盟的平均气温及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详细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以及极端气温的变化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的年平均气温与全国同步,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都呈增温趋势,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差异,冬季和秋季的增暖趋势异常明显,日较差整体呈现减小趋势;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低温日数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北京城市高温遥感指标初探与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北京高温天气下的NOAA18/AVHRR卫星资料与气象台站资料,分析了日最高气温与遥感反演的城市地表温度的关系,初步确定了地表高温阈值并建立了高温遥感指标,并利用1989~2008年(缺2002年)6~9月NOAA/AVHRR资料开展了北京地区高温时空格局分析研究。指标初步研究表明:北京气温高温值为35、37、40°C对应的遥感地表高温值分别为44、47、52°C,可以较好地适用于北京平原地区;利用该阈值建立的地表高温强度指标(LSHI)对北京平原高温的监测与气象台站高温监测基本一致,而高温比例指数指标(LSHP)能有效反映出城市高温空间强弱和时间差异。北京遥感地表高温空间格局分析显示:夏季(6~8月)旬平均遥感地表温度≥44°C年出现概率不超过50%,广泛分布于城区和平原区;旬平均遥感地表温度≥47°C年出现概率不超过40%,集中于北京五环内;旬平均遥感地表温度≥52°C年出现概率不超过15%,集中于城区;6~9月高温出现的概率高值区一般都集中于五环内,其中旬平均遥感地表温度≥44°C、≥47°C、≥52°C的出现概率分别为80%~100%、60%~80%、10%~40%。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一场持续性大雾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王玮  黄玉芳  孔凡忠  刘继敏 《气象》2009,35(9):84-90
利用常规资料及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12月18-23日中国东部大范围大雾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逆温层的高度及强度与雾的浓度关系密切,弱的冷暖平流均有利于产生雾,但是温度平流在近地面一定高度迅速逆转使得温度层结由不稳定转为稳定更利于浓雾产生.边界层在低层辐合上升和高层辐散下沉的界面中形成逆温层,是浓雾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官雨洁  王伟  刘寿东 《气象科学》2018,38(4):539-544
以夏季高温有效积温的多年平均值作为判断夏季高温炎热程度的标准,借助CART算法探究东亚夏季风指数,夏季印缅槽,夏季北大西洋涛动(NAO),赤道太平洋海温等多项气候因子与高温的关系,得到高温预测规则集,建立高温的预测模型。研究中选取1955—2012年福建漳州夏季的日最高气温等站点气温资料,通过计算58 a的夏季高温有效积温数值来判定夏季的炎热程度。将同一时期的多项气候因子数据作为输入变量输入,算法会随机选出其中46 a的数据得到10条分类规则集,建立的预测模型准确率达到91. 49%。用剩下的12 a数据进行检验,准确率达到91. 67%。研究结果较好地验证了高温预测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灾害性天气模型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