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鲁西白彦砾岩中金刚石特征及来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白彦砾岩中金刚石、蒙阴已知金刚石原生矿带及区内储集层位金刚石特征进行对比,结合对白彦砾岩中金刚石的指示性矿物铬铁矿含量分布及白彦砾岩中金刚石含量变化情况,分析认为白彦砾岩中金刚石有3种可能来源:一是来源于蒙阴已知金刚石原生矿带,二是来源于未知的近源原生矿,三是来源于区内除李官组及本溪组储集层之外的其他储集层。  相似文献   

2.
白彦组分布于鲁西灰岩出露区,赋存在溶沟、溶槽、溶洞中。砾岩主要砾石成分为燧石,磨圆度较好,普遍含金刚石。其岩相、结构构造、成因复杂。通过分析砾岩的特征、砾岩的形成过程、时代及金刚石的来源,认为鲁西白彦地区存在尚未发现的金刚石原生矿。  相似文献   

3.
到哪些地方去找未发现的金刚石原生矿,这就涉及到金刚石原生矿的形成时代问题。正确认识蒙阴地区金刚石原生矿的形成时代,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找矿指导作用。地质证据表明,蒙阴地区金刚石原生矿形成时代为白垩纪,同位素测年表明,蒙阴地区金伯利岩形成时代远早于白垩纪,通过对以往地质资料的研究,认为同位素测试年龄是多解性的,应结合相关地质证据确定其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依据野外实际资料,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杂砾岩的文献,重点研究了罗圈组杂砾岩的砾石、基质成分、粒度频率分布等沉积特征,讨论了杂砾岩及伴生的其他岩石类型的形成机制。认为杂砾岩的形成与冰川作用紧密相关,与泥石流或重力流沉积作用可能无关。冰川直接堆积的产物以块状杂砾岩等为代表,在剖面占极高比例,相当于原生冰碛岩;冰水改造过的产物在剖面所占比例不高,以层状杂砾岩等为代表,相当于次生冰碛岩。  相似文献   

5.
主要分析了构造抬升对水系和地形的影响和恢复,以从古生代灰岩围岩中大面积但零星出露的岩溶砾岩点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古水系和地形地貌恢复和反演做出了新的尝试。在收集资料和实测的基础上,尝试性探讨了利用稳定水体参照物高程反演抬升高度以及邻区山峰点的古高程、古水系,恢复区域上古地形地貌的技术方法。并以白彦地区为例,通过白彦岩溶砾岩的分布、产状、金刚石矿物含量、岩性等地质特征,恢复白彦地区古地形线、古水系位置和流向等古地理地貌,指出在白彦期时代,该区总体发育4个水系,邹城市大石墙水系、枣庄水系、平邑水系、费县水系,水系中金刚石含量较为丰富的砾岩点大多分布在凤凰山隆起中心,其中在平邑水系推测存在一个山地峡谷中的古湖泊。认为蒙山凸起中已知的常马庄地区的金伯利岩脉所含有金刚石可能主要供应平邑区水系,其他3个地区水系的金刚石可能来源于凤凰山及其东部隆起剥蚀地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南部非洲津巴布韦东部马尼卡兰金刚石古砂矿的矿体特征、矿石特征、赋矿规律、金刚石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金刚石砂矿主要为固结砂砾岩型古砂矿与河流冲洪积砂砾层型金刚石砂矿。研究显明,2种金刚石矿床类型之间具有物质间的承生关系。在元古代,原生矿中的金刚石被风化剥离出来,经流水的搬运,在滨海地区沉积下来,并被后来沉积的灰岩覆盖,固结形成金刚石古砂矿床。该古砂矿的发现及研究,对于指导非洲乃至我国类似矿床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山东中南部含金刚石燧石砾岩地区的地貌、新构造、早第三纪地层进行了研究和划分,在该区首次发现了河流袭夺现象。本区含金刚石燧石砾岩主要赋存在古岩溶地貌中,其孢粉组合是以杉科粉占优势(特别是破隙杉粉),栎粉、榆粉也有较高含量,以热带、亚热带植物花粉为主的基本特征,含金刚石燧石砾岩的形成时代为早第三纪渐新世。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金刚石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金刚石储量占全国储量的52%。通过对辽宁省铁岭、桓仁、锦西地区金伯利岩,特别是瓦房店地区金伯利岩及典型金刚石矿床的综合研究,本文对辽宁省金刚石原生矿床产出的地质条件及其分布规律进行详细总结。重点论述了金刚石原生矿矿床的区域地质特征、空间分布规律、控矿因素,探讨了金刚石原生矿矿床的区域成矿模式,将研究区Ⅲ级成矿带分为铁岭-大连、新宾-岫岩、桓仁-庄河、旧庙-建平、北镇-绥中等5个Ⅲ级金刚石成矿带,并以瓦房店地区为例,划分了4个金伯利岩矿带,认为金伯利岩管与金伯利岩侵入过程中形成的弧(环)状构造体系有关,当岩浆上拱时先形成穹隆,尔后随着挥发分的释放和岩浆上侵出现的峒室的下沉,形成构造盆地,环状构造是寻找金伯利岩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9.
金刚石形成于地幔深处 ,含金刚石的岩石只是一种运载和保存“工具” ,凡是来自上地幔的岩石均有可能携带早已形成的金刚石而形成金刚石原生矿床。世界上已知金刚石原生矿除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型外 ,尚在橄榄岩、橄榄玄武岩、千枚岩、科马提岩、榴辉岩等岩石中发现了金刚石 ,可能存在金刚石原生矿新的岩石类型。山东位于华北地台的南东部 ,鲁西、鲁东基底属A型克拉通 ,幔源岩浆活动强烈 ,具备良好的金刚石原生矿成矿地质条件 ,已获得的大量的成矿信息和找矿线索表明 ,除已发现的蒙阴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外 ,应该存在着尚未发现的金刚石原生矿 ,找矿前景广阔 ,应进一步加强金刚石原生矿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费县朱田地区金刚石原生矿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勘查进展,提出超基性岩体深部、NNE向断裂旁侧及重砂矿物异常点周边可作为今后重点找矿方向,并就该地区金刚石原生矿勘查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重砂测量法依然是金刚石原生矿勘查行之有效的手段,同时应重视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找矿新理论的探究,期待形成以大井头岩管为代表的鲁西地区第四金刚石原生矿带,实现鲁西地区金刚石原生矿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采样化验及区域地质资料对比研究,初步认定赋存在淄博凹陷南缘夏庄、五福峪、马家庄等地下古生代寒武-奥陶纪灰岩、白云岩岩溶负地形中的砾岩层,其综合地质特征符合山东省岩石地层新近纪白彦组的现在定义,砾岩含金而未见金刚石.该地层的发现弥补了该区原有区域地质资料的不足,有助于对该区地质构造发展史的研究,也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白彦砾岩主要分布在剥蚀低山、丘陵斜坡地带和山麓地带寒武—奥陶纪碳酸盐岩中的岩溶地貌的溶蚀沟、溶蚀槽及洞穴等负地形中,以燧石角砾为主,砾岩中的重矿物主要为金刚石、黄铁矿、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锆石、金红石、绿帘石、磷灰石、电气石;其中重矿物的种类和重量在区域砾岩点上分布差距较大,其中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分布范围最大,含量最多。重矿物组合ZTR指数分析一般在0.2~0.8之间,最低为0.00,局部达到1.0~2.0;最高值在费县南西为15.95。金刚石含量最高可达64.61mg/m~3,低者只有0.164mg/m~3,北部金刚石矿物的含量自中段向两端逐渐降低;南带则呈自中心向四周环形扩散。从重矿物相对含量和重矿物组合ZTR指数来判断金刚石矿物的物源供应来源应在泗水县和白彦镇一带。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烟台市宋家沟牟平区金矿区内发育有莱阳群林寺山组砾岩,该组砾岩分选性较差,既有近椭圆磨圆度极高砾石,也有棱角分明无磨圆砾石,反映了砾岩源区复杂的特点。该文对砾岩内碎屑锆石U-Pb年龄段的分析得到碎屑锆石年龄分别落入640~770Ma,540~570Ma和(228±4)Ma,通过对这些年龄时段的分析,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事件的花岗质片麻岩、震旦纪时代的岩体、柳林庄序列喷出岩都可能是其母岩。根据研究区内此类岩石的出露情况分析得到其近源与远距离搬运沉积两种结果,并与前人研究相对比,得到该组砾岩物源区为苏鲁造山带,说明在胶莱盆地形成之初,东北缘的物源区就以苏鲁造山带为主。该认识对于研究胶东地区的造山带不同时期地质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西北部分布着下震旦统两套厚度大的杂砾岩系,即长安组与南沱组,均由含砾泥质岩、含砾砂岩及其夹一些砂。泥岩组成。过去认为与冰川作用有关,称之为“冰碛层”等等。近年来,人们对其成因有所争议。笔者借实习之机,在该区对南沱组杂砾岩系进行野外与室内研究,根据其岩性特征、砾石成分,砾石形态和表面特征,以及其夹层沉积特征和粒度分析结果,认为这套杂岩系不仅具有冰川作用的痕迹,而且还有正常海洋沉积性质,它是由大陆冰川携带碎屑入海消融后迅速堆积,受重力等因素形成的泥石流沉积物,属冰融泥石流沉积。  相似文献   

15.
16.
17.
古路口位于邹城市和滕州市的交界处,属于克拉通内部活动带,是金刚石成矿有利部位。区内发现金刚石储集层出土点4处,超基性苦橄岩管1处;已经查明的苦橄岩管,经激电测深及联合剖面测量,初步断定该岩管倾向SE,倾角较大,近乎直立。自然重砂样品中主要重砂矿物为赤褐铁矿、磁铁矿、锆石、绿帘石、金属球粒、金红石等,石榴子石含量少,2个样品石榴子石在20粒以上,其余含有石榴子石的样品均在10颗以下。经人工重砂样品鉴定,主要重矿物为铬透辉石、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磁铁矿、铬铁矿等,对其中透辉石及铬铁矿各50颗进行电子探针分析,初步确定了属于S5组、S11组,具备对金刚石找矿的指示作用。该次激电中梯测量,圈定极化率异常2处,异常形态呈NW向近椭圆型,异常峰值达2.0以上,在视电阻率等值线平面图上,对应相对低阻区,推断为含金属矿化引起,局部视极化率升高视电阻率降低。各种找矿信息表明,该区具备金刚石原生矿成矿环境,易于开展金刚石原生矿的勘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Androecium of the earliest known flowering plant 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 was found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Jianshangou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 The androecium consists of numerous stamens bearing in pair on the reproductive axes below conduplicate carpels. The stamens are composed of a short filament and basifixed anther for each. Monosulcate pollen in situ are found from the anthers. The characters of the androecium reveals that Archaefructus are probably protandrous, and the paired stamens and monosulcate pollen appear to indicate that Archaefructus, as primitive angiosperms,might be derived from extinct seed -ferns during the Older Mesozoic. Archaefructus is considered Late Jurassic in 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