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工程地质学报》2004,12(4):421-421
本书对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区地质灾害问题及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6篇27章,约110万字,涉及库区滑坡类型及防治、边坡结构及加固、库岸坍塌及防护、工程弃渣及加筋土处置技术、大型崩滑塌堆积体成因及开发利用、岩溶及岩溶地质灾害、易滑地层工程地质特征、库区人防硐室诱发塌陷灾害、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等。  相似文献   

2.
隆威 《探矿工程》1998,(2):52-55
介绍了岩土工程招标、投标方式及程序、投标书内容及格式、标书编制原则及方法、投标报价策略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刘祥顺   《岩土力学》2007,28(5):854-854
本书以现行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为依据,介绍了预拌混凝土原材料、拌合物及硬化后混凝土的质量指标、检测依据、组批原则、取样方法及数量、检测方法、质量评定等内容;预拌混凝土通用品和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要求;预拌混凝土生产及供应过程、质量控制及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古地理学报》2000,2(1):84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辽河油田等单位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将于 2 0 0 0年 8月在辽河油田召开。会议议题有世纪之交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的回顾与展望 ,沉积环境、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古生态及生物古地理 ,古构造及构造古地理 ,自然地理古地理及第四纪古地理 ,古水文、古岩溶、古土壤、古气侯 ,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 ,盆地沉积学 ,现代沉积 ,环境沉积学 ,油气田沉积学及古地理学 ,煤田沉积学及古地理学 ,层控矿床及…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详细研究官地铁矿地质构造环境及成矿条件、矿体三度空间分布特征、矿石物质成分及结构构造、成矿阶段、成矿时代及控矿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矿床形成及就位机制。  相似文献   

6.
四川西昌盆地三叠系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石地层划分的基础上,讨论了西昌盆地三叠系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研究区南部及北部缺失T1-2及T3下部地层,仅中部发育较完整的三叠系。南部白果湾组主要发育沼泽、沼泽化湖泊及湖泊相。北部白果湾组包括沼泽相、沼泽化湖相及湖泊相。中部白果湾组沉积相为沼泽、沼泽化湖泊、河流、河湖三角洲及湖泊相,雷口坡组沉积相包含潮坪、湖、生物滩(丘)、广海陆棚相;嘉陵江组及飞仙关组分别以河口和河流相为主。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北京地区中元古代及中生代火山岩的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学及构造环境学进行了综合研究。对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及成分变化进行了论述,对酸度频率及岩浆系列进行了分析,对构造环境及拉张距离进行了估算,对岩浆的来源及演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杨柳  李丽君  唐振  伍月 《地质与资源》2014,23(4):392-394
通过总结实际工作及查阅文献,分析了样品制备、酸度、硼氢化钾浓度对As、Sb、Bi、Hg测定的准确性及灵敏度的影响,确定了仪器测定过程中负高压、载气流量、原子化器高度及温度、元素干扰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总结了在日常测定过程中仪器故障排除、测量误差的控制及测量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为仁怀市农业生产中土壤养分的合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及土地利用价值的提升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容量法及电位法获取了5486件表层土壤样品氮磷钾(全量和有效态)及有机质的含量,系统研究了其地球化学特征及含量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仁怀市耕地土壤氮、磷、钾、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平均值分别为1.74 g/kg、0.75 g/kg、19.90 g/kg、30.90 g/kg、100.28 mg/kg、10.40 mg/kg和101.03 mg/kg。其中,氮、碱解氮、磷、钾及有机质的含量及分布与地层关系密切;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及分布与地层关系较差。仁怀市耕地土壤肥力较好,以较丰富等级为主,较丰富及丰富等级占比为57.6%。其中,氮、磷及钾皆处于丰富水平;碱解氮及有机质处于中等水平;速效磷及速效钾处于缺乏水平。【结论】仁怀市耕地土壤养分的含量及分布不仅受地质背景、土壤类型、海拔高度、酸碱度及土壤深度等自然因素影响,还与土地利用方式等人为活动有关。创新点:系统统计了仁怀市耕地土壤氮磷钾(全量和有效态)及有机质的含量,对其地球化学等级开展了评价,并系统分析了它们的含量影响因素。耕地土壤养分的含量及分布不仅受地质背景、土壤类型等自然因素影响,还与土地利用方式等人为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矿床的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的赋矿地层及岩性、控矿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及矿体、矿石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矿石自然类型、金的富集及变化规律、矿物共生组合、矿化期及矿化阶段等地质特征,分析了矿床成因,提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书对三峡工程库区滑坡及防治、边坡结构及加固、库岸坍塌及防护、工程弃渣处置加筋土技术、大型崩滑塌堆积体成因及开发利用、岩溶及岩溶地质灾害、易滑地层工程地质特征、人防硐室诱发塌陷灾害、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移民迁建中的重大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注重与移民迁建相结合,介绍作者在库区亲身实践的基于防治基础上的滑坡体和边坡防护与综合开发利用、建筑开挖弃渣超高加筋土挡墙处置、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许多专家、学者及钻探人员认为,岩石可钻性定级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岩石的固有属性;二是钻进技术。前者是岩石本身固有的性质,它与岩石的矿物成份、石英及云母含量、胶结物及胶结状况、颗粒硬度及粒度、孔隙率、风化程度(或松散程度)、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晚震旦世沉积相及磷块岩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扼要阐述扬子地台及邻区晚震旦世地层的研究现状,沉积相带(台地相、斜坡相及盆地相)及古地理轮廓、磷块岩的时空分布(包括地理、地层及沉积相的分布)。同时还着重指出了台地边缘及斜坡相带的上部是寻找磷块岩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辽河油田等单位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将于2000年8月在辽河油田召开.会议议题有世纪之交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的回顾与展望,沉积环境、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古生态及生物古地理,古构造及构造古地理,自然地理古地理及第四纪古地理,古水文、古岩  相似文献   

15.
滨里海盆地东南缘的D-I、II区块石炭系盐下KT-II及KT-I油层组碳酸盐岩储层为勘探重点,开展该储层段沉积相及沉积模式研究,可以指导该新区的下一步勘探.利用薄片、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KT-II及KT-I油层组进行了沉积相划分及沉积相演化研究,取得如下成果:①通过岩石相、测井相及地震相特征研究,划分出局限台地、开阔台...  相似文献   

16.
矿物包裹体在碳酸盐岩区油气评价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我国河北等若干地区碳酸盐岩油气储集层及非储集层研究证明,油气藏形成的各个阶段均可形成包裹体。其中有机包裹体是烃类原生及次生运移的直接标志。油气评价中,可以利用包裹体的类型、特征、古温度及气相成分等,进行生油热历史及有机成熟史的研究。通过包裹体研究,可获得古油田水的化学组成、盐度、碳、氢、氧稳定同位素值、氧化还原电位、酸度及压力等参数,从而进行油气生成及储集条件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刘志国 《探矿工程》2005,32(6):57-58
郑州市某千米地热井水温、水量及水质发生变化,,采用修补及酸化处理的工艺,处理后水温、水量及水质均达到了要求。介绍了处理技术及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裂缝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高产及稳产的关键。在对国内外该类储层裂缝研究现状系统调研及近期成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裂缝的类型及形成机理。分别从地质、测井、地震及实验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的识别方法;基于野外露头、岩心及薄片观察、构造曲率、常规及特殊测井等方法可以获得储层裂缝密度、张开度、产状、组系及方向等主要特征参数;地质分析、构造曲率估算、纵波各向异性分析、地震相干体及倾角非连续性裂缝检测、构造应力场模拟等是裂缝分布预测的有效技术方法。综合分析认为,目前对国内海相和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中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形成一套针对各类型沉积相及构造演化背景条件下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识别的有效方法及标准参数体系;对致密储层裂缝差异充填机制及微裂缝定量识别与表征缺少系统研究;地震裂缝识别的精度不高。指出各类裂缝研究方法相互结合、裂缝识别标准与参数体系建立、微裂缝研究、裂缝发育程度与主控因素间定量关系分析、提高地震预测裂缝的分辨率、水力缝与天然裂缝及地应力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为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根据区内成矿区带的划分,依据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统计计算了全区及各成矿区内元素背景值、平均值、区域浓集系数、变化系数等参数,阐明了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在全区及各成矿区的背景特征、富集变化及成矿特征、元素组合特征等。指出全区及各成矿区的主要富集成矿元素。  相似文献   

20.
在简要介绍川藏公路海竹段自然环境条件及地质构造条件的基础上,对该段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危害做了简单描述,重点阐述了该段所发育的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危害、形成机制、发展趋势及整治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