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震源区内变形过程的物理和地球动力学会议,在“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学会”行星地球物理委员会的赞助下,于1985年11月4日至9日在民主德国波茨坦召开。会议主席是民主德国科学院科学委员会主席及成员斯特勒(H.Steller),副主席是波茨坦中心地球物理所所长赫廷(E.Hurting)。我国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许忠淮和笔者。这次会议是先后于1977年、1979年和1981年在波茨坦召开的一系列地学科研讨论会的继续。它致力于震源孕育过程和有关的高压物理学的研究。主要议题是:①讨论地震的地球动  相似文献   

2.
“远东区域地球物理研究”讨论会于1987年5月13—17日在哈巴罗夫斯克城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构造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这次会议是由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方法勘探学术委员会“区域地球物理研究”室和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主席团各部门间协调理事会下属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协调委员会“远东地球物理研究和深部结构”室共同主持的。会上讨论了两个问题:(1)远东大陆部分深部结构特点和今后的区域地球物理研究方向;(2)远东主要金属矿区的深部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勘探地球物理联合会(UCEG)与美国勘探地球物协会(SEG)联合举办的勘探地球物理北京(89)国际讨论会,于1989年8月22—26日在北京图书馆举行。这次国际讨会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共同发起组成的“中国勘探地球物理联合会”(UCEG)与美国SEG联合举办的。会议筹备期间,得到了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国际会议中心的赞助与协助。无论会议规模、参加人数、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联合发起组成的中国勘探地球物理联合会(UCEG)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工作者协会(SEG)决定于1989年5月23日—27日在北京联合召开“勘探地球物理北京(89)国际学术讨论会”。 会议旨在为世界各国的勘探地球物理学家们提供讨论问题、交流经验的论坛,增进国际同行们的合  相似文献   

5.
2016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七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地球物理与资源环境,会议论文涉及工程、环境、生态、水资源和灾害等领域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和仪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与新进展,以及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在重大工程中的新近应用成果,反映出国内外环境与工程探测领域的发展动态.结合本次会议,提出该学科主要前沿问题是:地球物理高端装备研发、地球物理大深度探测问题、矿区环境下的强噪声去除问题以及地下目标体的精细探测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武粤  艾印双  张怀  李国辉  高原 《地震》2021,41(2):203-204
第八届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8-WTGTP)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于2020年9月17日至11月24日顺利召开.由于疫情影响,今年的会议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分别在9月17日、9月24日、10月13日、10月28日、11月16日和11月24日召开6场学术报告会.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甘肃省地震学会联合主办(排名不分先后).  相似文献   

7.
200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地球物理仪器国际化问题”(4月)和“地球物理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8月)两个研讨会。会议发表了大量论文,展示了目前我国先进的地球物理仪器和地球物理技术在工程方面的应用成就.承《地球物理学进展》编辑部支持,决定在2004年第四期和2005年第一期,连续刊载经专家审查和推荐的地球物理仪器和技术方面的部分优秀论文,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92年11月10—14日在我国西南边陲的春城昆明市召开.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东有台湾,西达新疆的568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他们分别来自全国167个单位.理事长翁文波致大会开幕词,云南省有关领导及地球物理学会的主要支持单位代表到会祝贺.大会共收到论文663篇,其中有345篇论文被刊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2年)》.会议安排的大会报告有:阚荣举:“云南地球物理工作进展”,夏国治:“环境物探”,朱志文:“固体地球物理发展战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的地球物理研究是深化认识高原本体和东亚壳、幔结构、隆升机制与大陆动力学响应的基础,故为中、外地球科学家们所瞩目.为此本文主要讨论以下4个方面问题:(1)问题的提出与背景;(2)率先进行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研究取得的第一批重要成果与进程;(3)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中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和得到的启迪与国际影响;(4)当今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与当前青藏高原地球物理学要做些什么与思考.研究结果表明:(1)在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中只有在清晰思路指导下,取得高分辨率的数据才能反演,并刻画其壳、幔介质的精细结构;(2)青藏高原地壳巨厚、岩石圈相对较薄的层块结构与壳、幔结构分区特征,特别是存在地壳低速层和地幔低速层及其不均匀展布;(3)在多维力系作用下、深部物质重新分展、调整、运移和在多要素约束下的物理-数学模拟及陆-陆碰撞动力学响应;(4)当今在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圈层耦合及其深层动力过程.中国地球科学家们应当清晰地认识到,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乃是中国地球科学家摘取"桂冠"的一个契机,故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以建立起具有特色中国地球科学的理论和和运动学与与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南海地质与地球物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月9日—13日在广州举行。来自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马来西亚、中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专家、学者共8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论文61篇,宣读32篇。学术交流内容包括九个方面:现代沉积学特征;区域和深部地球物理特征;岩浆活动特征;地球化学研究;古构造的恢复和重建,南海起源与演化的新模式;海洋地球物理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热流、重力、地磁和地震研究);东南亚国家滨海油气勘探的新进展;区域石油地质和碳氢化合物潜力以及大陆架油气运移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勘探地球物理北京(89)国际讨论会(BISEG’89)于1989年8月22日—26日在北京图书馆新馆召开。设有47个展台的地球物理勘探仪器设备展览会(其中国外的展台36个)与会议同期展出。这次会议内容广泛,包括学术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展览会等。这样的技术交流会对于地球物理学家及其组织来说是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1月22日至24日在石家庄举行,全国有关45个单位15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代主任陈运泰主持,常务理事熊光楚到会指导并作了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3.
'97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国际研讨会(ISEEG'97)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召开,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成都理工学院主办,成都理工学院承办,将于1997年10月28至30日在中国成都市成都理工学院召开.与会同期还将举办技术与设备展览.会议的主题是:(1)浅层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浅层地震,地质雷达,时域和频域电磁方法,电阻率方法,井中及井间地球物理方法,放射性方法等)口)反演理论与解释技术(非线性反演,层析成象,地质统计,三维可视化技术等)(3)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应用研究(岩体与主体评价,地质灾害评价,管线勘测、市政工程…  相似文献   

14.
《地球物理学报》创刊于1948年,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有关地球物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固体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空间地球物理和大气、海洋地球物理,以及与地球物理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论文.主要报道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3年11月13日至19日在天津市举行了勘探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这是继1978年第一次勘探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以来又一次规模较大的综合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个产业部门和科研单位以及大专院校的2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田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顾功叙到会作了讲话。  相似文献   

16.
《地震工程学报》1988,10(4):109-109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8年11月20日—24日在湖南召开了“地球物理灾害学术讨论会”。会议由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郭增建研究员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地震、水利、大专院校  相似文献   

17.
徐行 《华南地震》2021,41(2):1-12
海洋地球物理场是一个四维的动态复杂变化系统,涉及多物理场、多界面和多尺度问题,受内外因素的共同制约.基于海洋地球物理场特征,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是揭示地球内部构造与性质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回顾国内外海洋科学研究历史以及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现今的技术发展受科技进步驱动,反映国家与时代发展的需求.探讨了技术发展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依据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及其探测平台的特点,提出了以下技术展望:优化传统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加速并完善多样式探测平台的建设和科学载荷的研究;构建"空-天-海-潜"海洋地球物理立体探测体系;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8.
《地球物理学报》2004,47(2):249-249
《地球物理学报》是有关地球物理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登固体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空间地球物理和大气、海洋地球物理,以及与地球物理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论文,主要报道创新性研究成果.《地球物理学报》于1999年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 0 0 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特别奖,2 0 0 1年入围“中国期刊方阵”被评为“双高期刊”,2 0 0 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等的统计源期刊和SCI等国际检索机构的统计源期刊.《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均为双月刊.中文版于单月中旬出版,英文…  相似文献   

19.
勘探地球物理(89)国际讨论会(BISEG—89)于1989年8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是在三年前由中国地球物理学界的三位元老顾功叙、傅承义、翁文波先生发起,立即得到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协会(SEG)前主席R、J. Greaen、技术委员会主席Stanley B. Jones等的热情支持,经由中国勘探地球物理联合会(UCEG)和美国勘  相似文献   

20.
油气藏地球物理方法应用至油气田开发中,直接关系着构造、储层和流体表征精度和准确度.为了详细梳理油气田开发中油气藏地球物理研究核心内容和新进展,为该项研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从构造解释、储层预测、流体描述等3方面梳理该研究核心内容.结果认为,构造描述中地球物理研究主要包括井震结合构造精细解释、基于密井网资料构造精细解释,储层预测中地球物理研究主要包括基于地震资料属性提取和反演预测的储层精细刻画和基于测井二次精细解释的有效储层划分.油藏流体地球物理研究主要包括四维地震剩余油表征和水淹层测井精细解释等.指出油气田开发中油气藏地球物理研究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测井解释方法的创新和流程优化、开发地震在构造解释和储层描述等开发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地球物理资料与地质和生产动态资料结合验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与地球物理方法结合提高解释精度降低应用成本、非常规油气开发对地球物理研究新需求等5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