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吉林省水文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开发。阐述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 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原则,系统建设的总体思路,系统建设的内容,系统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系统建设的 保障措施等。尤其对系统建设的思路及步骤做了详细的论述,从系统开发前的准备、系统调查、系统分析 到系统实质性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转换以及系统建成后的运行和维护、系统后评价等都结合吉林省实 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矿山绿色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推动矿业生态化、规模化、集约化与智能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 "两山理论"在实践中指导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成为管理部门的迫切需求。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矿山从概念提出到全面推进建设过程中的法律体系、建设路径与政策机制等现实问题,评估了其经济与社会效益。此外,研究梳理了我国绿色矿山建设不同阶段的特征,总结了经验与教训,理清了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的区域不平衡性制约机制。研究从政府、社会、企业三个层面提炼了规范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和主体责任的建议,以期为推动绿色矿山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平邑县国土资源局多年来充分认识开展法治建设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组织领导、规划计划、专项经费、工作措施四到位。一是将法治建设工作推向深入。成立了法治建设领导机构设立了法治建设办公室,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学习制度、检查评比等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4.
图文报道     
《辽宁地质》2012,(1):1-1
2011年12月16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召开了2012年用地形势分析会议。各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省国土资源厅领导班子成员、各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参加了会议。陈超英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何庆良副秘书长主持会议。会议集中听取了各市2012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需求情况,深入分析了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新城新市镇建设、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城乡统筹发展、民生工程等情况,以及建设用地需求特点,提出了2012年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兴县作为全省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的试点县,自2006年9月起开始试用以来,经历了从单环节版到审批版、从磨合适应到敢于创新,实现了建设用地管理方式特别是审批管理的根本转变。通过建设用地审批系统的运用,提高了建设用地申报审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了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实现了信息的社会共享与服务,并达到了省、市、县三级建设用地项目网上审批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建设理论与实践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建设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分析了景观、城市景观的概念与特点,回顾了国外城市景观的研究发展和16世纪以来景观建设的历程,认为国外城市景观建设的特点在于以建筑控制法规为中心,注重景观评价的制度化和立法。从规划设计实践、理论研究和专业建设、法规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对我国城市景观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推进我国景观建设发展的三个构想:确立景观权益的法律地位和推进景观评价的制度化;进一步丰富规划控制手段;整顿行业、建立规范。  相似文献   

7.
姚怀献 《地下水》2014,(4):140-142
水资源紧缺及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只有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从馆陶县面临的水资源紧缺形势和日趋严重的水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并针对馆陶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从管理制度建设、深化和扩大节水试点建设、建立投融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结构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等方面详细论述了馆陶县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实践和探索,以期为本地和其他类似地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曹风华 《地下水》2009,31(4):121-124
探讨了自来水行业信息化的现状,讨论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的意义,主要组成、其建设原则与目标、建设内容和系统功能等,最后详细介绍了建设综合信息系统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完整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结合实践,围绕水生态调查与监测、水安全保障建设、水环境管理、水景观建设、水管理建设、水生态经济建设、水文化建设等规划内容提出了规划的要点,对当前编制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水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殷复银 《地下水》2018,(6):202-20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分析聊城市水系格局"五大工程"体系建设现状,针对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推行河长制、加快全域水城建设、加强洪雨水资源利用、提升科技支撑等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推动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1.
结合多元地学不同专题空间数据复杂的地学信息特点,利用空间数据库技术和多元地理信息分析,对多元海量地学(地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分析。通过科学的计算,直接进行多影响因素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综合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多元地学信息系统的建立将为地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空间数据融合是目前地学信息领域面临的难题。通过介绍Oracle数据仓库系统架构和其在地学信息存储和分析方面的优点,深入分析ArcInfo中的Geodatabase的空间数据组织模型,重点研究了Oracle Spatial的空间数据存储模型、空间数据和空间索引组织模式,并给出了空间数据融合的具体实现过程。针对具体项目,结合GIS二次开发,能非常高效地实现空间数据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服务于大型综合地学科研项目的在线数据支撑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综合地学科研项目产生的数据既是项目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 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面向复杂地学信息资源汇交、管理和共享的需要, 有必要建立针对项目自身运行管理和数据产出特色的在线数据支撑平台。本文以973项目“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为例, 研究并应用 Web Services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建立服务于特定项目的数据支撑平台。论文阐述了项目数据的分类方法和数据汇交机制, 并基于“数据-功能-用户”视图理念, 设计实现了提供数据汇交、管理和共享功能的数据服务门户以及对WebGIS的集成。应用结果表明: 在线数据支撑平台对发挥多源、复杂、高成本的地学科研数据共享利用价值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同时, 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平台框架对同类项目数据成果的归档管理以及验收汇报演示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已经建设完成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学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B/S和C/S混合架构,基于.NET平台和JAVA Web等编程技术,在完成基础GIS系统、多源数据集成技术和数据应用表述功能等基础开发工作的前提下,实现了地学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有功能模块的集成,尤其是专业数据管理服务和全文检索服务两大重要服务功能的实现,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领域科研数据管理与二次利用提供了便利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5.
房产基础测绘为城市房产管理提供最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为满足单位开展房产基础测绘工作的需要,针对房产基础测绘的规范要求,设计实现了一套以AutoCAD为开发平台的房产基础测绘成图软件。该文重点介绍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绘图菜单设计、图形图例符号绘制及相应的绘图程序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文海家  张永兴  陈云 《岩土力学》2009,30(Z2):367-370
风险分析是降低边坡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以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 GIS)为二次开发平台,建立边坡风险评估系统。该系统通过建立边坡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根据模型的物理力学参数等属性数据,运用Monte-Carlo法求出三维边坡的失效概率,在易损性分析的基础上,计算边坡失稳的经济风险和生命风险。实例分析表明,基于三维地质信息模型的边坡风险分析可为相关风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地学信息分类编码的一种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和GIS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地学信息的标准化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建立地学信息分类代码体系是其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介绍了在适于区域矿产资源定量 价系统的地学信息分类代码体系,并根据地学信息本身及其在矿产定量评价中应用的特点,对如何实现分类编码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实用性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多元地学信息GIS集成与融合分析应用于找矿的实例较少,它可以实现元素地球化学系列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为成矿预测提供找矿靶区信息。结合冷水坑地区多元地学信息GIS集成与融合分析应用实例,对单元素、多元素地球化学场进行了综合分析,信息表明,在冷水坑地区存在一个多元地学信息环形构造,根据环形构造圈定了4个寻找隐伏银铅锌多金属矿的远景区,并在小源远景区(即银珠山矿区)寻找到一个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为区域成矿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高了隐伏矿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9.
While commercial virtual globes (e.g. Google Earth) and global scientific cyber-infrastructures (e.g. Digital Earth) are revolutionizing the way we use and produce geo-information, we still lack a rich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how genuine human actors use geo-information and associated technologies in real work settings. In this paper, we conceptualize the use of geo-information as encompassing people’s actual use practices, the values to which people aspire through geo-information use, and the rules that either legally prescribe or just encourage optimal use. Values, practices and rules can be illuminated from two perspectives (or lenses), the market and the polis, resulting in radically different insights on the use of geo-inform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 We argue that with a polis lens we stand a chance to explain how authentic human actors, groups and communities with different values, interests and motivations use geo-information, and how societal benefits materialize or not as a result. Seen from a polis lens, values are not easily measurable standards of goodness, dominant public management ideas can be the source of technical-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government while policies can be fruitfully examined as persuasive arguments to target audiences. With a polis lens, we are more likely to underst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practices, value contests and global rules underpinning commercial virtual globes and scientific cyber-infrastructures.  相似文献   

20.
华夏古陆的地球物理场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在东南沿海发现了较多的古元古代-太古宙的地质信息,这些"古信息"集中出现在武夷隆起周围,称之为"武夷古信息区"."武夷古信息区"在多种地球物理场上有明显的反映,表现为残存古陆核(块)的地球物理特征.通过进一步对比和综合分析多种地球物理场资料,认为东南沿海残存多个古陆核(块),华夏板块可能是由多个古陆核(块)增生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