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6月16日第21次全体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为引导和鼓励全世界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宣布会议提出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生 态环境问题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人类从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 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1987年挪威 首相出版的著名的《我们的共同未 来》掀起了世界各国研究可持续发 展的热潮。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上,全球100多个国家的 首脑共同签署了《21世纪议程》,  相似文献   

3.
承载55亿人口的巨大天体——地球,从没有像今天使人类感受到它的空间有限性、资源短缺的紧迫性、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严重性。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从无数实践中终于省悟了自身的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谁要是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无情惩罚!人类不能再囿于自己的短视行为了。 1992年6月4日至1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所通过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  相似文献   

4.
一、专题适应训练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多个物种、一颗星球、一个未来”,与今年联合国确定的“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年”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世界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视。读图回答1~2题。  相似文献   

5.
<正>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会后发布了《人类环境宣言》,由此拉开了世界环境保护的序幕。同年在巴黎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17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其旨在各成员国将本领域内具有世界保护意义的地点  相似文献   

6.
任建兰 《地理学报》2020,(2):F0002-F0002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是人类自觉关心环境保护问题的开始。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包括贫困与饥饿、健康、水与环境卫生、气候变化等在内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代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愿景。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以地理学为主,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人文经济地理学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吸纳相关学科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成果,丰富了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为研究主线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辉煌成就,但人均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等相关指标相对落后,人地矛盾依然突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资源环境的胁迫与压力还将持续存在,如何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自2001年联合国启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简称MA)以来,国内外开展了多方面研究:联合国等编写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欧盟统计局编写了《欧洲森林环境与经济核算框架》(IEEAF-2002),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编写了《林业环境与经济核算指南》等。  相似文献   

8.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很多,臭氧层空洞是其中之一,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把每年的9月16日定为“世界保护臭氧层日”,这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9.
2005年2月16日,经过国际社会多年的共同努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终于生效,标志着人类在与气候变暖进行斗争中迈出的第一步,但也仅仅是第一步,因为要真正战胜气候变暖的挑战,人类还必须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主席先生: 联合国历史上盛况空前的环境和发展会议即将顺利闭幕了。我愿以中国代表团的名义对会议的成功表示衷心的祝贺。会议刚刚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行动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无法律约束力的原则声明。会议的召开及其成果标志着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认同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理念不仅包括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要求更加公平、公正、持续和发展。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地球峰会”则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的构想,确定了教育在新千年的重要地位,联合国并将2005至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尽管人们都赞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但是正规教育在其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点从各国制定的政府文件、实施指引和配套的支援中都能够看到,例如芬兰、英国、加拿大等等。然而在一些国家的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却成为了“被遗忘的优先权”。  相似文献   

12.
<正>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可用资源逐渐减少的问题日渐突出,为此,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发表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  相似文献   

13.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FCCC)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趋势。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断 升华,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之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也日渐成为国内外的关注热点。 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湿地大国,我国 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先后制定和 出台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全国 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等,并完成了首次全国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学》2007,(4):46-47
在过去的一年里,英国商人黎兴频繁穿行中国,为英国爱斯凯公司经营“空气生意”。2005年实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即《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每分解一吨标准二氧化碳,就可多排放一吨相应气体,即获得一吨排放权。  相似文献   

16.
一、《地球生命力报告》的第三个度量指标——水足迹 自1998年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开始发布显示自然世界状况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地球生命力报告》(Living Planet Report)(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采用“地球生命力指数”及“生态足迹”二个指标来衡量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地球生命力指数”是衡量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地理学报》2006,61(12):F0002-F0002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于2006年10月2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发布了2006年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对全国1652种科技期刊的统计结果:2005年度《地理学报》总被引频次为2628次,在全国科技期刊中排名第29位,在地理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1位;影响因子为2.136,在全国科技期刊中排名第7位,在地理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2位;中国科技信息所根据期刊综合指标(总引用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刊引用率等),评选《地理学报》等100种科技期刊为2005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这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自2002年开展评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以来,《地理学报》连续5年获此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8.
<正> 荒漠化防治以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特有的贡献,愈来愈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一。1994年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标志着世界各国已充分认识到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在实方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1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的主题为“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从科学到行动”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90次学术讨论上,出人意料的是地理学家和哲学家坐在了一起。他们渴望环境伦理能够成为破解中国环境顽疾的一剂新药,让人们尊重自然、护育环境的行为不仅仅出于法律和政策的要求,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是一种道德上的自觉。《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与会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郑度和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蔡运龙,为配合中学地理课进行环境伦理教育,本刊特予转载。[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山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否,是个世界性的首要问题。这直接涉及到全世界生活于山区的10%人口和依赖山地资源的30—40%人口的生计。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中列有第6项课题——“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974年德国国际发展基金会于慕尼黑举行了国际山地环境发展会议,发表了慕尼黑宣言,揭示了世界许多山地人口增长,森林丧失,侵蚀加剧,环境恶化等严重情况,这是对各国当局的一次警告。此后,开展国际山地综合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出现了“山地学”(Montology)一词。在多次国际地理学会议和联合国大学的推动下,1981年成立了国际山地学会,出版了《山地研究与开发》杂志。在粮食与能源危机并存的世界局面中,山地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山地不仅在食物-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