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滇藏线上,曾有一条与"南方丝绸之路"拥有同样声誉和价值的"茶马古道".当年,客商们通过这条古道,将云南的茶叶销往西藏,换回大量的兽皮、药材等.史书记载,茶马滇藏道是从云南中甸(今香格里拉)或贡山起,到西藏拉萨段的驿道.2012年的秋天,在青稞黄了的季节里,我终于踏上了这条心仪已久的滇藏古道.  相似文献   

2.
卷首     
倪庆华 《地图》2011,(3):5-5
文明的进程留给人们的记忆既少又多。说其少,是由于战乱、灾难、宗教纷争、朝代更迭等原因,许多文明的印记都自然或人为地消失;说其多,是因为即使遭受了这些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回味几百年、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陈宇  王秀秀  林梅村 《地图》2014,(1):24-33
古代中国人究竟曾经对世界了解多少?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文明的交融起到过怎样深远的影响?一张明代绘制的地图引发了什么新的创见?西方古地图又是如何见证古代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如今是否还依旧繁华?  相似文献   

4.
主编寄语     
《地图》2014,(1):5-5
去年在新版中文“孤独星球”旅行指南的发布会上,我有幸与LonelyPlanet创始人托尼·惠勒进行深入的交流。当托尼告诉我他今年有走丝绸之路的计划时,我感觉有些兴奋,不仅因为期待一段与托尼携手同行的经历,更令我激动的是,这位个子不高却精力充沛的老头,对丝绸之路竟是如此向往。  相似文献   

5.
主编寄语     
倪庆华 《地图》2014,(5):5-5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啥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廓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的丝绸之路,事实上有陆上和海上两条。  相似文献   

6.
通往印度的第四条路 有唐一代,中国迎来了一股求法热潮,人数之多,周游地区之广,可谓空前绝后.以印度为代表的佛教重地一度成为取经者的热门目的地.沿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行是当时中国僧侣的主流选择,著名高僧玄奘就是以长安为出发点,往西经今甘肃、新疆以及中亚等地,最终到达印度的.  相似文献   

7.
董利华 《北京测绘》2021,35(7):855-859
为掌握海上丝绸之路干散货海运网络特性,提高中国港口在干散货海运网络中自我维护和应急处理能力,基于全球海洋货物运输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首先根据中国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的货流联系建立了加权有向的干散货海运网络,然后利用显著流分析法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对干散货的区域货流分布集中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各海运区域之间干散货货流分布集中度具有明显差异,以欧洲、东北非和南非区域最为显著.计算结果对海上丝绸之路干散货海运网络的管理、规划、应急准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同志于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所做的重要演讲上,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宏伟构想,丝绸之路——这条历史上连接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大道,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体现的是经济带上各城市集中协调发展的思  相似文献   

9.
《地图》2014,(1):14-15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古代陆上商贸通道。它东起古代中国的长安(今西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着沙漠中的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往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地中海东岸。  相似文献   

10.
<正>一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中国西北边陲,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得到不断开拓和发展,至唐已十分繁荣。从古至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在此处碰撞、交融、发展,形成了十分繁荣的文化面貌。同时,这片土地上也留存了许多承载着历史与文明的文化遗产,古城、烽燧、民居、墓葬、寺院...它们见证了历史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开放包容的胸襟与独特的才华和智慧,见证了此处文明的发展,和知识、技艺、文化、语言、文字、音乐、艺术的交流传播,展现着这片交融之地的灿烂光辉。  相似文献   

11.
成一农 《地图》2012,(3):72-81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纷纷开展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其中规模最大、涉及地区最广泛的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一些中国古代的港口城市纷纷加入这一工程.这些港口城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其中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尤其突出. 对我来说,宁波并不陌生,早在2008年我就曾经步量过这座城市.2011年底,宁波举办了第十一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和"海上丝路国际论坛",借此机会,我再次来到了宁波.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的版图上,几乎所有的大江大河都是自西向东,奔向大海;而在甘肃西北部,有一条发源于祁连山脉的河流却反其道而行之:自东向西,流入沙漠。它就是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敦煌文化,催生了璀璨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疏勒河。  相似文献   

13.
正驼铃古道丝绸路,万货来从徼外舟。从2000多年前的张骞"凿空之旅",到600多年前的郑和七下西洋,古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今天的"一带一路"继承了古丝绸之路的开放传统,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彰显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智慧。  相似文献   

14.
刘东琴 《测绘科学》2019,44(6):291-295
针对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地图在藏南地区仅表示9个地名,远远不符合地图表达规则的问题,该文通过对藏南地区部分历史地图上地名的表达来探索藏南地名的合理表达。通过研究,该文获取了该区近100条历史地名,为地名合理表达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对这些地名的研究中,该文发现藏南地区地名烙上了中国印记,具有中国基因。  相似文献   

15.
龚缨晏 《地图》2014,(1):44-53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往西方的交通路线,它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着漫长的丝绸之路,中外使臣策马驱驰,各国商人奔波逐利,宗教僧侣热情往返,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也反映在了欧洲人绘制的各类地图上。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角度的描述、统计和分析,缺少形象的空间思维手段和对经济带战略全局的整体把控的现状,该文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地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地理空间认知框架,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理空间认知是从概念空间、数据空间到信息空间、知识空间,最后形成智慧空间的认知深化过程,并重点研究了专家认知和用户认知两个关键环节。在此框架下,该文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理特点和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技术现状从地理概念、地理数据、专家认知和用户认知四个方面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认知内容。研究表明,用户地理空间认知的深化程度依赖于前期的专家认知成果,专家在认知过程中必须时刻围绕用户的地理空间认知需求,专家认知和用户认知是地理空间认知有机统一的两个核心环节,不可割裂或偏废;直观的地理概念、准确的地理数据、丰富的专家经验和便捷的分析工具是科学认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技术保障,可以为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多的地理智慧。  相似文献   

17.
逸风  LULU  米粒 《地图》2006,(5):20-21
世界上有几条对人类文明发展至关重要的河流,比如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尼罗河,黄河与长江;当然,还有恒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11月25日-27日中国·三亚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对外经济合作的重大战略构想。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深化各方在海洋经济、生态环保、灾害管理、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邵芸  宫华泽 《遥感学报》2011,15(3):645-648
罗布泊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历史上,曾是一个烟波浩渺的湖泊,物产丰富,景色秀美,养育了众多文明,包括楼兰、米兰、小河等文明,是丝绸之路的要冲,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区域(夏训诚,2007).今天的罗布泊已经彻底干涸,只剩下广袤无边的干涸湖盆、剧烈起伏的盐壳层、风成沉积物和沙漠,没有任何生命迹象,被称为"死亡之海",地球"旱极",是中国和亚洲大陆的干旱中心和塔里木盆地的积水积盐中心,其环境演变对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邵芸 等,2003;Elachi 等,1983;Farr 等,1986).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国家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后又在访问东南亚国家时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意同东盟国家加强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发端于中国汉代。自汉武帝命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开始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经隋唐宋元明清,两千年来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政治、经济、商贸、文化、艺术交流的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