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文章介绍采用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数据,运用多样化指数、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区域组合类型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景观生态学的计量地理模型,分析防城港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计量地理模型较好地映射出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异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和集中化差异较大。十万大山山脉两侧的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指数较低,集中化指数较高;沿海沿边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指数较高,集中化指数低。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组合类型3种方法分析东港区土地利用结构,运用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作为衡量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指数,对东港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该区土地利用集中化程度较低,土地利用总体功能不高。为全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提供基础依据,对优化土地利用提供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东阿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Excel软件,利用数学模型定量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应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等来研究东阿县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有各类型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结构空间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对东阿县未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土地利用管理中最基本的问题,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分析对于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晋城市为例,运用TOPSIS法分析了本市1996-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程度,运用相关系数指标对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研究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程度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总体呈增加趋势,且保持在较高水平;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和农业发展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土地利用转型,是指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形态,在一段时期内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研究土地利用转型,可以方便我们分析某一区域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探究其内在驱动机制,从而更好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本文主要探讨丽水市莲都区的土地利用转型,通过分析研究该县域内批而未供清理、低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环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 TM影像解译后的土地利用数据、MODIS影像计算的植被指数,以及人口、经济和气候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域2000-2010年湿地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环长株潭城市群2000、2005、2010年湿地生态安全指数均值分别为0.7268、0.7151和0.7196,湿地生态安全状态“良好”,生态安全等级程度为“较安全”。(2)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差异性明显,一级湿地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周边,二级湿地生态安全区沿主要河流分布,三级湿地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2个或3个城市之间的交界区域。(3)研究期间环长株潭城市群湿地面积变化明显,该区域湿地总面积逐年减少;森林沼泽、草本沼泽、湖泊、河流、水田的斑块分维数均呈增加趋势;水库/坑塘、河流破碎度指数明显高于其他景观类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减少。在此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变化与转型、湿地景观结构与功能、自然因素等方面对影响该区域湿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直接作用于湿地生态环境,通过改变区域景观和土地利用结构使湿地面积发生变化,直接影响湿地生态安全。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通过改变水热状况和植被覆盖,间接影响湿地生态安全。针对该区域湿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覆盖的空气污染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为对象,运用GIS和RS技术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和空气污染分布格局,结合景观指数移动窗口分析结果,分年均和季节时间尺度分析NO2、PM10、O3、PM2.5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格局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覆盖,对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影响显著,具有季节效应。建设用地和道路面积占比与NO2、PM2.5浓度显著正相关,与O3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林地面积占比越大,NO2、PM2.5浓度越低;土地利用/覆盖对PM10浓度影响相对不稳定,易受不同季节局地尺度工业生产和建筑开发活动影响。从土地利用/覆盖微观配置角度,景观破碎程度越高,PM10浓度越高;散布与并列指数越大,NO2和PM2.5浓度越高、O3浓度越低;多样性指数与PM2.5浓度显著正相关。从优化土地利用降低空气污染角度创建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的作用尚未真正展现。研究结果对明确反映土地利用/覆盖与空气污染特征间的关系,指导城市土地利用活动的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综合分析、综合指数、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集约处于发展期;土地资源生态质量处于发展衰退期,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生态资源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都较前几年有明显提高,土地集约处于发展提高期,反映土地集约程度显著提高和改善。  相似文献   

9.
张颖 《华北国土资源》2012,(2):98-101,103
本文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研究对象,对万柏林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指标量化的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动态利用总体趋势及数量、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指出万柏林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采用遥感技术、GIS工具和数学模型方法,通过利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垦殖率等指标,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研究角度对重庆市都市区的土地资源环境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背景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配置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一个难点。加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既可实现土地供需平衡。又能在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约束下实现最佳土地利用决策方案,对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和持续利用有着特殊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评价是对土地资源需要保护的优先级别进行评价。以长沙市为例,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功能,采用栅格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针对研究区域主要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问题,建立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评价模型,实现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评价,评价结果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近十余年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升,产业结构也经历了较大的调整,人口数量和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与此同时,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的区际冲突与城乡冲突,一方面导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也使得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地域综合效益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受到严峻考验.目前,长株潭城市群仍处于在人口高速增长、高速流动期.因此,加强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及其城镇化的区域格局变化的研究与探索,对促进本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评价是对土地资源需要保护的优先级别进行评价。以长沙市为例,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功能,采用栅格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针对研究区域主要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问题,建立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评价模型,实现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评价,评价结果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应用经济学理论与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各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状况,根据各地区土地利用特点,提出了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对策和建议。通过研究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为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布局提供基础和依据,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角度来说.土地集约利用源自对农业土地利用的研究。农业土地利用采用何种集约度,是根据当时土地产品的社会需求、农业技术水平、农业投资能力等要素确定的,同时要考察土地资源本身的生产力(受害力),包括士地的质量、人地比例、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和利用土地所得收益的大小等。一般来说.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土地上.土地利用集约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与农用地相比,城市用地通常是高集约用地,而各类用地内部又有集约和粗放利用之分。  相似文献   

17.
<正>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基础研究源于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是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与评价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开发区不仅是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推动器和科技创新基地,更是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直以来,辽宁省开发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集约经营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成为辽宁省科学发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人类生命和农业生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土地利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的目标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土地利用所得到的各种成果与劳动消耗(包括劳动占用)的相关评价统称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评价是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核心,通过研究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为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布局提供基础和依据,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以长沙市2002~2006年土地变更数据为基础,采用年均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强度指数对长沙市2002~2006年5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影响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至关重要,"招拍挂"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主要方式,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土地"招拍挂"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促进作用,同样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利现象,因此对于"招拍挂"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要一分为二地看,应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完善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方能有效实现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