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现今大地形变测量资料,可分析研究得到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大地形变场的建立,主要以精密水准测量监测大地区域垂直形变,以地面激光测距监测大地水平形变,以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等方法对断层活动性进行定点观测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比较流行用GPS监测场区现代构造运动及断裂的地壳形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对比中、越红河断裂带及其相邻地区的现代形变监测资料,得出现今红河断裂的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2.
北天山流动水准测量资料前兆异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卡尔曼滤波法计算处理了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观测资料,分析了断层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资料较好地反应了各断层地震前后地壳垂直形变运动特征。流动水准测量对北天山地区5~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震前反映,前兆信息明显。跨越同一断层的各水准测线垂直运动速率不一致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地震前兆异常,速率变化大小对地震震级具有一定预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条件观测平差理论,对辽宁地区历年来施测的水准测量资料,进行了分期平差处理。绘制出各个时期的地壳垂直形变图,它直观的反映了地面垂直形变的空间分布情况,用以研究垂直形变场的演变过程。根据我国“九大”地震区水准资料显示的地壳垂直形变特征,探讨了地震发生的可能规律,从近年来水准资料反映的地壳形变,对辽宁地区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前言 山东是我国多震的省份之一,从有史记以来,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地震是地壳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在地壳活动过程中发生局部快速断错的结果。地形变重复测量是研究地壳活动比较直观的方法。因此,利用解放以来我省境内施测的精密水准测量资料,已构成两次以上重复水准网,为绘制全省地壳垂直形变图提供了可靠的资料,这对于预测地震活动危险区,指明重点监测地段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一、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形变监测系统自1973年炉霍大震以后,在鲜水河断裂带正式开展地形变测量工作。我们在该断裂带及其两侧约4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完成了4334公里的精密水准测量,布设了13处大、中、小型测边、测角网和12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场地;建立了定点形变观测站,从而形成了由点到面、初具规模的形变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6.
断层是地壳块体的边界,是地壳中最活跃的部位,活动断层两侧和端部最易积累或释放应力.研究断层的现今运动,对了解区域地震活动背景和大震预测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大范围的水准测量网络中,有许多测线跨越一些重要断层,如果进行多次重复观测,则可以用来研究断层的活动状况.本文用大地水准测量资料研究了北京及晋冀蒙交界地区的现今构造运动的状态和特征.该地区构造活动比较强烈,强震频繁发生,大地水准测量网布设密集,复测次数较多,资料积累较丰富,是研究现今构造运动的有利场所.研究的方法是,首先找出水准路线跨越断层的确切位置,然后绘制垂直形变速率剖面图,由于断层通过的地方应该比较活跃,两盘的形变差异比其他地方更显著.由此可以判定断层是否活动及运动的方式和速率.  相似文献   

7.
如众周知,水准标石的稳定性问题,是关系到短水准测量手段能否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关键性问题。我国自六十年代以来,试图应用短距离(400—1000米)水准测量来获得地壳垂直形变资料,以便应用于地震预报。为此,在华北平原地区相继建立了一部分形变台站,不久便  相似文献   

8.
孙昭杞  王海岗 《地震》1992,(3):36-40
改造后的南通地震台短水准测量,从1988年12月起,跨NWW向断层的测段NS_1的高差出现了明显的鼓包型垂直形变。经过排除干扰及数据处理后得出:该测段的形变为地壳形变,在形变回到基值后发生了常熟1990年2月10目的5.1级地震。该形变的时间、形态与对应的震级与本地区以往数次中强地震的震例相符,因此确定它是常熟地震的形变前兆。  相似文献   

9.
广胜寺短水准线路的地质条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首先把数百米长的跨断层的短水准测量作为地震前兆的观测项目之一.由于用它来监视某些活动性断层的活动情况可以提取地震信息,尤其是它记录某些大震前兆信息效果较好,所以,短水准观测已经引起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为达预测预报地震之目的,从水准观测的角度出发,一是不断采用新技术,改进观测仪器和操作规程,如地形变测量希望把国家一等水准网的观测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这样才能满足当前对强震前兆所产生的位移量的一般估计.二是利用地壳形变的不连续性,地壳形变大量集中在构造线附近,应把短水准线路选择在适宜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处理1967年以的多期长水准及1977年以来多个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场地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叉口地区的地壳垂直形变,在整个南北构造带上为一上升区,形变速率不高,该地区垂直活动表现为山区相对上升,平原或分别地相对下沉,跨断层的短水准短基线变化,表明该区处在张性应力场中,本文还特别分析了1989年石棉5.3级地震的震前,震时又震后的地壳形变特征,并发现类似石棉地震前的及在泸定一石棉间的德妥一带有  相似文献   

11.
和平  李志雄  陆远忠  邵志刚 《地震》2010,30(2):89-99
以首都圈地区布设在不同断层上的24处跨断层水准观测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地壳分层结构、 含不同倾角断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模拟计算了断层倾角和走向对跨断层水准观测结果的影响, 并结合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 震例研究及R值预测评分, 对首都圈地区跨断层水准测量监测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 结果表明: ① 跨断层水准观测能力一定程度上受倾角和走向因素的共同影响; ② 跨断层水准布设于倾角30°~70°且走向与地面水平最大位移方向近垂直时具有较好的映震效能; ③ 首都圈跨断层水准监测体系总体而言具备较强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从多年的资料分析及山西跨断层形变测量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沿山西地震带布设的短水准测量台点的布设情况,指出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各断陷盆地的活动情况,应在盆地两侧断层上布点;就某一场地而言,短水准线路的布设应达到水准点自检的效果、应采用多种形变手段结合的方法监测断层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剖面水准测量的测线长、观测周期长、序列长度短、观测误差较大、外界因素多等不利因素,给分析单测点的变化曲线带来了困难.相比于跨断层短水准测量的定点观测,剖面水准测量更能从整体上反映断裂带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垂直形变规律.剖面测线上的各个测点间以及不同观测周期的剖面曲线间是具有某种关联性的,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关联性,从整体上来研究断裂带垂直剖面形变的空间特征和时间分布特征,避开单独分析各测点序列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多年观测资料的分析 ,认为山西大同中心地震台水准测量数据准确地反映了地壳的垂直形变 ,并说明断层活动是造成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得出了测线跨越的断层垂直位移为2 .5 mm/ a,测量场地地面总体向东南方向倾斜的结论。认为测量数据较好地反映了台站周围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5.
北天山流动水准重复测量资料的前兆异常特征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观测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观测值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各断裂带、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运动特征.由于各断裂带、各测线与震中的距离不同,它们所反映出的地壳垂直形变运动特征和变化量也不相同.流动水准观测资料对北天山中西部地区5~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震前反映,前兆信息明显.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利用流动重磁和流动跨断层短水准复测资料, 分析了邵武-河源断裂带中段重磁场和地壳形变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磁场的变化与监测区的地震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震源区附近会出现重力场变化的异常梯度带;断裂两盘垂直形变受区域断裂控制,其差异性变化有指示局部地区孕震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流动形变测量资料,对北天山地震带的地壳形变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北天山地震带地形变具有趋势性、同步性、阶段性,水平形变量大于垂直形变量,并且北天山地震带的地壳活动方式继承了新构造运动。同时,对北天山地震带上的地形变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也做了探讨,认为地震前后,地壳在垂直形变方面具有“N”字形变化模式,并指出北天山地震带在地震过程中有一形变衰减波存在。 本文分析、处理了自1971年至1986年以来的北天山地震带上十几条跨断裂流动水准测线资科、1982—1986年的水平形变网资料,以及乌市跨断层形变台站的部分地道水准测量资料,力求揭示它们所控制的断裂带及地区的形变过程、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找出其中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辽宁地区跨断层场地水准测量情况,利用测量成果所揭示的垂直形变信息,探讨r跨断层场地水准测量在地震监测预测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形变中短期强震预测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的分析研究,系统地提取测区内外5.5级以上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前兆异常特征,并作详细的整理、分析,综合得出监测区及附近中短期强震预测指标及预报方法。其结果显示: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大多在震前1~3年出现异常,其异常表现形式以断层活动停滞、反向、突跳为主,震前半年左右异常发育至最高,临震前有明显回落,其前兆意义较为明确;水平形变测量的预测成功率高于垂直形变测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已扩大的滇西实验场区1981至1983年垂直形变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下关至丽江原实验场区域范围内近两年垂直形变总趋势与1981年以前基本一致,仍然具有北升南降趋势。而整个场区近期垂直变化为西北部相对地向东南方向地区倾斜。根据历年来水准测量资料和跨断层短水准所得结果对某些断层的现今活动性和活动方式进行了讨论。考虑到形变资料中有较明显的系统误差存在,采用了回归分析的方法将其进行了改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