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南北地震带15个地区1966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地震熵值分析。在重点研究中段和南段发生的9次M_L≥7.0级大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各区未来发生7级以上大震危险性提出了趋势意见。9次大震无一例外地在震前1—4年出现地震活动由无序到有序的熵值降低过程。南北带强震前这种地震活动时、空、强丛集异常持续时间较华北地区,如辽宁海城地震、唐山地震前的1—2年为长。经研究,南北地震带的宁夏宁武地区(38—40°,105—107°),中段的鲜水河—理塘地区(尤其是鲜水河断裂东端),南段洱海—怒江地区是今后1—4年内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用小波变换分析张家口地区地震活动的周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口地区的地震活动表明,华北地区各地震带地震活动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现象与未来地震危险的关系值得继续观察和研究。本文尝试用小波变换来研究地震时间序列中包含的多层次时间周期结构,并讨论了其在地震活动预测中的应用,为该地区的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公元1000年以来,中国华北地区强震存在4个活动期,本文以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分析了华北地区4个活动期的地震主体活动区,第3、第4活动期的时间韵律特征,第4活动期的期幕划分的基础上,对第4活动期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第4活动期主体活动区位于河套地震带和河北平原地震带,华北地区第3和第4活动期分别具有54年周期、42年周期的时间韵律特征以及具有起始→加速→高潮→减速→结束的5阶段特征,第4活动期已经历了5个活跃幕,未来几年华北地区或将迎来第6活跃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华北地区地震活动进行了期、带划分,并就各地震带的地震时空活动特征作了分析。找出该区大震发生的构造部位,分布方向及各带活动时间与华北地区的一致性。其中对郯庐地震带的地震活动与相邻地震带相关特性进行了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鲁南地区未来地震趋势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780 BC至今、100°—110°E、22°—35°N(中国南北地震带)区域的中国大陆5.0级及以上天然地震的分布规律。通过GMT软件绘制了南北地震带上地震震中和断裂分布图像,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地震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性的规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大震与强震几乎全部发生在断裂带上,地震频次高、震中密集,呈现集群性等特征,地震活动性较高。该地震带中、南段相似,与北段存在显著差异。在南北地震带上,地震的活跃幕与平静幕持续时间,与活跃幕强度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识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发震规律,地震的孕震发震和地震活动周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广东省境内的地震活动时空强作了预测,认为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不属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因此两个活动周期的分析仍然符合实际情况,目前仍处于剩余释放阶段,未来十年内不会有7级以上地震发生。又据三种方法的时间预测,北部湾地区未来十年内再次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小概率事件的发生。预测下一个活动幕发生6级地震的地点依次是:珠江口外(一级危险区)、湛江与珠江三角洲(二级危险区)、潮汕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及汾渭地震带的发震概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用韦布尔(Weibull)分布对陕西省及汾渭地震带的中强地震活动进行概率统计分析,得到所研究地区的中强地震平均复发周期和发震概率。通过陕西省及汾渭地震带的韦布尔概率模型可以获得任一预测时间内的发震概率。  相似文献   

8.
从现有的众多的地震资料研究表明,龙门山地震带(中南段,下同)中强地震具有明显的迁移特征。即本世纪前的中强地震的迁移规律是由北(北东)往南(南西)迁移;本世纪以来的中强地震的迁移规律正好相反,即由南(南西)往北(北东)迁移。龙门山地震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大地震,近年来,我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特别是汶、理、茂地区多次被省和地区地震会商会列为重点监视区之一。鉴于此,对龙门山地震带中强地震迁移特征及未来震情进行研究、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龙门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受到了国内外地震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但本文拟定的思路,研究方法均大相径庭。本文主要对龙门山地震带的中强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能量释放、地震活动与迁移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探索预报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震级大小、震害范围、破坏程度,为区内各县的经济建设和灾害防御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特殊地震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了中国东部湖南、湖北、广东等省的水库地震和矿山地震特征,并根据区域地震地质、深部构造等资料,初步确立了特殊地震带──诱发地震活动带。结果认为鄂湘粤地区之所以形成特殊地震带,是与现代活动的秭归-常德-河源深断裂带有关。  相似文献   

10.
邵武--河源地震带中段从1978年以来出现一次地震群体活动,属于该地震带第Ⅱ活动周期的第Ⅳ活动幕,现已转入这次活动幕的尾声,分析该区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应力状态,认为该区震源构造应力已整调、处于松驰状态。未来一段时间的地震活动将向起伏性减弱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我国南北地震带(以下简称南北带)有仪器记录以来发生的大震后,发现存在约10年主体大震活动区,并自北而南有4次转移图像;同时对汶川8级大震前后的震情活动进行分析,认为未来10年南北带北段及以西地区将进入活跃期,很有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但也可能南移;未来几年四川地区可能再次发生大震,甘肃东南部地区有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宜宾北4.7级地震震中及附近地区地震地质、地震活动背景、区域地震活动性、水位资料的分析,表明宜宾北4.7级地震震前经历了区域地震活跃至平静、再发震的过程,其部分地震学参数存在异常,川12井水位也出现较大异常,并对宜宾北所处的华蓥山断裂带上的中强震与川滇交界附近地区南北地震带上的强震存在较高的对应关系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华蓥山断裂带上中强地震活动对川滇交界地区南北地震带上强震的发生存在中短期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全球地震活动周期的黄金分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刊用黄金分割对全球及美国西海岸、太平洋西北缘、大洋岛弧、亚欧4条洲际地震带大震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周期、A(b)指数进行的.研究的方法是采取地震活动的几个主要周期相比,若其值约为0.618,则认为它符合黄金分割性.研究表明,全球及各洲际地震活动的主要周期是符合黄金分割的.这项研究可利用地震活动的黄金分割性对全球及各洲际的地震活动高潮作出预测,但为什么地震活动会符合黄金分割性的物理实质的解答尚有一定的困难.文中还利用同样方法对中国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讨论,并对其今后的地震发生作了预测.认为2006年前后华北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如不发生,则华北地区就进入长期无大震的平静期.  相似文献   

14.
锦州和葫芦岛地区位于东北地震区,毗邻华北地震区的郯庐地震带和华北平原北部地震带。上述地区的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并不高,陆地部分的最大地震只有5级,但是附近强震带的地震活动对该区多次造成破坏,成为强震受害区。本文在总结地震活动特点和地震构造条件的基础上对该区未来的地震趋势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应用新疆及边邻地区6级以上强震资料,详细讨论了本区内自1882年开始的地震活动期中各强震活动阶段的情况、不同地震活动轮回中不同地震带强震活动的差异、主体活动带及其变化倾向、轮回的持续时间、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各地震带的相关性。同时探讨了轮回中强震活动时段的起止标志、强震的空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特点,并对各地震带地震活动情况及未来若干年内的发展趋向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了汾河渭河地震带近一千五百年破坏性地震资料构成历史地震时间序列,用周期图方法对历史地震序列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强震活动高潮出现的时段。共作了12次预测检验,讨论了预测检验中地震资料的长短对周期图的影响。最后预测公元2043年前后该地震带将有一次地震活动高潮出现。  相似文献   

17.
柯龙生 《华南地震》1989,9(1):17-22
本文通过谱分析方法,探讨了台湾东带、台湾西带和泉州—汕头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结果表明,这三条地震带均隐含了2—3种周种;三条地震带的卓越周期分别为17、30和335年。即由板块冲撞部位向大陆内部,地震活动周期由十几年增加到几百年。这一现象可能反映了板块活动及其对大陆内部作用的某种规律。深入研究这三条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规律,有可能揭示板缘与板内地震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要估计一个地区或地震带未来几十年至一、二百年的地震危险性,目前许多学者都认为应该把该地区的地质资料如活动断裂的运动速率与规模、历史地震资料和仪器记录的地震资料结合起来运用,以综合评定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几种计算地震平均重复周期的方法。但所有这些方法均需要估计某些不同的参数,而这些参数的估计往往具有主观性、不确定性。如何掌握最后结果的不确定性的大小,这是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函数不确定性的一种模糊数学处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70%的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地震活动高潮时期,以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为基准,以一年的时间窗口去检测南北地震带发生的地震,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与南北地震带中强震发震时间接近,具有很强的关联。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发生的地震与南北地震带南、北、中段的地震活动相关性各不相同,地震活动频次上呈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相关性最弱,与南段相关性最强,但在震级上表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和中段强震活动关系密切,与滇缅构造转换区的中震联系紧密,图像信息方法为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相关性提供了证据。研究同时发现以海原地震为起始地震时南北地震带的强震具有由北向南往复迁移的特征,南北地震带中段和滇缅构造转换区的地震迁移次数更多,表明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确实联系紧密。这项研究对于南北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全天山地区1790年1月至1997年12月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全天山地震活动即存在约11O年的大震活跃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也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并且这些周期是随时间变化的。与此同时,新疆南、北天山等地震带1893年以来也普遍存在相对比较稳定的11年和50年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只是在不同年份有较大的波动。连续小波变换揭示了新疆地震活动周期的时变性。根据新疆大震活动的11年左右周期可推测2006~2007年左右新疆地区有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大地震,2002~2005年之间地震活动相对偏弱,Ms≥4.7级中强震次数偏少,活动强度为5级和6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