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4年1月9日,国土资源部批准湖北恩施龙洞大峡谷等22处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内蒙古清水河老牛湾地质公园、内蒙古四子王地质公园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截至目前,内蒙古有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家地质公园7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出现的若干问题,结合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运作实践,提出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护好地质遗迹资源的前提下,发挥地质遗迹资源的多种功能,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保护第一,利用第二,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保护”的地质公园建设原则;分析了保护与利用、主景与配景、科普宣传中的科学性与通俗性、地质遗迹景观与生态环境等需要协调的七大问题,分别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协调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可达性进行分析,可为其空间布局优化与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分析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家地质公园的空间可达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总体呈集聚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省际分布不均衡特征;国家地质公园的距离可达性和时间可达性优良,84. 80%的国家地质公园在距离地级行政中心100 km的范围内,平均可达时间为67. 33 min,可达时间在60 min内的国家地质公园占总数的65. 72%;在基于县域单元的国家地质公园整体可达性上,以黑河—腾冲线为界,呈现"反自然梯度"的分布格局,东部和中部地区远高于东北和西部地区,且东部与中部内部差异小、东北与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大。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可达性与空间分布呈显著正相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可达性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探讨游客对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认知与支持有利于制定更加科学的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发展规划。本研究以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以旅游业和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为出发点,确定游客是旅游发展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之一。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法,构建了苍山游客满意度测评模型,并对苍山各旅游景点游客满意度进行了测算与评价,研究了游客的旅游特点、旅游倾向和目的。研究结果可为加强苍山景区特色的构建和游客投诉管理提供有效参考,也能帮助苍山景区更为合理地规划游览安排,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零缺陷”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5.
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自2009年获批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以来,一直至力于国土资源科普知识推广和宣传,科普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建园7年来,累计接待游客六十多万人(次),开展科普活动二十多次,在国土资源科普特别是以地质古生物知识为主的地球科学教育普及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疆赛里木湖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赛里木湖实地考察,调查了129个景点,并收集了大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赛里木湖地质遗迹景观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制定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进行分类,对资源进行特色分析.在运用"三三六"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旅游资源定性定量结合评价的基础上,得出对赛里木湖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应突出以高原湖泊景观为主,生物景观和冰川地貌景观为辅,建设一环三纵的旅游空间格局,形成以博乐市为依托城市,以博乐市、伊宁市和乌鲁木齐大都市圈为基本客源市场,以来疆游客为次级客源市场,成为新疆一个集科研、度假、休闲、探险为一身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7.
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迄今为止,我国已建立国家地质公园44处,但地质公园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体系还相当不健全。笔者就地质公园建设与发展中的地质公园选址、地质公园范围的界定和地质公园规划三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这对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文章在介绍了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两个基本名词后,阐述了国家地质公园的概念及其特点。然后。从旅游价值的角度,对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将其分为科学价值主导型、美学观赏主导型及主导性不明显型共3个类别。之后,文章从旅游的开发定位、开发原则及其开发策略几个方面,对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标:结合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总体目标及有关研究,对比地质公园的缘起、目标、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探索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参与国家公园体制创建的前瞻性问题及解决办法,以期改变在国家公园体制创建中地质特征被各方忽视的问题。研究意义:有助于在今后改革中正确认识、处理地质公园与国家公园之间的关系,继续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和地学旅游的深入发展。研究结论:(1)地质公园是当前中国最接近国家公园理念、标准和功能的保护地,实现二者融合完全有可能。(2)建立地质公园是一个国际性行动,颇具专业特色,但目前被各方忽略。(3)在改革目标下,世界地质公园未来的身份、地位问题,国家地质公园的出路,地学旅游与地质遗迹保护事业继续发展等需要地质公园与国家公园双轨运行。(4)"多块牌子"未必一定就产生多头管理,不妨把地质公园的牌子作为一种功能来管理以破解新体制与地质公园体制的矛盾。(5)提出通过统一管理实现整体保护,通过功能管理实现专业保护,通过分段管理实现部门参与。  相似文献   

10.
地质遗迹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地质公园的核心资源。作为地学旅游的重要载体,地质公园的旅游功能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调研将区内地质遗迹分为9类、12亚类。在此基础上采用了AHP法与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结合的方法,从自然属性、价值属性、开发条件三个方面对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区内有世界级地质遗迹3处,国家级6处。其中峡谷地貌、火山岩地貌是公园的典型性地质景观。区内峨眉山的玄武岩是全球二叠纪三个大陆溢流玄武岩区之一,珍稀性较高。灯影组白云岩结构多样,代表了多期次海平面升降的沉积环境。这些地质景观是记录和代表地球环境演变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需要得到科学的保护和有效的展示。  相似文献   

11.
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各种旅游方兴未艾。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也与旅游业的兴起密切相关,是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的一种资源。同时,作为旅游资源发展的地质公园,还具有与其它公园不同的科学研究价值,地质公园是地质历史自然作用的结果,是宝贵的地质科学财富。因此在注重开发建设的同时,也应更加关注对地质公园的科学保护。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4月至2013年12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了七批共240处国家地质公园。随着国家地质公园数量的增长,其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结构和演化规律。通过GIS空间分析发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凝聚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具有空间集群分布的特征;分布的高密度地区为1个带状区域和4个块状区域。通过对不同阶段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分布重心向北迁移、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关系日趋紧密。地质构造条件、地质公园的旅游化以及拟建地政府部门认知水平是影响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地质公园快速发展和建设的中心之一。通过地质旅游的开展,积极地推动了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中国的7处山地型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2年度的旅游统计,利用游客接待量、年综合收入、就业人数和相关行业发展四个发展指标,分析在地质公园建设前后,大力发展的地质旅游给所在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同影响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地质旅游资源类型和地理区位等3个因素。结果表明:1.地质旅游的开展使得四个发展指标均有明显的增长,给当地山区带来区域社会经济效益;2.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地质公园所带来的效益也不同;3.具有美学价值功能或科教和美学价值功能兼有的地质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大于科教价值功能为主的地质旅游资源;4.具有地理区位优势的地质公园利于地质旅游的开展。针对上述结论,提出建议以促进中国山地型世界地质公园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地质资源调查及地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集雅丹和沙漠湖泊地貌类型于一体,是极端干旱区大型地貌景观类地质公园的典型代表。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典型,保存系统、完整,类型多样,可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大类。以雅丹和鸣沙山月牙泉等为代表的地貌景观与享誉国内外的古丝绸之路遗迹、敦煌文化等人文历史资源相结合,是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的优势。敦煌雅丹与其他区域的雅丹地貌相比,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外,还具有类型多、密度大、走向变化明显形态丰富、反映了多个形成演化阶段等独特性。实施地质资源调查对保护地质遗迹、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和普及地学等科学知识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提升景区品位,进而带动敦煌旅游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陶慧  刘家明 《地理研究》2014,33(9):1758-1767
地质公园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其景观设计已经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重要课题。为区别于地质公园中的地质和植物等自然景观,将地质公园中的所有人工景观统称为硬质景观。硬质景观作为连接旅游者与所在地域环境的重要纽带,是地质公园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特色、地域形象的载体和地域文化的传播媒介。针对目前我国地质公园硬质景观建设中忽视地域特色差异性,呈现出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问题,借鉴《园冶》景观设计的“境域联想、融题于形、物为人用”等理念,从地域性影响要素、地域性设计理念和硬质景观载体解构三个方面,构建了地质公园硬质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理念框架。地质公园所在地域的地脉、文脉和技术环境通过科普内容、景观符号以及以人为本等方式融入到硬质景观的设计中,并以硬质景观载体展现出来。地脉确立硬质景观的科学性,决定着硬质景观的科普内涵;文脉则通过符号化的要素传递历史文化内涵;技术环境从技术手段上凸显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性关怀。地质公园硬质景观的地域性美学表达载体是抽象与具象的统一,更是多维度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地质公园硬质景观的解构提炼出“尺度、色彩、质感”三种载体,以彰显地域性差异,杜绝在区域差异很大的公园之内,出现外形、色彩、质地基本一样的景观形态,强化了公园建设的独特性与价值体验。以新疆温宿地质公园的界碑牌示系统设计为实证,展示了地质公园硬质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理念的应用价值,为地质公园硬质景观特色化设计打开了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6.
近日,在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地质公园规划评审会上,《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1——2020)》顺利通过审查。《规划》划定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70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个中心、一个园区和两个保护点"。《规划》突出了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迹、重视科普设施建设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将为地质公园今后的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17.
依据对少华山地质公园地质地貌考察和区域地质构造现有资料等综合分析,划分出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并探讨了主要地质遗迹资源特征。结果表明,少华山地质公园属秦岭造山带发展演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花岗岩地貌景观资源为主体,兼具混合岩化、区域断裂、瀑潭泉湖、古地震崩塌遗迹等。开展少华山区域研究,将为北秦岭构造演化和古地理环境分析提供有利突破口,公园内老牛山花岗岩体将为区域深部地壳物质组成提供大量信息,华县特大地震遗迹具有开展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关系研究和防灾避险科普教育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家湿地公园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之一,也是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基于游客网络评论文本和“认知-情感-整体”旅游形象模型,采用共现高频词组、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对广东省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形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国家湿地公园认知形象维度包括旅游环境、旅游景观、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与设施;游客对旅游环境、旅游景观和旅游活动的感知较好,对旅游服务与设施存在服务人员态度和门票价格方面的负面评价;(2)情感形象以积极情感为主;(3)整体形象为“生态型”和“休闲型”。研究结果验证了“认知-情感-整体”旅游形象模型,丰富了国家湿地公园和旅游形象的研究结果,对广东省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与建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内岩溶地质公园多以石林、峡谷、溶洞等景观为主,而以高峰丛深洼地地质遗迹为主要特色的地质公园较为罕见。广西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是以高峰丛深洼地景观为主导的岩溶地质公园。本文以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为基础,将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地貌景观大类、地质剖面大类、地质构造大类、水体景观大类、古生物大类及环境地质遗迹大类6大类、12亚类等不同的地质遗迹类型,并且对主要地质遗迹资源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地质遗迹资源的对比分析和定量研究,对主要地质遗迹资源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的地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高峰丛深洼地、甘房弄超深洼地、地苏地下暗河地质遗迹资源为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弄瑶、弄朝等深洼地为国家级地质遗迹资源,并且该地质遗迹资源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和科研价值。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资源,即地质遗迹资源在岩溶地貌学、地质构造学、水文地质学、地史环境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利用及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本文对平远省级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对地质遗迹的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的开发与规划提供了地质技术支撑和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