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GPS水平形变面应变率梯度与强震危险区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晶  武艳强  刘琦  陈荣华 《地震学报》2013,35(6):828-835
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为获取高精度地壳水平运动和相关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应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心提供的1999—2007年GPS水平形变速率观测结果, 研究了地壳水平形变面应变率梯度与强震发生的关系, 探索了地震中长期预测对强震危险区的判识方法.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2001—2011年发生的大部分MS6.8以上强震, 地震地点均位于面应变梯度高-低值过渡区与块体边界带相交汇的部位; GPS面应变率梯度可以作为中长期强震危险区判识的一种方法, 与最大剪应变率分布相比, 缩小了强震孕育地点的判识范围. 文章最后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区未来10年或稍长时间的强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国内外强震观测的现状,针对强震观测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实际状况,对我国强震观测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江苏地区强震观测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2年原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与原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合作筹建长江大桥强震观测台网起至今,江苏省的强震观测已经走过了30年的路程。30年中,江苏强震台网在1974年溧阳地震,1983年荷泽地震和1990年常熟地震中获得的有科学价值的地震记录,为大型桥梁空间动力性质的分析提供了实证资料,也为中国东部深井地震性质等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证资料,江苏省地震局的科技人员还进行了大量与强震观测相关的科研工作,至今,在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已形成了固定观测与流动观测相结合的强震观测台网,本文简要的回顾了江苏强震观测30年历程,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简要回顾了我国水工结构强震观测的历史,介绍了水工结构强震观测的现状、特点和监测技术,以及大坝地震安全报警和强震观测记录的应用,对今后水工结构强震观测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数字技术在未来强震观测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回顾了强震观测五十年来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指出了八十年代强震观测工作的新趋势,它预示着密布台阵的建设和运行以及数字强震仪的发展与应用,将给强震观测工作的发展及地震工程和近场地震学的研究以重要影响,最后在阐述了世界各种数字强震仪所通常具有的特点的基础上,强调以数字技术等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阶段正在降临,强震观测的数字纪元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在美国加州地区开展的两个强震观测计划,即美国国家强震观测计划和加州强震观测计划的一些情况,重点提供了结构响应观测台阵方面的信息;给出了上述两个计划的网址;简要归纳了利用这两个计划的强震数据所开展的一些结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强烈地震动的计测称之为强震观测。强震观测不仅记录大地震的走时过程,而且还测到具有广义强震观测的强地震动的最大值和计测烈度。强震观测在经历阪神大震灾后10年期间有了很大的变化,取得引人注目的进展和成果。  相似文献   

8.
强震动观测无人值守信息管理自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启动,中国强震动观测网络将新增大量先进的数字化、网络地震动记录仪,该类型仪器具备大存储容量、自动震动触发、自动报警,本地串口通讯、远程Modem通讯、远程TCP/IP网络通讯等功能,这些先进功能为强震动数据记录、存储、强震动记录以及相关地震信息自动传输创建了硬件基础.新增的大量强震动观测设备,使得强震台网的密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可利用的强震动观测数据大大增加,但目前中国的强震观测网络无法及时的收集、分析、处理这些海量数据.而随着国家级、区域级台网中心的进一步扩建、新建,监控中心网络硬件设备、软件齐全,通讯网络大大加强,也使得大数据分析、处理、传输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强震动观测无人值守信息管理自动化成为一种可能.并且随着该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积累的强震观测记录也可建立强震观测数据仓库,并在数据仓库的基础进一步建立强震分析数据挖掘方法.  相似文献   

9.
跟踪短临预报,强化流动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固定强震观测台网尚十分薄弱的这一客观现实下,提出了中国地震局系统建立“短临预报-强震流动观测机制”的设想,将强震同地震预报科研成果紧密相结合,大力加强强震动观测,并就强震观测的原则、执行方式、组织管理模式和装备建设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强震观测的发展趋势和任务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强震观测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强震观测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发展我国强震观测工作的方向和任务。  相似文献   

11.
杜春清  李锰 《内陆地震》2009,23(4):444-449
根据新疆喀什地区两次地震中新疆强震台网记录的加速度数据,分析介绍了强震观测资料的常规处理和使用,并简介了强震观测资料在研究地面运动特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新疆乌恰6.8地震中新疆强震台网记录的加速度数据进行了常规处理分析,介绍了如何使用近场强震观测资料研究地面运动特征,并简介了强震观测资料在抗震工程设计和抗震减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强震仪的出现和强震记录的获得,使结构抗震理论和抗震措施得以从宏观经验的定性描述,逐步转向以强震观测资料为依据的定量方面发展。当代地震工程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强震观测为基础的。地震学家也应用强震观测资料于震源机制、地震能量和地震波传播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强震观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主要介绍了我国大陆强震观测的历史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大陆今后的强震观测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强震仪在较恶劣环境下的使用问题,浙江省地震局结合本省强震仪观测环境特点,研制小型室外加速度计观测罩,保障强震仪土层自由场观测。该技术目前已由浙江省十多个地震台站安装使用,实例证明,该观测罩具有体积小、制造方便、使用寿命长、防水隔震等优点,可为强震仪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新疆强震台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震观测是以仪器为手段,取得地震时地面和建筑振动特征的第一手资料,研究地震波对结构物破坏机理和规律,也是研究强震影响场地面运动的衰减规律和震源机制的重要手段。 记录资料可为地震烈度和工程抗震设计,抗震措施等震害预测提供定量数据和理论依据,是地震工程和近场地震学的基础工作之一。 强震观测在国际上开展较早,始于三十年代初,我国强震观测起步较晚,始于六十年代初,自强震仪问世五十多年以来,强震观测在推动地震工程理论和实践、促进近场地震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 新疆强震观测是1980年初开始筹备,前几年开展了直接为工程项目服务工作,以及核爆地震效应观测。  相似文献   

17.
前言 (强震观测事业的历史 )1 955年 1月 3 1日 ,科学技术厅资源调查委员会向内阁总理大臣提交“关于强震测定计划的建议”,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了强震观测。为了使建议从组织上得到落实 ,1 956年 1 2月在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设置了强震测定委员会。1 958年 1 1月 ,资源调查委员会又向科学厅长官提出了促进观测计划实施的请求。1 964年 1 1月 1 7日 ,日本学术会议向内阁总理大臣提交的“加强抗震工程研究的报告”中提出 :希望增设强震计并充分利用所获取的记录资料。 1 965年在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设置了强震观测中心 ,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 1 96…  相似文献   

18.
强震观测工作是地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交流和俭查1989年强震观测的工作情况,加强今年重点地震监视区的工作,进一步完善强震观测的有关管理制度,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于1990年5月6日至5月9日在江苏省无锡地震科技交流培训中心召开了强震观测工作会议。江苏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新疆地震局、广东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武汉地震研究所、地球物理所、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工程力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专门使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来实现数字强震仪的低功耗设计,给出了系统的结构框图,并且就数字强震仪在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的节能技术进行了描述。该强震仪完全能够满足自由场的强震观测和建筑物的结构观测。  相似文献   

20.
混凝土大坝原型测量及抗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丹江口大坝、葛洲坝闸墩坝、新丰江大坝和潭岭大坝强震观测为例,介绍了混凝土大坝原型观测中所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强震观测和微振观测)及获取的初步成果,扼要介绍了混凝土大坝抗震分析的内容(包括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坝体稳定性分析和强度验算)和方法(拟静力法和反应谱法),最后,详细介绍了利用强震记录对新丰江大坝和潭岭大坝进行抗震分析的结果,并由此看出强震观测对于大坝抗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