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   总被引:150,自引:15,他引:135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LUCC研究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本文综述了2002年8月在南非德班国际地理学联合会(IGU)"2002年区域地理大会"上有关LUCC的主要研究成果,认为国际上LUCC研究在应用RS、GIS技术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监测、评价与制图;农村与农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动力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取得最新进展,反映出LUCC研究范围在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在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64,自引:16,他引:164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原因 ,因而是全球变化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在评述了中国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取得的进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应把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的理论体系、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的动态模型、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加以研究 ,以提高中国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及其反馈模型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气候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影响及其反馈模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土地覆被季相变化的时空差异性;中国土地覆被特征参数NDVI年际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国气候一植被判别模型;气候一土地覆被变化的神经网络建模及土地覆被的气候预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对气候影响的反馈机制和LUCC对中国土壤碳库的可能影响;土地覆被变化对气候影响的反馈数值实验.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主要议题,对于环境管理领域十分重要。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模型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过程,了解人类决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并对未来情景作出预测,确定环境变化的关键地点,是综合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CLUE-S模型是一种适用于中小尺度的、动态的、空间显性的LUCC模型,能够实现基于土地利用需求分析下的全局土地利用类型的同步模拟,自2002年推出以来已在国内外多个研究区得到广泛应用。对CLUE-S模型在LUCC、环境管理、城市空间扩展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梳理,并从模型改进、模型耦合、模型尺度与模型参数研究等方面对CLUE-S模型研究进展进行探讨,认为模型存在尺度依赖性、缺乏反馈机制、人类决策因素考虑不足等问题,总结出未来研究应着重考虑开展多尺度模拟,探索CLUE-S模型与其他模型的耦合研究,加深在环境管理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既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定程度上又是全球变化的反映。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全球变化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反馈联系,片面的研究方法难以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本质。该文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复杂性,认为驱动因素的多样性、系统要素作用的非线性和多方向性、时空异质性以及时空尺度多变性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复杂性的集中表现。实际研究中应注意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等途径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全面揭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模拟及其尺度效应一直是土地变化科学的研究内容与难点。本文选择西南沿边山区县域——云南省勐腊县为试验区,利用LCM、FLUS、CA-Markov和CLUE-S探究该县域LUCC模拟的最适模型和栅格尺度。结合1994年、2004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分类生成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以及自然与社会经济数据,在60、90、120、150、180、210和240 m七个栅格尺度下模拟该县域2014年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并以同期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分类数据为参考来评价模型模拟精度,筛选出最适模型和栅格尺度,进而模拟该县域2024年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研究表明:四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该县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K_(standard)=0.67~0.84),其中以LCM模型模拟精度最高(K_(standard)=0.77~0.84);各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适用性不同,LCM模型模拟林地、园地和耕地效果最好,而FLUS模型模拟建设用地更佳;四种模型模拟LUCC的最适栅格尺度均为120 m,其K_(standard)0.70。整合不同地类的最适模型和栅格尺度模拟结果有利于提高山区县域LUCC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7.
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的土地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张明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4):297-304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已成为土地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核心领域。其研究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这不仅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立足点 ,也是经济增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前提。针对国际土地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几个前沿领域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资源系统分析与评价、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效应及持续土地利用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的主要研究计划和项目 ,本文对以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的土地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影响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同时又是受其影响的结果。LUCC研究对于开展生态环境变化及气候变化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境外LUCC研究中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效率低的问题,探索一种适用于大数据量而又精度较高的分类方法。以额尔齐斯河国外部分-斋桑湖流域为研究区域,以1990年及2007年的Landsat TM/ETM+夏秋季影像以及DEM作为数据源,综合利用影像光谱、纹理信息参与到决策树构造中,进而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分别提取这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分布信息,最后分析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状况。实验结果表明:(1)光谱与空间纹理信息参与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2)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发现,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和灌木林地大面积减少,而低覆盖度草地和未利用地却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研究气候变化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背景下北方农牧交错带水资源问题,对变化环境下生态脆弱区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与LUCC演变特征及其对水资源影响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总结得出:(1) 近几十年,该地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气温升高速率与降水减少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 LUCC以农牧相互转化为主,土地利用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3) 该地区流域径流、地下水位与气温负相关,与降水量正相关,且降水作用更明显;近几十年来,LUCC成为影响该地区生态水文过程的主导因素,对水资源影响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同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需重点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流域LUCC水文效应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水文效应研究日益成为热点问题。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就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文效应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是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流域基本空间单元的理想划分;对国内外现有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归并,建立了基于水文响应研究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将土地利用分为9个Ⅰ级类和21个II级类;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分析的常用方法有参照对比法、历史反演法、模型预测法、极端土地利用法、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法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论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以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结合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正确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2)正确处理土地供应与土地需求的关系。(3)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云南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人为作用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较为显著,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目前已被我国政府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本文选择金沙江中游中山高原与干热河谷区较为典型的宾川县作为研究实例,采用航片判读、实地调查与GIS等方法编制1960、1980和2000年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图,据此分析了该县1960 ~ 2000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引发的土壤侵蚀变化特征,重点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引发的土壤侵蚀变化过程,并提出土壤侵蚀治理的工程与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在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变化尤能反映人类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运用遥感信息土地分类和植被指数提取、土壤定点采样实测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数年至20余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其在区域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在内部地段间存在着差异和不平衡。盐渍土改造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地力下降的隐患不可忽视。进而分析了变化的驱动力并提出土地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地利用文献分析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生态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与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寻求解决这些问 题的途径的迫切性决定了开展土地利用综合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土地利用研究文献则是反映土地利用研究水 平、研究现状及趋势的晴雨表,对于展示中国的土地利用研究成果,制定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正确认识我 国土地利用研究的热点(区域和问题)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借鉴意义。通过对近百年来国内发表的中文文献的不 完全统计和分析,以1978~2007 年发表的4531 篇中国土地利用研究论文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中国 土地利用研究文献的数量、研究区域、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的分布及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中国 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这使开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成为当务之急,而科学发展观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开展,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足迹模型是目前可持续发展评价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重要途径。该文分析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中主要存在评价精度较低、研究内容不全、应用方法单一等不足,并从研究尺度、研究精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对土地利用相关政策启示等角度,提出需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研究的一个主要核心内容。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在驱动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人口因素与土地利用程度的分异模型,并通过干扰度指数的计算,分析人类活动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强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为: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人类活动对建设用地的干扰强度最大,其次是林地、耕地和水域,而对于其他景观类型的干扰度则不甚明显。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程度的分异模型适用于分析现阶段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程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通过预测未来人口变化状况进行土地利用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西藏农牧区农户土地决策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农户土地决策,均质化处理农户决策因子,形成土地决策空间图;制作土地覆被图和农户土地决策空间图,通过图像叠加处理,来分析土地覆被变化与农户土地决策度政策因子间的空间联系。西藏农牧区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土地决策决定了土地覆被变化方向,政策因子起修正作用;农户土地决策与土地覆被在空间上和属性上能互相体现;农牧区政策的制定应立足于农户土地决策,在满足农户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引导农户顾及生态环境建设;农户土地决策、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与土地覆被在空闻上能互相体现,可通过观察土地覆被变化来监测农户土地决策及政策因子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河西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张勃  张华 《干旱区地理》2004,27(2):234-238
河西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2000多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参考大量的数据与资料分析了河西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自然机制与人为机制同时改变着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状况,自然机制的驱动是缓慢的,长期的,而人为机制的驱动,尤其到了近现代,则是剧烈的,集中的,人口变化是驱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非常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