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通化光华一带出露有一套变质玄武岩-含榴黑云变粒岩-石榴二云片岩的岩石组合,被称之为光华岩群,经笔者重新厘定,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双庙岩组、同心岩组,前者为一套变质气孔状玄武岩(斜长角闪岩),后者为黑云变粒岩及石榴二云片岩、砂岩,为一套杂砂岩及泥岩建造,其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早期,与集安岩群时代相当,分别属古元古代早期裂谷盆地的边缘相和盆地边缘相沉积.  相似文献   

2.
以宏观岩石学为基础,结合侵入岩事件、高精度同位素测年、变质变形特征、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通化地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重新进行划分和厘定,并赋予新的含义。研究结果表明:通化地区出露的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岩石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光华岩群、集安岩群和老岭群,光华岩群与集安岩群呈整合接触关系,为同一时期、同一地球动力学机制下裂谷构造环境的产物,老岭群角度不整合覆盖于集安岩群之上。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显示,光华岩群双庙岩组变质玄武岩形成年龄为(2 120±10)Ma。  相似文献   

3.
目前前人对于陈蔡岩群的变质时限和形成环境的认识观点不一.斜长角闪岩作为陈蔡岩群的重要岩石单元,是认识整个陈蔡岩群原岩性质和构造演化最重要的窗口之一.对陈蔡岩群中的斜长角闪岩开展了详细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SHRIMP U-Pb定年结果显示,斜长角闪岩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424.0±3.6 Ma,代表了峰期变质事件时间,并保留了新元古代晚期到早古生代早期的变质年龄记录;地球化学特征和判别图解表明,陈蔡岩群斜长角闪岩原岩为洋岛碱性玄武岩,结合野外观察到的斜长角闪岩与大理岩密切共生现象,认为其原岩可能为一套来自洋岛-海山体系的洋岛玄武岩-碳酸盐岩组合.陈蔡岩群的原岩可能是在古南华洋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楔岩石组合,在早古生代晚期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4.
早元古陡岭群变质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河南省淅川县大陡岭至西峡县田关一带分布的陡岭群变质杂岩,由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石组成,主要包括片麻岩、钙硅酸粒岩、斜长角闪岩,夹少量的大理岩、石墨片岩和极少量的石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片麻岩的原岩为一套泥砂质的沉积碎屑岩,具有后太古沉积岩的组成特点,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透辉石变粒岩的原岩为钙砂质的沉积碎屑岩,但可能与片麻岩有着不同的物源区;斜长角闪岩有明显不同的两种产出状态和不同的两类稀土模式,一类呈夹层状与片麻岩互层产出,总稀土含量较低和不强的轻重稀土分离,原岩为非大洋型的拉斑玄武质火山岩;另一类则呈透境状产出,并具有很高的总稀土含量和强的轻重稀土分离,及明显的Eu负异常,原岩为拉斑玄武质的深成侵入岩。陡岭群变质杂岩有与秦岭群类似的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和时代等特征,形成于非大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5.
新疆若羌县黑山梁地区北山岩群地质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山岩群是一套经角闪岩相主期变质作用和绿帘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强变质变形地体.据岩石组合特征可划分为4个岩组:第一岩组为斜长角闪片岩夹黑云斜长片麻岩和变粒岩;第二岩组为片麻岩夹斜长角闪片岩、石英片岩、变粒岩;第三岩组为石英片岩夹大理岩、石英岩;第四岩组为石英岩夹石英片岩.经原岩恢复,第一岩组原岩主要为板内拉斑玄武岩,具向岛弧玄武岩过渡趋势;第二岩组原岩为快速沉积的碎屑岩和酸性火山岩;第三岩组原岩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第四岩组原岩为成熟度较高的碎屑岩.据火山岩组合、碎屑组合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判断其形成年代为早元古代,构造环境为早期裂谷发育速度较快,火山活动强烈,沉积物为快速沉积的碎屑岩;后期构造趋于平缓,碎屑岩成熟度升高,并夹有厚层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6.
对阿尔泰山西段不同地区喀纳斯群自然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特征进行初步梳理和研究。认为其整体上表现为变质程度深浅不一的巨厚复理石建造。将喀纳斯群自下而上解体为依列克塔斯组片麻岩-混合岩建造、贝留特组结晶片岩建造、苏木代尔格组浅变质中细粒碎屑岩建造、哲里开特组浅变质细碎屑岩沉积建造。通过对沉积层序的分析研究,认为喀纳斯群古沉积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相浅海—半深海的陆棚边缘环境,沉积时限应早于古亚洲洋和蒙古湖区洋盆的闭合时间(早奥陶世),时代为震旦纪—早寒武世。  相似文献   

7.
朝鲜甑山地区甑山"群"(杂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石榴云母片麻岩、石榴角闪岩,并有少量大理岩。其原岩为泥质岩为主的碎屑岩,并含有少量火山岩和碳酸盐岩,经历了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本文对甑山"群"2件石榴云母片麻岩和1件石榴角闪岩样品进行了锆石-榍石-金红石U-Pb体系年代学研究。石榴云母片麻岩中分选出的锆石均为变质新生锆石,Pb-Pb加权平均年龄为1850±5Ma,没有发现继承锆石组分,暗示原岩为缺乏碎屑锆石的泥质岩。石榴角闪岩中的榍石根据成因不同,可分为两期,即早期麻粒岩相变质生长的榍石和后期热事件生长榍石。早期榍石具有高U、高Th/U比值特点,U-Pb分析构成一条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1831±5Ma代表了早期变质热事件冷却到榍石U-Pb体系封闭温度时代,下交点年龄155±3Ma代表后期热事件造成Pb丢失时代;另一种榍石具有低U低Th/U比值特点,U-Pb年龄为单一的153±3Ma,为中生代构造热事件的新生榍石。两类样品中的金红石少量颗粒保存有早期U-Pb年龄信息,绝大多数在~155Ma发生完全重置,并直到~110Ma一直处于U-Pb体系开放状态。以上数据说明,甑山"群"在~1850Ma前发生高级变质,1850~1830Ma开始抬升出露,并成为中新元古界沉积岩物源与沉积基底,中生代受到朝鲜广泛发育的岩浆-热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老湾金矿带位于桐柏-大别造山带北缘,是一个由前寒武系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组成的中-低P/T变质带。通过对老湾金矿带变质岩产状、岩石组合特征、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了该区的变质岩原岩及其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老湾金矿带龟山岩组斜长角闪岩类原岩为大陆拉斑玄武岩(玄武质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少量基性岩脉;云母石英片岩类原岩为中性泥质岩、砂岩等沉积岩;大理岩原岩为纯净的白云岩。2)龟山岩组形成于中-新元古代(920 Ma±),经历了志留纪(410 Ma±)、石炭纪(314 Ma±)、白垩纪(130 Ma±)三期变质作用,龟山岩组变质岩是其先就位于地壳中的原岩后来发生陆壳俯冲再折返抬升退变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吉林南部老岭群原岩恢复和古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南部地区老岭群划分为下亚群大东岔组、临江组和大栗子组,上亚群石青沟组和珍珠门组.老岭群原岩主要类型为泥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黏土岩、泥砂质岩、石英砂岩、白云质黏土岩及杂砂岩等,均具有明显的沉积特征.分析显示吉南地区的古沉积环境变迁与海平面的升降旋回对应,分别经历了下亚群临江期高能滨海相,大栗子组低能浅海相、浅海陆棚相、半封闭湖相到高能的潮坪环境沙坪相过渡,以及上亚群石青沟组高能滨海相到低能半闭塞台地相的过渡,珍珠门组经历了由低能半闭塞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到高能台地边缘相,再到低能浅海陆棚相的过渡.  相似文献   

10.
皖东张八岭群处于郯庐断裂带南段,构造位置极为独特和和关键,其是大别造山带和苏鲁造山带之间最重要的变质块体之一。前人主要侧重于构造地质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而对张八岭群的峰期变质条件、岩石单元划分和构成以及时间序列并不明晰。故而,本文将通过对张八岭群的区域变质岩石学、岩相学、热力学及年代学等研究,进一步确定其峰期变质条件、岩性特征,并对其岩石单元划分和构成进行深入解析。本次主要对张八岭群应用了白云母温度计进行峰期变质温度评价,单元-Ⅰ和单元-Ⅱ的温度范围分别为:T = 368 ℃~494 ℃和T = 331 ℃~394 ℃,主要经历了绿片—绿帘角闪岩相变质。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表明单元-Ⅰ和单元-Ⅱ原岩结晶年龄分别为749±8 Ma~738±8 Ma和738±9 Ma,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单元-Ⅲ的碎屑年龄范围为908±29 Ma~685±30 Ma,最大沉积年龄为685±30 Ma,沉积时限应属于新元古代,沉积物源主要来自扬子板块。据野外特征、岩相学差异、热力学评价和年代学分析,本文将张八岭群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单元,其中,单元-Ⅰ主要由石英—长石片岩组成,单元-Ⅱ主要由云母石英片岩和少量变基性岩组成,单元-Ⅲ主要由千枚岩、大理岩及少量片岩组成。本文认识对于理解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沿郯庐断裂汇聚提供一定的岩石学支撑,张八岭群并没有经历高压低温蓝片岩相变质。  相似文献   

11.
石鼓群的划分及变质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鼓群位于云南西北部,面积约1 600km2,为甘孜一理塘板块的结晶基底.据现有资料,分为古元古代黎明岩群、中元古代新主岩群、新元古代巨甸岩群.黎明岩群为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夹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泥质岩石中具铁铝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组合,基性岩中具铁铝榴石、普通角闪石组合,为中压低角闪岩相.黎明岩群后期抬升减压,叠加低压低角闪岩相变质,新生红柱石,部分原生蓝晶石退变成红柱石.于侵入其中的斜长角闪岩中获得Nd同位素模式年龄1 369.8Ma和1 343.8Ma,绿泥石英片岩中获得1 896.6Ma和2 161MaNd同位素模式年龄,故将黎明岩群时代置于古元古代.新主岩群分哈吉洛岩组和路西岩组,岩性为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大理岩夹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部分岩石具糜棱岩化.哈吉洛岩组为低压低角闪岩相,具红柱石、十字石、铁铝榴石组合,路西岩组为高绿片岩相.于侵入新主岩群中的变质变形花岗质岩脉中获得锆石铅同位素年龄811 ±2Ma、820±1Ma、823±1Ma,故将新主岩群时代置于中元古代.巨甸岩群分陇巴岩组和塔城岩组,岩性为千枚岩、板岩,夹一层变质杏仁状玄武岩,为低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12.
据近期成果,贺兰山—阿拉善地区出露的巨厚变质杂岩可划分为中太古界贺兰山群和叠布斯格群(其全岩Rb—Sr等时年龄为3108.3和3218.8Ma),上太古界阿拉善群和下元古界的赵池沟群、阿拉坦敖包群;它们具不同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太古界变质岩属低压高温变质的麻粒岩相;下元古界为低—低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的绿片岩相岩石。太古界有较强的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并蕴藏有铁、石墨、矽线石、刚玉等多种矿产。  相似文献   

13.
吉林南部地区老岭群变质矿物较为发育,本文通过对其中发育的变质矿物进行详细鉴定和大量探针分析,将老岭群下亚群主要变质矿物划分为两个世代,分别代表两期变质作用M1和M2.结合研究区老岭群变质矿物组合、分布特征以及变质相带的研究,认为M1为中-低温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可以划分为低绿片岩相和高绿片岩相,而M2为局部热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藏南亚东地区前寒武纪结晶岩系以往统称为“聂拉木群”。本次研究发现该结晶岩系可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二者之间原始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下部结晶岩系为本次新建的“亚东岩群”,其岩石组合为:下部为多种片麻岩夹少量细粒石英岩和黑云片岩;中部为多种混合岩;上部为多种片麻岩夹少量变粒岩、石英岩和片岩。不同部位的片麻岩和混合岩中含辉石岩、高压麻粒岩等“暗色”包体。研究表明,亚东岩群为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经历了多期深部构造层次的韧性变形,与“聂拉木群”显著不同。因此,认为“聂拉木群”代表喜马拉雅地区全部“前寒武系”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北秦岭松树沟榴辉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陈丹玲  任云飞  宫相宽  刘良  高胜 《岩石学报》2015,31(7):1841-1854
松树沟石榴石角闪岩(榴闪岩)呈透镜状产于松树沟超镁铁岩旁侧的斜长角闪岩中,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形成于接触交代变质或麻粒岩相变质过程。详细岩相学及矿物元素分析,在榴闪岩的基质矿物、石榴石幔部及锆石包体中发现残留的绿辉石,而且石榴石也保存了明显的进变质主、微量元素成分环带,表明松树沟榴闪岩为榴辉岩退变质的产物,至少经历了从角闪岩相到榴辉岩相再到角闪岩相的三阶段顺时针PT演化过程。锆石定年结果得到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为500±8Ma,原岩结晶时代为796±16Ma,与秦岭岩群北侧官坡超高压榴辉岩的变质年龄和原岩年龄完全一致,也与北秦岭区域高压-超高压变质时代和原岩的结晶时代一致。表明松树沟榴辉岩与北秦岭造山带已发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一起都应是古生代大陆深俯冲作用的结果,而松树沟超镁铁岩可能是俯冲的大陆板片在折返过程中携带的俯冲隧道中的交代地幔岩。  相似文献   

16.
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不同岩群、岩组和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均呈层状产出 ,其原岩多为高铁拉斑玄武岩 ,普遍具有高钾高钛、稀土元素含量高、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地球化学特征 ,与典型的大洋拉斑玄武岩、太古宙的TH1型和TH2 型拉斑玄武岩有较明显的区别。岩石组合特征和多种地球化学判别图解均表明 ,该区的斜长角闪岩主要形成于板内环境 ,属于板内裂陷或大陆边缘裂陷的大地构造环境。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 ,叠布斯格岩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形成于新太古代 ,含黑云斜长角闪岩中的角闪石3 9Ar_40 Ar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 1918Ma和1919Ma ,说明其曾经历了古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叠加。巴彦乌拉山岩组中斜长角闪岩形成于 2 2 71Ma~2 2 6 4Ma。波罗斯坦庙片麻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已被 1818Ma和 1839Ma花岗片麻岩侵入 ,根据该杂岩体中斜长角闪岩与巴彦乌拉山岩组中同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推断其形成于古元古代早期。阿拉善群德尔和通特组中的斜长角闪岩目前尚无确切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 ,但相同层位的石榴石二云母石英片岩中锆石离子探针定年已获得平均同位素年龄值为 136 3Ma ,推测它有可能形成于中元古代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为配合寻找富铁矿及其他科研任务,对冀东、辽东、豫西、川西等地的前寒武系,及庐枞、宁芜、繁昌和浙西等地的中生代火山岩地层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和研究。在所内外的大力支持协助下,进行了野外观察和采样,同时接受了所内外兄弟单位送来的样品及有关地层资料。我们对这些样品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冀东、辽东、豫西和川西前寒武纪地层的样品,主要用Rb-Sr全岩等时线法,其中对川西的样品并用了少数K-Ar法。对庐枞、宁芜、繁昌和浙西的中生代地层样品,主要用K-Ar法。对浙西的个别样品并用了Rb-Sr全岩等时线法。对测定得到的部分年龄数据,以前曾以不同方式报道。  相似文献   

18.
“全国第四届火山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交流我国火山研究与监测方面的成果,迎接在我国举办的国际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协会(IAVCEI)2006年国际学术大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火山工作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及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IUGG中国IAVCEI委员会和广西地震局,定于2005年11月在广西北海市共同主办“全国第四届火山学术研讨会”,欢迎全国同行及有兴趣的各界人士参会。有关事项如下:  相似文献   

19.
达肯大坂岩群(Pt1D.)是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块的结晶基底,为一套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深变质岩系,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通过1 ∶ 5万专项地质调查,在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块苏干湖南小赛什腾山一带原划归达肯大坂岩群中,新填绘出一套糜棱岩化变中酸性火山岩系与达肯大坂岩群岩石组合存在明显差异.通过LA-ICP-MS锆石U-Pb...  相似文献   

20.
The Tanjianshan Group, which was previously divided into a, b, c and d formations, has been controversial for a long time. It mainly distribute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aidam Basin and is an important early Paleozoic greenschist facies metamorphic volcanic sedimentary rock formation.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zircon LA-ICPMS U-Pb dating of the key strata suggest that the original lower part of a Formation(a-1) versus the original middle upper of d Formation(d-3 and d-4), the original upper part of a Formation(a-2) and b Formation versus the original lower part of d Formation(d-1 and d-2) of Tanjianshan Group are contemporaneous heterotopic facies volcanicclasolite deposit, respectively. The former formations formed during the middle-late Ordovician(463–458 Ma), while the latter ones formed in the late Ordovician(about 445 Ma). The original c formation of Tanjianshan Group, which formed after 430 Ma, is similar to the Maoniushan Formation of Kunlun Mountains and north Qaidam Basin.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naming, new stratum formations of Tanjianshan Group are re-built and divided into Duancenggou(O1-2td), Zhongjiangou(O2-3tz) and Xitieshan(O3tx) formations. The original c Formation is separated from Tanjianshan Group and is renamed as the Wuminggou Formation(S3-D1w), which shows a discordant contact with underlying Tanjianshan Group and overlying Amunike Formation(D3a). The zircon U-Pb age frequency spectrogram of Tanjianshan Group indicates three prominent peaks of 430 Ma, 460 Ma and 908 Ma,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etamorphic and magmatic crystallization ages obtained from para- and orthogneisses in north Qaidam HP-UHP metamorphic belt, implying that strong Caledonian and Jinningian tectonic and magmatic events have ever happened in North Qaid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