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地貌是构成国土的要素之一,是人类赖以生活、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地貌形态及地貌类型组合特征制约着国土资源分布规律和利用方向。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及其形成过程是国土整治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拟就重庆地貌特征与国土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加以分析。 一、地貌特征与农业生产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其利用方式受其地貌形态类型的制约,并以此影响农业结构和发展方向。重庆地貌基本特征,归纳起来有三: 1、地貌类型多样,有利于农业综合发展。境内各种地貌类型,以丘陵面积最大,占全市总面积的59.4%,山地占30.4%,平坝(缓丘带坝)占10.2%。据典型调查表明,土地类  相似文献   

2.
地貌是自然环境中的基本要素,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生产、农业地貌条件与国土整治的研究,其前途是极其广阔的。地貌与国土整治应从农业地貌类型分区来研究,从地貌条件与农业生产关系出发来考虑。由于国土规划的性质和内容都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因此,一个地区的农业地貌类型区在地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往往是取得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  相似文献   

3.
申元村  程维明 《地理研究》2019,38(2):348-356
地球表层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表形态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地貌学和生态学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学科。自然实体与人文实体都依附于地表,研究生态与地貌关系的科学便统称为生态地貌学,直接影响人类生存选址、生存保障、生产方向、产业布局、交通、城乡建设等,因此,生态地貌学是保障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与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国家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的基础性学科。生态地貌学研究生态与地貌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地貌综合实体,学科体系包含地貌基础学科、生态基础学科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地貌学科。生态地貌学科下又包含生态地貌区划学、生态地貌类型学、生态地貌资源学、生态地貌岩态学、生态地貌遥感与GIS技术、生态地貌管理与规划等分支学科,是目前仍然属于探索性的学科。生态地貌结构可表达为:由地貌与生物成分、类型、区域组合、数量构成及其空间排列组合方式。从生态地貌结构理论出发,对其功能进行系统梳理,主要可以归纳为区域结构、类型结构、资源结构、岩态结构等多种类型。不同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主要功能有提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质量与空间定位功能、生态评估与生态设计功能、土地利用评估与利用结构调整功能、地质地貌灾害成因和防灾减灾对策功能等。故该研究意在实现生态地貌功能间协调、高效可持续,通过对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功能体系,并从调控管理上提出了提升功能能力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五台山冰缘地貌植被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将五台山冰缘地貌植被分为13个群丛,13个群丛是不同冰缘地貌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各群丛的群落学特征与冰缘地貌生境有密切的生态关系。DCA样方排序结果和种排序结果表明,五台山冰缘地貌植物群落分布格局是土壤、水分、热量等综合环境因子决定的。而不同冰缘地貌上植物群丛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植物群丛类型的分布格局,反映出植物群落类型和物种分布随冰缘地貌类型及环境梯度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福建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特征和环境生态建设的需要,提出新的自然区划方案。作才认为福建的地貌空间格局在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中,起着主导性的控制作用;纬度地带性因地形影响,而出现较大偏离;纬向和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隐含在垂直结构的变化之中;山间盆地镶嵌体结构,构成福建景观生态的突出特征;福建的自然环境因高大山体与外省隔离,而呈现相对独立性,并因独立的水系而呈现紧密的内部联系性。为此,根据区域景观生态结  相似文献   

6.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自然条件优越,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本文从地貌学的角度论述了福建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地貌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各种风景地貌的成因,并对旅游地貌的开发和保护问题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7.
针对雅鲁藏布江源区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加剧的生态退化问题、以畜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及其对生态状况的依赖性,分析了源区居民点分布与地貌、生态状况、水文条件、交通条件的空间关系,评价了地貌等因素对该区居民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雅江源区居民点分布呈显著的地形聚集特征,大部分居民点聚集在4 600~5 000 m高程带、0°~5°缓坡区和没有坡向的平坦地带.雅鲁藏布江源区居民点分布与生态状况具有较强的空间趋同性.小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和固沙草草原是居民点分布的主要植被类型;与1990年相比,2008年源区及其居民点分布区的NDVI较低,草地盖度及其生产能力有所降低,风沙化土地渐趋扩张,极少数居民点分布于风沙化土地,以固定沙地为主.源区居民点分布还具有明显的河流指向性和交通指向性.超过83%的居民点分布在距离雅鲁藏布江水系1.5 km范围内和道路两侧2.0 km范围内,特别是500 m范围内;距离雅鲁藏布江水系和交通线路越远,居民点分布越稀疏.究其原因,以草原放养为主畜牧业生产及其对牧草和水分的依赖性是影响居民点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刘苍字  郭成涛 《地理学报》1992,47(4):344-352
本文以福建东北部沙埕港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和化学分析结果为依据,结合地貌与动力条件,探讨了沙埕港表层沉积物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据此指出沙埕港泥沙来源的双向性。  相似文献   

9.
伊犁地区地貌基本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兴有 《干旱区地理》2000,23(3):233-238
本文分析了伊犁地区地貌的基本特征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阐述了地貌环境与农业自然灾害的关系,指出低山丘陵带、西部平原区和河谷平原区是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地带。提出了改善本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建立条带和网格状防护林体系;南北两侧的低山丘陵区,退耕还草;平原区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合理布局,使农林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福建山地分布近海面至海拔2158米,立体气候特征极其明显。本文根据福建山地气候生态特征和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将山地划分为:1.大叶种茶树最适宜、适宜、不适宜种植三个气候带;2.中、小叶种茶树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四个气候带。并依此提出科学开发福建山地茶叶生产的五项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论景观生态保护区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郑达贤 《地理科学》1997,17(1):70-75
提出景观生态保护区的概念,阐述了同生态保护区不同于纯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功能分其为4种类型:阻生、连通性、资源性和缓冲性保护区。讨论了天然来源的景观生态保护区和人工建设的景观生态保护区不同特点和演化趋势,以平潭岛为例提出应把景观生态保护区规划纳入国土规划中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平原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这里存在着干旱、洪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一亿亩以上的低产农田,农业产量不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不过,只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就可挖掘巨大的生产潜力,把它逐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大豆和水果生产基地与综合性的农业区。作出这一决策的有利条件是:该区土地、光、温等资源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劳动力资源充足,城市、工业、交通发达,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历史发展悠久,具备一定的生产基础;国家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利用和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治理、改造黄淮海平原的战略思想应该是:统一领导,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先易后难,点面结合,长期坚持,讲究实效。在克服自然灾害方面,应按照排涝——除盐——抗旱——培肥的顺序来解决问题,逐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系统。为了从根本上保障除灾增产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说,南水北调,黄、淮、海三大河流的整治及中、上游的土壤保持,都是与发展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有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闽东南沿海一些地理环境特征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达贤  陈佳源 《地理学报》1991,46(4):405-414
本文认为,闽东南沿海的气候为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土壤属半干润老成土;原生植被不可能是湿润季雨林,而可能是具有旱生特征的常绿硬叶阔叶和针叶混交林或森林灌丛;在土地利用上以旱作为特征,应把该区与台湾海峡一起作为一个自然区划单元划出,建议称为闽东南沿海与台湾海峡半岛岛屿州。  相似文献   

14.
王鹏飞 《地理研究》2005,24(3):453-463
运用政治生态学(politicalecology)的基本观点,以北京市农村地区为对象,在对平原、丘陵、山区4个不同类型村庄多年实地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在政治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影响下北京郊区农村的组织形态、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耕地质量、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研究揭示,1979以来北京农村政治改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其他的农村地区不同,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变化使北京农村生态环境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恶化-改善的波动性过程;根据长期研究,政体改革、政策变化在总体上起到了抑制生态恶化、改善农村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周侃  李九一  王强 《地理科学》2021,41(2):280-289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是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中农业空间优化调整的前提,是科学划定农业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依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方法和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为案例开展应用研究。研究表明:农业生产功能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包括土地资源类、水资源类、环境类、自然灾害类4种属性的自然要素,依次采用耕种条件、供水条件、环境条件、气象灾害危险性等指标刻画;农业生产适宜性则在承载力分级结果基础上,纳入空间形态类、区位条件类、生产条件类指标,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高、较高、中等、较低以及低等级比重依次为29.86%、16.27%、12.04%、18.91%和22.91%,高和较高等级区分布于滨海平原、台地及低丘缓坡以及内陆地区的河谷、盆地及山间缓坡区域,全省农业生产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比重依次为36.36%、26.76%和36.88%,适宜区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资源环境综合条件、且田块完整性和耕种便利性优良。案例应用表明,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流程可操作性强,可满足农业空间备选区试划需求,已在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中得到应用;根据承载力与适宜性的“双评价”结果,可按照保留型、整治型和退出型,分类实施农业生产空间优化与整治。  相似文献   

16.
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在分析了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的性质、特点等以后,按照其毗邻绿洲的不同,探讨性地将它分为三类:(1)河岸林绿洲-荒漠脆弱带;(2)冲洪积扇绿洲-荒漠脆弱带;(3)湖沼和湖滨三角洲绿洲-荒漠脆弱带。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加上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该区出现了以土地荒漠化为主的多种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若干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方方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5):130-140
将京津冀地区146个典型县域划分为京津近郊农业区(I)、冀东北农业区(II)、冀中平原农业区(III)、太行山农业区(IV)、坝上农业区(V)五大农业区,测算了2000—2015年京津冀及五大农业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检验了京津冀及五大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收敛性,揭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收敛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变化趋势总体较为平稳,五大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由大到小依次为:V>II>IV>I>III,Malmquist指数呈显著波动趋势,技术进步对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显著;在农业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内源性因素与经济发展环境、技术进步与农业政策支持等外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京津冀地区优化重组农业生产要素,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并通过要素流动与要素替代作用,缩小了不同农业区内部的农业生产效率差距,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收敛于不同稳态水平;最后,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农业规模经营等角度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BP模型和Ward法的北京市平谷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唐林楠  刘玉  潘瑜春  任艳敏 《地理科学》2016,36(10):1514-1521
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揭示平谷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异特征;运用Ward法划分功能区,服务于平谷区乡村转型发展和功能区布局。结果表明: 在多项功能综合作用下,平谷区基本形成了“平原地区生产功能较强、镇中心及周边村域生活功能明显、山地区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功能分布格局。 基于评价结果和空间属性,平谷区划分为西部平原生产区、东部山地生态生产区、中部平原城市生活区、中部近郊平原生活区、东部丘陵生态生活区和北部山地生态区。其中,西部平原生产区、中部平原城市生活区、北部山地生态区是平谷三生空间功能发展的优势区域,分布相对集中。按照“强功能重优化、中等功能重提升、弱功能重改善”的原则提升乡村地域功能,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How to ensur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has become a great concern for many scholars. A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vince in China, Hubei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food security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to establish a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security classification of Hubei via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Pressure-State-Response methods. An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bei, with a base of the national average value in 2015, reveals that the security degree has increased by 0.07566 from 0.90150 in 2005 to 0.97716 in 2015. Results show that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bei has improved but failed to reach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there is still large space for improvement of the security level, considering a trend of deterioration in some indexes, such as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s, population density, per unit area pesticide load of farmland, forest coverage, grassland degradation rate and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especially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misconduct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sufficient ability in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deficiency of agro-ecological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bei are analyzed. For improvement of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bei,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