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海南岛南部海岸线变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是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有限的地区。海岸线的变化情况研究对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遥感技术对海岸线的动态监测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对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挖掘,对1991—2013年岸线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解译出5个时相的海南岛南部海岸线,统计了岸线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典型区岸线变化原因。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岸线总长度在1991—2013年间变化不大,在560~600km之间,波动很小;但局部岸线变化比较大,主要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围海造地、码头建设以及鱼塘围垦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遥感解译与现场踏勘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珠海市海岸线分类及开发利用现状研究。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提取岸线数据,对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岸线、人工岸线等岸线类型进行解译标志建立,并对岸线进行分类与统计;根据岸线分类统计结果与现场踏勘情况,对珠海市海岸线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珠海市大陆海岸线长257.48km,其中自然岸线仅占岸线总长的17.49%,岸线开发利用强度较大且利用方式粗放,近岸海域生态压力增大,同时由于围填海导致大陆与海岛相连,海岛属性发生改变。文章最后提出加强自然岸线保护与修复、优化利用人工岸线、开展岸线动态监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以期增强珠海市海岸线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落实自然岸线保有率,为珠海市海岸带相关规划研究和海域管理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陆海岸线的划定为海域管理提供具有法律地位的海陆边界,然而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海岸线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现势性影响其使用价值。文章提出利用地图格网统计法计算海岸线变化率并对大陆海岸线进行动态更新,从数据资料的获取、数据的质量评价和标准、数据更新的实施和发布等方面提出建立海岸线动态更新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邵超  毋瑾超  王建庆  林浩 《海洋科学》2019,43(10):126-133
文章概述宁波市海岛海岸线的地理位置、岸线类型、开发现状等基本情况,分析了海岛海岸线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保护等级和功能用途将全市海岛海岸线进行分类并探讨针对性管控要求,提出统一空间性资源规划体系、制定市级海岛海岸线规划、规范海岸线利用项目管理、实现监视监测网络全覆盖和修复海岛海岸带自然风貌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海岛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海岸线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岸线位置的确定是海岸带和海岛礁测绘的重要内容。快速而准确地监测海岸线的动态变化对于海域的使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动态、大范围、宏观等突出优势。重点介绍了基本遥感影像提取瞬时水边线,通过潮位校正进而提取海岸线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基于潮间带DEM和潮汐模型的海岸线提取方法,分析了各种提取方法的优缺点,并就其存在的不足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难以提取海岸线中小尺度变化的实际问题,以渤海湾为例,利用2010—2020年SPOT5、GF-1/6、ZY-3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数字海岸线分析和分形维数方法获取渤海湾海岸线位置变迁速率和复杂度变化过程;针对目前渤海湾海岸线变迁分析研究多基于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问题,结合同时期的Landsat影像,分析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对渤海湾海岸线变迁速率和分形维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差异对分形维数的影响较小,但对不同类型的岸线变迁速率影响显著;渤海湾海岸线在2010—2020年的变化呈现出由剧烈过渡至相对稳定的状态,伴随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岸线的分形维数呈现出先上升再至平稳的趋势。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为渤海湾地区海洋资源利用优化、海岸线及滩涂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实现陆海统筹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海岸线是研究海陆关系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深圳市大陆海岸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的处理与提取,获得深圳市1988、1993、1998、2003、2008、2013、2018、2021年共8期海岸线数据。基于岸线提取结果对8期深圳岸线进行量化处理,从长度、形态、类型、开发4个角度分析深圳市大陆海岸线演变格局。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深圳大陆海岸线在长度与形态上总体趋势为不断变长、变曲折;在岸线类型与开发强度上,自然岸线不断减少,人工岸线逐年增加,城镇建设岸线逐渐成为深圳市海岸线的主体。东西海岸由于地理环境要素差异而空间分异突显,西海岸的人工化指数与开发强度要明显高于东海岸。  相似文献   

8.
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一般指海潮时高潮所到达的界线。文章以深圳市为例,以1988—2015年的多景Landsat和SPOT影像为数据源,分类提取5个时相的深圳市海岸线,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系统分析岸线类型、长度、位置变化特征,并用实测数据加以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多时相遥感数据可以快速、准确、客观地提取不同类型海岸线的空间和类型信息,从而构建科学、准确、响应快速的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了1970-2018年近5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6期Landsat、SPOT-5和GF-1卫星遥感影像,运用数字岸线分析系统,综合利用面积法、基线法等分析浙江省大陆岸线变迁,对岸线变化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海岸线变化主要发生在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和瓯江口岸段,海岸线向海推进共围填海约14.77万hm2,海岸线的平均变化率为26.72m/a。(2)近50年来,浙江省大陆岸线呈明显递减趋势,海岸线减少了184.27 km,自然岸线减少了381.37 km,人工岸线增加了197.10 km。(3)浙江省大陆海岸线以人工岸线为主,人工岸线截弯取直,平直化严重,自然岸线保有量逐年降低。(4)围海养殖、围填海等人类活动是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线变迁对于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乃至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5个时相TM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获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信息,分析了各时段岸线变迁特征及变迁原因。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的长度和分形维度保持相对稳定,但岸线长度存在总体缩短和局部增长的演化趋势。(2)岸线海向推进的岸段占据主要部分,陆向缩退岸线仅发生在少部分岸段。(3)长江口—杭州湾南岸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典型岸段的分析表明中国南方大陆岸线的时空变化速率与强度在不断加强。(4)在1990—2010年期间,引起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的人为因素的作用比自然因素显著,并导致人工岸线比重不断增大,自然岸线比重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1.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海岸线的准确确定对于海岸带空间资源的使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的海岸线遥感提取方法存在的技术缺陷,提出从构建海岸线遥感分类体系、改进海岸线遥感推算方法、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海岸线遥感提取与推算技术体系方面,系统开展海岸线时空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形成完整可靠的海岸线遥感推算、岸线岸滩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并开展业务化应用,可为海岸带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决策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2.
SAR卫星组网观测技术与海洋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凉海  刘善伟  周鹏  万勇 《海洋科学》2021,45(5):145-156
SAR卫星的组网观测,较之于单卫星工作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观测频率,还能挖掘SAR的多模式探测能力。本文介绍了SAR卫星组网的遥感观测技术发展现状,并总结了基于卫星组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和海上目标监测研究进展。在海洋动力环境遥感监测方面,多SAR卫星联合获得的同步数据能够互为补充,提高海洋动力环境信息的探测精度;在海上目标遥感监测方面,多卫星联合能够实现从传统的单星目标检测到跟踪的跨越,提高海上动态目标的跟踪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海洋在沿海国家的战略地位空前提升,海洋遥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海洋遥感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从卫星平台观测和研究海洋海岸带的各种现象,从而获取海岸带信息,分析海岸带变化。文章基于GIS和遥感技术,利用无人机搭载微型合成孔径雷达(MiniSAR)获取高分辨率SAR影像并与无人机光学正射影像进行对比研究,获取了海岸带开发利用信息分布状况,分析了两种手段获取结果的差异性原因,为深入开展无人机遥感监测在海洋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利用无人机机动灵活的特点,宏观、快速、高效地获取海岸带信息,并实时监测海岸带动态变化,将为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林桂兰  郑承忠  蔡锋  黄发明 《台湾海峡》2004,23(2):219-224,F005
本文从遥感信息机理出发,探讨遥感技术在海域勘界中的应用:综合运用遥感图像的分类技术获取涉界区的资源空间分布和利用现状,利用影像的空间结构和纹理特征获取地形地貌特征信息,利用地理位置精校正的影像进行海岸线修测,通过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获取岸滩动态变化,进行岸滩稳定性评估.在福建泉州海域应用结果表明:采用遥感技术可快速、客观、准确地获取支撑海域勘界所需的空间信息,但定位精度主要依赖于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而且由于遥感数据以像元阵列表示空间分布,较小的码头、潮沟、岛礁等地物可能与其他地物构成混合像元而未能被识别出来.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海域动态监测业务需求,所采集的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远程监控、现场监测等海域动态监测数据是海域综合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数据的有效治理,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和海域综合服务支撑,是数据治理的主要目标。文章分析了海域动态监测数据的特点,阐明了数据治理的目标和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海域动态监测数据具有多源多类性、海量性、时空性和多维性,为避免同类信息化平台重复建设和同一数据重复获取及处理,构建了海域动态监测数据治理框架,明确了数据治理的4个要素即:目标要素、促成要素、核心要素和支持要素,核心要素中的各项工作开展要以目标要素为导向,支撑要素是核心要素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促成要素保障核心要素各项工作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福建围填海及其对海洋环境影响的遥感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遥感技术应用于海岸带现状的动态研究和遥感海洋环境反演是当前遥感应用的热点之一。文章主要利用美国资源卫星专题扫描仪(thematic mapper,TM)遥感影像研究福建围填海状况及大陆海岸线的变化,通过ENVI、ArcGIS软件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实现海岸线的自动提取、土地分类,以监测福建围填海的动态变化。通过相同季节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遥感影像反演福建海域海水表层温度及叶绿素浓度等海洋参数来了解围填海对海洋环境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严格围填海管控,迅速、准确和及时掌握用海情况,文章在明确围填海疑点疑区类型的基础上,概述其监测技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围填海疑点疑区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用海位置、面积、方式和类型等;主要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核查等技术手段;监测流程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和处理、遥感变化图斑提取、疑点疑区图斑筛选以及疑点疑区核查4个步骤;监测成果可制作围填海疑点疑区核查报告和图集,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执法和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深度置信网络(DBN)的赤潮高光谱遥感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是严重的海洋灾害,有效监测赤潮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高光谱遥感具有光谱分辨率高、图谱合一等优势,适合于海洋赤潮监测。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领域的前沿,为高光谱遥感分类提供了新的思路。深度置信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DBN)兼具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特点,通过构建DBN模型,将DBN应用于赤潮灾害遥感监测中,应用渤海机载高光谱遥感数据开展赤潮分类,以达到提取高光谱图像中赤潮水体范围的目的。通过设置对照实验,对比经典的SVM监督分类方法与ISODATA非监督分类方法,发现DBN模型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赤潮遥感提取精度提高了3%~11%。  相似文献   

19.
随着传统GIS应用向三维立体方向发展,三维虚拟场景在信息认知、空间规划管理、时空挖掘与分析等方面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基于Skyline平台集成遥感影像数据、地形数据、纹理特征数据、倾斜摄影测量数据、三维全景数据和三维模型数据,构建了集虚拟海岛海岸带模型、虚拟海底地形模型和虚拟水体模型于一体的虚拟海洋场景,并针对场景构建中涉及的多源影像数据集成技术、多尺度影像实时切片技术和基于OGC服务的数据集成技术开展了研究。构建形成的虚拟海洋场景在海洋应用服务系统中开展了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20.
徐栋  杨敏  苗宇宏  严晋  孙苗 《海洋科学》2020,44(12):54-60
鉴于传统遥感技术手段对海岛岸线的提取在精度与效率上存在很大不足,通过无人机高光谱遥感技术,结合岸线实地踏勘活动,提出一种海岛岸线类型识别与位置提取方法,并选取实际海岛进行了实验验证,成功获取了不同类型岸线的准确位置,所得成果与传统遥感手段相比,提高了系统性与准确性,为下一步海岛的生态评估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