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安徽省巢湖皖14井两年多数字化水温资料异常进行了分析,采用1套同型号的仪器进行了对比观测,结果表明:该井数字化水温观测资料信息量丰富,不仅有降雨、气压的扰动,还有大震的同震效应和震后效应;对比观测期间,两套放置在不同深度的水温仪均记录到井区附近Ms3.5地震前显著的短临突变异常,而同井的水位观测异常的信息量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2.
根据格尔木台观测井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氡观测存在的主要干扰因素和年动态变化特征等方面因素,对格尔木地震台水井的水氡观测出现的趋势、突变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格尔木水氡趋势变化与气温有关、水氡突降与流量变化有关,更重要的是存在与格尔木水文地质条件有关的信息,反映了岩石应力—应变、区域构造和地震活动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青海省水氡共7个台项观测资料及4个前兆数字化观测点的12个测项(水氡、水位、水温或地热)观测资料的分析,初步2001年11月14日青海省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存在部分异常,但异常的比例不高,未见明显趋势性异常。格尔木新建数字化地热仪观测到了较突出的同震效应。  相似文献   

4.
2008年大柴旦M6.3地震前井孔水温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青海地区水温(地温)的观测概况。经过研究,发现大柴旦M6.3地震前,距离震中160 km的格尔木自流井水温出现了短期异常,距离震中130 km和600 km的德令哈静水井水温和同仁井地温出现了准同步短临异常变化。除开始阶段外,同仁井地温与德令哈井水温在异常形态上基本相反,而格尔木井和德令哈井的异常形态均表现为下降—上升—平稳—下降—恢复的特征。说明地温与水温异常形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昌黎井数字化水位水温对汶川地震同震响应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12”汶川8.0级地震震前、震时、震后均引起了昌黎井水位、水温资料显著的变化,对昌黎井数字化水位、水温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详细分析多个地震前后昌黎井流体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震对该井水位、水温的影响并没有固定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丽江井数字化地下水温观测资料进行的初步研究,发现该井在川滇地区发生的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有短临异常,异常形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日潮差变化和温度阶升;第二类是震前水温出现大幅降温;第三类为震前出现水温固体潮汐形态畸变和多次温度突跳。丽江井数字化水温震前的短临异常特征对做好未来地震的短临跟踪及地震预测有着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格尔木井水温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要介绍了格尔木井水温动态观测的环境与条件,在研究正常动态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水温异常的映震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短临地震趋势预测。探讨了水温异常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处理分析了抚松地震台2007~2009年水位数字化观测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调和分析计算,得到了该井的气压影响系数和水井的振幅因子及相位滞后的结论,讨论了汶川地震前的固体潮异常变化,并对该井的效能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北京五里营井流体前兆观测到的两次异常及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玲  邢成起 《地震地质》2011,33(3):644-652
分析了延庆五里营井汶川M8.0地震和玉树M7.1地震数字化流体前兆观测资料,对比研究了五里营井流体在2次强震中的响应差异.结果显示,流体异常响应灵敏度与地震震级和观测点震中距有一定关系,地震震级越大,观测点距离震中越近,流体异常响应越灵敏.2次大震前流体前兆都观测到氦气释放活动最先出现异常反应,其释放强度与震级有关,震...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井水位的数字化观测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海南省在运行中的7口数字化观测井井水位的年、月、日正常动态特征,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得出异常动态特征,以及各井对大震远震的响应特征,并根据以往的震例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研究了数字化观测井水位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效能情况。结果表明:海南省部分井水位在地震中期和短期前兆异常监测中可发挥效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后的观测中应加强管理台站周边环境、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等,保证各井水位的观测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效能发挥。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格尔木地震台1996-2006年地磁模拟资料和2008-2011年的数字化资料,通过对台站磁静日低点时间、日变幅度、日变形态的分析,确认地磁z分量磁静日低点时间在地方时12时左右;日变幅月均值呈现明显的波浪式起伏变化,其年均值与太阳黑子数保持一致;地磁日变形态较为规则,有1个低点和2个高点;在前兆异常分析中,认为低点时间异常和日变形态双低点异常与周边强震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前震活动特征及其识别的研究(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大陆强震(M≥7.0)和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广义前震序列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分形特征,计算其广义分维谱D和标度指数谱F(α),并探讨了它们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1)对广义前震活动,在所研究地区的时、空分布,均呈现多分形结构;(2)大地震发生前半年至一年,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高次分维D呈下降趋势.这种降维特征,亦在实验室含水大样本岩石破坏前,声发射序列D的变化中观测到;(3)与中强地震相比,大地震孕育区地震活动的空间高次分维偏低,表明地壳应力分布的高度不均匀性,是板内大地震孕育环境中的本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新疆中强震前地震活动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新疆发生7级地震的主要地震活动特征是震前2年新疆4级地震增强,震前1年新疆4级地震平静;②新疆发生6级地震的主要地震活动特征是,在不同时段的增强背景下,构造带4级地震活动经历增强—平静过程,不同构造区震前3个月震源区的活动具有各自的特点;③对强震而言,地震活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与构造有较好的关联。4~5级地震的孕震影响范围远低于7级地震,地震活动的强弱更多的与所处的构造带相关,反映了区域应力场对不同量级地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14年4月1日,智利北部Iquique地区近海发生MW8.1地震,地震发生之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地震科研机构和学者采用不同的数据和方法计算得到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但这些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地球长周期自由振荡的振幅主要依赖于地震矩的大小及地震断层的破裂方式,可以很好地约束地震震源机制.因此,本文根据2014年Iquique地震现有的6个不同震源机制解模拟计算了该地震激发的自由振荡信号,并与全国连续重力台网中16个弹簧重力仪的观测结果进行比对,基于1.5~5.3mHz的球型简正模分析和约束了Iquique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发现,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WPhase Moment Tensor Solution反演的震源机制解的自由振荡模拟值与实际观测符合最好,其相应的震级能较好反映Iquique地震释放的总能量,而利用海啸数据反演的标量地震矩偏小,联合远场和近场长周期观测数据反演可显著改善震源机制解.另外,还基于格尔木重力台站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定量分析了不同震源机制解参数对自由振荡振幅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的标量地震矩M0对自由振荡振幅的影响最大,而断层走向、倾角、滑动方向角和震源深度对自由振荡的振幅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采矿诱发地震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毓良  杨清源 《地震地质》1998,20(4):62-360
地震观测和实地调查表明,长江三峡工程周缘广泛存在采矿诱发地震。采矿诱发地震主要是由于矿山采空区的出现使浅部地壳差应力增大岩体失稳而产生的,它们不同于天然地震。水库蓄水前应对这些地震的背景进行详细研究。在进行区域地震震情分析和预报、区域应力场及活动断裂研究时应严格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6.
利用近年来云南省盐源一带3.5——5.0级地震资料,根据它们P波在初动半周期中表现出的多普勒效应,确定了这些地震的破裂面和破裂传播速度。结果表明,其破裂面与当地的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 由文中分析可知,对于本文所研究的中小地震而言,用单侧破裂模式描述其破裂过程比圆盘模式更为合适。在这个结果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求出了这些地震的震源尺度。   相似文献   

17.
峰值速度和加速度对环境剪应力的依赖性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导出的地震定标律和地震破裂过程的断裂力学模式出发,得到了震源平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谱的表达式,进而又推导出震源的峰值位移d_m,速度v_m和加速度a_m的表达式:d_m=k_dM_0~2/~3τ_0~(2/3),v=k_vM_0~(1/3)τ_0~(4/3),a_m=k_aτ_0~2式中M_0是地震矩,τ_0是环境剪应力值,k_d,k_v,k_a为适当的常数.我们选用了66个地震的观测资料,这些地震的矩震级范围包括了从1级左右的极微震,3-5级的小震,直到6-7级的大震;地震矩从10~9-10~(20)Nm,跨越了10个数量级,并用这些地震检验了上述公式. 令所有地震的平均应力为5MPa,定出常数k_d,k_v,k_a,进而由速度和加速度观测资料求得66个地震的环境剪应力τ_0值,这些数值相当稳定.多数极微震的τ_0值在2-4MPa之间;小震的τ_0值多数在4-8MPa左右;大震的τ_0值为10MPa左右。τ_0值对震源深度和断层类型有明显的依赖性.一般深度很浅的小震和极微震,τ_0值很低;正断层地震的τ_0值相对较低;逆断层地震的τ_0值较高;走滑断层地震的τ_0值则居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整理新疆北天山地区的水位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后发生在北天山地区的4次近场6级地震所引起的水位同震响应特征。结果显示,井孔对于近场地震的同震响应主要表现为振荡—阶变复合型、阶变型,同一地震对于不同的井孔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同一井孔对于不同的近场地震也可能具有不同映震效果,水位对近场地震的同震响应并无固定的响应特征,而是受到多重因素的控制作用,而震后效应的各不一致,则显示出不同地震对于各个井孔附近区域应力场调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03—2008年新疆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出了2003—2008年新疆74次MS≥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该期间震源机制反映出的新疆区域应力场特征,并结合1990—2008年的地震活动图像和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讨论。结果认为:1990—2003年与2004—2008年新疆MS≥5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图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震源机制得到的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NNW向,与新疆近SN向的背景应力场和作者前期给出的NNE向结果略有差异,反映出不同时期新疆大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特点;中强地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P轴仰角的大小变化与新疆地震活动的强弱相关性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