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省大地构造概略——按地洼学说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壳发展史的差异和现阶段所属大地构造性质的不同,陕西省境可以划分为五个处于不同大地构造体制的构造区。北部主要隶属于伊陕地台区,少部分属华北地洼区的西南端。南部是华中地洼区的西段。西南部隶属四川地台区的北缘。还有,南部的西缘则属于南北地洼区的北段。这样的一种大地构造布局决定了陕西省内不同成矿区域的差异发展和特点,以及所成矿产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新疆北部壳体大地构造演化与运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位于亚洲大陆中腹的新疆北部地区,是由不同壳块组成的复合型大陆壳块区,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壳体运动-演化历程,造就了该区不同地段岩石圈结构和构造的差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壳体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对该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和壳体结构的分析,将该区划分为 4个不同性质和地壳结构的壳块,其中天山地区又可进一步分为东、西两段。文章分析了区域壳体的运动 -演化特征,并初步认为东、西天山在深部地球物理特征、基底性质和前地台期的构造演化,可能分属不同的构造演化体制。中新生代全区先后经历了地台演化阶段之后,陆续发生活化作用,由于不同地段地壳和岩石圈结构的差异,形成浅部地壳不同的活化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3.
三、怎样定分区名称划分构造区域,目的是为了阐明各个地区的大地构造性质及其地质发展史,以便指导找矿。因此,一个切合实际、意义明确的名称,对于任何构造区都是必需的。为了反映新近才被阐明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的性质,尤其需要选用一套适当的分区系统。目前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名称,是比较混乱的。论其定名依据,固然有一部分是根据历史分析法定出来,足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史及其现阶段  相似文献   

4.
张文佑 《地质科学》1959,2(6):166-167
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是大地构造学中长期争论的一个問題。随着人类对于地质构造現象认识的扩大与深入,大地构造学中的垂直运动說和水平运动说时有兴衰和更替。十九世紀末叶,在“主火論”占优势的岁月里,人們认为地壳变动主要是由岩浆活动引起的。人們对岩浆自下而上的侵入和喷发現象的认識使地壳的垂直运动說大盛一时。后来,由于阿尔卑斯构造研究的开展,巨大冲断层和辗掩构造的发現,于是水平运动說就逐漸代替了垂直运动說。  相似文献   

5.
《地质科学》1959,2(1):33-33
比例尺为四百万分之一的中国及其邻境大地构造图和作为它的说明书的“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本年第一季即将出版。它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室全室同志的集体工作的成果。本图及说明书是根据中国地质构造发育的特点并吸取国内外已有的编图经验特别是苏联先进经验编制而成的。在编制大地构造图时,我们是以地史学原则为根据,结合沉积岩相古地理的分析,也就是采用了构造层的方法,同时结合了地质力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结合现代大陆动力学与地球动力学最新理论与研究和应用进展,以及国内几个典型矿床的成矿实例分析,本文重新审视了地台活化区(即地洼区)多因复成矿床的形成机理。作者认为,陈国达先生所研究的地台活化区应特指中国东部或全球类似地区大地构造发展至中生代时期因发生强烈构造–岩浆活动和相关成矿作用而在大陆地壳的表现。由于成矿作用与大地构造发展和/或地球动力学事件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以及由于地壳演化及其大地构造发展阶段还具有独特性或存在某些差异,成矿作用从而表现出多旋回性、特殊性或叠加改造和富化特点;特别是,地台活化区往往包含多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并发生大规模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构造–岩浆–热(流体)事件,因而这种活化构造区内的成矿作用往往具有多因复成成矿特征,并形成了具有经济意义的、大而富的矿床。实质上,多因复成矿床是多地质过程包括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及伴生的大规模流体事件等耦合的产物,其动力学机制可能来源于(多期或幕式)地幔(柱)对流和上涌及壳?幔相互作用或地幔柱–岩石圈板块相互作用。作者最后指出,多因复成矿床今后的研究重点仍应关注其成矿动力学机制与过程。  相似文献   

7.
地下岩石的压力模型是研究构造及其演化的基础。瑞士地质学家海姆提出地下岩石处于静水压力状态的假设,前苏联学者金尼克又指出地下某深处的垂直应力等于上覆岩石柱的总重量,而侧向压力通过泊松比系数可以求算。则迄今为止,地质作用的深度通常是用压力除以密度来计算的。然而,经过“应力矿物”、“构造变形和变质相关性研究”、“构造地球化学”和“构造动力成岩成矿”等研究发现,上述地质学经典的认识和算法存在重大缺陷,没有考虑构造压力的作用。近几十年,发展了地下岩石处于“构造力和重力复合的压力”状态的认识,建立从总压力中先消除构造附加静水压力,然后计算形成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吕古贤,1982,刘瑞珣,1988)。 在1994年(大陆构造会议,北京),根据上述认识,对于大别超高压变质的“深俯冲折返模式”提出不同见解。通过学术会议(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2000年和2002年,合肥和郑州)交流,论文在《科学通报》(1998年)得以发表。该刊物还组织了两种不同观点的辩论。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2000年)召开了“地壳异常压力学术研讨会”,国土资源部设立科技发展重点计划项目(“地壳深部压力与超高压岩石形成研究”,2002年),推动研究的发展。2004年,提交《超高压变质的构造附加压力与形成深度》专著和《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专辑,参加“第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意大利)”的国际交流。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安徽省地质学会联合主办“陆内造山带形成演化与动力学机制学术研讨会”(2015年11月22-24日,合肥)。常印佛院士在会上指出,在中国东部大约230万平方公里范围,李四光研究过新华夏构造体系问题,陈国达提出地台活化的“地洼”理论,朱夏强调陆内变形及其成岩成藏的意义和工作,奠定了我国东部陆内地质构造研究的基础。汤家富用区域地质资料揭示,中生代陆内没有超高压“深俯冲折返”的地质条件。葛肖虹强调经过4亿年以来的多期次拼接离合碰撞过程而形成的中国大陆,是拼接复式大陆。池顺良依据潮汐力莫霍面资料,动态模拟了地台活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杨建军在山东仰口的古地震角砾岩之间发现粒状柯石英等现象,展示榴辉岩具有地壳浅部“震击高压变质作用”的成因。 会议组织了两期“地学前缘”专辑。本期专辑的论文,强调地下岩石处于固态,围压来自重力、构造力和其他力,建立地壳深部岩石“构造力和重力复合的压力模型”;用构造校正测算方法获得了大别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形成深度23~55 km的数据,结合其他地质构造和地球化学资料,建立超高压变质“构造增压壳内成因”的模式;研究发现,即使处在同样的地壳深处,只要有差应力条件,从微观到岩石圈尺度都存在压力非均匀分布--被称为构造超压,它们并不唯一受埋藏深度控制;热力学耦合数值模拟构造偏应力作用叠加下的大陆碰撞造山带,其42 km深处的构造超压达到2.2 GPa,局部可到3.4 GPa,在40~50 km深处就能发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构造降压水相变耦合成矿成藏”研究认为,降压下水的相变导致地压梯度明显变化,改变相变线并且控制热液成矿和油气成藏作用;胶东金矿区具有“陆内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蚀变成矿”特点;侏罗纪以来沂沭断裂带强烈左行平移,形成了泛裂陷型盆地系、狭窄型裂陷盆地系、菱形状裂陷盆地系和胶莱盆地系统四种类型,它们与隆升山体共同构成典型的陆内隆升伸展构造体制;胶东断裂蚀变岩年龄显示,其形成于(148.3±4.3)~(52.03±0.70) Ma且区域上自西向东逐渐变新,结合压力、温度和成矿元素的分布特征的资料证实,郯庐构造带是胶东金矿直接的成矿动力来源;以构造岩相带为研究目标建立“成矿地质地球物理的分类”,地球物理方法取得良好的勘探、验证和找矿效果;焦家式金矿是一种“构造热液复合型矿床”,它们多阶段发育,其初始矿源岩--变质岩系以Au和S等元素富集正异常为地球化学标志,而直接矿化岩系--岩浆岩和断裂蚀变岩以Na2O等元素贫化和负异常为特点,这对使用勘查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区域成矿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感谢所有的作者,包括没有在本期刊登的论文提交者、审稿专家和编辑部人员等为本专辑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东南部的大地构造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纪舜 《地质论评》1960,20(3):132-133
中国东南部,在九岭山脉以南,雪峰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的大地构造,中外地质学家曾经多次予以论证。他们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里是一个前震旦纪的地台地带。新出版的“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说明书)”的作者,将该区当作华南台块的一部分,并作为中国地台活化的典型地区之一。最近陈国达似乎主要依据对这一地区大地构造的研究,提出了“地壳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1974年,亚美尼亚学者И.Г.Магакьян在《成矿学》一书中,从成矿学的角度,采用地洼学说的观点,也把地壳构造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1)地盾及其地台,(2)活动褶皱带,(3)活化区(地洼型构造)。作者在谈到活化区时说:“陈国达在研究中国地质——...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北祁连山东段的大地构造体制演化史;阐明地槽阶段的构造特点,划分出火山弧—弧前盆地—海洋三个古地理构造单元。概述了地台构造层及其反映的地壳活动特点。提出并论证自早三叠世进入地洼区体制,划分并阐述初动、激烈、余动期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地洼构造,划分出三种类型,指出它们的形成、发展和展布,主要受NWW和NE两组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朱英 《物探与化探》1986,10(4):247-256
文中根据地质和航空磁测资料,系统地论述了中朝准地台大地构造分区和地壳结构的若干问题。指出中朝准地台应该三分,即华北地块、包银地块和胶辽地块。详细描述了华北地块的地壳结构,指出它的两个边缘壳断裂的性质。第一次指出了平勿断折带是个幔源超深构造,并简述了它的东西两段的特征和它们在大地构造和地壳结构演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采用历史分析法划分构造区域的方法,作者认为应该采用“历史分析法”。根据一个地区的全部地质资料,通过整理、分析,综合等各个步骤,从辩证唯物观点来重塑出该地区的地质发展史,并根据地质发展史及目前发展阶段来判别其大地构造性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地洼区的特征和性质及其与所谓“准地台”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地洼区是地壳发展经历了地槽阶段及地台阶段后,继续往前发展,由地台区转化而成的一个新的基本构造单元。当笔者初提出这种新构造区的时候,本来建议名为“活化地台”或“地台活化区”(简称“活化区”)。这两名称已为大家所熟识并使用。但因“活化地台”一名有缺点,即易被误解为地台区的一种,或被误解为等同于“准地台”,而不能表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的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古生物学原理仍然不失为地壳沉积层划分对比的主要理论基础,甚至许多学者还热心地探讨应用这种方法去划分对比前寒武纪地层的可能性(随着有机地球化学的进展,不少人认为应把地层中获得的各种有机化合物作为“化学化石”,进一步对比地层,并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部地洼区的一些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瑞华 《地球化学》1978,(3):179-193
地洼区又称活化区,是陈国达提出的一个新的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它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其中一般地包括地槽区(属于活动区)转化为地台区(属于“稳定”区)这两个阶段之后,地台区衰亡,转化(也称活化,即向活动区转化)而成的后地台阶段新型活动区。  相似文献   

16.
江苏宁镇山脉仑山灰岩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汉奎 《地质科学》1976,11(3):235-245
“仑山灰岩”标准地点在江苏南部句容县的仑山。1933年,俞建章在研究“仑山灰岩”中的头足类动物群时,曾指出:“仑山灰岩”的时代应属于早、中奥陶世。1935年,李捷等在系统研究宁镇山脉地质时,对“仑山灰岩”重新进行划分,把上部含鞘角石(Vaginoceras)动物群的灰岩归入中奥陶统,称汤山灰岩。  相似文献   

17.
引言近二十余年来地质工作者对岩组分析已甚注意,无论在地质力学、矿四构造学、岩石学、矿床学、沉积学以及水文工程地质学和材料鉴定都渐渐引用岩组分析以求得科学上“量”的数据为推理的根据,作出的结论比纯粹以“性质”作标准的要圆满得多。我国在最近五、六年来岩粗学的推广巳有雨后寿笋之势。  相似文献   

18.
上扬子地台区长期接受地台型沉积,地壳构造较稳定。但自喜马拉雅运动以来,断褶构造活动强烈。按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可划分为5个构造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控制了上扬子地台区油气藏及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应用超晚期断褶构造分区的观点,可预测上扬子地台区金属矿产资源及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9.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由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顶部采得的结晶石灰岩标本,确定它们的地质年代对于了解喜马拉雅区域地质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仅得到一小块标本,采集于珠峰顶部“钙质岩系”的残留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与油气及金属矿产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扬子地台区长期接受地台型沉积,地壳构造较稳定,但自喜马拉雅运动以来,断褶构造活动强烈,按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可划分为5个构造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控制了上扬子地台石油气藏及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应用超晚期断褶构造分区的观点,可观测上扬子地台区金属矿产资源及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