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手持快速矿石分析仪(NITON XL3t-500S GOLDD)对拉斯曼丘陵中山站附近出露的基岩进行测试,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有明显的Rb元素富集。测试了17个样品,其中12个的Rb含量达到了0.04%,1个样品的Rb含量达到0.1%以上。分析测试样品特征,并结合拉斯曼丘陵地质特征发现,拉斯曼丘陵地区Rb的富集与含黑云母的泛非期伟晶岩墙关系密切,而且粒度越大Rb含量越高,类比推测该区域Rb元素富集潜力巨大,有必要继续开展相应的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探讨其富集成因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王玉贵  赵济 《极地研究》1997,9(4):45-50
通过样品测定,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斯托尼斯半岛岩石、土壤与风化壳、大气降水、湖泊等环境要素的化学元素丰度和特征。该区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微弱,地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初步分析该地区环境中元素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低温环境条件下自然地理过程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低温环境下,拉斯曼丘陵斯托尼斯半岛表生环境具有微弱的化学风化作用。富集系数、富集分异系数等指标的分析表明,化学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迁移。其中Ca的迁移能力最强,Mg、Sr、Zn、K、Na等元素也均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在不同粒级中各元素表现出不同的集散特征。风化壳硅铝率平均为5.79,属弱风化类型,相对于母岩,风化壳中SiO2、Al2O3均有一定淋失。化学风化作用具有由南向北增强趋势;剖面中具有中下层风化程度略高于表层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拉斯曼丘陵的短期气候特征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山站1989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对拉斯曼丘陵的短期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拉斯曼丘陵的气候特点与东南极沿岸其它绿洲区相似,共同受大尺度气候过程的影响,同时还具有许多局地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5.
皖南铺岭地区铺岭新元古代铺岭组变火成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变火成岩Si O2含量在49%~52%之间,属于基性岩类,里特曼指数介于3.1~4.7之间,属于钙碱性向碱性过渡,属钙碱性玄武岩类。Rb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明显的亏损,富集U、LREE等元素。皖南铺岭组变玄武岩稀土总量介于(61.07~85.41)×10-6之间,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总体为轻稀土元素略富集的右倾模式,其重稀土元素曲线较平坦。皖南上溪口铺岭组变玄武岩为弧后盆地扩张晚期产物,有一定的岛弧特征,同时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MORB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连续三年(1998-2001年)采集了南极中山站的气溶胶样品,利用中子活化(INAA)分析其元素组成,采用作图法对元素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南极中山站气溶胶中的Na,Cl,Mg,Ca,Sr,Br,I和Rb等8个元素主要来自海洋,Al,Sc,Fe和Mn等4个元素主要来自陆源,而Se,Co,Sb,Zn和Cr等5个元素呈现出高度的富集,属于重金属污染特征元素,这可能与站区发电、垃圾焚烧、污水处理、车辆运行和加工制作等站务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南极拉斯曼丘陵湖泊水化学特征。对13个湖泊的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湖水以Na+和Cl-为主要优势离子,不含有CO32-离子,营养物质(N、P、SiO2)在湖水中普遍偏低,而且湖水和雪样无机氮组分均以NH4+为主,水化学类型比较单一,都属氯化物Na+型贫营养水体。Na+、Cl-、SO42-的高浓度,特别是Big湖、莫愁湖和Heart湖水中离子含量明显的高,指示拉斯曼丘陵地区的降水来源以海洋气团为主,并受海洋环境影响强烈。微量元素分布在0.01~2.0μg/l之间,接近于水圈这些元素的浓度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衡阳盆地红土剖面沉积的古环境信息,对高兴红土剖面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和常量、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红土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组成以SiO_2、Al_2O_3、Fe_2O_3为主,三者含量总和为89.63%。微量元素Rb、Sr、Ba、Cu含量分别与常量元素氧化物K_2O、MgO、Na_2O、Al_2O_3含量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Na_2O、MgO、K_2O、Al_2O_3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表明它们的活动性相似。(2)高兴剖面绝大多数常量元素氧化物在风化过程中表现为迁移淋失,Fe_2O_3、SiO_2则表现为轻度富集,常量元素的迁移能力大小顺序依次为:K_2ONa_2O MgO Al_2O_3SiO_2 Fe_2O_3。MgO、Na_2O、K_2O、Al_2O_3自剖面底部往上迁移程度逐渐减弱的变化趋势,表明沉积时期气候的湿热程度也逐渐减弱。(3) CIA值、Rb/Sr值从剖面顶部往下呈递增的趋势,而微量元素Rb含量、Sr含量、Sr/Cu值、Sr/Ba值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CIA值、Rb/Sr值、Sr/Cu值、Sr/Ba值曲线共同印证了2.23 Ma以来的衡阳盆地气候演化特征,即为由炎热潮湿向温暖湿润方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东莞市农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的含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从东莞市采集118 个农田土壤样品和43 个蔬菜样品, 测试其中Cu、Zn、Ni、Cr、Pb、 Cd、As 和Hg 等8 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并结合GIS 制图和数据统计, 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 的空间分布和来源、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其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农田土壤中Cu、Zn、Ni、Pb、Cd 和Hg 等元素含量均高于相应元素的广东省土壤背景值, 其中, Pb (65.38 mg kg-1) 和Hg (0.24 mg kg-1) 含量分别为其对应背景值的1.82 和2.82 倍。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II 级标准(pH < 6.5) 相比, 土壤中Cu、Ni、Cd 和Hg 含量样本超标率分别为3.4%、5.9%、1.7%和28%, 表现为以Hg 为主的多种重金属共同污染。土壤 中8 种重金属中Cu、Zn、Ni、Cr 和As 等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Pb、Hg 和Cd 等元素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空间分布上, Cu、Zn、Ni、Cr、Pb、As 和Hg 等7 种重金属含量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的特点, Cd 含量在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 西南部较低。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 等相关标准比较, 蔬菜中Ni、Pb 和As 含量的样本超标率分别为4.7%、16.3%和48.8%。蔬菜中重金属富集系数的顺序为: Cd > Zn > Cu > As > Ni > Hg > Cr > Pb。  相似文献   

10.
利用锆石SH RIMP U-Pb法对额济纳旗蓬勃山地区中粒石英闪长岩进行年龄测试,得到的两个石英闪长岩样品中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03.4±0.9)Ma和(302±1)Ma,为晚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显示该石英闪长岩属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Zr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为轻稀土富集型,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轻稀土发生较明显的分馏作用,铕负异常明显。岩体形成于大洋弧中,由壳源和幔源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非造山花岗岩。  相似文献   

11.
对中山站附近2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拉斯曼丘陵地区的岩石圈厚度为140km,在地壳内22km处有一高导层  相似文献   

12.
MagnetotelluricsoundingstudyintheregionofZhongshanStation,EastAntarcticaKongXiangru(孔祥儒)andZhangJianjun(张建军)(InstituteofGeoph...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南极淡水生态系统的水化学特征,完成了拉斯曼丘陵地区13个湖泊和菲尔德斯半岛10个湖泊以及雪样的调查分析。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和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的气候条件不同,前者属于极地海洋性气候、气温不很低、湿润、风小、夏季较长;后者属于极地大陆性气候、气温低,冬天严寒、干燥、风大,夏季较短。因此,两地区的湖泊地貌、成因、发育、水生生物种群结构以及水化学状态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虽然水化学类型均比较单一,但矿化度却相差甚大。本文还对两区饮水水源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3年2月~1994年12月的紫外辐射和总辐射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暖季(10~2月),紫外辐射和总辐射分别占年总量的87%和86%。极昼期间辐射通量特别强,紫外辐射和总辐射11~1月的平均强度超过青藏高原和北极圈附近地区夏季(6~8月)的平均强度。南极春季(9~10月)臭氧洞期间,臭氧减少不但对紫外辐射B波段有显著的增加作用,对紫外辐射和总辐射也有一定的作用,紫外辐射和总辐射与斜程柱臭氧总量都呈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区变泥质岩和长英质片麻岩中,定向分布着透镜状、扁豆状和香肠状镁铁质、超镁铁质麻粒岩。这些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原岩化学成分具镁铁质堆晶岩特征,并可能代表岩墙的构造作用残留体。在米洛半岛发现石榴子石周围有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的反应边,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由下述反应形成:石榴子石+石英→斜方辉石+斜长石。这个反应为减压反应,应用地质温压计确定其温度和压力分别为747±48°C和6.3±0.5kbar,本文首次应用石榴子石-斜方辉石-斜长石-石英组合确立本区早期中压麻粒岩相事件的存在。本文还对镁铁质麻粒岩的原岩成因及矿物中的减压结构所代表的构造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栓科 《极地研究》1995,7(4):10-19
拉斯曼丘陵在渐新世已被冰盖覆没,晚渐新世冰盖厚度最大,自中新世开始,冰盖逐渐减薄后退,但该丘陵仍为冰盖占据。更新世冰川作用规模不及第三纪。18kaB.P.该丘陵区覆冰厚度超过170m,冰盖前缘仅增厚30m左右。冰盖后退出露基岩约在10.0kaB.P.前后,自9.41~6.5kaB.P.,冰川以2~3m/a的速率后退,岛屿区全部出露;自6.5~5.0kaB.P.,冰川后退速率减为1.0~1.5m/a,丘陵区裸露50%以上;约自5.0kaB.P.开始,丘陵区几乎全部出露,冰川冰盖范围与今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报道了用 4 0 Ar/3 9Ar定年法测定的二个黑云母样品的数据结果。样品来自拉斯曼丘陵米洛岛北部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一个取自正长花岗岩 ,另一个取自侵入正长花岗岩的花岗伟晶岩脉。正长花岗岩的 4 0 Ar/3 9Ar坪年龄为 494.4± 1 .4Ma,花岗伟晶岩脉的 4 0 Ar/3 9Ar坪年龄为 485 .8± 0 .6 Ma。两者为区域泛非热事件晚期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