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要素价值、影响力、保护价值及生态敏感度4个目标层19个指标,利用AHP方法构建非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对皖东地区旅游直接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居民及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其对非遗旅游资源评分值.政府对非遗旅游资源的评价最高,当地居民和经营者的评价基本相同,游客的评价最低.政府机构是地方非遗开发保护和传承的主导者,应积极引领发挥其最大旅游效益;当地居民和经营者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参与者,应积极提高自身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主动意识;非遗地域差异明显,游客对其相对生疏,建议重点开发能让游客参与其中的非遗旅游活动,不同群体在开发利用非遗旅游资源方面各尽其用.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97个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基于昂普理论,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载体综合景观、投资环境3个方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模型,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并以ArcGIS 10.0叠加分析将单项测评结果综合为总评价值.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必须与有形的物质景观结合;手工艺、民俗和表演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类;在微观层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较高的地区仅有1个市区、5个县,等级列前5位的地区只占22.2%;在区域层面,中部和南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远高于北部地区,且上党、晋商、河东文化区和省边界附近的传统聚落集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突出.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与文献史料,系统分析了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现状、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新疆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SPSS软件探析了非遗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归纳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结果表明:(1) 新疆非遗资源类型结构、数量分布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态势良好,且活化模式逐渐多元化。(2) 国家级非遗与自治区级非遗在省域空间层面以极核区、高度密集区、次级密集区和面状区域为主要分布特征,呈现出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3) 不同地区的非遗资源丰裕度对旅游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遗资源密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而非遗资源稀缺地区的旅游发展相对缓慢。依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机制,以旅游为载体对文化遗产进行活化,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资源和距离的旅游国际竞争潜力评价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绪才  钟静  丁敏 《地理研究》2011,30(5):827-834
本文将旅游竞争力分为旅游竞争效力和潜力两个方面,并从旅游资源和距离两个方面构建旅游国际竞争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和从特定区域客源市场视角对中国旅游国际竞争潜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与世界主要旅游强国相比,中国旅游国际竞争潜力综合评价值最高,竞争潜力很大,且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绝对优势,但在与客源地距离方面总...  相似文献   

5.
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的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构建针对非遗文化旅游开发潜力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评估法与层次分析法测算指标权重,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模糊打分得到各市的综合评价结果.五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潜力集中于Ⅱ、Ⅲ等级,总体品位突出,开发潜力大.南京的民俗类、苏州传统美术与表演艺术类优势明显,无锡、常州、镇江三市整体相对薄弱.除少数项目与旅游有较好的结合,大多项目囿于专业市场,但有较大的文化旅游开发空间.最后结合具体项目分类别提出非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乐山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对其进行开发潜力评价,可以为该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本研究选取乐山市域7个县区,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理论,从旅游资源条件、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旅游资源开发效益和旅游资源价值四个方面构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体系。通过对该市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综合评价和排序,从而确定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优先开发的先后次序。依据模型计算的结果,将乐山市域的7个县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小分为了三个等级,其中沐川县、峨眉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为一级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区,金口河区为二级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区,夹江县和井研县开发潜力最小为三级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区。评价结果与乐山市实际情况有较高契合度,这说明借鉴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该区域进行的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开发评价可以为乐山市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品提供理论依据,为乐山市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提供新的发展锚点。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山东省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对其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可以为该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提供依据.以山东省东营市6个代表性湿地旅游区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禀赋条件、旅游开发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和客源市场条件4方面,建立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6个湿地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这6个湿地旅游区都具有开发潜力,适合湿地旅游开发,其中,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最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研究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路和战略性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绿色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绿色旅游主要指以游览原生态自然山水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以多源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基于GIS空间技术,通过综合分析绿色旅游资源、现状和潜力,对国家绿色旅游资源进行空间探索性分析,从而为国家绿色旅游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和基地选址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国绿色旅游发展适宜区域整体呈现出分片聚集状态,各片区中很适宜和适宜地区在空间上呈交叉分布。中部低纬度地区,绿色旅游资源基础、现状和潜力均较好;西部地区资源分布零散,发展现状和潜力相对薄弱,但区域特色优势显著,适宜依托区域特色进行深度开发。东北山脉地区的绿色旅游已达到一定规模,应提升旅游品质,扩大影响力;其他地区因气候、地形等因素,较难发展绿色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定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市域和县域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利用设想,这将可能为非遗旅游景点(区)开发利用提供空间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辽宁省非遗旅游资源级别结构以省级非遗为主,类型结构以美术类和传统技艺类为主;(2)非遗旅游资源呈集聚分布状态。共形成以沈阳市区为中心的1个极核区、阜新、锦州、辽阳、鞍山、大连和丹东6市境内的5个高度密集区和岫岩满族自治县和新宾满族自治县等县境内的4个次级密集区;(3)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类非遗旅游资源高度集中,其他类型分布较为均衡。沈阳、大连、锦州和鞍山4市在数量和平均密度2个方面都在均值以上;(4)优势度分析结果显示沈阳市属于非遗旅游资源密集区,大连、鞍山、朝阳、锦州和本溪5市属于较密集区;(5)依据分析结果提出非遗旅游资源分区利用可行模式,各区可利用资源优势实行主体模式和辅助模式并存。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池州市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技术,从池州市区域空间整体分析各大类旅游资源群的空间结构特征并计算其开发潜力,运用GIS统计分析方法从区域间、区域内及类型等方面对旅游资源群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采用GIS叠加分析方法进行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池州市旅游资源群中开发潜力最大的是九华山风景区的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为2.1448;九华山风景区的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次之,为1.2019;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九华山风景区、石台县和贵池区,开发潜力较大的类型为建筑与设施和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群。  相似文献   

11.
汪侠  顾朝林  刘晋媛  梅虎 《地理研究》2007,26(3):625-635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是对旅游资源是否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并进而获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能力的衡量。其评价不仅着眼于旅游资源的本体价值,还关注对旅游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和开发效益等。文章在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上进行创新,将灰色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洪泽县老子山风景区为例,对其六个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研究表明,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所需样本量小,灰色评价过程有助于解决层次分析法评价中出现的信息不完备和不确切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可信。与传统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相比,此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旅游资源等级与开发潜力之间的错位问题,从而对旅游开发实践更具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可达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旅游潜力是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交通可达性作为城市旅游发展及潜力挖掘的先行条件,一直是中小旅游城市旅游屏蔽效应下突破瓶颈的关键环节。目前旅游潜力相关研究多从市场和资源开发的角度结合某一类型旅游形式对大中城市的旅游潜力进行评价,而从不同尺度的区域交通影响角度结合旅游可达性对中小城市旅游潜力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构建的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从中观尺度对全国范围内34个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所属地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进行评价;基于1 h、2 h、3 h交通圈层从微观尺度对全国范围内34个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时间可达腹地的旅游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并结合评价分析结果对中小文化旅游城市交通可达因素影响下的旅游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所属地市市域范围内的交通可达系数与其旅游潜力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四川盆地附近、长江下游及三角洲附近市域范围内可达性高的城市会极大提高其下辖中小旅游城市的可进入性,而成为其下辖中小文化旅游城市的客源中转站和重要客源潜力市场。所属地市和邻近县市较高的经济产出和良好的交通可达条件可以为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旅游集散功能条件,从而使这些地区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比其他地区拥有更多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3.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旅游开发对提高区域非遗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ArcGIS分析京津冀区域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国家5 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京津冀区域非遗整体呈集聚性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并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外围区县扩散减少的分布格局;2)各类型非遗在结构及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异,结构上以传统技艺类非遗为主体,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类等为支撑,空间分布上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俗类非遗资源差异最大;3)距所属城市中心越近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缓冲区内的非遗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最后从明确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重点类型、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非遗文化特质和旅游差异性、借势国家级旅游品牌四方面对京津冀区域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旅游业绩竞争力、支撑竞争力和潜力竞争力3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系统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TOPSIS法对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测算。结合旅游吸引指数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国家风景名胜区数量、进出口总额、国家森林公园数量、国内旅游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项指标权重较大,是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显著,上海旅游竞争力最高,铜陵旅游竞争力最低;城市旅游竞争力与旅游吸引指数在空间分布上相契合,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梳理和分析国内外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的研究历程与阶段特点、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揭示其研究动态与特点。研究表明:国外研究经历了起步、深入和提升3个阶段;研究对象以国家(森林)公园、海洋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区、岛屿等为主;研究内容关注旅游景区的准入费、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支付意愿以及评估修正等方面;研究方法重视假想市场法计量经济模型检验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相比之下,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对象以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评价为主,研究领域较窄;研究方法以条件价值法为主,较为单一,缺乏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研究的应用性与实践指导作用明显不足。最后对国内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今后应不断拓展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研究领域和视角、提高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系统性,以及增强理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以期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专家打分法与AHP法、多目标线性规划法获得指标体系的权重和评分值。构造了相对最大差异尺度和均衡度公式,界定了最优均衡度综合指标及其4种均衡状态、最优和非最优均衡趋向指标以及单项指标筛选标准,从而系统地改进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分析方法;分析了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不高且地区发展不平衡,南宁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其他地级市处于准备阶段;地级市之间、地区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差异明显。2)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不足以及旅游业趋向过于均衡发展,促使当前与未来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处于初步可持续发展阶段,但是地区之间旅游发展环境差异小,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潜力大。3)旅游发展规划作用明显,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现状是区域旅游发展趋向于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基础。最后从基础设施、旅游社会经济地位、旅游-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旅游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进行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分析了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资源的特征,并对区内各雅丹地貌景观异同进行了对比,通过SWOT分析定性评价了罗布泊雅丹地貌的旅游开发条件,认为罗布泊雅丹地貌已经具备一定的旅游规模,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从旅游资源价值、旅游区位条件、旅游市场条件3方面定量评价了罗布泊各雅丹地貌分区的旅游资源,认为三垄沙和龙城属于1级景区,宜重点开发;白龙堆和楼兰雅丹属于2级景区,宜特色开发;阿奇克谷地属于3级景区,是辅助资源。运用面状容量法测算了雅丹地貌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并分析了罗布泊雅丹旅游生命周期变化过程。最后,提出了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邮轮旅游竞争潜力测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分析邮轮旅游核心产业要素及竞争潜力构成的基础上,构建邮轮旅游竞争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从旅游资源禀赋、邮轮旅游经营绩效、企业运营能力、金融保险业服务能力、交通保障能力、城市支撑能力等方而进行分析评价.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沿海8大邮轮旅游重点城市进行评价分析;依据评价结果,将8大邮轮城市划分为邮轮旅游竞争优势区、较优势区和一般优势区的3个层级.提出未来中国邮轮旅游将形成以上海为邮轮母港.以深圳为区域中心港,辅以宁波、厦门、海口等挂靠港的对台湾、东南亚的南方邮轮旅游区;以及以天津为区域中心港,辅以青岛、大连的对日、韩的北方邮轮旅游区的整体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以“非遗进景区”为关键词采集和挖掘网络文本信息,运用文本分析法提取非遗景区响应理论要素,研究非遗景区响应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国家级及省级非遗资源总体上已形成七大密集核心区,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虽形成多核心和组团分布态势,但区域差异显著。(2)文本信息挖掘发现,“相关机构”“非遗资源及传承人”“景区环境与服务”“活动形式及意义”“节日与季节”“参与者”“相关地区”是非遗景区响应的7个要素。(3)非遗景区响应强度逐年增强且季节性特征显著,响应空间分布较广,以较低值与低值区域为主。(4)单因子探测发现,不同年份主导非遗景区响应空间分异的因素略有差异,但旅游总收入是共同的主要影响因子;交互因子探测发现政府行政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是主导型交互因子,反映出非遗景区响应的驱动因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李新运  郑新奇 《地理科学》1997,17(4):372-376
从资源价值、旅游效益、开发条件等三方面选择12个因素建立山东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专家单指标评分的基础上,对全省17个地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区论述开发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