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甘肃省龙首山成矿带是我国祁连山—龙首山铀成矿带的一部分,区内以产出极具特色的钠交代型铀矿而备受关注。钠交代型铀矿化主要赋存于芨岭地区蚀变似斑状花岗岩、蚀变闪长岩等(赵如意等,2013)。文章通过对似斑状花岗岩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其岩石成因、构造意义和与铀成矿关系,以期进一步完善该区的铀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研究。1区域地质背景芨岭岩体位于甘肃省龙首山成矿带的中段,属  相似文献   

2.
芨岭岩体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龙首山铀多金属成矿带中段,铀矿化信息丰富,已探明数个矿床和大量铀矿化点。在阐述芨岭岩体南带成矿地质背景、铀源条件、铀矿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断裂构造、钠交代岩以及热液蚀变对铀矿化的作用,总结了铀矿床所处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在找矿方向上,认为钠交代型是今后勘查的重点,空间上应以花岗岩与闪长岩的混染接触带、花岗岩与大理岩接触构造破碎带以及钠交代岩发育区域为主要探索目标。  相似文献   

3.
甘肃龙首山芨岭地区钠交代型铀矿成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钠交代型铀矿是龙首山铀成矿带重要的铀矿类型.文章以甘肃龙首山芨岭铀矿床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该类型铀矿的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分析认为:由花岗质岩浆房产生的富气、富钠热液运移至压力骤减部位时,发生爆腾形成隐爆角砾岩,碳酸铀酰络合物([UO2(CO3)]4-)由于压力减小发生分解、卸裁成矿物质导致成矿;同时围岩产生了钠长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赤铁矿化等蚀变.指出钠交代型铀矿的实质是隐爆角砾岩型铀矿,依据隐爆角砾岩的成矿模式,有望在该区获得新的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4.
<正>0引言龙首山多金属成矿带是我国内陆极具特色的成矿带之一,成矿带东段产有世界著名的与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PGE硫化物矿床(金川铜镍硫化物矿田),中段产有我国典型碱交代型铀矿床(芨岭、新水井矿床等),西段则发育有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伟晶状白岗岩型铀矿床(红石泉矿床)。龙首山碱交代型铀矿化主要与加里东期芨岭花岗岩关系密切,本次研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芨岭岩体开展系统Sr-Nd-Pb同位素  相似文献   

5.
<正>金边寺铀矿床位于甘肃省龙首山钠交代岩型铀成矿带的东南部,前人认为其为淋积型铀矿化。本文通过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发现区内发育有典型的钠交代热液蚀变组合,且其与铀矿化关系密切。1矿床地质矿床位于龙首山青山堡岩体的西南缘,岩体为加里东期花岗岩。早期为灰绿色闪长岩,呈捕  相似文献   

6.
龙首山岩浆活动带是以典型碱交代矿床为特点的铀成矿带,大型矿床往往是以发育大型碱交代作用为前提。芨岭铀矿床属于加里东—华力西期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组合。该区加里东早期和华力西期花岗岩,分别是祁连洋向北俯冲及陆内俯冲的产物。笔者经长期野外研究,通过大量显微镜下观察、常量、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测定等室内分析与综合,对芨岭铀矿床花岗岩含矿主岩主要特征及铀矿床成因作一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龙首山地区芨岭铀矿区蚀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重点对龙首山芨岭铀矿区近矿围岩蚀变特征、分带特征以及蚀变期次进行研究,蚀变大致可分为高温钾钠混合交代阶段、区域性钾交代阶段、中低温热液钠钙交代阶段、矿化期钠交代阶段,其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是矿化期钠交代阶段。通过对新水井铀矿床各中段的系统取样分析表明:与正常花岗岩相比钠交代蚀变岩的Cu、Pb、Ni、Sn、V、Zr、As等微量元素含量显著增加,而W、Rb的含量明显减少;钠交代蚀变岩随着埋深增大其Na2O、SiO2、Al2O3含量减小。Fe2O3、FeO、CaO含量增加;钠交代蚀变岩具有的碱性(A型)花岗岩型稀土分配型式、富集型(La/Sm)N特点、明显的Eu亏损和重稀土显著增加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研究区位于芨岭岩体南带,属于龙首山铀成矿带。为了探测控矿构造马路沟断裂带在深部的发育情况,开展了音频大地电磁测量(AMT)和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根据物探资料,总结了芨岭岩体马路沟断裂的地球物理特征,确定了断裂的位置、产状及深部延伸情况,厘清了马路沟断裂与其次级断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马路沟断裂发育于西岔-芨岭地段北部,走向近北西,总体倾向南西,中部被北东向F_(201)断裂所错断,倾角70°左右,切割深度大于700m。在北西段倾向北东,至南东段总体倾向南西,产状具复杂多变特征。根据区域铀成矿规律及碱交代型铀矿成矿特点,预测了铀成矿有利地段,为下一步地质找矿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东草河地区地处祁连-龙首山碱交代型铀成矿带,铀矿(化)体主要产于构造破碎带中,断裂构造多期次活动和碱交代岩的二次破碎是铀矿化形成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岩石样品的岩相学分析、电子探针分析,表明东草河地区的铀矿化为碱交代型;东草河地区具备地层、构造、岩浆岩、热液活动及围岩蚀变等有利成矿条件,围绕已发现的3条矿化蚀变带存在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0.
革命沟矿床位于龙首山成矿带芨岭岩体的北带,矿石种类较多,通过对主要矿石进行研究表明,不同矿石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也发育不同的矿化蚀变组合,但均表现为强烈硅化为主的酸性热液蚀变特征,硅含量明显增加,主要形成沥青铀矿物。综合分析认为,革命沟矿床是以充填裂隙和热交代作用为主的热液成因矿床;铀矿化受革命沟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和构造角砾岩、大理岩与角闪岩岩性界面及硅化蚀变带所控制。  相似文献   

11.
魏正宇  张玮 《江苏地质》2014,38(1):150-153
以芨岭地区铀矿床碱交代蚀变岩石为研究对象,对该区碱交代作用蚀变的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芨岭钠交代岩型铀矿床属断裂碱交代型铀矿床,矿床蚀变种类繁多,主要有钠长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赤铁矿化、绢云母化和硅化等。蚀变组合及分布特征较明显,并与铀矿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龙首山铀成矿带芨岭岩体铀矿床进行研究,认为该地区不同类型铀矿化,虽然含矿主岩不同,但是矿床形成过程具有类似性,即都属于断裂构造控矿,并经历了岩浆分异、岩体边缘富集、热液活动等地质过程,铀元素分异、迁移及富集机理也具有相似性。矿床所处的地球物理场亦可进行类比,通过深入研究对比3类典型铀矿床(硅质脉型、隐爆角砾岩型、碱性杂岩型)的地球物理特征,发现铀矿床一般位于强弱磁异常过渡地带偏弱磁异常一侧,电阻率断面图中多位于高低阻梯度变化带或中低阻区,电阻率平面图中多位于中低阻过渡带偏低阻一侧,认为电、磁强弱异常过渡地带偏弱场区可以作为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3.
似斑状花岗岩是芨岭岩体重要的侵入单元,研究其特征可为钠交代型铀矿化的成因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芨岭铀矿区外围似斑状花岗岩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其具有低硅、富铝、贫铁和镁、低钙和较高TFe O/Mg O值的岩石化学特征,其轻稀土分馏强烈、重稀土分馏较弱,具铕中等负异常,相对富集Rb、Th、U、La、Ce、Hf、Sm、Gd,而相对亏损Ba、Nb、Ta、Sr、Ti等元素,且(Zr+Nb+Ce+Y)含量和Ga/Al值明显高于Ⅰ型和S型花岗岩均值。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是铝质A型花岗岩,说明早古生代(458.3±2.3Ma)祁连山-龙首山造山作用已进入晚期的后碰撞伸展环境。芨岭铝质A型似斑状花岗岩既是钠交代型铀矿的主要铀源,又为矿体定位提供充足的容矿空间。  相似文献   

14.
红石泉矿床位于龙首山铀成矿带的西段,是我国发现的最为典型的伟晶岩型铀矿床,具有岩体型矿化的特点,铀矿化发育于伟晶岩体内部和接触混染带内。通过对含矿主岩伟晶岩进行系统研究表明,红石泉矿床中铀以晶质铀矿、沥青铀矿和铀黑形式存在。在中条造山运动晚期(1 735±67) Ma形成初始铀矿化,并在海西期(356±46) Ma部分矿石发生了热液叠加改造。早期岩浆成矿阶段主要形成晶质铀矿,晚期热液叠加改造阶段主要形成沥青铀矿,并发育了与芨岭钠交代型铀矿床相似的“四位一体”蚀变组合,热液改造过程是一个去K、增Na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革命沟铀矿床位于龙首山成矿带中东段,由原西北地勘局182大队于1966年首次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前人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铀矿化特征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在分析和综合前人对硅质脉型铀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勘查成果,对革命沟矿床的蚀变分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做了研究。1矿床地质与矿体地质革命沟矿床位于芨岭花岗岩体北部革命沟断裂东段,是由中元古界墩子沟群大理岩构成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甘肃龙首山芨岭地区古生代正长岩成因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龙首山芨岭正长岩产于芨岭复式岩体中,产有我国少见的交代岩型铀矿床。为揭示正长岩成因,并探讨其构造意义,本文对正长岩进行了岩相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部分斜长石和石英呈椭圆或圆形以包裹体的形式出现在钾长石中、针状磷灰石和角闪石熔蚀现象都暗示芨岭正长岩可能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岩浆混合形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芨岭正长岩形成于427.2±3.6 Ma,与北祁连地区同碰撞花岗岩成岩年龄吻合。芨岭正长岩Si O_2含量中等,全碱含量为8.49%~11.74%,K_2O/Na_2O值为1.07~1.20,属于钾玄岩系列;芨岭正长岩相对富集Rb、Ba、Th、U和Pb,亏损Nb、Ta、P和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高且相对富集轻稀土,中等Eu亏损;[n(~(87)Sr)/n(~(86)Sr)]_i值为0.70798~0.70799,ε_(Nd)(t)值变化于-3.57~-3.35,与区域I型花岗岩类似。综合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芨岭正长岩是由壳—幔岩浆混合而成。芨岭正长岩的形成可能与古祁连洋闭合之后,祁连—柴达木板块和阿拉善板块的碰撞有关。由于古祁连洋在奥陶纪晚期(445 Ma)封闭,祁连—柴达木板块与阿拉善板块碰撞,并俯冲到阿拉善板块之下,碰撞引发龙首山断裂右旋走滑形成的局部伸展环境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并加热大陆地壳物质形成长英质岩浆,该长英质岩浆与地幔岩浆混合形成芨岭正长岩。  相似文献   

17.
铀矿体作为物性特征较为特殊的金属矿体,难以实现深部直接找矿,而研究典型铀矿体的物探异常特征,探索深部铀矿体的识别技术,可以为下一步铀矿找矿指明方向。芨岭矿床是龙首山成矿带较为典型的碱交代岩型铀矿床,文章以芨岭矿床29号勘探线为例,综合分析了航空、地面磁测、电磁法及钻孔揭露结果,总结了芨岭铀矿床空、地综合物探资料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铀矿体在航空物探异常上表现为直立低阻、弱磁性特征;在地面物探异常中表现为团块状低阻,维度上具有明显的三维片状特征,在反演电阻率剖面上呈团块状低阻特征,并根据该特征预测了深部铀成矿远景区,为下一步铀矿找矿工作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8.
龙首山成矿带芨岭岩体北带广泛出露加里东晚期形成的正长岩,前人对及其与铀矿化关系研究程度偏低。通过对芨岭岩体北带正长岩及其围岩黑云母石英片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铀矿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区内正长岩具有准铝质碱性A型花岗岩特征,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祁连山—龙首山造山运动晚期进入伸展环境下形成。根据形成的铀矿物以及发育的蚀变组合,认为存在两个阶段的铀成矿作用:第一个阶段主要在正长岩内部形成钍石、铀方钍石等铀矿物;第二阶段在正长岩与黑云母石英片岩接触带两侧均形成了沥青铀矿为主的铀矿物。正长岩与黑云母石英片岩接触破碎部位为含矿热液减压区,形成了高反差的地球化学还原环境,为铀矿沉淀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9.
龙首山成矿带查明有两个重要的铀成矿系列:与中条期混合岩化、岩浆作用有关的多阶段、多来源、复成因铀成矿系列,及与加里东晚期花岗岩浆演化有关的铀成矿系列。前者产出伟晶白岗岩型铀矿床,后者产出钠交代型和硅质脉型铀矿床。它们是该区地壳发展演化特定阶段的产物,成矿作用与花岗岩浆、热液演化及围岩条件关系密切,矿化在空间上受不同级别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20.
龙首山成矿带是我国著名的镍、铁、铜、铀等多金属矿产地,北西向断裂作为铀矿控矿构造特征明显。为了查清芨岭北东向隐伏深大断裂是否存在,综合分析研究区的磁场、重力场和遥感影像特征,识别出芨岭北东向的深大断裂,认为该断裂属于早期的深大断裂,晚期复活错断了北西向断裂,北东向与北西向深大断裂交汇处是铀成矿的有利靶区。这一结论可能为该区深部找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