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东部系指东川-昆明-玉溪一线以东(图1)。这一地区的下震旦统,长期以来认为只有澄江组一个地层单位。1960年刘鸿允等[1]通过对陆良牛头山区的调查,在南沱组之下建立了牛头山组,其层位认为在澄江组之上或部分与澄江组相当。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总结古生物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岩石地层分布情况及近年来同位素测年资料,得出如下结论:阜新组中下部(高德层-孙家湾层)可与营城组对比,时代为巴列姆期-阿普特期;阜新组上部(水泉层)可与登楼库组下部(一、二段)对比,时代为阿普特期;登楼库组上部(三、四段)与阜新组顶部火山岩(张老公屯组)层位相当,时代为阿普特期-阿尔布期.  相似文献   

3.
在靖边油区油井施工中,白垩系下统洛河组砂岩底部泥浆漏失概率42%~66%,而砂岩其它部位未出现漏水现象。侏罗系中统安定组与上覆洛河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古风化壳的存在使安定组顶部灰岩裂隙十分发育,最大漏失量达0.88m3/mm。故洛河组砂岩底部与安定组泥灰岩是靖边油区开发地下水的较佳部位。  相似文献   

4.
张建东  朱志新 《新疆地质》2004,22(2):160-163
依据英吉沙县卡拉巴西塔克山新发现的牙形石化石,结合所发现的腕足、珊瑚等化石,认为库山河组的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阶中晚期.其生物群面貌与中国南部同期陆架相(珊瑚一腕足相)地层生物面貌相似.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泥盆一石炭系界线位于库山河组和克里塔克组之间.  相似文献   

5.
张研  李萌  龚大兴  陈科贵  丁峰 《地质学报》2015,89(11):1970-1982
本文首先通过总结四川盆地钾盐(杂卤石、富钾卤水)的测井响应特征,提出钾盐的测井组合识别法;其次为满足大数据量预测处理需求,介绍了钾盐的测井旋回地层学预测法,该方法具有处理速度快,预测准确度高的特点;最后在实际资料处理与解释中,本文采用了测井旋回地层学法初步预测潜在含钾层段,测井组合识别法再对存疑含钾层段精细排查的技术组合策略,对四川盆地三叠系钾盐资源分布进行了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划分了4期咸化旋回,指明了3个成钾期,圈定了4个成钾有利区。  相似文献   

6.
将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含铀沉积建造类型划分为陆相暗色(灰色)含煤碎屑沉积建造、陆相红色(杂色)碎屑沉积建造及陆相红色含膏盐沉积建造3类,并概述其沉积特征。探讨了沉积建造研究在砂岩型铀矿科研及生产找矿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辽西牛营子地区晚三叠世逆冲构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山陆内造山带侏罗纪的构造及其研究已广为报道,但确凿的三叠纪构造分析明显不足,对辽西凌源牛营子地区详细的构造地质调查揭示该区晚三叠世晚期存在的逆冲构造,盆地东部中侏罗世郭家店组之下覆盖着一套晚三叠世逆冲叠瓦构造,其运动指向,黄土坡以西逆冲叠瓦构造由西向东推覆;黄土坡以北弧形断裂由北向南逆冲,为派生的运动。逆冲断裂带控制的槽地之中发育同逆冲期邓杖子组灰岩--白云岩质角砾砾岩,我们的资料表明,对杖子组时代应属晚三叠世晚期,与晚三叠世老虎沟组基本是连续过渡的,原定牛营子盆地早-中侏罗世地层是倒置的,正常的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序列自下而上应为老虎沟组,邓杖子组,水泉沟组,郭家店组,晚三叠世晚期逆冲构造事实的确定说明,燕山陆内造山带至少从晚三叠世起就经历了强烈的变形,其早期形变历史对于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和陆内变形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火山沉积建造——最重要的含锰建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化  刘红军 《现代地质》1992,6(4):418-425
本文根据沉积建造分析原理,提出了一个含锰沉积建造新的系统分类,并指出火山沉积建造的形成与地壳的破裂有关,控制含锰建造矿质来源的主要因素是板块构造活动引起的深成幔源热动力场。 我国地史上发育的含锰建造具有多旋回性、分区性。每次大的区域张裂活动之后和全球海平面上升阶段均有特定的含锰建造层的产出。把火山沉积建造作为最重要的含锰建造提出来,对于开辟新的研究思路和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球生产的大多数铁矿石(90%)来自富铁硅质沉积岩及其变质岩或通常总称为"铁建造"的次生衍生物。文章利用典型矿床、物化探及地质资料,结合拉布拉多地区Superior湖型铁建造成矿带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演化规律,初步判定拉布拉多地区特有的Superior湖型铁建造是介于条带状含铁建造与粒状含铁建造之间过渡的(火山)沉积变质型铁建造。通过分析其成矿规模、成矿环境、成矿演化特征,推断拉布拉多地区Superior湖型铁建造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沉积相的分析人手,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下部宜君组、洛河组、环河组(或伊金霍洛组)和上部罗汉洞组、泾川组(或东胜组)之间存在着沉积相的突变关系,认为该区早白垩世盆地动力学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该时期动力学性质的转变恰与区内铀的主要成矿期相吻合,据此探讨了盆地动力学转变与铀矿成矿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彬长矿区白垩系洛河组、环河组地下水水质在横向上和纵向上的都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由于环河组岩层中含有石膏层,导致SO42-含量增高,水质较洛河组差;洛河组在补给区水质较排泄区好,虽然未来矿区工农业用水的方向可以是本区内洛河组承压裂隙—孔隙水,但由于本区洛河组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地下水以静储量为主,故此水源地可供开采量有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境内冰川成冰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川是由降雪积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运动着的自然冰体,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器。从雪演化成冰的过程、机理和结果统称为成冰作用。成冰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冰川的发育条件、形成过程和物理特征等;成冰作用的空间变化又是冰川变化的一种反映,对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中国境内冰川的成冰作用研究开始于1962年谢自楚等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开展的成冰作用研究,随后不同学者对祁连山等地区冰川的成冰作用亦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现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冰川成冰作用概念。主要回顾了冰川成冰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境内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西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藏东南地区和横断山区冰川的成冰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展望了今后冰川成冰作用研究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以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今后在成冰作用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疆石炭纪的几个地质构造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布克河组各门类化石的组合面貌具很浓厚的晚泥盆世晚期色彩,时代为法门期.东古鲁巴斯套组近底部产石炭系底部标准带化石Gattendorfia等,故以该组的底界作为石炭系底界是合适的.巴音沟蛇绿岩套的时代为早石炭世.“伊犁变动”属上升性质,应称为伊犁上升,时代为维宪期.  相似文献   

14.
赤峰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中非金属成矿系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和义县组中酸性火山岩是赤峰地区珍珠岩、沸石、膨润土、叶腊石、高岭石等非金属矿床的重要赋矿层位,并形成珍珠岩—沸石—膨润土成矿系列和叶腊石—高岭石成矿系列.在矿床特征和成因研究后认为,矿床的时空分布主要受控于区域性NNE向断裂和中生代火山岩建造,成矿作用对矿床成因类型及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15.
巴音戈壁盆地苏红图组时代归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根据玄武岩钾-氩同位素年龄,从盆地沉积演化和充填特征等方面讨论了巴音戈壁盆地苏红图组的构成特点,认为苏红图组沉积贯穿于早白垩世湖盆地演化的全过程,但盆地内苏红图组的形成具有不等时性。盆地西部苏红图组形成较早,为代表盆地形成之初的一套地层岩性组合,其中玄武岩夹层的钾-氩同位素年龄为141~146Ma,归属早白垩世早期;盆地东部苏红图组形成较晚,为代表盆地萎缩阶段的一套地层岩性组合,其中玄武岩夹层的钾-氩同位素年龄为108~109Ma,时代归属早白垩世中晚期。盆地内中生代火山活动具有自西向东的发生过程。苏红图组时间跨度达30Ma以上,远远超出通常一个地层组的时间间隔,建议对其拆分。  相似文献   

16.
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新近系油气分布最富集的留西—留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新近系地层水及其与油气分布关系的系统分析,明确了新近系地层水的水化学类型及矿化度分布特征,揭示了该区新近系地层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异常与油气运移、油气分布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留西—留北地区新近系整体上发育低矿化度的NaHCO3型地层水,地层水矿化度具有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水化学类型由HCO3--Cl--Na+型过渡为Cl--HCO3--Na+型;在油源和断裂条件良好的条件下,新近系地层水异常与油气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新近系油气主要在地层水矿化度高于背景值、水化学类型异常及油源断裂发育的地区富集,同时新近系高矿化度Na2SO4型或MgCl2型地层水对油气由深向浅的运聚特征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新明 《新疆地质》2006,24(4):429-433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四棵树凹陷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3个发展演化阶段.凹陷内发育侏罗系煤系地层和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暗色泥岩二套烃源岩层,其中侏罗系是主力烃源岩;新近系塔西河组、沙湾组、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紫泥泉子组、白垩系吐谷鲁群及侏罗系头屯河组砂岩、砂砾岩储集层为主要勘探目的层;新近系塔西河组、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白垩系吐谷鲁群、侏罗系三工河组泥岩为区域性盖层;主力烃源岩生烃门限深度(Ro=0.6%)约在5 000 m左右,生烃高峰和排烃高峰期在喜马拉雅期,与凹陷内圈闭的形成期相匹配.该凹陷艾卡构造带东部、托斯台构造群及北天山推覆体之下隐伏背斜构造带是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泥岩裂缝成因机理”的研究,认为青山口组泥岩裂缝是成岩作用和异常高压共同作用的结果。较详细地探讨了青山口组泥岩异常高压裂缝的形成及其在目前地层条件下所保持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西藏措勤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对措勤盆地的油气生成、储集、运移、圈闭等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中发育的主要烃源岩有 7套,岩石类型主要为灰岩,储集层主要为各种灰岩和砂岩;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型式主要为自生自储自盖式及互层式生储盖组合;野外调查发现的油气苗及微观包裹体的研究均证实了盆地内油气运移过程的发生;推测盆地内主要的圈闭及油气藏类型为背斜及断层遮挡油气藏,K2-R构造层主要发育完整的背斜油气藏,J-K 1构造层主要发育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油气藏;建议将主要目的层放在较新的构造层中。  相似文献   

20.
陈中红  查明 《地质科学》2010,45(2):476-489
东营凹陷古近系水化学场分布与湖盆演化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矿化度从深到浅逐渐降低,体现出沉积环境开放性的增强。高矿化度分布是咸化湖盆重要特征,盐岩溶解、扩散、运移和断裂沟通是其主要成因。在这种高矿化度地层水化学场中主要发育CaCl_2水型,在盆地边缘低矿化度地层水中,以NaHCO_3水型为主,同时发育有少量低—较高矿化度的Na_2SO_4水型和MgCl_2水型。对东营凹陷大量实测地层水及油气性质资料分析表明:东营凹陷CaCl_2水型指示地层封闭性条件较好的还原环境,在该环境中油气藏分布最为广泛,目前发现的高矿化度(100 g/L)油藏与CaCl_2水型相关;低矿化度(10 g/L)NaHCO_3水型指示封闭性条件差、水交替强烈的水文流畅环境,对油气聚集不利,可形成次生油气藏;高矿化度(30~100g/L)的NaHCO_3水型对油气聚集也有利,在该水型中多形成原生油气藏,其成因与地幔高浓度的CO_2运移及断裂通道的沟通作用有关;研究区高矿化度(30 g/L)Na_2SO_4水型的形成与膏盐有关,其中可形成原生油气藏;低矿化度Na_2SO_4水型指示封闭性条件差的氧化环境,对油气聚集不利。研究结果表明,在东营凹陷断陷咸化湖盆中,含NaHCO_3水型的地层环境更能代表地层水交替强烈的开放性沉积环境,而Na_2SO_4水型分布多与硫酸盐有关;东营凹陷表现出高矿化度的NaHCO_3水型和Na_2SO_4水型等异常地层水环境,但在各类型地层水环境中油气藏都有所发现,显示出典型断陷咸化湖盆中水化学场分布特征及与油气成藏之间独特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