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严格受H~+浓度的控制。本文通过试验探讨了H~+ 对Cu~(2+)——Pb~(2+),Cn~(2+)——Zu~(2+),Cu~(2+)——Hg~(2+)系统中Cu~(2+)吸附量的影响规律。当pHpH时,Cu~(2+)吸附量随pH值增大而减小。对于酸性土,pH=6.5(初始值)或7.0(平衡值),对碱性土,pH=5.5(初始值)或7.8(平衡值)。在pHpH_(ZPC)时,吸附模式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罗布泊富钾卤水矿床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凯  孙明光  马黎春  汤庆锋  颜辉  张瑜 《地质学报》2020,94(4):1183-1191
罗布泊是我国最重要的成盐成钾盆地之一,富钾卤水资源丰富。在14年的工业开采过程中,不同矿层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持续处于变化中。为了加强对不同矿区富钾卤水的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的认识,合理开发利用卤水资源,本文应用克里金插值法,对2017年采集的89个常观孔卤水样品进行了空间分析,绘制了K~+、Cl~-、Na~+、Mg~(2+)、Li~+、B~(3+)、SO_4~(2-)等值线图,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K~+、Cl~-、Mg~(2+)、Li~+、B~(3+)等离子具有较为一致的分布趋势,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罗北凹地及腾龙矿区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罗北凹地北部及矿区西南部,而SO_4~(2-)分布趋势则相反;由于受周缘地区淡水补给的影响,矿区西南部、北部及东南部出现淡化现象,但是淡水只影响到W_1、W_2层,W_3层未见明显淡化现象;2017年罗布泊矿区K~+平均含量为8.83g/L,除受淡水影响区域外,矿区内大部分地区样品KCl品位均高于1%的工业单独开采品位,与开采前KCl品位相比,目前罗北凹地W_1储层KCl平均品位约下降了9.7%左右。  相似文献   

3.
通过单矿物浮选、溶液化学计算、Zeta电位测试以及红外光谱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金属阳离子(Fe~(3+)、Zn~(2+)、Fe~(2+)和Pb~(2+))对重晶石浮选行为的影响以及作用原理。浮选结果表明,在十二烷基磺酸体系下,4种金属阳离子Fe~(3+)、Zn~(2+)、Fe~(2+)和Pb~(2+)在p H值为4.0~11.2范围内对重晶石的可浮性都具有活化作用,其中Pb~(2+)对重晶石的可浮性活化效果最好,Fe~(2+)次之。Pb~(2+)活化机理研究显示,Pb~(2+)主要以Pb~(2+)、Pb(OH)~+的形式和重晶石表面吸附的OH~-结合并脱水,然后吸附在重晶石矿物表面并促进十二烷基磺酸根阴离子在重晶石表面的吸附,从而增强了重晶石的可浮性。  相似文献   

4.
对湖南上堡、郴县及胶东地区5个黄铁矿样品和5个黄铜矿样品进行的穆斯堡尔谱及电子探针(波谱仪)的分析得出:含Fe~(2+)的黄铁矿中Fe的纯离子浓度I_(La)/I_(Ka)值为0.65±0.05,含Fe~(3+)的黄铜矿中Fe的纯离子浓度,I_(La)/I_(ka)值为0.40士0.05.可见,随Fe价态的升高,比值I_(La)/I_(ka)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HCl(或HBr)介质中410哌啶树脂对Au~(3+)、Ag~+、Tl~(3+)、Ga~(3+)和In~(3+)的吸附特性,考察了被吸附金属离子的分组洗脱或分别顺序洗脱条件,拟定了地质样品中上述诸离子的分离富集程序。经地质标样分析验证,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6.
基性—超基性岩熔体结构对铜(镍)、金成矿作用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浆熔体结构与Cu、Au成矿作用有着密切联系,熔体结构特征可作为Cu、Au成矿的指示标志。本文基于72个不同类型基性—超基性杂岩样品的系统分析,探讨岩浆熔体结构与Cu-Au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认为基性—超基性杂岩熔体的NBO/T,NBO,M~(2+),FeO和MgO值愈高以及T,M~(3+),Fe_2O_3和CaO值愈低,则愈有利于Cu(Ni)矿化,反之则有利于Au矿化。基性—超基性熔体中的Cu离子主要占据八面体位置,而NBO/T,NBO和M~(2+)值愈高则八面体位置愈多,故有利于Cu的滞留富集,以致最终成矿。元素Au在基性—超基性熔体中主要以Au~+的形式存在,而Au~+主要与Fe~(3+)结合形成四面体结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6,(4)
利用不同含水层的水化学成分差异,采用逐步判别方法借助SPSS统计软件,建立矿井突水水源的判别模型,选取矿井三类突水水源31个样品作为判别样品,以突水含水层Ca~(2+)、Mg~(2+)、K~++Na~+、HCO3~-、Cl~-、SO_4~(2-)等常规离子组分为评价因子,并筛选出Ca~(2+)、HCO3~-两个指标作为判别指标,得到逐步线性判别函数,用于突水水源的判别,并采用马氏广义距离的F检验、回判检验及样品检验等多种方法进行验证,经验证,该模型判别效果较好,能较好识别突水水源。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水分析质量管理,地矿部委托水文工程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专业测试中心)研制的水标样阳离子(K~+、Na~+、Ca~(2+)、Mg~(2+)和阴离子(SO_4~(2+)、Cl~-、F~-、No_3~-),已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国家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6,(5)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指标Na~+、Mg~(2+)、Cl~-、SO_4~(2-)、TH、TDS、F~-和NO_2~-的环境背景值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地下水水化学指标多以正态和对数正态分布,不同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单元以及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对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指标的空间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Na~+、Mg~(2+)、Cl~-、SO_4~(2-)、TH、TDS和F~-天然环境背景值高,它们的过量富集主要受控于原生地质环境,而NO_2~-的天然背景值很低,它的过量富集主要受后期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永俊 《岩矿测试》1992,(4):310-310
笔者根据《岩矿测试》6(1),23页载文所给定的条件进行Ⅰ、Ⅱ级标样多次试验,测得Ag的结果波动大。分析其原因是制备的溶液里Fe~(3+)、Al~(3+)等在pH值较高的情况下沉淀出来吸附Ag~+。本文加大酸度使溶液pH减小到Fe~(3+)等离子不被沉淀,消除了沉淀对测Ag的影响。同时,介质的改变使基体改进剂的用量减少也不影响Ag在较高温度下灰化,又达到消除基体干扰的作用。制备溶液放置几天,对测定无影响。 1 样品分析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沁水盆地煤层气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问题,基于统计学方法对采集的129件水样进行分析,系统评价了地下水与煤层气排采水之间的关系。Piper三线图对各含水层地下水和煤层气排采水水化学特征的分析表明,沁水盆地区域地下水常见离子以HCO3-、SO42-、Ca2+、Mg2+为主,煤层气排采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l-、Na+为主,与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差异大。箱式图结果表明:煤层气排采水中F-平均质量浓度远高于区域地下水中的,可选取F-作为煤层气排采水的示踪剂;沁水盆地未出现地下水F-质量浓度大范围升高现象,仅柿庄区块南部水样(1027-4、1027-5)和郑庄区块(1030-3)东南部水样地下水出现高F-质量浓度。通过聚类分析评价地下水和煤层气排采水之间的F-质量浓度关系,结果显示:柿庄区块南部煤层气排采水F-质量浓度与Na+、HCO3-、Fe3+质量浓度相关性好,水样1027-4同时出现Na+、HCO3-、Fe3+偏高现象;郑庄区块东南部煤层气排采水F-与NO3-质量浓度相关性好,但1030-3未出现NO3-质量浓度偏高现象。结果表明:沁水盆地煤层气开采未造成大范围地下水污染,但柿庄区块南部局部地区浅层地下水混入煤层气排采水。  相似文献   

12.
秦岭太白山南麓降水中常量无机离子特征及其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1年11月至2014年9月连续采集的74个有效降水样品为研究载体,运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太白山南麓黄柏塬地区降水中常量无机离子(NH4+、Ca2+、Na+、K+、Mg2+、SO42-、NO3-、Cl-、F-)的化学特征,并结合富集因子法、端源贡献法及后向气流轨迹模型探究其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降水中各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a2+ > SO42- > NH4+ > NO3- > K+ > Na+ > Mg2+ > Cl- > F-,主要阳离子是Ca2+和NH4+,共占阳离子总量的76.21%,主要阴离子是SO42-和NO3-,共占阴离子总量的90.83%。降水总离子年平均浓度为404.64 μeq·L-1,相对于国内外已研究的其他高山站点偏高,表现出典型的大陆型及人为源干扰的特征。受排放源、气象因子、植被、降水量等因素影响,降水总离子浓度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依次为冬季 > 春季 > 秋季 > 夏季。源解析结果显示降水中SO42-和NO3-95%以上由人为源贡献,Ca2+和Mg2+主要来源于地壳风化,Na+海盐源和非海盐源贡献约各占一半,K+主要来自于非海盐贡献,而F-和NH4+则几乎全部由人为源贡献。不同路径气团影响下的降水离子组分具有明显不同,北方气团途径太原、石家庄、北京、兰州等工业发达城市,工业燃煤交通废气排放量大,降水中SO42-、NO3-浓度均偏高,离子总浓度也明显高于南方气团。  相似文献   

13.
徐斌  张艳  姜凌 《岩土力学》2012,33(10):3122-3138
选取矿井涌水水源判别中常用的灰色关联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作为基础模型,分析了两者的优缺点及单独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耦合判别思路,设计了GRA-SDA耦合式水源判别模型。利用某矿区实际样本数据,选取Na++K+、Ca2+、Mg2+、Cl-、SO42-、HCO3-共6组离子以及矿化度作为判别因子,对该模型进行实例验证。分析表明,该模型判别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与单独使用一种分析方法相比较,有效地提高了水源判别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通过数理统计、聚类以及离子特征系数等分析方法,对柴达木马海盆地的深部砂砾石层孔隙卤水水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卤水离子浓度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pH、Cl^-、TDS和Na+浓度值变化范围较小,分布均匀,而K^+、Rb^+以及Br^-、Mg^2+、Li^+、Sr^2+、I^-、B2O3、Ca^2+、Cs^+、NO3^-、SO4^2-等离子浓度分布不均匀,差异显著;Cl^-、TDS、Na^+、K^+、Mg^2+和Li^+与SO4^2-聚为一个亚类,表明卤水演化过程中有酸性液体的参与;K^+含量自西向东有增大的趋势,与Mg^2+和Li^+的变化具有相关性;离子特征系数反映出蒸发残余及盐岩溶解的多源性特征。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为单一的氯化钠型,这种单一的物源可能与推测的更新统下伏盐岩层有关。  相似文献   

15.
赵庆令  李清彩  卜华  万淼 《水文》2015,35(2):70-76
通过对2013年9月在双村岩溶水区域采集测试的18组岩溶水化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并利用R型因子分析法对影响该区岩溶水化学组分的3个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弱碱性地球化学背景下地下水对包气带的离子类质同象替代作用影响着岩溶水中Mg2+、K+、F-,人为污染因素控制着Cl-、Na+、NO3-、SO42-,岩溶水中的HCO3-、Ca2+、p H值受岩溶碳汇因素所影响。以上3种因子可以解释双村岩溶区岩溶水水化学特征87.103%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研究区岩溶地下水水质形成及离子质量浓度空间变异影响因素,以毕节市大方县南部为研究区,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56组水样进行分析,得到基于研究区岩溶地下水水质形成及其影响的4组因子(F1、F2、F3、F4):F1以TH、TDS、COD、Ca2+、SO42-、F-为主,代表了碳酸盐岩及膏盐矿物的充分溶解对水质的影响;F2以游离CO2、Mg2+、HCO3-为主,反映了碳酸盐岩中白云石矿物的溶解对水质的影响;F3以Na+、K+、Cl-为主,代表了盐岩溶解、大气降水对水质的影响;F4以pH、NO3-为主,揭示了人类生活污水和农业灌溉污水对岩溶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以上4种因子可以解释研究区岩溶地下水水质影响因素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时间段青木关岩溶地下河水化学变化主导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对典型岩溶槽谷区重庆青木关岩溶地下河出口姜家泉的月尺度、农耕期和暴雨期3个不同时间段的水化学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监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这3个不同时间段水化学变化主导因素的异同。结果表明:月尺度期间,电导率、pH值和Ca~(2+)、Mg~(2+)、K~+、Na~+、HCO_3~-受雨水稀释作用,使丰水期低于枯水期;水化学变化主要受5个主成分影响,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0.75%,但其主导因素是水-岩作用。农耕期,降雨携带残余的粪肥、氮磷钾肥汇入地下河,电导率和Cl~-、NO_3~-、K~+、Na~+浓度升高;水化学变化主要受3个主成分影响,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7.81%,但其主导因素是施肥活动。暴雨期间,各离子浓度变化经过平稳期、上升期、稳定期、特殊期4个阶段。上升期,降雨对地下河影响最大,导致水-岩作用增强,电导率和Ca~(2+)、HCO_3~-浓度上升;对地表土壤和化肥的冲刷淋溶作用显著,导致Al、Fe、Cl~-、K~+、Na~+和NO_3~-浓度明显上升。水化学变化主要受4个主成分影响,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0.09%,但其主导因素是水-岩作用、地表土壤和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18.
长江水系河水主要离子化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2007年夏季采集了长江从上游沱沱河至入海口的干流原水样品36个,长江各主要支流水样品40个,分析了江水Ca2+、Mg2+、Na+、K+、HCO3-、SO42-、Cl-离子含量及溶解性SiO2等溶质成分。结果显示,长江流域水系离子化学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和蒸发岩风化控制,长江上游水离子化学呈现阳离子以K+和Na+为主,阴离子以Cl-和SO42-为主的蒸发岩类风化控制特征,但随着采样点位下移,离子含量逐渐呈现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的逐渐向碳酸盐风化过渡的特征;从时间变化上看,与20世纪50年代至1990年长江水离子化学数据相比,以Na+、K+、SO42-和Cl-为代表的所有阴阳离子均有明显增加;从通量上看,洞庭湖和鄱阳湖是长江离子两个最大的输入源,除洞庭湖和鄱阳湖外的其他长江各大支流中,岷江是长江Na+、K+、Ca2+、Mg2+、F-和HCO3-的最大输入源,嘉陵江是SO24-和溶解性SiO2的最大输入源;在几大世界河流中,长江是对海洋Mg2+、SO24-和Cl-的输入通量最大的河流,Ca2+和HCO3-通量仅次于亚马逊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2001-2014年该泉域内具代表性的岩溶水监测点水质资料为基础,以pH值、7大主要离子及TDS作为因子,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与Mann-Kendall(M-K)突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晋祠泉域14年的水化学场进行时空结构分离。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特征上,pH值由北向南逐渐减小,汾河中段以南出现低值区;Ca2+、Mg2+、HCO3-、SO42-和TDS的空间变化趋势相似,整体上均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等值线在古交一带较周围地区升高;K+ + Na+和Cl-含量在整个泉域普遍较低,但K+ + Na+在泉域边界处的王封和西寨一带含量升高,Cl-在古交以及西华苑处增高。在时间演化特征上,从2001-2014年pH值、Mg2+、K+ + Na+、HCO3-和Cl-含量基本在平均值上下波动;Ca2+和SO42-含量逐年降低,且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之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TDS在2005-2007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其它时段下降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黄婕  于奭  梁权 《中国岩溶》2014,33(4):412-418
文章利用2011年4月到2012年3月对梧州水文站控制断面进行的定期采样数据,分析了该断面河水中主要阴、阳离子的化学组成,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和探讨了河水化学组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梧州水文站控制断面河水水化学类型以Ca2+ + HCO3-型为主,Na+、Ca2+、Mg2+、HCO3-、SO42-、NO3- 主要来源于岩石的风化,K+ 、Cl-来自于人类活动的输入;河水中离子化学组成受水—岩作用和土壤表面离子交换作用影响,对河水溶质的贡献率分别为69.34%、17.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