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的盟友     
《海洋世界》2009,(2):7-7
听起来似乎有点不靠谱:在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人类并非孤立无援——我们可能有一位盟友。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个研究小组发现;硬骨鱼可排泄碳酸钙,这些碳酸钙溶解在上层海水中,可以中和海水中的二氧化碳,降低海水的酸度。鱼类排泄的碳酸钙的多少取决于其自身的太小和周围海水的温度,小鱼的排泄量比大鱼多,  相似文献   

2.
海水温度影响生物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世界》2007,(1):68-68
科学家可以通过海水温度的变化来预测海洋生物幼体在海水中的迁移距离,以此来达到对海洋鱼类、贝类和其他生物进行检测、保护和管理的目的。这听起来很玄乎,海水温度的高低、升降与海洋生物的生存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3.
深海在悄悄变暖德国科学家首先发现,地中海深处的水流发生明显变化。这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海洋变化的第一个有力的证据。不来梅大学的沃尔夫冈·罗塞去年冬季乘研究船在地中海东部调查,发现最深处海水的温度和含盐虽有明显变化,海水随着深度增加在变暖而不是变冷.他说...  相似文献   

4.
海洋前沿     
1南大洋的碳吸收能力超出预期在南极洲周围的南大洋,深层海水上升到表层时可以吸收大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携带这些二氧化碳再次沉入海底,直到几百年后再次上升。因此,科学家一直在密切关注南大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早期直接测量海水含碳量的研究认为,南大洋吸收的二氧化碳占所有海洋吸收量的40%以上。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10,(5):5-5
据路透社报道,澳大利亚和日本科学家在南极附近发现一条快速流动的深海洋流,其水流量相当于40条亚马孙河。这条洋流将帮助研究人员监控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童国庆 《海洋世界》2012,(10):54-55
最近,来自英国南极考察队、国家海洋学中心、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墨尔本大学和新加坡大学的科学家们完成了一项新的研究。他们分析了贝类生物样本的甲壳厚度和骨骼大小。这些贝类生物样本分为4种类型,生活在从热带到极地地区12种不同的环境。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要更清楚地了解物种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并且对这些动物如何能更好地适应海洋酸度增加做出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海洋酸度的增加会影响贝类生物和其他鱼类骨架的大小和重量,而贝类生物  相似文献   

7.
海水温度与渔场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李雪渡 《海洋学报》1982,4(1):103-113
海洋鱼类在不同的生活时期对海水温度的适应性是不同的.就是相同的鱼类,栖息于不同的海区,其对水温的适应性也是不同的,由于鱼类对海水温度的适应性最为敏感,当水温变化在0.1-0.2℃之间时,都会引起鱼类行动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印尼穿越流作为连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唯一通道,调节着这两个大洋之间的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继而在热带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对来自于帝汶海内印尼穿越流出口处SO18460钻孔中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的Mg/Ca比值和氧同位素进行再分析,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表层和温跃层海水温度、盐度以及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并将其与区域古气候记录对比以探讨其意义。结果表明,末次冰期以来,SO18460孔的表层和温跃层海水盐度均与区域降雨量记录变化一致,显示降雨信号以海水盐度的形式通过水体混合由表层向温跃层的传输。自早全新世以来,SO18460孔的表层海水温度在28℃左右波动,可能是受西太平洋暖池的影响;同时,温跃层海水温度始终低于22℃可能指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处于类厄尔尼诺状态;而温跃层海水温度持续下降、温跃层深度持续变浅,一方面可能是对早全新世以来类厄尔尼诺事件频发的响应,另一方面也可能归因于热带辐合带的南向移动导致区域降雨增加、以及东亚冬季风驱使南海表层流的加强等因素对印尼穿越流表层流的抑制。冰期-间冰期尺度上,SO18460孔温跃层海水温度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步幅一致,可能是北太平洋热带水借助棉兰老岛流在苏拉威西海混入印尼穿越流所致。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08,(11):4-4
科学家通过视频技术在海水表面以下9000米的地方发现了鱼类,这种鱼是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海洋中生活地点最深的鱼,人类也是首次拍到它们的生活状态。这种鱼名叫狮子鱼,科学家是通过录像,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区域深达9000米处发现的。研究人员表示,此前人们从未目睹过它们的在深海中生活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0.
刘静  肖永双 《海洋与湖沼》2021,52(2):498-507
印太交汇区不仅是热带物理海洋海气能量汇聚中心、地质板块活跃中心以及生物多样性中心,而且也是用于开展地球系统物质能量交换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起源研究的理想靶区,因此一直受到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印太交汇区的珊瑚礁三角区孕育了全球76%的造礁珊瑚、75%的红树林、50%的珊瑚礁鱼类和45%的海草物种数。鱼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整个印度-太平洋海域中珊瑚礁群落的组成和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过去,生物学家们围绕热带珊瑚礁鱼类多样性格局与演化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许多生物地理学假说模型,如中心物种形成模型、汇聚中心模型、重叠中心模型和华莱氏线假说等,这些假说在一些珊瑚礁鱼类类群得到验证。但是,相对于印太交汇区的热带珊瑚礁鱼类多样性研究,深海的鱼类区系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起步较晚,仍缺乏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和系统研究。目前对于印太交汇区深海与浅海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演化机制以及深浅海生物之间的源汇关系认知方面仍存在分歧。本文梳理了过去国内外学者在印太交汇区鱼类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该地区浅海热带珊瑚礁和深海鱼类多样性格局演化研究最新进展,提出在深海极端环境和生命过程研究对策,以期为探讨印太交汇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演化过程及证实/证伪各种生物地理学假说提出科学论据,并为战略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莫杰 《海洋信息》1997,(12):27-27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 科学家调查研究结果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热带太平洋水域受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运动的信风(洋面上的一股强风)影响,大片海水被吹起来,造成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比南美地区洋面高出约50厘米。这种现象导致与信风相反的方向上空形成一股暖流,这股暖流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世界》2007,(1):7-7
近期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小型海洋动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并不是很明显。生物学家对一座地理位置非常偏僻的亚南极(区)岛屿上的小型动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进行了研究。从进化的观点出发,适应所居住的生存环境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进化来讲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然而,科学家经过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05,(11):1-1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海底探险时,在新西兰西北的海底发现了许多奇特和陌生的海洋生物,其中就有从未见过的犬牙鱼。这种陌生的鱼类有特别长的牙床,在牙床的前部有倒齿。在它的头顶有一些随着倒齿开合的小孔。另外他们还看到了其他的陌生生物:许多巨大的海蜘蛛、有坚硬外壳的虾和牙齿参差不齐的奇异动物、长角小鲨鱼、有刺鲨鱼、鬼鱼等等。这次奇特的海底探险使科学家对海底  相似文献   

14.
庄杰枣 《海洋科学》1987,11(3):73-73
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是世界公认的海水最深、高温水层最厚的区域,它既是台风的发源地,又是大气中赤道辐合带活动的最活跃的海域。研究这一区域海气相互作用,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会有许多重要发现,而且有助于预测我国气候的演变,为我国经济建设和自然灾害的预防做出贡献。为此,“七五”期间,中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球系统模式FIO-ESM(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Earth System Model),研究了在最高排放RCP8.5情景下1851—2100年海水温度、盐度和酸度的变化规律,综合考虑三者得到了声吸收系数的变化规律。FIO-ESM模式输出结果表明,1851—2100年间大部分区域的海水温度出现不同程度地上升,海洋酸化现象明显,北极地区附近的海水盐度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利用Francaais-Garriso经验公式计算海洋声吸收系数发现,如果只考虑酸度对声吸收系数的影响,声吸收系数的预报误差将达到40%以上。综合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演进,全球海洋声吸收系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最大可达70%,即未来的海洋对于声波更加"透明"。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不同比重海水对海带游孢子的放散、附着,胚孢子的萌发,配子体的生长发育和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1)海带配子体的生长发育对比重的适应能力较强,在高比重和低比重的海水中虽然死亡率很高、生长发育缓慢,但总有一部分个体能生活下来。配子体对比重的适应范围是1.01010-1.03510;(2)海带的幼孢子体对比重的适应能力较小。其适应范围是1.02000-1.03510.尤其是低比重海水能引起泡烂。本实验结果对指导海带苗种生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及中澳美“赤道中尺度试验/澳大利亚试验/平流层和对流层交换试验”(简称 EMEX/AMEX/STEP),经过三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及《向阳红5号》科学考察船广大船员的共同努力,历时110天,航程1500海里,胜利完成了本航次的各项考察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于3月4日安全抵达广州。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了~20°,气候也随之发生了明显改变,即其北部逐渐进入了热带辐合带的影响范围,与亚欧大陆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上新世时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流通性受到限制,这可能直接促成了澳大利亚季风的形成。海洋沉积记录显示,澳大利亚气候的季节性特征最早出现于~3.5 Ma,而现代意义上的澳大利亚季风则形成于~2.4 Ma。第四纪阶段的澳大利亚季风表现出明显的轨道周期:冰期(间冰期)时夏季风减弱(加强),其演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日射量、东亚冬季风的跨赤道作用、表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高度变化。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末次冰期以来的澳大利亚季风则具有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典型气候事件相似的千年周期,大致表现为:北半球的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Dansgaard/Oeschger)暖期对应着澳大利亚夏季风强度的减弱,而北半球的海因里希(Heinrich stadials)与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冷事件时澳大利亚夏季风增强。但马来群岛不同地区的上述古气候记录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区域性因素的影响有关。季风降水的千年尺度变化与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密切相关,且其相位变化与同纬度的非洲和南美洲古季风截然不同,明显响应了北半球日射量,这可能与亚洲季风系统的跨赤道作用有关。末次冰期古生产力研究表明,在班达海与澳大利亚西北沿海,澳大利亚季风可以通过影响洋流模式、陆表降水与径流,来控制陆源物质向海洋的输送、海水结构的稳定性以及表层海水过程,进而影响海洋生物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气候变化亚太网络的资助下,由澳大利亚科学家监督委员会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湿地国际组织主持和参加的“亚太地区重要湿地敏感性评价”之成果“黄河三角洲敏感性评价”日前已完成。该项目主要是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沿海湿地遭受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  相似文献   

20.
ENSO十年际尺度变率的机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热含量和洋表风应力等资料探讨了ENSO十年际尺度变率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热带西南太平洋不仅是年代际信号的显著区,同时也有可能是影响ENSO循环十年际变化的关键区。热带西南太平洋的海温暖异常经热带中太平洋东传到热带东太平洋,导致热带东太平洋产生暖的海温异常,这种海温异常进而激发了澳大利亚东部沿岸的大气,产生反气旋性风应力异常。在这种风场的作用下,其下方海水向四周辐散,使热带西南太平洋的温跃层变浅,产生负的温度异常,此后发生反位相的循环。整个循环过程所需的时间约为13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