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成华  安建国 《岩土力学》2011,32(Z2):580-585
为探讨扩径缺陷桩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工作性状的影响,建立了一个群桩基础数值分析模型。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无限元方法对正常桩基础及含有浅部或深部扩径缺陷桩的群桩基础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竖向荷载作用下含扩径缺陷桩的桩基础基本工作特性,得出了扩径缺陷对群桩各桩间轴力分布及承台弯矩分布影响的基本规律性。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认识和合理判断扩径桩的工作机制,而且对评价有扩径缺陷的桩基承载性状、选择缺陷处理技术及桩与承台的结构设计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详细阐述采用水泥-EAA环氧材料复合注浆法,解决缺陷性砼桩基础中分层、离析、破碎等问题的补强加固处理,为桩基础中特、急、难问题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施工方便、节省工期、见效快、投资少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岩溶地区某广场钻孔灌注桩基础补强加固设计与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岩溶地基上高层建筑桩基缺陷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低坍落度塑性砼对缺陷桩基础进行加固处理的可控压密注浆技术。此技术通过特制高压泵,将强度不低于20 MPa、坍落度不大于50 mm的低坍落度砼压入强岩溶发育地层,形成有效桩径,以改善桩基缺陷。通过现场试验与全面施工,开发出成套施工工艺,有效解决了灰岩地区桩基础持力层缺陷问题。   相似文献   

4.
毛广陵 《探矿工程》2007,34(5):20-23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建设中的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大桥,海上施工桩基础工程难度较大。介绍了该工程钻孔桩基础施工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斜坡桥梁桩基础加固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区公路建设,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上部结构荷载大,传统工法难以很好解决桥梁桩基础大变形问题。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对人工挖孔桩基础的加固方案进行模拟分析与研究,给出了水平位移、沉降量等模拟结果。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了锚杆(索)在加固桩基础中的作用与效果。结果显示,锚杆(索)加固桩基础可以有效减小水平位移和沉降量,大大降低工程投资,且为类似工程优化设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强震作用下大直径深长单桩与群桩基础的动力时程响应差异,依托海文大桥实体工程,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开展了4种不同类型地震波作用下单桩及群桩基础的桩顶加速度、桩顶相对位移、桩身弯矩时程响应变化规律及其差异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群桩效应的存在,桩顶加速度时程响应呈现双面性,群桩基础桩顶加速度峰值大于单桩基础,但峰值出现时刻滞后于单桩0.29~1.06 s;群桩基础的桩顶相对位移最大值显著小于单桩基础,且出现时刻明显滞后,Kobe波作用时滞后高达3.82 s;群桩基础的桩身弯矩最大值小于单桩基础7.54%~9.22%,且单桩基础受地震波影响较大,弯矩时程响应振幅明显大于群桩基础。桩基础抗震设计时,可充分发挥群桩基础动力时程响应滞后性特点,合理设计并选择最优桩型。  相似文献   

7.
深层掏土纠偏法在桩基上多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方敏  茜平一  解家毕  徐晗 《岩土力学》2006,27(9):1617-1621
以某栋房屋的倾斜和纠偏为例,采用多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桩基础-地基共同作用分析方法,探讨了深厚软弱地基上大面积地面堆载作用下桩基础建筑物的倾斜、变形形态及桩侧摩阻力的分布情况;了解了桩基础的变形形态及桩端土沉降的成因,进而对掏土纠偏法在桩基础纠偏中的适用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的工程措施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工程吊装施工过程中,吊车机械的使用会对吊机停靠及运行过程中附近的桩基础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对桩基础会产生一定的应力及位移变化。通过某项目进行实际分析,考察工程吊装过程中机械的停靠和运动对桩基础的影响,从位移、应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有限元法进行了吊装机械对地基的影响分析,有助于对施工机械进行作业的可行性评估。  相似文献   

9.
程鉴基 《岩土力学》1995,16(3):77-81
分析预制桩基础的性能及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介绍用化学灌浆加固桩基础的原理及固结机理,再结合典型工程实例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0.
对高层住宅(19层)采用短桩基础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地期处理方法。本文运用四种不同的方法估算桩基础的沉降量,得到了短桩基础的沉降数据范围。通过四种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更为接近工程实际的计算模式。  相似文献   

11.
郭超  闫澍旺  尹金凤 《岩土力学》2006,27(Z1):720-724
天津开发区经常出现的工程事故是由于软土中的桩基础受到周边开挖基槽的影响,严重时会导致桩基倾斜、错断。简要介绍了ABAQUS有限元软件的一些特性,包括接触问题的解决、屈服准则、材料参数的确定以及单元类型的选择等。通过工程算例,对该工程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找出开挖前后桩基础的变形特性,并且通过对桩基进行应力分析、桩基挠曲线的计算,分析说明开挖对桩基础变形、桩端转角、桩体挠曲特性、桩基整体稳定性的影响。结合桩基的力学特性与破坏准则,进一步剖析桩基的稳定性、破坏状态,为今后相似的工程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水平荷载作用下PCC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河海大学岩土所自行研制开发的大型试验模型槽进行PCC桩水平承载足尺试验,实测得到了水平荷载作用下桩身弯矩分布。利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研究了PCC单桩与等截面实心圆桩、PCC桩复合地基与等截面实心圆桩复合地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状,对其桩身弯矩和水平位移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竖向荷载、褥垫层厚度、基础埋深和置换率对PCC桩复合地基桩身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PCC桩复合地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随着竖向荷载、褥垫层厚度、基础埋深和置换率的增加,其桩身弯矩和水平位移随之减小。因此,在PCC桩复合地基设计时可以通过适度调整这些影响参数来减小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桩身弯矩和水平位移,确保桩身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对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及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及相互影响时,基础总体沉降和差异沉降随楼层的增加呈非线性变化趋势,上部结构中存在次应力,弯矩和轴力比常规法设计偏大;随楼层的增加,桩体对荷载的分担比在减少,土体分担比在增加;随着上部结构刚度的增加,荷载向角桩、边桩集中;增加筏板厚度,能减少一定的差异沉降和基础平均沉降,从而减少上部结构的次应力,提高地基土的荷载分担比,同时筏板下桩顶反力分布更不均匀,因此需要从筏板受力,以及考虑筏下桩、土的受力来综合确定一个合理的筏板厚度,使设计安全经济;随着地基土变形模量的提高,地基土分担的上部荷载增加,桩顶反力趋向平均,筏板最大弯矩逐渐减小。桩筏基础在均匀布桩条件下呈中间大边缘小的“碟型”分布。差异沉降是由于上部结构次生应力和筏板内力产生的。通过对地基土刚度以及桩长、桩径、桩距等五种桩基刚度的调整,并分析不同刚度对基础差异沉降影响可知:改变桩长的布桩形式并结合地基土刚度调整的中心布桩形式是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最佳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李龙起  罗书学 《岩土力学》2012,33(5):1300-1305
群桩基础中设计的倾斜桩基以其横向阻抗能力强等优势在港口、码头以及桥梁基础中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随着山区及不均匀地基土地区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滑坡、斜坡变形体和不均匀地基上设计倾斜群桩桥梁基础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由于倾斜桩基受力状态的复杂性,目前倾斜桩基础设计仍参考竖向桩基承载力计算理论,凭借经验进行设计。对此人们虽然做了许多探索,但仍未形成完善的设计计算理论和标准。为此,结合厦深客运专线某特大桥桩基选型研究项目,利用相似材料物理模拟试验,就倾角为0°~12°周边斜桩的群桩基础竖向承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竖直桩基的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倾斜桩基则呈陡降型;就倾斜群桩基础竖向承载力而言,倾斜基桩的合理倾角为8°左右;竖直桩基中角桩轴力最大,边桩轴力次之,中桩轴力最小,倾斜桩基中的中桩轴力最大,角桩轴力次之,边桩轴力最小;倾斜桩基桩身弯矩分布形式与基桩的倾角有关,当倾角达到12°时,桩身将出现反向弯曲段。基桩倾角的不同是导致倾斜桩基和竖直桩基竖向承载特性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某新建城区拟修建于大面积填土上,针对该新建城区的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对天然地基、复合地基等地基基础方案的经济、技术、工期等综合分析和比较,最终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方案对该区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进行计算并设计布桩。CFG桩复合地基是CFG桩、桩间土、碎石垫层联合构成的复合地基,其桩身质量好,承载力可达350 kPa以上。当最大柱荷载小于或等于4 000 kN或土层中有强透水砂卵石层时,均宜采用独立柱基下CFG桩复合地基。  相似文献   

16.
侧向约束技术在地基处理工程中能有效地减小地基沉降。本文结合铁路工程与软土工程特性,采用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侧向约束(桩)对柔性桩(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分析了柔性桩和土体沉降变化随荷载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侧向约束条件下土体模量、桩间距等因素对地基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柔性桩复合地基中设置侧向约束桩,当土体压缩模量较小时,采用2d(d为桩径)或3d桩距皆能较好地降低桩的沉降量;随着土体压缩模量的增大,桩距采用3d时减沉作用降低、2d时减沉效果增强、4d时减沉作用不明显;桩间土体沉降量在桩距为2d及3d时,减沉作用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特点,4d时其沉降量减小比值为4%~5%。因此,合理设置侧向约束桩才能有效限制软土侧向挤出,以达到减少复合地基沉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吴志坚  车爱兰  陈拓  王平 《岩土力学》2010,31(11):3516-3524
基于对负温条件下青藏铁路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的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明确了动荷载作用下模型桩-土界面和两桩中间土体存在温度升高响应。在此基础上,考虑天然状态和地震荷载作用下地温升高两种条件,运用动力有限元方法,对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桩基础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计算表明,在高温状态下(-1℃以上),多年冻土的地基及桩基础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对温度的升高异常敏感;在50年超载概率2%的青藏人工波作用下,因桩基础的相对位移增大了地基与桩基础间的滑移、脱离现象,特别是高温状态下地基与桩基础间的变形出现了明显的不稳定滑移,影响了整个桩基础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楔形桩与圆柱形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杰  何杰  闵长青 《岩土力学》2010,31(7):2202-2206
基于剪切位移法,引入Mylonakis & Gazetas桩-土相互作用及Winkler地基模型,导出了复合地基中桩-桩、桩-土及土-土相互作用柔度系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桩-土-垫层共同作用的复合地基分析方法,并利用Matlab软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对楔形桩和圆柱形桩复合地基进行了模型对比试验,并利用该方法对两个模型试验进行了计算分析,试验及理论结果均表明,桩顶平面处的桩间土反力保持着类似天然地基的马鞍形分布,圆柱形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明显低于楔形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同时,圆柱形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平均应力比明显高于楔形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平均应力比,楔形桩对缓解复合地基中桩顶应力集中,充分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能力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规模超长群桩基础工作性能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长桩基础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对其工作性状的研究相对滞后。以某超长群桩基础工程为例,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超长单桩及群桩的工作性能。计算中桩、土和承台的有限元模型均用8节点六面体等参单元,桩-土界面用有厚度的接触面单元模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用线弹性模型,土体用非线性Duncan-Chang弹性模型模拟;承台施工过程用分级加荷的方法模拟,承台混凝土的硬化过程用变化模量的方法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超长单桩的承载性状属摩擦桩,其桩身失稳的原因是桩侧土体的破坏;在群桩基础中,不同位置基桩的工作性能不完全相同,承台周边桩的工作性能与单桩类似,而与内部桩的差别较大;现行规范中推荐的群桩效应系数和有限元计算结果间存在较大差别,表明现行规范可能不适用于超长群桩基础,对超长群桩基础的工作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苏洁  张顶立 《岩土力学》2006,27(Z1):477-482
在隧道施工影响下,建(构)筑物的上部结构及其桩基础、地层、隧道施工四者处于一个共同作用的完整体系中,每一部分的工作状态都是四者协同工作、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应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首先,岩土体是隧道与桩基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地铁隧道浅埋暗挖施工时必然扰动地层,地层将施工产生的变形传递到临近桩基导致桩基承载力的降低,荷载变化通过桩基向上传递使上部结构产生沉降和变形。当变形超过一定程度时,将影响上部结构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因此,在施工影响下,对既有桩基进行分析和控制以确保上部结构的安全是隧道施工穿越既有桩基的关键。在对上部结构-桩基-地层-隧道施工四者相互作用关系、桩基变形机制以及注浆加固机制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采用2D-Sigma有限元软件模拟北京地铁5号线雍和宫站-和平里北街站区间过桥段浅埋暗挖施工对既有桩基的影响,得出桩基变形的一般规律。同时比较分析注浆前后桩基的不同响应,提出注浆加固地层的必要性及相关的工艺参数。最后,将桩基变形的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规律基本一致。研究表明,注浆加固地层对减小桩基变形、确保上部结构安全是非常有效的,这将对以后的地铁施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