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冯锐  姚似 《地震学报》1995,17(3):383-388
扶余油田井间声波层析成像试验冯锐,姚似,阎锐,汤毅,王忠元,吴建平,张炼,安昌强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吉林松原131200吉林省油田管理局测井公司主题词声波;层析成像;扶余油田;井间跨孔声波层析成像技术,大约在80年代中期起...  相似文献   

2.
某些油气田地表土壤的磁性与烃运移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上方的MI02线、江苏储家楼油田与江汉盆地花园油田地表十字剖面土壤磁性的测量结果,研究地表是否存在与深部油气藏中烃类垂向运移相关磁性蚀变带的可能性及其分布形式.结果表明,MI02线样品显示了明显的高磁性异常特征,并与酸解烃之间呈很强的正相关.磁滞回线形态与参量显示出明显的亚铁磁性特征.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主要磁性矿物(磁铁矿)中高温杂质元素含量很低.江汉盆地花园油田十字剖面磁滞回线参量(饱和磁化强度Js与饱和等温剩磁Jr)的高异常位于油田周边,油田顶部土壤呈典型顺磁性特征.储家楼油田地表土壤的高磁性异常主要位于油田上方,它们均与盖层中的断裂构造对应,储家楼油田的高磁性样品中发现的典型球粒状磁铁矿为次生低温磁铁矿,它与烃运移之间存在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海外业务成功运作实践,指出数字油田技术可望成为中石油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利器.随着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作业的国家及相关项目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项目管理、经营调度、生产监控等公司日常管理工作日趋复杂,相关信息往来越来越多、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实现企业的海量信息处理需求提供了可能,而连接海内外的数字油田建设正是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论述了CNODC海内外项目的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勘探开发一体化集成系统建设作为核心技术是海外数字油田的重中之重,呼吁尽快提出适合自己的高效、规避风险的与海外项目紧密连接的“海外数字油田”战略.  相似文献   

4.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油田的开发部署研究中,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的应用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辽河油田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油田规模应用水平井决定了只有应用地震这样密集的信息资料,才有可能较为准确地刻画地下地质体,落实微构造、小断层;在地震反演结果不能准确预测薄储层的横向变化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薄储层预测,进行储层追踪,指导水平井钻井.利用地震解释技术进行薄储层预测和小断层识别的实例充分展现了精细地震解释技术的价值.随着地震解释技术,尤其是四维地震的不断发展,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将地震与地质、测井、开发等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研究技术才是油田开发所需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冀东油田磁偏角现场实测研究及其实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冀东油田磁偏角现场实测数据结合采油井的钻探效果进行探讨,事实表明,由于受到构造运动、风化沉积和岩浆侵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地下浅层构造比深部存在更多的横向不均匀,导致局部小范围磁偏角较大波动,它对油田定向斜井钻探将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地磁偏角实时自动修正技术在油田定向钻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油田定向钻井的磁导向定位系统中,地磁偏角校正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同时在磁偏角校正值精度直接影响定向井的导向定位精度。因此,作者提出了提高地磁偏角校正值精度的方法,并试图将地磁偏角实时自动修正技术引入我国油田定向钻井领域。  相似文献   

7.
油气非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提出未来非地震技术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向高成熟区和复杂区的高精度非地震勘探技术和面向油气预测与油田开发的非地震岩性勘探技术;阐明了未来三维非地震技术及综合勘探技术对高精度、高效益油气勘探的重要性,指出了非地震技术在油气预测与油田开发中将占有重要地位,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展现了油气非地震勘探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随着地震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大中型油气田发现难度越来越大,隐蔽型岩性油气藏逐渐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准确表征复杂岩性储层需要更高品质的地震资料,资料的保幅性是提高岩性勘探成功率的关键.针对岩性勘探的难点以及对资料保幅处理的需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渤海油田地震资料保幅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常规保幅处理思路和应用效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实际地质特征从处理流程,处理参数优化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针对特殊地质体存在造成地震资料无法反映实际地质特征的问题,通过不同批次采集地震资料的融合处理提高地震资料的保幅性.相关保幅处理的流程和技术为渤海油田发现的两个亿吨级岩性油田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油气井生产测井中的光纤传感技术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常规生产测井仪器流量、温度、压力、持率、密度、伽马传感器应用于油藏监测、生产测试和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一代流量、温度、压力、持率、密度、伽马仪的光纤传感器的原理、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论证了光纤传感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取代传统电子传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及这些新型生产测井仪器在油田测试与油藏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在扶余油田采用井间电磁波和声波CT方法进行的试验。阐述了试验的意义、理论基础、计算方法、实施方案及成果几方面。试验结果表明电磁波的工作频率应降低到至少几百KHz以下才能适于油田应用。100m井间距的声波成像获得了成功,两个油层均有清晰显示。最后,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震采集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老油区勘探开发的深入,勘探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辽河油区的特点是储集体主要为陆相复杂小断块和复杂隐蔽岩性圈闭.目前开发面临的难点表现在四个方面:深、隐、低、小.“深”是指勘探目标埋深不断加大;“隐”是指勘探对象的隐蔽性不断增加;“低”是指低渗透、特低渗透油气藏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小”是指勘探对象的单元储量规模越来越小.从目前国内外地震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要解决上述问题有以下两种有效途径:一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二是开发地震技术,主要包括井间地震、多分量地震、VSP测井和四维地震技术.本文介绍了辽河探区近年来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并对辽河探区下步针对油田开发的地震技术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1~5].  相似文献   

12.
储层预测中BP神经网络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3,他引:7  
论述了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及在油气预测中的应用,特别讨论了网络的学习和网络技术的改进,通过SN油田SGH组的油气预测,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油气藏的储层预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收集了1995-2007年中原油田濮阳地区各油田的注水开采等质量迁移资料,利用图示法研究发现油田注水与区域地震活动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并定量计算了油田注水引起的重力变化量.结合重力复测资料对油田注水引起的重力场变化和该地区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其注采作业引起的重力场变化在土0.1~10×10-8m·s-2之间,并随着油田中心区域的距离而衰减.  相似文献   

14.
收集了1995—2007年中原油田濮阳地区各油田的注水开采等质量迁移资料,利用图示法研究发现油田注水与区域地震活动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并定量计算了油田注水引起的重力变化量。结合重力复测资料对油田注水引起的重力场变化和该地区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其注采作业引起的重力场变化在±0.1~10×10-8 m.s-2之间,并随着油田中心区域的距离而衰减。  相似文献   

15.
引言 1969年渤海发生7.4级地震,胜利油田首次发现油井动态异常,从此开始了利用油井观测地震前兆的研究工作,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分析,积累了丰富的油井动态资料。随着观测井孔自身条件、油田生产状况的改变,胜利油田的早期油井动态地震观测网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井孔产量越来越低,甚至停产;有的观测井干扰增多,导致地震异常难以识别等,这就要求对油田的油井动态地震观测网进行研究和重新选布。 1 胜利油田构造格局 胜利油田处于华北平原东部,黄河入海口附近。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南部的济阳坳陷内,周边均被断裂围限。北部、…  相似文献   

16.
总结国内外岩芯分析技术,综合应用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论的基本原理,提出A3M理论性认识和联测技术的新概念,研制出一套具有多学科、多目的(任务)、多项目(参数)的岩芯综合分析技术,即岩性、物性、岩石电性、声波等联测的技术.完成了一套与联测技术流程相配套的实用软件包,这套技术提供了系统的、有代表性的、可对比的岩芯分析资料,可直接用于油田现场与实验室岩芯分析生产、科研和管理及油田的开发中,有利于认识非均质储层岩石地质、物理特征以及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7.
张永强 《地球》2011,(11):98-98
蓬莱19-3油田的阴霾还没有散尽,10月14日,辽东湾北部的锦州9—3油田B平台又曝出溢油的消息。这两次溢油事故都发生在渤海及其周边海域。前者是中海油与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油田,这次溢油的锦州油田则完全是中海油的自营油田.  相似文献   

18.
断层是剩余油的重要富存区,地震精细刻画断层对于高效挖潜剩余油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断层识别方法精度低、不确定性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优势”频率数据体的相干-倾角-方位角三属性融合断层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匹配追踪频谱分解对地震数据进行分频处理,获取有利于断层刻画的“优势频率”;再以地震“子体”为运算对象,在免受噪声影响的情况下,从优势频率单频数据体中获取相干、倾角和方位角属性;基于HIS(Hue-Intensity-Saturation)变换融合不同属性后,最终实现断层高精度识别.理论模型测试表明,优势频率可以突出断距3 m以上断层反射特征,有效避免岩性边界响应特征干扰断层识别,降低了识别结果的不确定性.该技术应用于L油田,首次发现其优势频率为低频端25 Hz,实现了L油田断裂体系重建,指导该油田发现两个断层剩余油富集区、部署两口沿断面大位移定向井,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油田放射性异常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地表放射性异常与地下油气藏的关系,在4种类型的9个油气藏上收集了310口井的测井数据,同时在5个油气藏上进行了地面放射性测量.上述资料证实,异常从油层到地表具有延续性,在同一油层上方放射性异常随测点与油层距离加大而减弱,复合式油气藏各油层异常独立存在,不同类型油藏异常总体形态相似,异常幅值与油藏圈闭条件有关.这些为油气物质垂向运移及放射性异常深部形成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在此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油田放射性异常物质来源主要是生油岩的观点和油气盆地内流体微运移循环的设想,建立了油田放射性异常综合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较详细的阐述了应用超低频可控震源在科尔沁油田进行振动测井和振动采油的试验过程,并通过对1995年度在该油田包1断块区进行的13个周期的基础资料的统计,做出了符合实际的效果评价,试验表明在油田开采初期通过振动采油可取得显著增产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