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缅甸中央沉积盆地完整地记录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缝合过程,是研究这一重要地质事件的有利载体。为了探讨印度-欧亚板块缝合背景下缅甸中央盆地的演化历史,基于高精度地震资料,通过识别和建立典型的地震沉积相,结合地震地层厚度趋势法和沉积补偿原理,对研究区古地貌进行恢复重建。研究结果表明,缅甸中央盆地北部古地貌与盆地西缘印缅增生楔的生长隆升以及火山岛弧带的岩浆活动有密切关系。古地貌和沉积环境在渐新世-中新世期间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可能预示着盆地构造环境与古地理格局的重大转变,而控制这一重大转变的核心因素是新特提斯洋/印度洋岩石圈向西缅地块下的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2.
泥盆纪-石炭纪右江盆地结构与岩相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江泥盆纪─石炭纪沉积盆地是伴随着古特提斯洋的打开,在杨子古陆南部被动大陆边缘上逐渐发育形成的裂谷型盆地。在同沉积断裂活动的强烈影响下,形成以北西向为主,北东向次之的次级深水盆地与台地相间展布的岩相-构造格局。由于区域应力场和同沉积活动断裂带延伸方向的差异,使北西向次级深水盆地呈张裂性质的地堑式和半地堑式盆地,而北东向次级深水盆地则大都具走滑盆地特征。泥盆纪的岩相古地理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裂陷阶段、被动陆缘裂谷作用阶段和沉积充填阶段。  相似文献   

3.
越南红河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现今动力学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展示了越南红河断裂带(RRFZ)的地壳结构,断裂与地震活动表现的主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红河断裂带的莫霍面的深度在22-24km与30-32km之间变动,倾向北西;与之相反,此处地壳的结晶面则倾向北东且其在红河新生代拗陷的中部的深度只有8-9km。(2)在现代,红河断裂带受来自燕东方向的挤压影响,在此断裂带的北东部分明显有强烈的隆升和地震活动。(3)地震震中主要分布于7-20km的深度,大多数在10-16km的范围内。震中最小深度与最大震级之间的相关函数lgHmin=0.25Ms-0.30。(4)红河断裂带的主要孕震断裂为Lo河,Vinh Ninh,Chay河,红河,Fansipan及BinhLuc等断裂,在红河断裂带地区,最强的地震可达Mmax=5.6-6.0级,而最强烈的地震活动带在Chay河与红河一带地区。(5)红河断裂带地区区域地震危险性最高的可能在LunYen-YenBai和VietTri-Hanoi地区。  相似文献   

4.
广西泥盆纪沉积盆地大地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1.加里东造山运动与盆地基地的形成阶段。大约408Ma左右结束的加里东运动使包括广西在内的整个中国南方隆升为陆,为泥盆纪沉积盆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张裂走滑盆地的形成阶段。自早泥盆世开始,沿钦洲—防城一线自南向北开始形成板内张裂盆地,中晚泥盆世海侵作用逐渐达到桂北。3.盆地演替与造山阶段。泥盆纪直至三叠纪,沉积盆地经历了盆、台、缓坡、陆架及镶边台地等演替过程,最终为印支运动造山成陆。大地构造演化与铅锌成矿作用关系密切,首先表现为拉张构造背景形成对流热源及沉积喷流作用;其次是拉张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沉积层序边界面、沉积体系域、沉积相单元及与古地理单元等是重要的控矿因素;再次是造山运动与后期改造对成矿作用起了重要的再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5.
胶莱盆地东缘早白垩世早期莱阳群沉积体现了湖盆由开始形成—鼎盛—萎缩消亡的全过程,发育由冲洪积相—湖相—三角洲相—河流相沉积的完整序列,且由东至西,由湖相到河流相逐渐过渡;古水流方向显示莱阳期盆地中心位于朱吴断裂、海阳断裂带之间,以断裂带为界,以西水流方向大致为由NW至SE向,以东水流方向则为由SE至NW向;早白垩世早期莱阳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明显受区域性牟(平)-即(墨)断裂带活动所控制。  相似文献   

6.
利用回剥分析定量恢复了上新世以来苏北盆地与长江三角洲的构造沉降速率,并对比分析了两者的沉降特征,同时探讨了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关系。研究发现,上新世以来苏北盆地呈现缓慢沉降的特点,而长江三角洲则表现为“间歇式”沉降,出现了4次快速沉降阶段(Ⅰ-Ⅳ幕),且速率较苏北盆地高,表明沉降中心由北向南逐渐转移。长江三角洲的构造沉降过程与青藏高原隆升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这种“跷跷板”的构造营力,也引导了长江最终东流入海。两盆地差异沉降表明长江可能最早于苏北入海,三峡贯通的更早记录应该在苏北盆地,而长江三角洲则记录了贯通年龄的一个下限。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亚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伦坡拉盆地作为西藏地区唯一发现含工业油流的新生代陆相盆地,研究其成因及演化对西藏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二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阐明了始新世牛堡组沉积时期伦坡拉盆地古地貌特征,揭示了古地貌对于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牛堡组沉积时期,伦坡拉盆地构造单元可划分为3个:北部逆冲带,中央凹陷带以及南部冲断隆带.断陷盆地发育经历了湖盆形成、扩张和萎缩阶段,对应于牛堡组层序地层划分中的牛一段、牛二段及牛三段.在恢复伦坡拉盆地古地貌的基础上,指出盆地存在断控坡折型和挠曲坡折型两种控制盆地沉积体系分布的地貌,分别位于盆地的南部和东部.在不同地貌的控制下,盆地北部发育冲积扇和湖底扇组合沉积体系,盆地东缘、东南缘以及南缘则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组合.盆地中部发育浅湖-半深湖沉积,周缘发育滨湖亚相.盆地内的许多微地貌也对盆地内砂体起到了阻挡与疏导的作用,从而控制了众多水道的规模.   相似文献   

8.
沂沭断裂带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了解沂沭断裂带的研究进展,整理分析了大量前人研究资料,对其深部结构特征、构造形成演化、成盆成矿作用等方面做了阐述。认为进一步研究应综合利用多地球物理场深部探测技术,获取高精度深部结构信息,研究沂沭断裂带岩石圈流变结构、构造断裂体系分布,实现沂沭断裂带地质结构"透明化"。加强沂沭断裂带及周边韧性剪切带的时代、断裂带的同位素地质,以及沿断裂带中生代变动与古老基底变动的关系研究。开展对沂沭断裂带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时空演化、成岩构造动力学背景以及与金及多金属矿成矿作用之间的耦合关系的研究,并对比沂沭断裂带内及两侧金及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异同。断裂带各段盆地及控油机理的差异、断裂带与两侧金刚石矿带的关系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作者通过对下扬子盆地的发展演化序列,盆地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油气成藏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经综合研究分析,认为下扬子盆地发展演化历经了古生代海相沉积成盆期和中新生代陆相堆积成盆期两个截然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原海相沉积盆地的雏形于中生代印支—燕山运动期间即遭破坏、解体,局部地区保留了某些原海相沉积盆地的残块。由于地质构造作用影响或是因原岩固结作用而散失了有效的排烃能力,故不具备有效的油气保存和储藏的可能。在原海相盆地解体之后出现的中新生代地质构造和沉积建造完全不同于海相盆地的中新生代陆相堆积盆地,其具有独立的生油储蓄组合,是油气成藏的有利的地方。文章还阐明了部—庐断裂带和江—绍断裂带,作为区域地质构造的骨架,它们始终扮演了控制下扬子盆地发展演化全过程的角色,其构造背景与盆地演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比例尺(1∶5万)的高质量塔城盆地和西准噶尔隆起区航空重磁资料,分析了巴尔雷克断裂两侧航空磁力和航空重力异常特征,通过分析区域构造和演化特征,研究了航空磁力、航空重力异常的地质成因以及巴尔雷克断裂对其两侧地质构造的控制和影响。阐述了巴尔雷克断裂的几何特征及其在不同地段的表现形式,讨论了作为塔城盆地和吾尔喀什尔山造山带之间边界的巴尔雷克断裂的断层效应,包括对断裂带两侧沉积建造、构造形变特征、成矿带 分 布、蛇绿岩的产出特征、盆-山 构 造 格局的控制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残余和现今应力场重迭法预测强震危险时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红河断裂带测区为例,用X射线法测量了测区的古构造残余应力场及其应变能密度场,用有限单元法计算了测区在两种边界条件下的水平最大剪应力场,用实验和理论证明了古构造残余主压应力大小和方向对岩石破坏、破裂扩展和震级的影响。用上述方法预测,松平—南涧、玉溪—开远、普洱为测区内强震危险区段。结合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对变率的天文观测曲线在时间轴上的外延,预测得1989-1996、1999-2004、2007-2013、2016-2018年为测区内强震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12.
广西二叠纪沉积受古特提斯构造所控制。马平晚期仍属泛大陆(Pangea)的组成部分;栖霞期一茅口期为泛大陆裂解分异阶段,原有宽阔的浅水台地裂解为一个个孤立台地,形成“盆包台”的古地理格局;晚二叠世进入裂陷盆地与陆源碎屑盆地复合发展阶段。大致以云开古陆西缘断裂为界,西区为裂陷盆地,随着持续海任,“盆包台”的格局向盆地演化,并发育火山岩和火山碎屑浊积岩,反映了特提斯板块的新生;东区为陆源碎屑盆地,沿云开古陆西侧呈NE向展布,具有南厚北薄、自西向东和由老至新海水进侵的特点,反映了华夏构造的复合。  相似文献   

13.
断陷盆地热演化史与盆地形成演变过程紧密相关,对成烃、成储、成藏等都有重要影响。通过构造演化分析及古地温恢复,结合研究区地质、地震资料,系统研究了该区构造-热演化过程,并明确了其石油 地 质 意 义。研 究 结 果 表 明:地温梯度相对较低的西江主洼,经历了多期的增温和降温过程,具体为缓慢增温、快速增温、地温反转、加速降温与持续降温5个阶段,且分别与盆地的初始断陷期、强烈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坳陷沉降期及断块升降期各构造演化阶段相对应,古地温变化受控于构造演化。受构造-热演化过程影响,前期增温阶段有助于烃源岩快速演化,并奠定了晚期成熟的基础;后期降温过程使得低地温断陷生、排烃期相对变晚,生油窗持续时间更长;长期的低地温梯度背景,促使成岩演化趋缓,优质储层发育范围更深、更广;低地温断陷中温度增压作用不明显,导致成藏动力相对较弱,油气大多优先在近源圈闭内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4.
东向洼地是位于大汶口凹陷西部的构造洼地,有利的构造条件、古气候古地理条件、周边丰富的物源,形成了盆地内的岩盐矿床。区域构造演化,造成洼地内构造沉积幅度、卤水浓度差异,从而岩盐沉积相也有了一定的演化,主要趋势为沉积中心自沉积中心自东向洼地西北部沿走向SWW向向洼地中西部转移,沉积厚度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5.
我省东部的敦化一密山断裂带是我国滨太平洋构造域中一条规模巨大,切割纵深,演化复杂的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平移剪切(K)、拉张(E)和挤压(N)三个活动阶段,研究其形成和展布特征不仅具有大地构造演化的基础理论意义,还由于其控制了古近系及新近系合煤盆地的形成而具有找煤的重大意义,这些盆地不仅赋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还共生有硅藻土、油页岩等矿产。  相似文献   

16.
聚龙山向斜三叠系含水层经历了多期次岩溶综合作用, 其岩溶发育演化规律对于深入认识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分析地下水流场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历史比较法, 结合研究区三叠系含水层水化学、同位素、钻孔等资料, 对聚龙山向斜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进行了探讨, 进而恢复了地下水流场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震旦纪-中三叠世, 研究区构造运动总体表现为垂向上的升降, 沉积的海相地层为岩溶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不具备岩溶发育条件, 主要在二叠系茅口组和三叠系嘉陵江组顶面形成古岩溶作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聚龙山向斜以缓慢隆升为主, 在荆当凹陷的湖盆中相继沉积陆源碎屑, 由于广泛覆盖在碳酸盐岩之上的三叠系巴东组碎屑岩刚接受剥蚀, 导致该时期主要表现为位于水下的埋藏型岩溶。中侏罗世-早白垩世, 燕山运动产生的挤压应力促使研究区形成EW-NW向褶皱、断裂及裂隙, 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平面分布格局。部分碳酸盐岩裸露, 岩溶开始发育, 这时期地表水和地下水向荆当凹陷汇集。晚白垩世-古近纪, 随着江汉断陷盆地形成, 盖层巴东组碎屑岩剥蚀线逐渐向南退却, 岩溶发育进一步加强, 产生的老岩溶水系和部分地下水向最低基准面江陵断陷排泄。新近纪以来, 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快速抬升使岩溶不断向深部发育, 形成五级岩溶台面和多级地下水流系统, 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排泄至长江。地下水流场具有山区到凹陷-断陷盆地-长江的多级次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运用现实主义原则,依据构造动力作用方式及其效应的不同,系统探讨了本区燕山期演化历程,将其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J,K1早期,K1晚期,K2)。概括为“两次重要转折,两次陆内层流造山,两期伸展作用”。J,第一次陆内层流造山,以挤压机制为主,盆地面积进一步缩小,马超营断裂带叠加脆性改造,新断裂形成;K1早期,花岗岩浆突变式侵入,产生热隆作用,引起重力滑脱,盆地面积扩大,数量增多,以引张应力为主,是本区大地构造发展的第一次重大转折;K1晚期,产生具压剪性质呈平行等间距排列的原始北北东向断裂;K2,第二次陆内层流造山,深部物质调整方向改变,为本区大地构造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在北北东向断裂基础上,马超营断裂带东西向左行平移作用的参与,形成本区断陷盆地,以引张应力为主。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不同构造单元地质记录的分析,结合板块重建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对缅甸含油气盆地群的形成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缅甸含油气盆地群的基底是晚基梅里期变质杂岩;晚白垩世至始新世,新特提斯洋壳向西缅地块之下NNE向斜向俯冲,在西缅地块西缘发育增生楔,而在西缅地块内形成了火山弧、弧前裂陷盆地和弧后裂陷盆地;渐新世以来,新特提斯关闭,随后印度地块与西缅地块北段陆陆碰撞,西缅地块北部的盆地演化为弧后前陆盆地;印度洋壳向西缅地块中段和南段之下NEE向俯冲,西缅地块西缘先期增生楔逐步隆升为印缅山脉,印缅山脉东侧的西缅地块中南部盆地均演化为弧后挤压盆地,印缅山脉西侧的若开盆地成为弧前盆地。   相似文献   

19.
自泥盆纪以来,西成古盆地发生了一系列构造-岩浆热事件:初期为海盆内部结构的形成和演化,随之是沿边缘转换断层分布的古地热异常区的形成及热水沉积同生成矿作用的发生;随后的热事件主要为热变质作用,动热变质作用,岩浆的侵入与侵位,变形及退变质作用,构成了本区的热历史。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80年、2005年和2015年3期区域精密水准网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动态平差模型计算获取大别山地区水准网长期垂直运动速度场图像。研究发现,淮河平原地表下沉较为严重,大别山呈现弱隆升趋势运动,长江谷地边缘地区较大别山区呈现明显的隆升运动。跨郯庐断裂带水准剖面结果显示,垂直运动与地形呈负相关和弱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