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恩格尔乌苏处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结合部位,发育恩格尔乌苏断裂。恩格尔乌苏断裂的性质
和带内地层特征受到广大地质学家的关注。前人认为在恩格尔乌苏断裂带,地层主要是上石炭统阿木山组,形成构造混杂带,发
育蛇绿混杂岩,是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的分界。笔者在恩格尔乌苏北海尔汗剖面发现了腕足类动物群,该动物群属冷水和暖水
混生的“哲斯动物群”。据此,把前人认为是阿木山组中段的地层重新厘定为下-中二叠统双堡塘组。双堡塘组沉积环境为裂谷
环境下的三角洲-滨岸相,不是洋盆环境,暗示在早-中二叠世恩格尔乌苏断裂不是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缝合带。   相似文献   

2.
在北山地区下石炭统红柳园组中发现了丰富的的四射珊瑚,共计单体12属,17种;复体5属,7种,由下至上可划分为2
个生物组合:Siphonodendron-Thysanophylloides 组合和Yuanophyllum-Gangamophyllum 组合,确定其时代为早石炭世大塘期。
通过对北山地区珊瑚动物群与华南、欧洲以及北山地区内部不同小区的对比,认为黑鹰山小区(早古生代属哈萨克斯坦板块)和红
柳园小区(属塔里木板块)珊瑚动物群面貌基本相似,总体具有特提斯大区生物群的特征,但部分地区仍具有北方大区和特提斯大
区的混生特征,说明在早石炭世之前,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生物未受明显的阻隔,也就是说两大板块已经拼合,北山
地区海水与特提斯海域沟通,古亚洲洋在北山地区可能已经闭合。   相似文献   

3.
辽北华北陆块北缘存在巨型的晚前寒武纪造山带,其标志有:开原蛇绿混杂岩、构造混杂岩、阿拉斯加型岩体、碰撞造山型花岗岩、榴辉岩高压变质带。它们呈狭长的带状分布于辽北建平—阜新—铁岭—清原一带,是晋宁造山运动期间,古亚洲洋板块和古西伯利亚板块依次向古华北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桐柏—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柏—大别山碰撞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南部大陆边缘和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长期演化和碰撞的结果。造山带主要由北淮阳加里东构造带、桐柏—大别山古老断块隆起带和随广加里东构造带组成。根据现今查明的三条蛇绿混杂岩带和不同时代岩系的原岩建造及区域构造特征,重建了其碰撞期前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在加里东末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桐柏—大别山造山带。在碰撞期及碰撞期后曾发生了大规模的滑脱-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5.
一、嫩江-黑河构造带所处大地构造位置 嫩江-黑河构造带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新开岭一科洛地区,地处大、小兴安岭接合部位,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兴蒙造山带东段松嫩和兴安地块的结合部位,具体位于多宝山岛弧带和黑河蛇绿混杂岩带、新开岭微地块、塔溪岩浆弧的汇聚部位,多期次的构造叠加作用强烈,  相似文献   

6.
扬子古陆北缘的弧形地带为一发育完整的中晚元古代沟弧盆体系。碧口群属洋壳残片,为海沟及俯冲带之产物,俯冲带内构造变形强烈并有大洋和阿尔卑斯型基性超基性岩带、蛇绿混杂岩带、高压变质蓝闪片岩带。岛弧主体由西乡群及上覆地层组成,经历了水下弧阶段,主弧褶皱隆起阶段和岛弧断块阶段。弧后盆地基底为陆壳,由下元古界后河组及其上的麻窝子组、上两组组成。主孤近陆一侧发育高温低压变质带。由上所述从海沟俯冲带—主弧近陆一侧,发育着完好的双变质带。 中晚元古代位于华北、扬子地块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古秦岭大洋,在古洋壳不断扩张作用下,在南侧产生岛弧,开始为水下弧,逐渐露出水面,青白口纪晚期板块俯冲达到高峰期,出现断块作用。早震旦世变成活动陆缘形成火山磨拉石组合。这里应当提出的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可能在青白口纪—早震旦世发生碰撞拼合。  相似文献   

7.
特提斯是推动地质学领域发展的热门研究课题,它的形成演化对全球板块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东特提斯构造域地质作用复杂、岩浆活动剧烈,发育了一系列由消减洋壳和杂岩所组成的蛇绿混杂岩带.蛇绿岩带是研究特提斯洋的切入点,蛇绿岩带的演化历史可以为东特提斯洋演化史的恢复以及古地理格局的重建等提供重要依据.东特提斯洋从发展到消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全球古板块碰撞拼合事件,可以将东特提斯显生宙的形成演化划分为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3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根据地层、沉积岩相古地理及古地磁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中国东北区古生代存在着额尔古纳—兴安、松嫩、佳木斯—兴凯等中、小板块群。其中,松嫩微板块和佳木斯—兴凯微板块于早古生代末沿牡丹江断裂拼合;额尔古纳—兴安微板块和松嫩—佳木斯—兴凯微板块于中晚泥盆世沿多宝山伊尔施一线拼合,至此形成统一的黑龙江板块。石炭二叠纪在黑龙江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为古亚洲洋的南支,中晚二叠世南北陆-陆对接,而陆内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可能一直延续至早中侏罗世,缝合带从西拉木伦河东延至长春、延吉一线。而黑龙江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最终闭合时限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缝合带东段为俄罗斯境内的南土库林格尔断裂。该带的最终拼合标志着统一的欧亚大陆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逆冲推覆韧性剪切变形是鄂西北南化塘地区的主期变形.分别由上震旦统碳酸盐岩褶皱层、耀岭河群强变形层及武当山群顶部糜棱岩组成。剪切带面理南倾,推覆方向自南西向北东.其内发育逆冲褶皱、剪切透镜体、A型拉伸线理等宏观构造及σ型、S-C、斜长石骨牌式、帘石雪球、压力影等微观构造.耀岭河群顶底层位发育蓝闪片岩,顶部为基性蓝闪片岩,底部为长英质蓝闪片岩,特征矿物是有铝闪石。剪切位移量大于16.8km,压力为5×106~3.8×106Pa.逆冲推覆韧性剪切变形同华北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块相互碰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香炉山式铁矿是近年地质勘查工作中在贵州西部威宁-水城-赫章地区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组和宣威组之间发现的新类型铁矿床。在矿床成因上,该矿床既不同于海相的沉积型铁矿床,也不同于陆相的古风化壳矿床,而是兼有二者的特征,属于玄武岩古风化壳-沉积(堆积)型铁矿床。通过野外观察、岩矿石分析测试、岩矿石鉴定、电子探针微区分析等手段对含铁岩系和矿石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矿石具有定向排列的火山碎屑、渗流管孔、姜结仁等典型结构构造。初步认为,香炉山式铁矿的形成除具有特殊的成矿背景外,还受到成矿物质来源、岩相古地理、古纬度、古气候、古生物生 态、古风化作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控制,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外生成矿作用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及境外天山铅锌矿床多有发现,如哈萨克斯坦Tekeli、Shalkiya和Achisai,乌兹别克斯坦Kurgashinkan和Uchkulach,塔吉克斯坦Altyntopkan,中国新疆乌拉根、彩霞山、阿齐山、阿尔恰勒等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构成了天山巨型铅锌成矿带。这些铅锌矿床形成于怎样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铅锌成矿的基本地质特征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成矿类型?受何要素控制?未来找矿突破方向在哪里?这些都是颇受关注的地质找矿问题。在广泛矿产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及境外天山作为整体,综述了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和重要铅锌成矿环境、典型矿床特征与成矿系统/成矿类型,总结了天山地区铅锌成矿演化过程,并分析了区域铅锌成矿特点与找矿突破方向。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前寒武纪古陆形成、洋-陆俯冲增生、陆-陆碰撞造山和陆内成盆4个地球动力学过程,先后出现了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岛弧、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与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4类重要铅锌成矿环境。在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环境,主要受同生断层、还原性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等控制,形成了古陆边缘裂陷盆地铅锌成矿系统与SEDEX型铅锌矿床;在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岛弧环境,主要受弧岩浆活动、断裂构造、地层等控制,形成了增生岛弧铅锌成矿系统与矽卡岩型、斑岩型、岩浆热液脉型、VMS型铅锌矿床;在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主要受被动陆缘海相碳酸盐岩、张性开放空间、逆冲推覆构造等控制,形成了碰撞造山铅锌成矿系统与MVT型铅锌矿床;在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环境,主要受盆地三元结构、油气运移与红层“漂白”、硫酸盐岩等控制,形成了山前/山间盆地铅锌成矿系统与砂岩型铅锌矿床。由此可见,天山地区存在多种铅锌成矿环境和不同铅锌成矿系统与成矿类型,其铅锌成矿表现出长时间、多期次、多类型叠合成矿和一定继承性的演化特点。尽管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包括SEDEX型、MVT型和砂岩型)在全球铅锌矿产资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天山地区增生岛弧铅锌成矿系统则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北天山岛弧带,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南、北缘和中天山地块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北缘与东天山中天山地块元古界SEDEX型铅锌找矿、境外中天山地块北缘与南天山造山带古生代被动陆缘碳酸盐岩地层MVT型铅锌找矿、新疆西南天山山前/山间盆地砂岩型铅锌找矿前景良好,也仍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2.
阿尼玛卿山地区是我省铜矿重要成矿带之一。本文阐述了区内超基性岩带与铜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标志,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本区位于古特提斯海北缘俯冲带中的蛇绿混杂岩带内,代表了古板块的缝合线,超镁铁质岩、具堆晶特征的辉长岩、玄武岩等具有蛇绿岩的特征,是构造冷侵位产物;确定了两个含矿层序,划分了两种成矿类型:一种产在蛇绿岩组合下部的超基性岩中,如德尔尼铜钴矿床,另一种产在蛇绿岩组合上部层序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中,如牧羊山铜矿;介绍了成矿预测区地质、矿(化)体及物探异常主要特征,指出了测区中最佳找矿地段,明确了在该地区普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华南大陆形成于前震旦纪。元古代至中三叠世,华南属于华南—东南亚板块的一部分,泥盆纪以前是冈瓦纳古陆的成员;志留纪之后为太平洋古陆组成部分;晚三叠世以来属于欧亚板块,华南大地构造演化可分为扬子大陆裂陷(Pt—S)、江南地台(D—T_2)和南华陆缘活动带(T_3-Q)三大阶段。扬子大阶段包括四堡阶段(Pt_1+2)、雪峰阶段(Pt_31)和华南阶段(Z-S),三次大陆裂陷分别形成以四堡群俯冲杂岩为代表的四堡陆间沟一弧一盆、以丹洲群为代表的雪峰陆间沟一弧一盆和以震旦一志留纪广西构造层冒地槽型建造为代表的华南陆缘弧后盆地。江南大阶段含钦州、右江两个平行交错的局部阶段,钦州裂陷阶段(Z—P_1),位于华南陆缘弧后盆地局部钦州地区,并被保留至早二叠世;右江裂阶阶段(T_1-T_2),由于桂西及邻区介入活动大陆边缘,发育了右江裂陷盆地。南华大阶段包括两阶段,燕山期(T_#-E_2 ̄2)东南大陆边缘弧阶段和南岭期(E_2 ̄3-Q)北西太平洋岛弧阶段。南华大阶段发生了多次轻缓造山运动,导致江南地台盖层和其上覆构造层同步或类同步褶皱,在陆上无海浸的环境里形成中新生代南华造山带。还讨论了许靖华关于华南三叠纪碰撞造山带的理论,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