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遥感技术在冀西北坝上地区土地沙化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利用多种遥感技术手段对坝上西部地区土地沙化的调查研究。对调查区的土地沙化现状及沙化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沙化治理对策。通过多时相对比研究,得出了坝上西部土地沙化向轻,缓方向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20,(2)
环境地质问题是以人—地二元相互关系为根本、促进人类与地质环境协调共处的重大课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地质学界的高度关注。为进一步揭示生态脆弱区的环境地质问题,本文以生态脆弱区的典型地区——河北坝上为依托,通过广泛收集资料、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试等方法,初步查明和掌握了坝上地区的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地质,以及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及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针对地质环境条件和产生的主要环境地问题的不同,分区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为相关部门制定坝生态脆弱区地下水和生态环境地质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通榆县土地沙化现状分析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榆县是吉林省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典型县之一 ,沙化土地面积为 19 75 5× 10 4 hm2 ,占吉林省土地总面积的 2 3 0 %。日趋严重的土地沙化 ,己成为这一地区农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为主要的障碍性因子。通榆县近几十年来的土地沙化 ,主要是在自然背景下 ,人为的影响因素强烈干扰所致 ;过度的人为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是造成本区土地沙化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因此 ,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 ,并辅之以限制人为过度经济活动的配套措施 ,才能有效地防治土地沙化  相似文献   

4.
卫星遥感技术在内蒙古多伦县土地沙化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田淑芳  王小牛 《现代地质》2000,14(4):459-464
在内蒙古多伦县土地沙化现状的调查中 ,利用多波段卫星图象 ( TM)数据 ,根据多伦地区各类地物的波谱特征 ,采用了假彩色合成及比值假彩色合成等遥感图象处理方法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 ,对多伦地区沙化土地的空间分布和面积进行了详细的解译和测算。同时结合常规调查方法 ,对区内沙化土地的沙化程度、成因机理、发展趋势及危害等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作者向多伦县地方政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各类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和其他信息 ,为多伦的土地的合理利用及沙化治理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荒漠化发展前沿区域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1996年7~9月和1988年8~10月两个时期的LandsatTM遥感信息,分别对中国东北西部地区荒漠化发展前沿的典型区域吉林省乾安县的盐渍化、吉林省梨树县土地沙化变化和乌尔吉木伦河与新开河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西部这三个区域的生态环境1996年比1988年有所恶化,主要表征为盐渍化和沙化土地向东有较强发展和蔓延,撂荒地显著扩大,与沙化土地面积量级接近。由此东北西部应该成为我国荒漠化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深入开展我国南方地区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应着重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用TM图像动态监测内蒙古多伦土地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博  田淑芳 《地学前缘》2002,9(3):150-150
随着土地资源稀缺矛盾的日益突出,国家对土地资源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迫切需要应用遥感技术直接监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客观及时地掌握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整治提供依据。内蒙古多伦县这一典型生态脆弱区,特别是内蒙浑善达克沙地南侵对北京的威胁,是2000年十几次沙尘暴的重要特征。朱镕基总理带领国务院有关部委,于2000年5月视察内蒙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土地沙化及环境状况后,提出多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内蒙浑善达克沙地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土地沙化问题的存在,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就夏津县黄河故道风蚀沙化地的发育现状、危害程度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西藏自治区环境地质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自治区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及其组合具有相应的区域性特征.藏南高山峡谷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发育,且规模大、危害大;藏东高山峡谷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土壤侵蚀较发育;藏中高山宽谷区,泥石流、河道变迁、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较发育;藏北内流湖盆区,则冻胀融沉、土地盐渍化和土地沙化较发育;藏南内流湖盆区,土地盐渍化、土地沙化...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两种针对Hyperion 数据的土地退化指数计算方法:沙化土壤指教(SSI)和土壤退化指教(SDI),并以典型地区的数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指数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地面土地退化信息,计算方便且切实可行,充分显示出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土地退化监测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遥感技术在迁安市土地沙化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基本查明了河北省迁安市土地沙化现状。在此基础上,综合包括遥感在内的多种技术资料,分析了该市土地沙化的成因,进而提出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1)区域环境污染,其中包括“三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对农业的危害及对大气的污染;(2)水土流失在各市县均有发生;(3)西部土地沙化现象比较严重,面积达47.99hm^2,正在发展的沙化土地面积41.82万hm^2;(4)松嫩平原土地盐碱化程度高,面积已达199.73万hm^2;(5)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危害极大,严重威胁农业生产;(6)近年,全省春夏持续高温,干旱土地逐年增多。文章最后论述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主要包括污染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并通过产业结构和提高科技进步等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对旱涝的防治应防汛、抗旱并重;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大力兴修水利,达到除害兴利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方案在2000-2001年度由美国国际建筑院校联合会(ACSA)组织的OTIS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取得一等奖第一名,荣获GRAND PRIZE奖;方案设计围绕坎儿井展示构思,以沙化土地的改造和城市的再生主题,讲述了一个在沙化土地上创造人居环境的连续变化过程;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环境治理、城市发展、人居环境等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德惠—农安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土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牧业生产效益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协调管理是未来土地资源管理的方向,土地质量评估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吉林省正在开展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土地质量评估提供了丰富的地球化学数据。利用吉林省德惠—农安地区的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质量总体东部优于西部,黑土地质量最好,但已有7.97%的黑土已成为中等或差等土地,黑钙土有43%属于中低产田,黑土地退化严重;轻度沙化土地仍保持较好的土地质量,加强沙化治理与耕地保护,仍可发挥其生产潜力。依据土地质量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将促进区域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人类移动水,石油等流体而诱发的地面沉降,土地沙化,塌陷,地裂缝,地下水水质恶化及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不仅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制约了灾害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这些人为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浅析坝上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坝上典型调查区沙漠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发现虽然坝上地区生态环境局部好转,但是总体恶化的局面仍然没有彻底改变。探讨了沙漠化成因以及发生发展过程。认为。气候、地貌、沉积物以及水文条件是坝上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基础。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沙漠化发生的直接原因。总结了沙漠化对农牧业、交通、水利、通信以及人类健康等的危害,提出防治坝上地区沙漠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21,(4)
选取1973-2019年Landsat MSS和裸土指数(BSI)作为沙漠化指标因子,采用CART回归决策树模型提取沙漠化信息,获取研究区近46年间土地沙漠化空间分布和动态演化趋势,并分析沙漠化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1973年土地沙化最为严重面积占比91. 3%,2011年以后,经人工种植改造,到2019年面积减少到76. 2%,土地沙化形势依然严峻;(2)自然因素为该区沙化形成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是沙漠化变化的催化因素,是阻止沙漠化发展的可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区自然地理条件比较优越,但北部水土流失严重,中部土壤盐碱化发育,多涝洼成灾,南部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加。这些灾害直接影响了本区粮食增产和畜牧业的发展,为此本文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若尔盖45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已成为若尔盖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若尔盖地区1957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的变化趋势,以每10年约0.23℃的倾向率增高,各季节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其中秋季(9~11月)和冬季(12~莅年2月)气温上升更加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略有减少之势,降水倾向率为每10年减少1.75mm。其中,春季(3~5月)和秋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秋季降水减少的趋势更明显一些,而夏季(6~8月)和冬季降水量却表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受气候变暖趋干的影响,该区冻土环境和植被发生变化,土地沙化、草地严重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引水灌溉是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但在甘肃境内的几大灌区中,长期引水灌溉不同程度地引发了环境地质问题——地面沉陷、滑坡、土壤盐渍化、土地沙化,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