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的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地震的趋势进行判断,对于提高防御灾害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了墨西哥M_w≥7.2地震的资料,采用可公度法和对称性原理,运用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计算来预测墨西哥M_w≥7.2地震信号的强弱,通过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来证明预测结果的可信性,对震中和经纬向的迁移进行分析来判断墨西哥M_w≥7.2地震灾害的空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墨西哥M_w≥7.2地震在2015年和2016年信号较强,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的地震.(2)该地区地震具有明显的空间对称性,震中的经、纬向迁移呈现出良好的同步性.未来地震很有可能向东南方向迁移,在100.8°W以东,17.6°N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2.
王腾  延军平 《内陆地震》2012,26(3):226-232
利用中国大陆MS≥8.0地震基本信息,研究其时空对称性,并对未来可能发生MS≥8.0地震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趋势判断,目的是探索对称性在地震灾害预测中的应用价值。采用时间对称性的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方法和蝴蝶结构图法,对1500年以来中国大陆MS≥8.0地震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陆未来5年内可能在2012年和2015年发生MS≥8.0地震。空间对称性方面,通过对每一期地震震源点位置统计综合构建多边形结构考虑其空间分布对称性,对历史MS≥8.0地震震源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下一(几)次中国大陆发生MS≥8.0地震大致在105°E以西、34°N以南位置。  相似文献   

3.
灾害趋势判断是提高灾害预测预报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1950年以来滇西地区和缅句Ms≥6.8级地震资料,通过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法计算、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分析,对该地区地震灾害的时间对称性进行了趋势判断。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2014和2016年强震信号较强,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地震。根据空间对称性和强震震中经、纬向迁移特征分析,判断出下一次地震发生地点大致在97.5°E以西,22.5°N以南地区。该研究可丰富重大灾害趋势判断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4.
基于可公度方法的云南地区地震数据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可公度的方法,对云南地区(22°~29°N,98°~104°E)从1800到2007年间发生的震级在6.7级以上的地震数据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在证实该数据具有较强的可公度性的基础上,预测云南地区近期的地震发生时间,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因此,将该方法用于地震,水文等数据的处理,对防灾减灾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MapInfo的地震烈度发生概率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使用MapBasic语言编制,基于离散化后预测单元各震级档的地震发生概率,计算场点地震烈度发生概率的程序。通过交换求和方式,简化了计算程序。以四川省为例,计算四川区域范围内地震烈度年发生概率,结果以网格点(0.1°×0.1°网格)和乡镇形式给出。计算结果直接用于GIS数据库平台的管理,为地震危险性分析程序与GIS的结合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自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以来,四川盆地内部及盆地边缘发生了一系列MS≥4.5地震,部分地震发生之后,四川及邻区又发生了MS≥6.0强震。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后,对四川盆地内部及盆地边缘MS≥4.5地震的预测意义进行了研究和疏理。通过给定不同的预测规则,对上述MS≥4.5地震的预测效能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仅四川盆地内部,以三台、梓潼等区域为代表的历史少震与弱震区MS≥4.5地震对四川及邻区未来半年内发生MS≥6.5地震具有显著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7.
图像信息方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严格的统计检验给出地震活动状态显著偏离平均状态的地区(即显著平静或显著活跃的地区), 称为“地震热点”. 以往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个预测效能较高的中长期地震预测方法.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1970年以来的地震目录, 在剔除余震、 选取完备震级的基础上, 基于前期研究工作结果中预测效能较高的计算参数, 即网格尺度为2°×2°、 预测时间窗为9年, 分析2008年汶川MS8.0地震后到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川滇地区的图像信息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 2009—2010年间芦山MS7.0地震震中附近的鲜水河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交汇区(29°—31°N, 101°—105°E)存在明显的地震热点, 2011—2012年该地震热点缩小至(29°—31°N, 101°—103°E)范围, 2012年以后消失, 继而于2013年发生芦山MS7.0地震. 本文还对比研究了网格尺度为1°×1°时的图像信息演化过程, 结果显示2009—2010年芦山地震附近的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南部、 龙泉山西缘断裂南段、 马边—盐津断裂带、 峨边断裂带、 天全—萦经断裂带(29°—30°N, 103°—104°E)也出现过地震热点, 2011年以后该热点消失, 2013年发生芦山MS7.0地震. 本文讨论了计算参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并根据目前存在的地震热点分析了川滇及附近地区今后强震发生的可能地点.   相似文献   

8.
正1970—2013年,四川及邻近地区(97°E~109°E,26°N~35°N)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40次,7级以上地震7次。本文主要对四川6级以上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电磁学科异常从基于前兆观测异常与地震、基于《中国震例》、基于四川省《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中前兆观测异常3个方面进行了循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四川化工总厂为例,通过对化工企业生产的特点的分析,预测地处地震危险区的大型化工企业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可能出现的地震次生灾害,并探索在地震孕育、发震、震后各时期的地震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地震视应力在中国大陆西部强震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易志刚  宋茉  杨选辉  张彬 《地震》2007,27(4):110-120
以中国大陆西部(20°~50°N, 73°~105°E)为例, 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月报目录为基础, 参照美国哈佛大学(CMT)逐个筛选出1990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191个地震作为样本, 对用哈佛大学提供的地震矩和震级能量公式计算的视应力值σapp1与完全由震级经验公式估算出的地震矩和地震辐射能量计算出的视应力值σapp2进行了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1970年以来中国大陆7级以上强震的震例总结, 对地震视应力异常区与强震发生地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结合钻孔应力、 应变学科在年度预测中对中国大陆西部强震发生地区的预测情况进行了R值评分。 结果表明: ① 当震级上限固定时, σapp1σapp2的差值序列之方差, 表现出随着震级下限增大而增大的特征。 在3.5≤MS≤6.0区间内, σapp1σapp2拟合程度较好。 ② 地震视应力异常区的变化与迁移可能是构造大区应力、 应变场中显著应力变化区的变化与迁移的反映, 具有图像直观、 量化、 预测区间有限等优点, 可用于强震发生地区的预测, R值约为0.35。 并对强震发生地区趋势预测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选取中原地区(30°-38°N,109°-118°E)1970年1月至2018年10月ML ≥ 4.0地震,分析4级地震平静异常与异常结束后发生的MS ≥ 4.5地震的相关性,判定4.0级地震平静异常指标为90天,统计平静异常结束后1.5年内MS ≥ 4.5地震的发生概率,发现异常映震率为61.8%,计算得到地震预报效能评分R值=0.547,说明4级地震异常平静预测效能明显。分析认为,利用4.0级地震平静90天预测中原地区MS ≥ 4.5地震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结合该区地震平静时段进行分析,可明显减少地震虚报率。  相似文献   

12.
新疆M_S≥7地震时空对称性及未来趋势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晶  延军平  苏坤慧 《内陆地震》2010,24(4):323-329
在时间对称性方面,通过可公度信息提取方法和蝴蝶结构法对新疆MS≥7地震的可能时间进行分析,认为新疆在2015年发生MS≥7地震的信号较强。在空间对称性方面,对新疆MS≥7地震信息统计分析,发现形成的4个四边形存在关于80°E经线及40°N纬线对称的规律,即"钟摆四边形结构"。经向上,"三点同侧,往返迁移"。纬向上存在"三北一南"与"两南两北"相互转换的空间迁移规律。由此判断2015年新疆MS≥7地震的震中位置大致位于80°E经线以东,40°N纬线以北。在信息预测方面更加逼近地震三要素的趋势预测内容,为今后新疆地震统计趋势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四川及邻区强震前地震活动频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发生在四川及邻区的17次6级以上强震事件的震前中小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这些主震前均出现了区域性、中期或短期的中小地震活动增强或平静的过程。这种过程可用四川地区3.5~5.9级地震的月频次变化来进行量化,并可作为预测四川及其邻区6级以上强震的一项指标。经反复试验,本文提出判别地震月频次异常的标准,给出将异常用于强地震预报的规则,同时,对该项指标的预测效能进行了内符检验:结果表明:月频次异常指标对于研究区具有较好的中期预测效能及一定的中短期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4.
2023年1月30日新疆沙雅县(82.29°E,40.01°N)发生MS6.1地震,震源深度50 km。地震发生前,中国局地震短临预报跟踪电磁学科组和新疆地震局电磁学科组依据中国地震局《地震电磁分析预测技术方法工作手册》、《新疆地区地震分析预测技术方法工作手册》和《地震电磁分析预报方法清单》对新疆地区电磁台站的数据进行异常梳理,发现新疆地区电磁台站存在流动地磁、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地磁逐日比、地磁低点位移等多项异常。震前异常综合预测意见与实发地震基本一致,震前中短期渐进式异常演化特征较突出,2017—2020年新疆地区地震电磁学科预测指标体系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5.
用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综合数学表达式的方法,选择四川地区映震较好的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的提取,分析四川地区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综合时序值变化与四川及邻区6级以上强地震的关系,给出了四川及邻区6级以上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指标和方法,该方法能通过R值评分检验。用同样的方法提取不同学科前兆信息量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指标和方法,并进行地震预测效能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科前兆信息量短期综合地震预测效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研究区内(31°~37°N,110°~117°E)1970年至今的37年中全部16次ML5.0左右地震前弱震活动图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出现的异常图像有地震窗口效应、弱震空区、地震丛集、小震群活动、弱震条带和地震空段等六种。地震窗口效应和弱震空区重现率最高(均为0.75);小震群活动和地震丛集重现率居中(分别为0.56和0.53);地震空段和弱震条带重现率最低(分别为0.38和0.33)。另根据这些异常的时间进程分析,它们对研究区内未来ML5.0左右地震的预测可进行跟踪。弱震空区或地震丛集可作为年度异常指标使用;出现小震群活动,可作为进入短期预测阶段的标志;如地震窗口出现异常,则可进一步确认进入短期预测阶段。由此可见,弱震活动异常图像对预测研究区内ML5.0左右地震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MS7.0地震。震前我们实验室主要做出以下预测:(1)根据我国强震的空间分布有序性规律,在2015年曾做出预测:甘肃省东南部、四川交界处将来可能会发生8级地震;(2)根据44年周期和7年周期,2016年预测四川区域在2017年会有7.5级地震发生;(3)依据地磁仪器观测到的数据异常,2017年7月28日认为近期将有6~7级地震发生。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经综合分析我们的三次预测,以及6—7月在四川茂县出现的多次滑坡事件,认为若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将会是一个很好的短临预测方式。  相似文献   

18.
刁守中 《华南地震》2021,41(4):151-158
收集了元代至正七年(1347)三月东平路发生的一次较强有感地震的史料,通过地震历史资料记载情况的比较,元、明、清的行政区划演变分析,判定和厘清了东平路地震可靠的史料.这次地震目录校订为1347年4月山东省东阿县(36.3°N、116.2°E)M4?级地震.  相似文献   

19.
多次强震单个发震概率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中国地震》1995,11(4):397-400
本文提出了应用复杂记忆概率预测模型,对预测时段内发生多次地震的各次概率的计算方法。对华北北部地区(39°─41°N,114°─117°E)1995年至2005年10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进行了预测,结论是发生一次大于6级地震的概率为0.85;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计算第一次地震后发生第二次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为0.24;第三次6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概率为0.01。  相似文献   

20.
辽宁地区M≥5.0地震前4级地震集中活动的震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4次M≥5.0地震和3次典型的ML≥5.0地震前小震活动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辽宁地区M≥5.0地震前均存在4级地震集中活动的现象,且预期的5级以上地震83%发生在最近1次4级地震后的半年内,震中大部分位于N41°以南,发生在营-海-岫地区的概率超过80%,震级可通过E、T、R三个参量的拟合计算来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