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托莫尔日特金矿区韧脆性剪切带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位于近NW-NWW向展布的断裂带内,并严格受其控制.控矿断裂带为一条韧-脆性剪切带,其形成主要经历了早期韧性变形、晚期脆性变形及后期改造破坏3个阶段,叠加于早期韧性剪切带之上的晚期脆性破裂带,是矿脉的主要产出位置,成矿与断裂带的韧-脆性转换密切相关.矿体形成于韧-脆性剪切带的转换带附近,后期由于抬升剥蚀而出露地表.矿体分布可能具有"两层楼"式的垂直分带,上部为石英脉型金矿体,品位较高,但规模不大;下部为糜棱岩型金矿体,规模较大,但品位稍低.因此本区以后的找矿工作中应注意挖掘深部糜棱岩型金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金矿深部预测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估计矿带截面水平。本文从金矿找矿矿物学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乌拉山金矿已遭受中深程度的剥蚀。主要矿脉的截面水平已达到中下部,但通过主要矿脉的黄铁矿晶体形态、热电系数、导型变化梯度及矿化延伸长度的计算,认为矿体的原生规模及向下延伸幅度还是相当可观的。  相似文献   

3.
甘肃文县阳山特大型金矿田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阳山金矿田位于川、陕、甘交界的金三角地区,是近年发现的特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目前发现的4个矿段(床),均赋存于泥盆系三河口组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中.矿田受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控制,矿体产于断裂带内褶皱翼部的次级剪切带或断裂中.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Au、As、Hg、Bi等元素在阳山矿田表现出强烈富集的特征.矿石微量元素分析发现阳山金矿田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岩.相关分析揭示矿区微量元素主要有Au-As-Sb-Hg和Ag-Mo-Zn两种组合,Au与Hg、As、W、Sb等元素呈明显正相关.空间上Au与Hg、As、W、Sb等具有明显共消长关系.综合分析认为阳山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岩;Au-Hg-As-W-Sb可作为找矿的指示元素.元素比值特征显示矿体整体剥蚀较浅,目前地表出露应为矿体头部或中上部,且由东向西剥蚀程度逐渐加深,反映向深部矿体应还有较大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4.
马泉金矿床十号矿带矿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马泉金矿床十号矿带(亦尔庙山金矿点)断裂带特征、地表矿化与深部矿化特征、矿体特征和矿石特征的论述与分析,确认马拉金矿床十号矿带总体矿化特征与矿床主体相似。其差别是十号矿带可能有粗粒金(或巨粒金)存在,而矿床主体尚未见到特高品位矿石。另外,本还通过十号矿带伴生元素中的前缘元素含量乘积与后尾元素含量乘积之比(剥蚀指标)对矿带的剥蚀程度作了初步探讨,预测十号矿带深部仍有盲矿体存在。  相似文献   

5.
印度尼西亚内格拉萨金矿位于巽他—班达岛弧带中部的西爪哇岛,矿区内发育多条含金矿脉。根据矿区金矿脉的地质特征、矿石特征和围岩蚀变特征,研究了矿石成分、成矿温度、成矿流体、成矿年代和成矿模式,分析了找矿潜力。研究表明,矿区的主要矿体还未被剥蚀,深部可能存在规模更大、品位更高的金矿脉,甚至存在斑岩型铜金矿。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小秦岭金矿田构造控矿和构造赋矿特征,总结了成矿与韧性剪切带的关系,肯定了小秦岭金矿为韧性剪切带控制的矿床。成矿的同位素年龄表明,同一矿床中同韧性剪切带成矿作用和后韧性剪切带成矿作用往往同时存在,矿床普遍具有叠加改造成矿的特征。区内成矿流体组分与地幔流体组成相似,成矿流体的H、O、S、C、He、Ar同位素组成显示其初始来源为地幔。由于区内后期剥蚀少,从而使主要矿体得到了保存。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矿化带深度往往相当大,甚至大于矿化带长度。近年来的接替资源勘查工作证明中深部矿体的存在,因此,小秦岭金矿深部具良好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西陡崖金矿为台前-陡崖成矿带上又一新发现的金矿床,该金矿受台前-陡崖断裂带严格控制,矿体呈脉状、透镜状;矿床平均品位3.96×10-6,平均厚度1.67 m;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绢英岩化,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银金矿、自然金,黄铁矿等,矿床属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交代破碎蚀变岩型矿床。通过分析研究,西陡崖金矿在深部及外围找矿前景较大。  相似文献   

8.
长城金矿为产于碳酸盐岩中的超微细粒漫染型金矿。矿体受冷口大断裂带控制,矿化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煌斑岩脉与之关系密切。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深部,是来自深源的含金气态-液态混合流体在元古界盖层裂隙带中聚集成矿。  相似文献   

9.
刘屯金矿床由刘屯(Ⅰ)和金屯(Ⅱ)两个地段组成.作者通过矿床地质特征、深部地球物理特征、金矿体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判别及矿体剥蚀程度预测等研究,对刘屯金矿床深部成矿提出了新看法,认为Ⅰ地段矿体已剥蚀到中下部,40 m以下矿化尖灭;Ⅱ地段矿体剥蚀至头部,向下有较大延深,可进一步开展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10.
浙江诸暨璜山金矿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国爱 《地质与勘探》2017,53(4):615-623
诸暨璜山金矿是浙江省著名的金矿之一,位于江山-绍兴断裂带北东段。本文通过对璜山金矿和庙下畈金矿的构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这两个金矿形成的构造背景和成矿时代基本相同,但矿体走向和剪切动向截然不同,璜山金矿赋存于NE走向的剪切带内,庙下畈金矿位于NW走向的剪切带内,二者构成共轭剪切带,叠加在江山-绍兴主干韧性剪切带之上。成矿后该区先后受到NW-SE和NNE-SSW方向的挤压,形成NW走向和近SN方向的脆性断裂,对矿体起到破坏作用。依据共轭剪切带的空间分布,推测江绍断裂南东侧可能存在与璜山金矿对应的赋矿剪切带,该带位于新元古代陈蔡群变质岩之下,埋藏较深,是璜山地区深部找矿的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1.
胶东新城金矿床黄铁矿热电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城金矿床是胶东焦家金矿田内发育的超大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通过对该金矿床不同中段、不同勘探线内载金黄铁矿热电性特征的研究,厘定了黄铁矿热电导型的空间分布规律,估算了成矿温度及矿体剥蚀率,并圈定了深部找矿靶区。研究结果表明:新城金矿床载金黄铁矿热电导型以P型为主,出现率为70.20%,热电系数集中于180~320 μV·℃-1,N型黄铁矿热电系数集中于-180~-80 μV·℃-1;从矿体顶部到底部,Ⅰ号、Ⅴ号矿体载金黄铁矿热电导型变化规律分别为PN→NP→N→NP、P→NP,整体呈P→N,局部存在波动性;成矿温度集中于180~340 ℃,表明矿床为中温矿床;矿体剥蚀率为49.98%,整体剥蚀程度较低。综合分析提出149~157勘探线和181~193勘探线-630 m往深部以及161~179勘探线-730 m往深部3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2.
肖力 《地质与勘探》2014,50(Z1):1282-1290
西秦岭近年来在新区发现新矿床和新类型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表明金矿成矿受岩性、构造、岩浆活动的制约,许多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成矿与岩浆岩在时间和空间上关系密切;分析认为金矿主成矿时间为印支晚期-燕山早期,与区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在时间上一致;金矿主要有夕卡岩型、热液脉型和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微细浸染型三种类型。矿石矿物元素组合显示由北而南成矿深度变浅、剥蚀程度较低;根据金、汞、锑矿床点和金、砷、锑、银元素分布特征,认为在北带岩体旁侧应注意寻找夕卡岩型和热液脉型金矿,中、南矿带在已知矿床深部注意寻找热液脉型金矿,有锑、汞矿点的区域注意深部及外围金矿的找矿;通过分析,最后圈定18处下一步重点工作区。  相似文献   

13.
泰宁曹家坊金矿位于闽西北隆起带的浦城-洋源隆起与邵武-建宁拗陷的接合部位。区内金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赋存于北东东向的断裂破碎蚀变带中。矿体形态、产状严格受到断裂带的控制,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晰,北东东向断裂带既是导矿构造,也是容矿构造。通过对泰宁曹家坊金矿地质特征的总结与分析,初步认为该矿床的成因类型为变质-热液充填型脉状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
李国宽 《铀矿地质》2000,16(1):37-41
刘屯金矿床由刘屯(Ⅰ)和金屯(Ⅱ)两个地段组成。作者通过矿床地质特征、深部地物理特征、金矿体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判别及矿体剥蚀程度预测等研究,对刘屯金矿床深部成矿提出了新看法,认为Ⅰ地段矿体已剥蚀到中下部,40m以下矿化灭灭;Ⅱ地段矿体剥蚀至头部,向下有较大延深,可进一步开展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15.
姚树春 《世界地质》2019,(2):354-361
矿石的共生组合以及近矿围岩蚀变特征表明纱岭金矿I-2号矿脉矿化类型为蚀变岩型金矿,矿床成因类型属混合岩化-重熔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焦家成矿断裂带中、深部存在第二矿化富集段。主要找矿标志有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带、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岩带、低磁场的线状串珠状异常带等指示标志以及特有的指示元素的组合异常;矿化富集规律为构造控矿及岩性控矿。金矿化的强弱依附于主要矿化阶段的发育及迭加程度,即当含有细粒黄铁矿细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细脉或其相互迭加时往往形成厚而富的工业矿体,其在空间分布上,服从于矿体南西侧伏规律。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前河金矿黄铁矿的热电性和热爆特征,探讨了成矿温度、矿体规模、成矿阶段等方面的信息,并应用矿物学填图法对该区的深部找矿远景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形成温度为222.3-360.1℃,为一中温矿床,各中段黄铁矿导型均以N型为主,总含量达81.铂,矿体剥蚀程度在空间上存在高-低-高式的韵律特征,表明金矿体在200m段至520m中段产出稳定,往深部有延续的趋势;黄铁矿的热爆峰主要有3种类型,分别对应早、中、晚3个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7.
老挝班康姆金矿床存在两类金矿化,即产于安山岩与大理岩接触带处并受断裂带控制的低温热液硫化物原生金矿化和产于原生金矿化附近的残坡积红土型金矿化。红土型金矿化主要呈带状或似层状产出于第四系红土层中。研究认为,本区红土型金矿化主要为原生金矿受物理风化作用而形成的残坡积再生改造型金矿,成矿过程主要受原生金矿化及红土化作用控制,并结合地质、化探特征在本区圈出7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8.
西天山阿希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剥蚀改造过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希金矿床是新疆西天山成矿带上与晚古生代火山岩有关的典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矿区包括热液成因和沉积成因2种类型的金矿体。其中,热液成因金矿体明显受近南北向断裂控制,并遭受一定的剥蚀改造,矿体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及黄铁矿热电性标型特征显示矿床南段比北段剥蚀程度高,矿体金品位和厚度质量参数空间分布特征显示矿体具有向北侧伏特征;沉积底砾岩型金矿体角度不整合于热液成因矿体之上,其含矿砾石类型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与热液型矿体基本一致,为热液型矿体遭受剥蚀并在北东部阿恰勒河组中沉积的产物。基于以上认识,并结合矿床的形成、产状变化特征、区域构造地质演化等资料的深入分析,建立了阿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剥蚀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19.
焦家断裂带与三山岛断裂带,是胶东西jE部著名的金矿成矿带。利用综合物探资料,对三山岛断裂与焦家断裂带之间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和中生代花岗岩的空间分布关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利用高磁、重力、大地电磁(MT)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综合研究剖面,研究探索焦家断裂与三山岛断裂带深部断裂构造的分布关系及成矿模式。系统总结了两带金矿地球物理特征及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并进行了深部成矿预测,提出了6处深部成矿靶区。其中Au4预测靶区,深孔验证见到厚大金矿体,取得了良好的地质科研效果,为胶西北地区深部地质找矿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塔河县十五里桥金矿床位于上黑龙江前陆盆地南缘,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具较大找矿潜力的金矿床,金矿化与石英脉关系密切,矿体受北东向断裂构造和角砾岩带控制,赋存于安山岩火山地层内,主要以脉状形式产出,具有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特征。矿区内安山岩、流纹岩属于过铝质钾玄岩石系列,流纹斑岩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二者为同源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伸展环境,其成矿物质来源于以安山岩为主的火山岩地层,深部岩浆活动和区内脉岩是金矿化作用热源的主要提供者,而成矿流体则以大气降水为主;通过对矿区剥蚀程度的分析,初步认为矿床自东向西剥蚀程度逐渐减小,矿床西部深部找矿潜力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