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采自广西扶绥县早白垩世那派组的部分蜥脚类头后骨骼化石,建立了一新属新种:赵氏扶绥龙(Fusuisaurus zhaoigen.etsp.nov.)。赵氏扶绥龙的正型标本包括左肠骨、左耻骨、前部尾椎、大部分的背肋和左股骨的远端。新属种具有的独特组合特征区别于已知的蜥脚类恐龙,如肠骨前突腹背侧强烈扩张,前突侧视呈半圆形,但前突的前缘与腹缘交界处明显呈锐角,腹缘明显凹入。扶绥龙具有巨龙形类恐龙的一些共近裔性状,比如耻骨的坐骨关节面较为纵深,前部背肋呈板状,耻骨突前的肠骨板明显高于其后的肠骨板,但扶绥龙缺少巨龙类恐龙的一些进步特征,如背肋缺…  相似文献   

2.
侯彦冬  姬书安 《地质通报》2017,36(7):1097-1103
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产出丰富的四足类动物化石:龟类、离龙类、鳄形类、鹦鹉嘴龙类、剑龙类、甲龙类、兽脚类、鸟类和早期哺乳类。采自内蒙古杭锦旗老龙豁子志丹群罗汉洞组剑龙类关联的荐椎与肠骨化石新标本,其形态特征显示该标本可被归为鄂尔多斯乌尔禾龙(Wuerhosaurus ordosensis)。该标本解剖学研究表明,鄂尔多斯乌尔禾龙腰带还具有以下特征:上髋臼面前缘向后凹而后缘内侧更加内凹。鄂尔多斯乌尔禾龙(Wuerhosaurus ordosensis)和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平坦乌尔禾龙(Wuerhosaurus homheni)在腰带上存在明显区别:(1)鄂尔多斯乌尔禾龙肠骨前突延伸较短,肠骨前突背缘向后逐渐向背侧拱曲、高度逐渐加大,而平坦乌尔禾龙肠骨前突后端背腹缘大致平行;(2)鄂尔多斯乌尔禾龙上髋臼面较小;(3)鄂尔多斯乌尔禾龙左右肠骨前突延伸方向与中轴线之间的夹角略小于平坦乌尔禾龙。这些区别进一步表明,鄂尔多斯乌尔禾龙和平坦乌尔禾龙是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3.
姬书安  张培 《地球学报》2022,43(1):1-10
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那派盆地早白垩世新隆组中产有包含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疑似鹦鹉嘴龙类的恐龙动物群,但鸟脚类的属种鉴定尚不能进一步确认.最近发现于那派盆地新的鸟脚类肠骨、坐骨化石材料,显示出基干禽龙类的典型形态,其特征又不同于该类群其他已知属种,应代表禽龙类一新属新种,被命名为广西那派龙Napaisaurus gu...  相似文献   

4.
采自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的一件标本代表巨龙类的一个新属种。新属种的正型标本包括若干背椎、荐椎和尾椎,部分背肋和脉弧,以及腰带的大部。新属种的鉴定特征包括后部背椎椎弓外侧有一源自后关节突的脊,后部背椎有一板状结构连接椎体—椎体横突板和椎体—前关节突板,前部尾椎尾肋前伸,有两个凹坑,以及肠骨内侧有一源自耻骨柄的直立脊。新属种肠骨气腔化,这一特征在蜥脚类恐龙中非常罕见。新属种具有一套独特的原始和进步特征的组合。初步的特征分析显示巨龙形类具有非常复杂的特征分布。近期的巨龙形类化石发现,这一类群在其早期演化阶段在…  相似文献   

5.
关谷透 《世界地质》2010,29(1):6-15
云南禄丰下侏罗统下禄丰组产出一新的原蜥脚类孙氏细细坡龙(Xixiposaurus suni gen.et sp.nov.),其特征为:侧视头骨背缘向前强烈倾斜,下颌高度大于齿骨最小高度的两倍,颈椎体中第四颈椎体最长,耻骨裙宽度大于肠骨的耻骨突,股骨第四转子侧视具有V形切口。其系统位置比较进步,是禄丰发现的原蜥脚类中最进步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辽西义县组奔龙类化石一新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辽宁西部义县头台的义县组中新发现的1件奔龙类化石标本,显示出许多中国鸟龙属(Sinornithosaurus)所具有的特征,如上颌骨眶前窝侧面具有装饰性凹坑、前颌骨齿无边缘小锯齿、齿骨后缘二分叉、指节Ⅲ-1略长于指节Ⅲ-2的2倍、踱骨Ⅲ部分窄踱型形态等。但其头骨的部分骨骼与千禧中国鸟龙(S.millenii)有明显的区别:前颌骨主体部分相对较高,其长仅稍大于其高,前颌骨角大,前颌骨上颌突与鼻突均很长,上颌骨不参与外鼻孔的构成,上颌骨窗相对较小且为圆形,方颧骨上升突明显长于颧骨突,齿骨长高之比小等。此外,新标本肠骨的耻骨柄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髋臼宽度。这些不同之处表明,义县头台的标本应为中国鸟龙属另一新种,将其命名为郝氏中国鸟龙(新种)(S.haoiana sp.nov.)。  相似文献   

7.
李飞  彭光照  叶勇  江山  黄大喜 《地质学报》2009,83(9):1203-1214
记述了四川盆地西南部晚侏罗世上沙溪庙组顶部的中国盗龙型肉食龙类化石材料,并依此建立一新属新种——犍为乐山龙 (Leshansaurus qianweiensis gen. et sp. nov.)。它以上枕骨中嵴呈尖峰状,额骨最大长度与最大宽度之比约2.86,基蝶骨之基翼骨突细长,环椎间椎体马蹄形,背椎横突相当细长,背椎和荐椎神经棘非常薄,荐椎椎体具有明显的腹嵴,肠骨内侧髋臼缘存在一明显的嵴等特征区别于其他肉食龙类。犍为乐山龙是目前所知四川盆地产出层位最高的肉食龙材料,它的发现扩大了肉食龙类的时代分布和地理分布,对探讨肉食龙的演化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初步研究了辽西地区热河生物群的一具近完整的蜥脚类恐龙骨架,其代表了一新的巨龙型类恐龙——中国辽宁巨龙(Liaoningotitan sinensis gen.et sp.nov)。其主要特征为:上颌骨腹缘下凸,上颌齿列短且位于前部;颧骨前端近平齐于眶前窗的前缘;翼骨的方骨支基部收缩;上颌齿呈叠瓦状排列;上颌齿冠窄勺形,切面呈D字形,缺失唇侧沟和小锯齿;下颌齿9枚,明显小于上颌齿,排列稀松;下颌齿冠不对称,切面呈椭圆形,舌侧的沟和嵴发育,齿冠基部向舌侧膨大;肱骨近端扩展,约为长度的54.9%;肠骨前髋臼突前端较尖。初步的支序分析显示,辽宁巨龙属于巨龙型类恐龙,是比盘足龙和梁龙更为进步的类群。  相似文献   

9.
根据一不完整的化石骨架,建立蜥脚类恐龙一新属新种:姜驿元谋龙(Yuanmousaurusjiangyiensisgen.etsp.nov.)。它以背椎神经弓的构造比峨嵋龙的复杂的多,而比盘足龙的简单为特征。背椎上具有9条棱嵴,在神经弓的侧面构成3个窝。背椎神经棘的侧面形成类似于峨嵋龙和巴塔哥龙(Patagosaurus)的上下延伸的槽。元谋龙比峨嵋龙进步而比盘足龙原始。元谋龙和巴塔哥龙相似的背椎构造显示了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云南省元谋一新的蜥脚类恐龙@吕君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李绍学$云南省元谋人陈列馆!元谋,651300 @季强$中国地…  相似文献   

10.
记河南汝阳白垩纪一新的巨型晰脚类恐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地区晚白垩世早期莽川组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巨型汝阳龙(新属新种):Ruyangosaurus giganteus gen.et sp.nov..它具有以下特征:神经棘低,缺少椎前关节突隔板,神经弓的侧面具有大的、不规则的三角形凹,前关节横突隔板前后伸展,胫骨粗壮,达127 cm等.汝阳龙的发现显示在晚白垩世早期蜥脚类恐龙发生的分异程度要比以前想象的高得多.  相似文献   

11.
马门溪龙属(Mamenchisaurus)的分类位置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文章对马门溪龙属的分 类位置进行讨论。认为它应归属于勺齿蜥龙超和产中的马门溪龙科,从而对蜥脚类科一级的分类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文章对马门溪龙属的演化进行了探讨,提出其祚应为中侏罗世的峨眉龙属。  相似文献   

12.
记河南汝阳白垩纪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地区晚白垩世早期莽川组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巨型汝阳龙(新属新种):Ruyangosaurus giganteus gen. et sp. nov.。它具有以下特征:神经棘低,缺少椎前关节突隔板,神经弓的侧面具有大的、不规则的三角形凹,前关节横突隔板前后伸展,胫骨粗壮,达127cm等。汝阳龙的发现显示在晚白垩世早期蜥脚类恐龙发生的分异程度要比以前想象的高得多。  相似文献   

13.
季强  姬书安  张立军 《地质通报》2009,28(10):1369-1374
一件包括部分头骨、下颌、肠骨等的不完整兽脚类恐龙骨架发现于辽宁喀左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中,估计身体全长可达9~10m。其前颌骨主体部分高、肠骨外侧面具显著的直立的嵴等特征表明该化石应归霸王龙类。它以外鼻孔大、上颌骨背缘前部略内凹、上颌骨孔向前达眶前窝前缘、腹缘与眶前窝腹缘存在较大距离等特征不同于晚白垩世的霸王龙科分子,故被命名为一新属种——喀左中国暴龙(Sinotyrannus kazuoensis gen. et sp. nov.),或许代表了最早的霸王龙科类型。该属种是已知个体最大的前晚白垩世霸王龙类,也是辽西及周边地区热河生物群中个体最大的兽脚类恐龙。它的发现不仅表明东亚是霸王龙类最主要的演化地区之一,而且为探讨霸王龙科的起源、热河生物群的组成与生态系统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在山东诸城臧家庄化石点上白垩统王氏群中采集的一个较完整的甲龙类的右侧肠骨(ZJZ-183),建立一甲龙类的新属种:诸城中国甲龙Sinankylosaurus zhuchengensis gen.et sp.nov.。其主要特征是:髋臼前突长度超过整个肠骨的长度的2/3,后部(远端)宽,向近端延伸的过程强烈收缩变窄,前端宽度与后端宽度差距较大。诸城中国甲龙的发现增加了诸城恐龙动物群中恐龙的多样性,与北美地区晚白垩世大型恐龙组合可对比,对研究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晓云  谭锴  卢立伍  姬书安 《地质学报》2022,96(11):3722-3732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巴音塔拉一带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中的2件原角龙属Protoceratops头骨化石,头骨全长超过700 mm、齿骨腹缘近于平直、上颌骨侧面近水平向的嵴较直且较弱、〖JP2〗无上颌骨齿,表明其应归入似希腊鼻原角龙P. hellenikorhinus。该种鉴定特征被修订为:原角龙属个体较大的种,头骨全长超过700 mm,鼻骨角突发育,无前颌骨齿,上颌骨侧面前后方向的嵴相对平直且较弱,鳞骨腹突伸长且与方轭骨相接触,齿骨腹缘平直,前齿骨前缘与腹缘形成一明显夹角,隅骨后缘由一向后的三角形面形成。〖JP〗这是似希腊鼻原角龙在阿拉善地区的首次确切记录,阿拉善右旗巴音塔拉也成为该种化石继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之后的第2个分布区,大大扩展了该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并为两地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16.
在辽西义县组新发现了一具近完整的禽龙类化石骨架.据头骨和牙齿特征建立了一新属、新种--义县薄氏龙(Bolong yixianensis gen.et sp.nov.).它的自近裔性状包括:上颌骨与泪骨之间有一凹坑;在眼眶之上,前额骨后部发育有一前后延长的凹陷;前额骨后侧边缘发育一厚嵴,在厚嵴之上有一前后延长的凹陷;前齿骨腹突向后延伸并与前齿骨腹缘平行;齿骨背侧的前齿骨关节面高度不足齿骨高度的2/3,齿骨前尖位于齿骨自下向上1/3高处;上颌骨牙齿主脊位于牙齿颊面后1/3处,并向后弯曲.与同样在辽西义县组发现的锦州龙Jinzhousaurus的头骨和牙齿相比较,薄氏龙至少有14处不同.包括上颌骨前端不下弯、前齿骨腹突分叉和上颌骨齿齿冠有多条副脊等.它也是迄今在亚洲发现的几种最原始的禽龙类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产自中国辽宁省北票市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伤齿龙类化石——柯氏辽宁猎龙(Liaoning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它具有伤齿龙类以下特征: 数量众多且密集的上颌齿与下颌齿; 牙齿的齿冠与齿根之间显著收缩; 齿骨侧表面具有一沟, 营养孔位于该沟内; 远端尾椎背部的神经棘减弱为一个沟。它不同于其它伤齿龙类的特征主要为坐骨靴大, 侧面观近乎三角形, 坐骨闭孔突细长; 尾椎形态转变点位于第7尾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柯氏辽宁猎龙与短羽始中国羽龙(Eosinopteryx brevipenna)构成姊妹群, 位于同一分支内。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上颌骨和下颌骨前面部分的牙齿前隆无锯齿; (2)颈肋较其相关节的椎体长; (3)肠骨前缘直。辽宁猎龙代表了辽西同等层位发现的第5个伤齿龙类。骨组织研究显示辽宁猎龙的骨骼已接近成熟, 死亡时至少4岁。它为该地区的基干伤齿龙类恐龙提供了新的解剖学信息, 并丰富了目前中国已知早白垩世伤齿龙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赵爽  贾凤龙 《中国岩溶》2021,40(6):1046-1051
龙虱是一类水生甲虫,营捕食性生活。真洞穴龙虱种类不多,在中国仅记录2种。本文基于采自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雅村岩律洞(干燥岩洞)一个雌性标本,描述了龙虱科一新属种——田氏华龙虱(Sinoporus tianmingyii gen. & sp. nov.)。新属具有地下龙虱类特征:成虫浅色,相对柔软,无复眼和后翅。新属与已知龙虱区别如下:(1) 身体侧缘近平行;(2) 鞘翅缘折近基部具明显斜脊;(3) 鞘翅具缘缝;(4) 前足和中足腿节具长刚毛; (5) 各跗节无游泳毛。田氏华龙虱(Sinoporus tianmingyii gen. & sp. nov.).主要特征:身体卵形,背腹平坦,浅黄褐色。体长1.8 mm,最大宽度0.8 mm。头部略窄于前胸背板,两侧平行,具有密集的微网纹。触角11节,末节纺锤形。下颚须4节,末节膨大;下唇须3节,末节膨大。前胸背板两侧平行,具微网纹及稀疏的细刻点。鞘翅无微网纹,具有不规则的密刻点列。前胸腹板、中胸腹板及后胸腹板翼具有较密集的刻点。前胸腹板有密集的短白毛;前胸腹板突端部尖锐,中间具纵脊。后胸腹板翼窄。腹部第2、3节间在侧部分节不明显。前、中足腿节背面有长毛,无短刚毛;后足腿节无长毛;后足胫节细长,后足第一跗节与后两节之和等长。检视标本:正模:♀(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中国广西环江县文雅村岩律洞,25.2239° N, 108.2956° E,396 m,10.xi.2009,采集人:Louis Deharveng & Anne Bedos。   相似文献   

19.
谭锴  陈晓云  卢立伍  姬书安 《地质学报》2022,96(11):3733-3740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巴音塔拉一带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一件甲龙类不完整头后骨架,其愈合荐骨至少由4枚背荐椎、4枚荐椎组成,最后1对背荐肋中部和远端强烈加宽且显著向后弯曲,游离尾椎10枚,后部尾椎神经棘、前关节突与脉棘明显拉长且包裹后部尾椎椎体,应被归入甲龙亚科Ankylosaurinae的绘龙属Pinacosaurus,但种名暂未确定。阿拉善右旗巴音塔拉也成为绘龙属在内蒙古自治区继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阿拉善左旗“栅栏呼都克”之后的第3个分布地点,扩展了该属化石的地理分布范围,并为阿拉善右旗巴音塔拉与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彭光照 《江苏地质》2009,33(2):113-123
自贡地区涵盖侏罗纪3个不同时期的恐龙动物群组合。早侏罗世是恐龙动物群的萌发阶段,以原蜥脚类和原始蜥脚类恐龙共存为主要特征,属禄丰蜥龙动物群范畴;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具有过渡性质,代表恐龙动物群的繁荣阶段,特点是原蜥脚类绝迹,原始的蜥脚类和进步的蜥脚类共同成为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并开始出现一些特化的蜥脚类,肉食龙类和鸟脚类成为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剑龙类开始出现;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代表恐龙动物群发展的鼎盛阶段,特点是成渝龟类被蛇颈龟类所取代,原始的蜥脚类已消亡,特化的长颈型的马门溪龙类为主要成员,肉食龙类、鸟脚类和剑龙类向大型化发展。自贡地区侏罗纪恐龙动物群的兴衰和更替与四川盆地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