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姚清林 《地震学报》1995,17(1):110-116
在交通网络中设置地震救灾预备站或作类似的设计时,为了通过站位优选降低站数与运行参数要求,及建立救灾到时水平的某种优化分布,需求解图的一般绝对中心问题.有关此问题的现行解法是由Edward(1978)给出的,但其中却有很大的偏差.本文从图形与公式两方面发展了Edward(1978)的工作,给出并证明了正确的解法.而后,在救灾站优化定位的例子中对新、旧解法的运算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
COARSE-PARTICLETRANSPORTINAGRAVEL-BEDRIVERWilliamW.EMMETT1,RobertL.BURROWS2,andEdwardF.CHACHO,Jr3.(1U.S.GeologicalSurvey,Wate...  相似文献   

3.
主成分分析与Cellular Automata在空间决策与城市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黎夏  叶嘉安 《中国科学D辑》2001,31(8):683-690
探讨了多准则判断技术(MCE)在空间分析中所碰到的变量相关的问题.变量 之间的相关使得使用的权重不恰当,导致分析结果不合理.以城市发展的空间模拟为 例,指出了在一般的空间分析中所使用的因子有很大的相关性.提出了利用主成分分 析与“理想点”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单元自动演化(Cellular Automata)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将该方法应用在城市形态的优化模拟中.  相似文献   

4.
给出了1989年3月罕见的超级太阳活动区(NOAA,AR5395)的多次爆发,在远东地区诱发了一系列强烈的、甚至是首次观测到的电离层扰动事件:(1)重庆站以北地区TEC增量达55×1016el/m的突增事件;同期武昌、仑坪和知本等站的TEC负增量达65×16el/m的突降事件;(2)兰州以南地区的强TID;(3)持续时间较长的Lacuna现象;(4)微粒E层事件等。作者结合同期远东和巴西地区的电离层扰动,多颗卫星探测结果和全球中低纬区极光的出现,对此次电离层事件的部分异常变化及其形成机制作了初步讨论,并指出东向电场剧增和粒子沉降可能是此次事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根据德国卫星激光测距(SLR)数据分析中心GFZ对1980年1月-1991年7月获取的SLR观测数据处理后得到的41个SLR站的站速度,解算了北美、欧亚、太平洋、南美和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欧拉矢量,得到了第1个SLR实测的板块运动模型SPMM1.与地学板块模型RM2和NUVEL-1的比较指出,SPMM1大体上与地学模型一致,与NUVEL-1更为接近;SPMM1的欧亚与北美板块相对运动欧拉极与NUVEL-1的相应极很接近,但旋转速率明显偏小.还分析了各板块上SLR站的局部形变特征.欧亚板块东部和西部存在10-20mm/a的相对运动;板块边界附近SLR站的残差站速度基本上反映了该边界的构造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6.
刘洋  魏修成 《地震学报》2003,25(2):154-162
基于Biot双相各向异性介质理论和动态问题的哈密顿原理,推导出任意双相各向异性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的有限元方程,并给出双相各向异性介质中弹性波有限元方程的数值解法.最后进行有限元法的数值模拟,对双相各向异性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特征进行了模拟与分析.    相似文献   

7.
橄榄石晶格优选方位和上地幔地震波速各向异性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福建省明溪幔源包体(二辉橄榄岩)中橄榄石晶格优选方位(LPO)及其晶体弹性刚度系数,计算了地震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地震波各向异性是由橄榄石塑性流动产生晶格优选方位而引起的.与构造背景有关的VP,Vs1,Vs2和△Vs分布特征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上地幔物质流动方向(由NWW向SEE)与橄榄石[100]定向排列方向(a轴)和VP最大方向有一致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尝试用CDsN的IPz分量强震记录来测定谱震级。通过对测出的谱震级m_(T)与体波震级m_(B)、m_(b)的相关分析,得出其反映震源特性的峰值,出现在周期T=1秒左右。此外,谱震级还有随周期而变化的特性。根据谱震级与能量的关系,推导了它的通用形式为am_(T)=log(E/E0)(式中a=2,logE_0=5.6)。它的最高震级为9.6级。运用谱震级的通用形式对本文测定的4个谱震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它比传统方法测定的IPz分量体波震级m_(B)系统偏小0.31级。因谱震级是扣除了介质滞弹性吸收影响后的产物,故这种偏差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地震数据交换标准(SEED)是国际地震数据交换的一种标准格式。本文简要介绍了台站磁带的SEED格式,详细分析了带有可变头段节的数据记录的结构,并给出了从带有可变头段节的数据记录中提取地震数据的实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震震级量规函数检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文献[1]得到的新区域性量规函数RLE(△)(适用于我国东部地区)和RLW(△)(适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基础上,利用新的地震观测资料,通过震级残差统计方法,检验其合理性。同时考察应用RLE(△)和RLW(△)对现行近震震级系统的稳定性和其它方面的影响。研究证实:(1)RLE(△)和RLW(△)分别在反映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地壳的地区性特征上效果良好,大大改善了目前不同台网测定同一地震震级存在偏差较大的混乱状态。我国东部地区,不同台网测定同一地震震级平均偏差从0.10下降至0.03震级单位,西部地区从0.20下降至0.05;(2)关于RLE(△)和RLW(△)的实用分区约定是合理的;(3)应用RLE(△)和RLW(△)将能够保持我国现行近震震级系统的稳定性。并且,震级测定的平均离散度和误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用差分的方法给出了三维非均匀不稳定渗流方程的离散方程组,将配斯曼(Peaceman)方程拓展成能够被用于同时求解垂直井与水平井联合开采问题的形式,利用迭代解法求解差分方程和配斯曼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并以实际层状不均匀介质为例计算了其压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2.
1994年矿产勘探与环境监测激发极化(IP)国际会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矿产勘探与环境监测激发极化(IP)国际会议述评陈晦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1会议概况矿产勘探与环境监测激发极化(IP)国际会议"THEJOHN.S.SUMNERMEMORIALINTERNATIONALWORKSHOPONIND...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我国1900年以来M_s≥7.0级地震前与断层面总面积有关的参量ΣE ̄(2/3)随时间的变化,探讨了运用ΣE ̄(2/3)-t曲线进行中期地震预报的可能性。通过分析某一地区历史地震的E ̄(2/3)(t)曲线,可以认识这一地区在过去若干年内地震的活动情况,并由此判断该区未来几年到几十年内地震活动的总状态;还可以根据E ̄(2/3)(t)曲线外推估计一个地区目前地震活动的可能强度。本文对E ̄(2/3)(t)曲线的基本形态作了粗略的分类,并试图对一个地区历史地震系列的E ̄(2/3)(t)曲线,用灾变论的观点确定该曲线的灾变条件和时间,以建立一种可应用的地震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玉亭同志: 对《核电站抗震研究综述》承邀写对此文章的意见和看法。我想我只能以给编辑部去信提出这一文章的几个重大问题:(1)对SSE及OBE地震水平提法不确切,OBE地震水平明显过低。(2)评价地震危险性中应用的不是确定性法。(3)首次超越(文中作初次超限法)是一种系统失效准则,不是随机过程,可以用首次超越准则,泊松模型,得出失效的概率模型。文中以“或”平列不确切。(4)质量远于……重量(83页)的提法有误,(5)其他一些不确切的问题。 徐植信 2000.12.2徐植信教授对本刊20卷3期《核电站抗震研…  相似文献   

15.
岩石破裂中的电声效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16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及三分量声发射换能器对多种岩石样品在单轴压缩及双剪破裂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EM)和声发射(AE)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岩样尺寸和岩石矿物成分对电磁辐射的产生及其特性都有较大影响.EM与AE的关系具有多样性,既有伴随AE出现的EM,还有不伴随AE出现的EM.这表明除微破裂产生的电磁辐射外,可能存在产生电磁辐射的非破裂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电磁学研究热点中与电磁脉冲有关的瞬变电磁场(TEMF)、Maxwell方程组的瞬态解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对各界瞩目的电磁导弹(EMM)问题做了较详细评述,对TEMF的求解方法做了简要总结,并着重介绍了一种适于任意媒质,高维情况下的广义时域有限差分算法(GFDTD);通过引入手征媒质中电磁场的本构方程,证明了电磁波在地中传播时,源电极化和源磁极化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这种耦合作用的结果总是程度不  相似文献   

17.
地震前兆吸引子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非线性动力学重建相空间的方法对唐山地震前后(1971~1978年)昌黎地电台和地应力台前兆观测资料分别进行了关联维的计算.结果表明,地电阻率和地应力前兆资料吸引子具有分数维结构,并且发现这两种不同前兆资料的吸引子具有相同的前兆动态变化特征.在计算中发现,地电阻率的分数维具有多层次性.对此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流程及应用   总被引:37,自引:9,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复杂介质的成像问题,提出了一套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流程,主要包括三部分:(1)地震资料精细预处理;(2)速度-深度模型建立;(3)叠前深度偏移成像.以Kirchhoff偏移理论为基础,强调地质与地球物理的综合以及地震处理与解释的一体化.在ZX地区成功地实现了二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所获得的NE206叠前深度偏移剖面揭示了复杂的ZX古潜山及其内部构造,并清楚地展示了逆掩断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周蕙兰 《中国地震》1995,11(1):84-91
本文对1988年11月5日发生在青海省西南部西捷与沦沦河沿之间区域的6.8(Ms)级强震(34.41°N,91.94°E),使用了国内外地区的100个观测资料得到其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又使用CDSN台网长周期P波波形,在考虑P波不同传播路径上的地壳上地慢结构模型不相同的情况下,反演得到该强震的震源参数。该震的地震矩为1.9x1018Nm,位错上升、持续和下降时间分别为1.0,4.0和1.0s。虽然目前还没有能从波形研究确定的两个可能的节面(走向分别为NEE和NNW)中判断出哪个是发震断层面,但是两种方法都得到:该强震与略带逆掩分量的以走滑错动为主的断层活动相关联。这个结论与ISC公布的HRVD矩张量反演结果相近,而与NEIC的差别较大。对该震最大余震(11月26日,Ms=6.0)也进行了研究。结合该区域过去发生的其它强震的震源机制解,可以认为,该区域的震源应力场是以统一的北北东或北东向的压应力及北西西或北西向的张应力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曲线坐标的分析方法研究SH波对凹陷地形散射的边值问题。首先给出了在曲线坐标系中波动方程解的逼近函数序列,并使此解满足由曲线坐标所描述的具有不同深度的凹陷地形上的边界条件,最后将待解的问题归结为对一组无穷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本文提供的方法有如下的特点:(1)可将通常求解凹陷地形对SH波散射的波动方程的混合边值问题(指在不同边界区域上给出不同的应力分量的边界条件)化为一应力边值问题;(2)本文所使用的曲线坐标,可描述具有不同深度与宽度比的拟半圆形凹陷地形散射问题,并给出一般解;(3)本文方法可推广用于求解P(-SV)波对凹陷地形的散射问题。作为算例,本文给出了SH波对具有不同深度与宽度比的凹陷地形散射的数值结果,并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