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刘兴泉 《海洋与湖沼》1998,29(1):97-103
冬季沿岸海区温度和盐度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在近岸近表层大致呈垂直均匀分布,外海近表层形成较强的温跃层,近岸至外海的下层保持冷水特征。表层和底层盐度高,中层盐度低,在中层形成自近岸伸向外海且盐度逐渐由低变高的低盐水舌,河口冲淡水区形成较强的盐跃层。随着自南往北海区水深的逐渐变浅、岸界坡度的由大变小和沿岸下降流的由强变弱,近岸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越来越均匀,外海近表层的温跃层强度越来越弱。盐度自南至河口区逐渐由高变低,而自河口区至北逐渐由低变高。沿岸下降流使河流冲淡水区的益跃层变厚。  相似文献   

2.
对于本研究采用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垂直环流的模拟结果已在第Ⅰ部分论述。作者将对与垂直环流对应的温、盐结构进行分析。温度和盐度模拟结果表明:冬季东海沿岸海区的温、盐分布均为近岸低、外海高;近岸温、盐呈垂直均匀分布,在外海出现分层,其温度为表层高、底层低,而盐度却为表层和底层高,中层偏低,长江口以南的近表层以下形成自近岸伸向外海的弱低盐水舌;长江冲淡水区及长江口以北和其以南外海的近表层有温、盐跃层生成,深底层温、盐呈均匀分布,且保持低温高盐特征;随着海区自北往南纬度的降低,岸坡和水深的增大及沿岸下降流的增强,温度和盐度自近岸至外海的垂直均匀分布跨度逐渐变窄;外海近表层的温、盐跃层强度自北至长江口逐渐增强,而自长江口至南逐渐减弱,其位置自北往南逐渐上移;冬季沿岸下降流使长江冲淡水区的盐跃层变厚。夏季海区的温度分布为近岸和外海高,近岸稍远出现冷水涌升,垂向上呈现显著分层,盐度分布为近岸低、外海高;长江冲淡水区及杭州湾以南外海的次表层存在温、盐跃层,其跃层以上出现混合层,且保持高温低盐特征,跃层以下温、盐大致呈均匀分布,并保持低温高盐特征;随着海区自南往北纬度的增高、岸坡和水深的减小及沿岸上升流自南至长江口和自长江口至北的增强和继而减弱,长江冲淡水区的温、盐跃层强度自南至长江口逐渐增强,而自长江口至北逐渐减弱,外海次表层的温、盐跃层强度却自南至长江口逐渐减弱,自长江口至北又逐渐增强,其温、盐跃层的位置自南往北逐渐上移;夏季沿岸上升流使长江冲淡水区的盐跃层变薄。  相似文献   

3.
海平面上升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集中区域,人类活动密集,面对未来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评估未来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的风险,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根据海平面上升风险评估研究框架,总结了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风暴潮淹没、海水入侵、湿地丧失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海平面上升风险评估未来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根据1988年夏季台湾海峡海域的调查资料讨论福建北部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水化学的区域性特征。结果表明,福建沿岸上升流是西部海域诸化学要素分布的控制因素。台湾北面海域(25°50′-26°40′N,121°45′-122°30′E)水体下层出现局部冷水抬升,福建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都具有低溶解氧且不饱和、高营养盐、低温、高盐的特征,溶解氧、诸营养盐与温度、盐度分别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风对福建中部沿岸春、夏季水文结构和上升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冠惠 《海洋科学》1991,15(4):48-53
本文对台湾海峡西侧海坛岛附近海域风情与附近岸站的风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海上风情和岸站风情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在不同季风的作用下,海域温、盐度呈现不同类型的分布。风情的短期变化对上升流的强弱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南海近海海水中放射性总α、总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怀 《海洋科学》1987,11(6):32-34
本文对南海近海海水中的放射性总α、总β的含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近海海水中的总α、总β含量,略高于东海,稍低于渤海。南海近海海域的主要放射性物质是铀、钍天然放射系和~(40)K。  相似文献   

7.
刘兴泉 《海洋与湖沼》1997,28(6):632-639
为了揭示沿岸海区冬季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利用三维斜压流体动力学模型,对具有岸界坡度变化、河流入海、海湾、岛屿和海槽的理想海区冬季的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环流的数值结果表明,冬季沿岸海区的垂直环流普遍呈逆时针流动。在近表层为向岸流,沿岸为下降流,近表层以下为离岸流;近表层以下的离岸流在外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沿岸下降流自表层至底层逐渐由强变弱;就整个海区而言,随着自南往北海区水深的逐渐变浅和岸界地形坡度的由大变小,其沿岸下降流则由强变弱。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海水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水动力学、水质数学模型,以渤海湾海岸带的几种典型开发活动--围海造地、海水淡化和河口建闸为例,模拟分析海岸带开发活动对渤海湾近岸海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沿海围垦造成的潮通量、近岸流场水动力条件和污染物输移的变化;分析海水淡化工程浓缩海水的排放,高盐度高浓缩污染物对局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河口建闸后蓄积的污水排放方式对河口及近岸海域造成的影响,大量污水一次性排放会增大河口及近岸海域污染面积和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9.
北冰洋西伯利亚陆架海是北极气候快速变化最为显著的海域之一,而沉积硅藻作为极地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对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拉普捷夫海表层沉积物开展了硅藻组成鉴定,利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分析了硅藻属种与1986~2015年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海冰密集度、表层海水盐度是影响研究区表层硅藻分布特征最主要的因素。此外,根据表层站位与环境变量的典型对应分析,可将西伯利亚极地海域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海冰硅藻组合带、暖水硅藻组合带、沿岸硅藻组合带和混合硅藻组合带。这些表层站位的分区与相应区域的海流模式有明显的相关性,海冰硅藻组合带仅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高纬度地区;暖水硅藻组合带位于受白令水和太平洋海水的分支——阿拉斯加沿岸水影响为主的区域;拉普捷夫海南部的沿岸硅藻组合带则受到河流径流和西伯利亚沿岸流的强烈影响;混合硅藻组合带受极地冷水、海冰覆盖、太平洋暖水和陆地径流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冬季粤东沿岸下降流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珠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006年冬季(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发现,由于表层水体冷却而产生的对流作用,以及东北季风、浪、流等强动力条件下,冬季陆架水体垂向混合均匀,但粤东近岸海域却存在显著的温跃层及逆盐跃层,其原因在于:东北季风的Ekman效应引起了陆架表层高温、高盐海水向岸输送,东北季风还驱动了西南向沿岸流,其底边界层的Ekman效应引起了沿岸底层低温、低盐海水离岸输送,这样就形成了陆架方向的次生环流,在沿岸海域则为下降流,并表现为沿岸海域的逆盐跃层及温跃层现象。在下降流显著的区域,溶解氧垂向分布均匀且浓度较高,这应归因于下降流将溶解氧浓度较高的表层水带入深层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