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条件在作物的分布上起着重大的作用;植物的遗传性使各种植物对环境条件有着一定的要求,在遗传性没有得到改变以前,环境条件的能否满足它在生长和发育各阶段上的要求,就成为各种植物能否在一定地区繁育的决定条件。现在苏联已  相似文献   

2.
直立植物防沙措施粗糙特征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51,自引:18,他引:33  
董治宝  高尚玉 《中国沙漠》2000,20(3):260-263
通过风洞模拟实验研究了直立植物防沙措施的粗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各种一定风速条件下,对数风速廓线中的粗糙度Z0SF值随植物密度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幂函数的指数〈1;而在各种一定植物密度条件下,Z0随风速的增大而减溃,遵循单分子增长风线的指数函数。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包含风速和植物密度两个因子的Z0的双因子综合模型对Z0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得比较好。对数风速郭线中的Z0是一个反映近地表气  相似文献   

3.
中国蓼科花粉类型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蓼科植物的孢粉类型角度,研究了中国蓼科花粉类型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根据中国蓼科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因子,得出中国蓼科花粉类型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分布中心)、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数量。在此基础上,根据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分布的现代蓼科各种花粉类型,确定一定花粉类型组合所指示的现代气候和环境,为利用地层中蓼科化石花粉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地理》2012,(3):445
植物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也是绿色植物对各种内外因子最敏感的生理过程之一。干旱是植物生理过程的重要限制因子,研究干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植物的抗旱性机理等方面的内容,一直是植物环境生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杨柳科(Salicaceae)植物多为雌雄异株植物,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杨柳科植物不同性别植株间具有不同的生长特征及繁殖策略,对环境因子变化也具有不同的响应机制。本文主要探讨了紫外线(UV-B)辐射、温度和降水等山地环境因子的变化对雌雄异株植物的影响。杨属雄株植物从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及分子机制等层面体现出对环境变化较强的耐受能力,而柳属植物性别间差异研究大多局限于形态生理变化等方面,过量的UV-B辐射对雌雄柳属植物未产生性别特异性影响,增温则对柳属雌株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杨柳科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差异响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性别比例变化产生影响,从而改变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未来杨柳科雌雄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理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为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河中游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新疆塔里木河中游植物样地的监测数据,计算了19种主要植物在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盐分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值,作出了反映它们相似程度的最小生成树图;探讨了19种植物的生态位特征及各物种在二维环境因子上的相似关系。结果表明:建群种对环境变化的生态适应性较强,在二维生态因子上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大,乔灌植物普遍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个别物种除外),草本植物除建群种外生态位宽度相应较小,并对个别物种生态位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和胁迫,塔里木河中游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普遍较低。根据最小生成树图分析了19种植物在二维环境因子上的生态相似关系  相似文献   

7.
极端干旱区胡杨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区的极端环境,植物能否适应当地的极限环境条件,最主要的是看它们能否很好地协调碳同化和水分耗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其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 就生长季胡杨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胡杨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胡杨叶片δ13C值在-28.16‰±0.23‰~-26.82‰±0.22‰间变化,平均值为-27.70‰±0.13‰。胡杨各月水分利用效率在84.81±2.23~(70.97±2.40)μmolCO2·mmol-1H2O间变化,平均值为(75.69±1.31)μmolCO2·mmol-1H2O;胡杨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最高值出现在5月,而后不断降低,7月达到最低值。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叶片营养物亏缺导致的叶片光合速率的减小和气温升高、土壤含水量减小以及地下水埋深加深共同导致的气孔导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荒漠植物生活史对策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0,自引:20,他引:10  
植物种群生活史是指植物种群从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它包括植物种群生活周期各个阶段(繁殖、种子、补充与生长)的生活史特征以及与同一生境内其他生物之间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生活史对策是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形成的、以各种生活史特征表现出来的适应对策,即由自然选择塑造的生物体外形和习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植物生活史对策的研究历史、进展和生活史对策的研究内容以及生活史对策理论在荒漠植物研究中的应用。指出生活史研究仍存在不足首先是研究内容上,资源分配在多年生植物中的权衡仍未被有力证明,邻体效应与繁殖分配的关系在个体水平上仍不明了,多年生植物在不同邻体效应和生境下将采取何种繁殖对策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繁殖分配与性分配之间的关系,引起花序结构上资源分配差异的原因,各种繁殖对策中繁殖分配异同与维持机制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种子大小的变异机制以及生物学意义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答复,更需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来解释其机理。在群落水平上种子大小与萌发能力的关系不明确,萌发过程的时间扩散方式报道甚少。因此,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急待加强。  相似文献   

9.
植物叶片性状沿海拔梯度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在海拔梯度上各种环境因子表现出连续的梯度性变化,以海拔梯度为平台研究植物叶片性状的适应特征有助于揭示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而可以为研究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关系提供研究基础。本文重点分析了植物的叶寿命、比叶面积、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等叶片结构性状和气孔导度、叶片羧化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δ^18C等叶片功能性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探讨了植物叶片性状的研究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以便为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毛乌素沙地3种飞播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渭寿 《中国沙漠》1998,18(4):372-378
在播区水平和群落水平上,讨论了毛乌素沙地3种沙丘类型区飞播后,沙地由流动到半固定和固定状态的变化过程中,籽蒿、羊柴和花棒3个主要飞播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变化,以及各种状态下决定种群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研究表明:在沙地处于流动状态下,不论是播区水平还是群落水平上,幼苗的分布格局都是由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决定的;在半固定状态下,种群的分布格局是植物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固定状态下,种群的分布格局几乎全部是由植物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额济纳绿洲植被与环境因子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近10 a对额济纳绿洲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得出对额济纳绿洲的最新研究主要集中在GSPAC系统各组成成分以及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上。虽然研究成果丰硕,但也有研究不足和有待深入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要加强土壤水分的时空异质性、不同植被类型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土壤水动态变化等的研究。②加强“四水”(微观水文循环)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尤其是饱和带-包气带界面水、汽、热转化过程的研究,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浅层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的研究。③对黑河下游应急生态输水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甚少,应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④进一步加强天然植被不同部位(根、茎、叶以及果实)水势的研究;探讨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水势变化特点,揭示干旱、盐胁迫环境下植物的抗旱与抗盐机理;加强植物水势对盐胁迫环境的响应研究,重视植物水势与地下水位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研究不同干旱、盐胁迫环境下的植物水势变化,揭示植物受干旱、盐胁迫的过程和程度。  相似文献   

12.
植物叶物候是反映环境条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最直观、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在中亚干旱区开展区域物候研究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1982-2006年GIMMS长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阈值法反演得到中亚地区植被过去25 a的物候数据集;然后利用Man-Kendall趋势检验和TheilSen斜率方法,定量分析了中亚地区植被物候的时空变化格局,并且评价了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中植被物候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过去25 a来,中亚干旱区的植被生长季的开始期和终止期在区域尺度整体上没有发生显著提前或者延迟,但在局部地区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2)各种土地覆被类型的物候动态明显不同:农用地的生长季开始期提前最明显,混合林的生长季终止期推迟最显著。各种植被类型中,除灌丛外均表现出生长期延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一、山西的恒山北坡植被状况明显好于南坡分析:恒山南坡为向阳坡,光照和热量条件较北坡要好,对植物生长有利;另一方面,南坡蒸发较强,水分条件较差,对植物生长不利。北坡为阴坡,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对植物生长有利;但阴坡光照条件较差,对植物生长不利。那么,究竟哪一个坡向的植被状况好?事实上,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恒山记》中就已记载说北坡“杂树密翳”、“树皆在北”。这是因为恒山地接沙漠地带,气候干燥,降水少而蒸发量大。在这种气候环境下,水分条件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4.
作物的耐盐性及盐水灌溉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龚家栋 《中国沙漠》1995,15(2):158-164
盐从水分关系、离子毒害、营养和能量平衡等方面影响植物的生长。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耐盐性,同一植物在不同生长期的耐盐性也有差异。有效的灌溉管理是盐水灌溉农业的基础,高频率灌溉有利于缓解由于盐引起的水分亏缺,和对根系带洗盐,同时必须保持植物根系带土壤良好的通透条件。沙地更适合于盐水灌溉,滴灌是最为有效的灌溉方式。灌溉水盐分的增加将导致大多数作物的产量下降,但某些作物品质的改善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产量下降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林木种质资源亦称林木遗传资源,是决定森林植物各种性状的遗传信息载体的总和,包括不一定为人们直接利用,但可提供或有可能提供有用性状的森林植物。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的目的是防止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丢失和物种灭绝,使森林继续进化和改良,以适应人类和环境需要而保持有用的遗传变异,维持森林资源多样性和持续发展,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上有记载的生物种约150万种,其中植物种类近30万种,目前被人类栽培利用的植物仅1500多种(不含品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  相似文献   

16.
在阿拉善高原地区,植物钙质根管的成因及其是否具有一定的环境指示意义,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论。分析该区域植物钙质根管的矿物组成,可以为植物钙质根管的成因提供新的证据解释。本文通过近5年的野外考察,先后采集了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及乌兰布和沙漠腹地33组植物钙质根管和33个地表风积砂样品,通过X衍射的方法,分析了上述样品的矿物组成。结果显示:上述沙漠地区植物钙质根管和地表风积砂中矿物组成以硅酸盐矿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碳酸盐类矿物为主,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碳酸盐类矿物均以方解石为主,较少含有其他盐类矿物,并且植物钙质根管中碳酸盐类矿物百分含量明显高于地表风积砂中碳酸盐类矿物的百分含量。因此,单纯的地下水重结晶作用无法解释本研究区内植物钙质根管中盐类矿物的组成以及碳酸盐类矿物的来源,并且在研究区内现代气候条件不利于植物根系的钙化和钙质根管的形成。植物钙质根管应是地质历史时期的产物,指示了相对湿润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7.
南极乔治王岛六种苔藓植物的X荧光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无标样条件下 ,我们利用微束 X荧光分析法对南极乔治王岛的 6种苔藓植物的叶和茎进行重元素分析。它们是 :Andreaea regularis,Bryum muehlenbeckii,Drepanocladus uncinatus,Brachythecium subpilosum,Tortula saxiola,Ditrichum austro- georgicum。研究结果发现 ,不同苔藓植物对各种不同重元素的吸收能力不同 ,即使是同一种植物 ,叶和茎中的重元素成分也有差异。在 6种苔藓中 ,Andreaea regularis体内的重元素种类最少 ,但其对 Fe有较强的吸收。由于南极环境条件优越 ,在苔藓植物体内 ,尚未发现大量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六种藻类和地衣植物的X荧光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南极的植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探讨植物在南极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在无标样条件下 ,利用微束 X荧光分析法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的 6种藻类和地衣植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其中藻类植物有孔石莼 (Ulva pertusa)、海膜 (H alymenia sp.)和大型鞘丝藻 (Lyngbya major) ,地衣植物有筛石蕊 (Cladonia borealis)、喇叭石蕊 (C.fimbriata)和松萝 (Usnea sp.)。研究结果发现 ,不同的藻类植物对各种元素的吸收能力不同 ,在 XRF(X射线荧光 )谱中 ,孔石莼比海膜含有更多的元素 ,象 As、Br和 Rb,Cu和 Zn的含量也较高。在大型鞘丝藻中 ,K比 Ca少 ,Zn的含量较高。在 3种地衣植物中 ,其 XRF谱中的元素种类组成非常相似 ,只是 Mn、Fe、Cu和 Zn等元素的相对含量有些差异  相似文献   

19.
沙生植物水分特征曲线及水分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冯金朝 《中国沙漠》1995,15(3):222-226
应用植物水分特征曲线(PV曲线)研究了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mskii)的各种水分状况参数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油蒿和柠条在干旱环境中具有相似的水分生理特点,水势降低、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增大、组织体积弹性模量减小。在充分吸胀植物组织逐渐失水初期,水势的迅速降低主要是由于压力的降低引起的;当组织失去膨压(压力势△ψr,=0)后,渗透势成为水势的主要部分。植物失水临界状态的水分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临界水势和水分饱和亏缺随干旱条件发生变化是植物响应沙地水分亏缺的特征之一。在对干旱环境的适应途径方面,油蒿具有高水势、高蒸腾的耐旱特征,细胞壁坚硬、弹度小,通过维持较高膨压保持水分;柠条具有低水势、低蒸腾的耐旱特征,细胞壁较柔软、弹性大,具较强耐脱水能力。  相似文献   

20.
科尔沁沙质草地优势多年生植物氮素回收效率的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霖  崔夺  陈静  毛伟  赵学勇 《中国沙漠》2013,33(3):688-695
养分回收是多年生植物重要的适应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植物重新利用体内养分。尤其在养分贫瘠的环境中,养分条件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竞争和适合度。但是,不同物种和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氮素回收效率具有较高的变异,这对理解不同物种或生活型植物在生态系统功能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科尔沁沙质草地生态系统中39种多年生植物成熟绿叶和枯叶的氮素含量和氮素回收效率,以揭示不同物种或生活型植物氮素回收效率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科尔沁沙质草地优势多年生植物成熟绿叶氮素含量的变化范围在12.2~33.4 mg·g-1,平均值为23.3 mg·g-1;与全国及全球尺度上的研究结果相比,科尔沁沙质草地成熟绿叶氮含量平均值偏高,说明干旱荒漠环境植物叶片平均氮含量相对较高;多年生植物枯叶的氮素含量明显小于成熟绿叶氮素含量,变化范围在6.2~18.8 mg·g-1,平均值为11.3 mg·g-1;多年生植物氮素回收效率的范围在29%至74%之间变化,平均值为50.3%。这说明氮素回收是科尔沁沙质草地生态系统多年生植物重要的养分保留策略之一。另外,沙质草地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氮素回收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固氮植物和禾本科植物的氮素回收效率显著低于灌木和杂类草植物。这一结果间接说明植物氮素保持能力的分异是半干旱沙质草地植物共存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