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曹凤娟  焦明若 《中国地震》2012,28(4):415-424
本文从辽宁地区映震效果较好的预测指标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辽宁地区中强震预测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1~9比率标度法构建判断矩阵,进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结果显示,10项映震效果较好的指标中,权重值居前3位的分别是短期预测指标中的前震序列、流体异常和b值.同时层次分析模型也给出了辽宁地区有无中强震的综合判定指标Y,Y值可较好地反映辽宁地区中强震的震兆强弱程度和异常可靠性,当Y≥1.41时(若有前震序列,则Y≥2.59),辽宁地区短期内存在发生中强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利用新疆天山中东段地区映震效果较好的预测指标,采用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新疆天山中东段地区预测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1~9比率标度法构建相应的判断矩阵,进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结果显示,几项映震效果较好的指标中,权重值相对较大的是短期预测指标中形变异常和部分测震学参数。同时AHP模型给出了新疆天山中东段有无中强地震综合判断指标Y,该值可较好地反映新疆天山中东段地区中强地震的震兆强弱程度和异常可靠性,当Y≥1.15时,新疆天山中东段地区短期内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基于1970年以来辽宁地区7次5级以上地震,分别从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和时序扫描的角度,对历次地震前的地震学指标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提炼,结果显示:空区、条带、b值、A(b)值、D值、缺震及XY值对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映震效果较好。因此结合以往关于辽宁地区中等地震集中增强和震群特征的研究结果,综合起来初步将其构建为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地震学指标体系。其中强度预测指标主要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震群序列、条带和空区,未来主震最大震级估算方法为上述四种情况中的最大地震震级加1.5~2.0;地点预测指标与强度指标相同,判定方法是未来5级地震通常位于条带上和空区边缘及其附近地区,若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活动,则未来5级地震靠近最近一次中等地震的位置,若出现震群序列,则未来主震发生地点为震群周围200km(前震序列时,主震就发生在序列原地附近);时间预测指标除了强度和地点指标中的4项外,还包括b值、A(b)值、D值、缺震和XY值,总体看来后三者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一年左右,空区和条带的解体时间以及b值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半年左右,前震序列开始时间距离主震发生通常在1~20天左右。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短临预报指标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指标在综合预报中的作用,并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参与滇西地震综合预测的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值,最后进行系统合成,从而对滇西地区的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进行定量化的预测,而对强度预测,而在发震时间预测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指标异常出现的项次及持继时间长短(孕报期的长短),来综合判定预测强度。所得结果,通过1975年以来滇西地区23次Ms≥5.0级地震检验,时间预测对应率  相似文献   

5.
伽师-巴楚强震群序列趋势的早期判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欣  龙海英 《内陆地震》2005,19(1):53-64
使用喀什地震台记录的伽师—巴楚震群序列目录,采用Em/∑E、△M方法对序列早期震型进行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采用h、b、u、F值等参数对震后序列趋势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伽师一巴楚强震群序列特征复杂,在震群活动的不同阶段,它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震群活动的各个阶段,不同强度的地震序列特征在震后早期便可显现;(2)首发强震后,区域历史强震类型将有助于定性判断震后趋势,震区余震地震波形可能是早期判断地震类型的关键环节;(3)使用Em/∑E、△M方法并结合主震后第1天内的小震频次能够对震型作出较为准确的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再使用h、b、u、F值参数对各级序列进行逐级分层的趋势分析;(3)使用6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震震级进行估算,采用5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不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余震震级进行推算;(5)跟踪子序列的震型、预测震级及参数异常的动态变化,判断后续序列中是否会发生强(余)震,但分析时必须注意各级序列之间的隶属关系和活动背景;(6)在强震成组活动后,若h值出现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则预示着震群活动可能进入后期。震群中最高震级地震发生后的h值大于1也是序列发展进入晚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何康  郑海刚  李军辉  王俊 《地震》2016,36(4):144-152
依据《中国震例》(1966—2012年)中中国大陆发生的252次MS≥5.0震例资料, 将其中与电磁异常相关的135个震例中的457项电磁异常进行收集整理, 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国大陆电磁异常库。 在此基础上, 对中国大陆电磁异常的测项种类、 区域差异、 异常分类、 敏感点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异常测项、 异常特征与主震震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 电磁异常在大华北、 南北带中南段、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有较好的映震效果; 地电异常的中短期性质更突出, 电磁扰动则主要为临震异常; 地磁日变畸变等测项具有显著的指标意义, 可为震情判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华南地区流体地震预测水平和实效,在中国震例及日常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建立华南地区流体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并在日常震情跟踪工作中进行检验,以2019年广西北流5.2级地震为例,对该指标体系的异常与干扰及会商机制等进行反思。结果表明:①指标体系中的空间指标、地球化学指标存在应用的局限性;基于M_L4.5震例基础上建立的震级强度指标在震级的判定上存在一定的偏差;②任何单一的预测指标用于地震预测时,都应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并结合多测项及其它学科资料进行综合判定,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判定结果;③空间分析不能只关注一条断裂带,应从更大的区域范围对成组断裂带进行分析;④地震异常和干扰有时是共生或伴生关系,不能因周围有干扰就直接否定其构造成因;异常分析不能仅局限在省域范围,应加强片区内各省学科间的交流协作,搭建一个可以充分勾通、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对相关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估计,是量化地震危险性的有效手段。基于泊松分布模型获得山西地区背景地震概率,结合每个单项方法预测效能获取的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概率法得到山西地区基于多种单项预测方法的地震综合概率模型。对 1985年以来山西地区 MS ≥ 5.0地震进行回溯性检验,结果表明:异常点受控于统一应力场,震前各类(包括测震、形变、电磁以及流体学科)预测指标均存在且表现出准同步性;震级大小与异常数量呈一定正相关性,震级越大,异常指标越多,综合概率值越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震例》(1970—2013年), 系统清理了246次M≥5.0震例前的地震活动图像异常, 并结合区域差异进行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的统计特征研究。 结果显示: ① 在246次震例中, 震前出现地震空区、 地震条带的震例数分别为105次、 51次, 占震例总数的42.7%和20.7%; ② 随着主震震级的增大, 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出现的比例逐渐增大, 尤其是7级以上地震, 震前出现地震空区的震例数占同类震例总数的83.3%, 出现地震条带的震例数占同类震例总数的66.7%, 可见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可能是7级以上强震的重要异常判据; ③ 针对整个中国大陆及近海, 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的持续时间、 展布尺度、 起始震级与主震震级存在一定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能够通过95%置信水平的阈值检验; ④ 各主要构造分区的统计结果差异较大, 青藏高原北部除地震空区持续时间外, 其余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参数与主震震级之间的线性关系均通过阈值检验, 南北带中南段和华北地区有个别参数通过检验, 天山地区所有参数均未通过检验。  相似文献   

10.
张琳琳  聂晓红  刘建明  魏芸芸  刘萍 《地震》2016,36(4):205-214
本文从新疆南天山西段地区映震效果较好的预测指标出发, 采用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新疆南天山西段地区预测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 应用1~9比率标度法构建相应的判断矩阵, 进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结果显示, 几项映震效果较好的指标中, 权重值相对较大的是短期预测指标中的形变异常和部分测震学参数。 同时AHP模型也给出了新疆南天山西段有无中强地震的综合判断指标Y, Y值可较好地反映新疆南天山西段地区中强地震的震兆强弱程度和异常可靠性, 当Y≥2.191时, 新疆南天山西段地区短期内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山区滑坡的稳定性一直是倍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安全问题。本文讨论了滑坡位移传统监测方法的缺陷和新型的基于GPS的自动监测技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介绍了适用于山区公路滑坡位移监测的高精度的GPS技术。实践表明,采用GPS技术进行山区滑坡的稳定性监测,具有可操作性更强、精度更高、不受气候条件约束以及高度自动化等优点,能够为预测边坡可能出现失稳破坏的部位和变形破坏时间提供更可靠的监测资料,因而GPS监测技术值得在山区滑坡的变形监测领域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通常情况下花岗岩岩性稳定、岩石完整,是隧道工程的理想围岩.我国沿海地区花岗岩覆盖普遍,但因气候炎热,秋夏两季多台风暴雨,降雨量丰富,化学风化作用剧烈,使得花岗岩差异风化严重.风化作用不仅仅发生在近地表,而且深切入地下达数百米,常穿过隧道洞身.本文以新建厦门至深圳高速铁路(简称厦深高铁)某隧道工程勘察为例,采用探测深度大、工作方便的天然场源高频大地电磁测深法(HMT),探测花岗岩差异风化情况.四条相邻测线综合探测结果表明:根据HMT法二维反演剖面图中电阻率的差异,成功解释了已开挖段的施工塌陷范围,并预测了将要开挖段的强风化弱地质结构分布范围;通过垂向相对低阻异常特征定量推断了岩体风化带向下延伸情况,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3.
Strong motion records provided by seismic vertical arrays allow estimation of stress–strain relations in soils at depths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location of the deepest device. As an example, time-dependent nonlinear soil behavior was estimated in vertical components of records obtained in the epicentral area of the 1995 Kobe earthquake. Degradation of the rigidity of soils in the strong motion was observed. The constructed nonlinear models of the soil behavior were used for estimating the nonlinear parts in the ground response by the nonlinear system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Nonlinear parts in the ground response were found to be as high as 50% at 2 km from the fault and 10% at 6–15 km from the fault plane. Odd types of nonlinearity, such as cubic, the fifth, seventh, etc. order, were found to be typical for soils, whereas, nonlinearities of even types are usually weak, but increase in liquefied soils.  相似文献   

14.
2009年秋季武汉大东湖北湖水系水生植物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武汉大东湖北湖水系包括北湖、严西湖、严东湖、竹子湖、清潭湖.2009年秋季对北湖水系湖区水生植物调查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分布面积达3.89km2,占整个水域面积的14.8%,总现存量(鲜重)为17834.28t;现有水生植物49种,隶属于20科36属,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穗花狐尾藻(Myri...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列出了2019年中国5.0级(含)以上地震目录,对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情况和主要特点进行总结。结合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报告和相关资料,分析主要震例的经济损失结果和灾害特点,并结合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自然灾害与地震灾害统计数据,分析对比地震灾害致灾情况占全部自然灾害的比例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1 四川大地震概况 2008年5月12日西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发生大地震,从中国中部到西部的广阔地区遭到严重灾害.据中国政府发表的信息,到7月1日为止,已有69 195人死亡,18 404人下落不明,374 177人受伤,受灾总数达4 600万人.这次中国内陆发生的四川大地震,因震源在汶川而被正式命名为汶川地震.  相似文献   

17.
ADP在太湖沉积物再悬浮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罗潋葱  张发兵 《湖泊科学》2003,15(4):331-338
分析太湖的悬浮物浓度时,使用传统的过滤与称重的方法,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的数据,并且进行大范围调查时困难较多,特别是在计算悬浮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时,根据导数的定义其时间间隔应足够小,此时上述方法显然难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本文从声学后散射原理出发,通过对声学多普勒三维流速仪(ADP)所接收的回声强度在传播距离上的校正,得出了当悬浮物粒径组成较为稳定时,该强度能反映水体中悬浮物浓度(SSC)的结论,并基于2002年在太湖乌龟山的一次为期一周的湖流观测结果,分析了经校正后的回声强度与太湖中悬浮物浓度间的指数相关关系,通过实测资料对上述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经验公式适用于太湖,其回声强度的变化能反映水体中SSC的变化规律,为大范围调查水体中悬浮物浓度提供了更加快速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震的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展与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活动构造、大陆地壳形变与现代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区与大震震源区的深部探测及动力学、大陆强震区的地壳介质结构与地震成因、构造的物理及数值模拟、大陆岩石圈动力学以及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七个方面扼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与地震有关的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和取得的一系列新认识以及研究动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动态地球动力学,上地幔的非均匀性、深浅部构造关系及其动力学和地球动力学模型的理论研究三个应该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An approach for nonstationary low‐flow frequency analysis is developed and demonstrated on a dataset from the river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Nonstationary low‐flow frequency analysis has drawn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y establish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w‐flow series and explanatory variables series, but few studies have tested whether the time‐varying moments of low flow can be fully described by the time‐varying moments of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In this research, the low‐flow distributions are analytically derived from the 2 basic explanatory variables—the recession duration and the recession coefficient—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recession duration and recession coefficient variables follow exponential and gamma distributions, respectively; the derived low‐flow distributions are applied to test whether the time‐varying moments of explanatory variables can explain the nonstationarities found in the low‐flow variable. The effects of ecosystem construction measures, that is, check dam, terrace, forest, and grassland, on the recession duration and recession coefficient are further discussed. Daily flow series from 11 hydrological stations from the Loess Plateau are used and processed with a moving average technique. Low‐flow data are extracted following the pit under threshold approach. Six of the 11 low‐flow series show significant nonstationarities at the 5% significance level, and the trend curves of the moments of low flow are in close agreement with the curves estimated from the derived distribution with time‐dependent moments of the recession duration and time‐constant moments of the recession coefficient.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nonstationarity in the low‐flow distribution results from the nonstationarity in the recession duration in all 6 cases,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recession duration is resulted from large‐scale ecosystem constructions rather than climate change. The large‐scale ecosystem constructions are found to have more influence on the decrease in streamflow than on the increase in watershed storage, thus resulting in the reduction of low flow. A high return period for the initial fixed design value decreases dramatically with an increasing recession duration.  相似文献   

20.
在简要地介绍比较了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希尔伯特-黄变换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集集地震大量强震记录进行各种变换分析比较,以探求希尔伯特-黄变换在强震记录分析中应用的前景.通过对集集地震60条不同震中距和场地的强震纪录,分别作傅立叶频谱、希尔伯特-黄边际谱和能量密度谱分析,列表归纳对比显示希尔伯特-黄变换在强震记录处理中基本表现出和其他变换相同的趋势,并有其新特点,能体现出强地震动的瞬时特性,是对现有强震数据处理方法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