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是美国测绘学会AdHoc委员会关于大地测量精度标准的推荐报告,本文试图为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参考系的扩展以包容GIS应用的空间参考系统以及为GPS获得新的分辨率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
适用于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的GPS及差分GPS段树岭,林锡如(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00083)五年来,GPS在航空地球物理勘查中广为应用,并取得可喜的成效。飞越的勘查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但是,由于SA干扰出现,使GPS定位精度下降。在大比...  相似文献   

3.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监测地球大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栋  黄城 《地球科学进展》1997,12(3):217-223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是从行星掩星(飞行器)探测行星大气[1~3]的遥感技术发展而来的。1995年4月3日小型卫星MicroLab1的发射升空,标志着以GPS无线电掩星建议为基础GPS/MET计划纳入了正式实验阶段。实验结果证实了GPS无线电掩星技术在探测地球大气方面潜在的科学价值与实用意义。简要系统地介绍了利用GPS无线电掩星技术监测地球大气折射率、温度、气压和水蒸汽丰度等物理参量廓线分布的基本原理、主要误差源和空间分辨率,以及数字模拟结果和初步实验结果,并分析了GPS无线电掩星技术在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和提高数值天气预报精度等方面的潜在贡献。  相似文献   

4.
《地球科学进展》1986,1(4):37-38
大地测量学与地球动力学空间技术应用国际讨论会 第26次空间研究委员会全体会议(The 26th COPSAR Plenary Meeting)于1986年6月30日至7月12日在法国图卢兹举行。会议期间,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和空间研究委员会有关大地测量学和地球动力学空间技术的国际协调委员会组织题为“大地测量学与地球动力学空间技术应用”的专题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s of Space Techniques for Geodesy and Geodynamics)。会议由空间研究委员会、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和国际计  相似文献   

5.
海平面变化问题也是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论述了大地测量(建立海平面变化的参照系)在确定海平面变化中的作用,介绍了用于监测海平面变化的近代大地测量手段与监测数据计算的数学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的卫星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科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经典卫星大地测量学着重研究地球几何形状、定向及其变化,并在实际应用中关注在地球表面上点的定位、重力及其变化。而现代卫星大地测量则不仅仅能在地表上长时间以10-9精度定位,而且它已远远超过原来经典的目标,已经涉及多种学科领域,可以提供和处理涉及原来是地球动力学、行星学、大气学、海洋学、板块运动学和冰川学等其他学科所需的信息,提供多种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很难取得的数值和有可能解决它们相应的困惑。当然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卫星大地测量学仍然还有众多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然而可以预期,卫星大地测量学将与其他学科会有更多的交叉,不仅在大地测量学,而且在地球科学中会具有强大生命力,并将更大地影响和促进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行星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2001年科学大会中所讨论的几个科学技术问题做了部分介绍。其中包括大地测量学近20年来的进展、地球参考框架、大地测量基本常数、GPS连续运行网及其综合服务系统和卫星重力探测,以及GPS天气预报的技术要求等。  相似文献   

8.
动力大地测量学——研究地球动态变化的新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力大地测量学是由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天休测量学三门学科交叉派生出来的学科前沿。本文简述了其诞生过程,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介绍了其主要应用:对现代板块运动研究的贡献,开展地球动力学研究,开展全球引力场的研究,建立参考坐标系,反演和探索地球深部构造。最后介绍了应用于动力大地测量学研究中的实脸设备。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全国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这个委员会是联系和参加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的一个组织。“IUGG”的学术活动几乎包括地球科学的各个重要领域,在国际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次会议着重研究了在最近期间建立与“IUGG”下属  相似文献   

10.
卫星重力资料在恢复地球重力场方面具有全球高覆盖率、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和高时间重复率等优点,为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简要回顾了卫星重力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四种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发展状况,并分析了三颗重力卫星的优点和不足,最后对卫星重力在地球科学中的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1.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第18届全体会议于1983年8月15日至27日在联邦德国汉堡市举行。这个国际学术组织包括大地测量,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地磁、气象、水文、大洋物理等七个协会和岩石圈委员会,一共八个成员。这里主要介绍国际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协会学术交流情况及大会活动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介绍GPS技术在龙脖河龙矿区控制测量中的特点与应用效果,并结合工程实践总结了GPS技术在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基础测绘中首次应用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撰写国家报告,提效1995年7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Boulder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聪明大会,其中水文部分共有24篇综述文章,内容复盖了从水文循环基础理论,模型和遥感技术到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等各个方面近四年来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空间大地测量测定板块运动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阐述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测定和研究板块运动的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并与地质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空间大地测量方法测定板块运动由单一手段发展为多种手段的综合,最新的研究是利用ITRF96、ITRF97地球参考架的站坐标及速率建立新的板块运动模型,这些模型和相同时期的地质模型,整体上一致但仍存在着差异。对于太平洋板块所有大地测量测定的运动速率均大于地质学模型,极位置的经度也有系统偏差。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陈永龄教授和黄汲清教授的提议,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于1989年12月1日邀请了在京的部分地质、地震、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方面的17位专家在测绘出版社举行了地壳运动监测网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建立地壳运动监测网是开展地学研究的一项基础任务,是十分必要的。地壳运动包括周期性运动和非周期运动两种。前者如极移和地球固有的周期振荡,后者主要是板块运动和构造运动,在我国主要是板内运动。建立地壳运动监测网,在理论上对于研究地球运动状态和动力学机制,反演地  相似文献   

16.
地球自转十年尺度波动与核幔耦合的可能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要介绍了地球自转变化的一般规律可能的地球物理激发因素,十年尺度波动与核幔边界耦合之间的联系,以及几种可能的核幔耦合机制。强调了地震波探测手段对于获限地球内部信息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将空间大地测量,重力测量和地磁怀地球物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模型研究相结合,对于最终分析和确认地球自转变化中的各种信息及其激当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赵群 《铀矿地质》2001,17(4):252-254
“3S”是遥感 (RS)、地理信息系统 (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的简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3S”的结合也日趋紧密 ,并且在海洋、工业、农业、地质、城市规划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 全球定位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始于 70年代 ,由美国政府组织研制 ,90年代全部建成。这一系统主要由空间星座、地面监控和用户设备 3部分组成。空间星座部分由 2 4颗卫星组成 ,卫星轨道平均高度为 2 0 2 0 0km。由于卫星在空间合理的分布 ,保障了在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刻至少可同时观测到 4颗卫星 ,因此 ,GPS定位系统具有全天…  相似文献   

18.
岩石地球化学、岩石学、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现代力学以及地球哲学等相关学科对构造地质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研究表明,相关学科与构造地质学的交叉点主要表现在大地构造环境、构造年代、岩石圈深部构造、新构造运动、节理构造、构造流变学和地质方法论等方面。理清这些新的影响对于更好利用构造地质学为科研生产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前言 岩石圈动力学是地球系统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岩石圈动力学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大地测量等地球基础学科开展对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演化与动力学的理论、实验与野外观测研究;也开展岩石圈动力学对石油、天然气、煤、金属矿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形成、富集、演化和分布规律的评价与预测的应用研究;以及开展地震、水库地震等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灾害的成  相似文献   

20.
概述现代大地测量参考系统的定义及不同参考系统之间的关系。主要讨论我国当代大地测量界常使用的3种用以表示几何位置的参考系统: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全球大地测量系统1984(W G S84)、国际地球参考系统(ITRS)和一种用以表示物理位置、高程的参考系统: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并讨论大地测量中框架和基准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