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别山东段“佛子岭群”的划分和时代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郑文武 《地质论评》1964,22(5):337-347
“佛子岭群”这一名词,是在全国第一届地层会议上新定下来的。其前身即为“佛子岭片岩系”,系指大别山东段北麓一套以石英岩、石英云母片岩、千枚岩、板岩为主的浅变质岩系。经过多次调查研究(表1),其中争论最多的是“佛子岭群”的划分和地质时代问题。为此,笔者与沈铁梅、李应峰、秦尧基等同志于1960年元月到安徽省六安、霍山、  相似文献   

2.
佛子岭群的地质时代问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杨志坚 《地质论评》1964,22(5):327-336
“佛子岭群”一名仅代表大别山东北麓安徽金寨梅山、皂靴河,霍山诸佛庵、佛子岭,六安毛坦厂及舒城以南一带的浅变质岩。所以宁崇厦等讨论大别山南麓地质构造的论文中,将“佛子岭片岩”一名,套用为该区宿松片岩以上的浅变质岩的名称,是不够恰当的。  相似文献   

3.
梅山群的变质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果胜  赖兴运 《现代地质》1997,11(1):111-117
梅山群是金寨一带产于佛子岭群和石炭系之间,主要由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石榴长石云英片岩、大理岩等组成的变质岩系。其变质相为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形成的温压条件分别为T=512~679℃、P=05~0699GPa。梅山群的变质岩石学特征表明:它不同于石炭系,在区域上与仙人冲组和原小溪河组的一部分相当,在层序上可能位于佛子岭群之下  相似文献   

4.
佛子岭群的岩石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别山北部佛子岭群变碎屑岩主要由板岩、千枚岩和云母石英片岩等所组成。其原岩主要为杂砂岩和岩屑砂岩,少数为长石砂岩等。佛子岭群的岩石地球化学及岩石建造特征等均表明,它形成于中朝大陆板块南部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是一套复理石建造。  相似文献   

5.
徐贵忠  郝杰 《地质科学》1988,(2):97-109
佛子岭群主要由一套绿片岩相的变质岩组成,分布在安徽境内的大别山北麓。其上部为一套变质的复理石建造,下部为变质的火山-沉积岩建造。佛子岭群的变质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佛子岭群的岩石组合特征表明,佛子岭群是发育在一断陷盆地中,该断陷盆地可能在晚元古代早期开始拉张,在晚元古代末期闭合。在此期间,郯-庐断裂带在华北断块和大别山古老断块之间的拉张与闭合过程中可能起着类似于转换断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合肥盆地中南部肥西县磨墩水库南岸防虎山组侏罗系砾岩下发育一套石墨片岩系,两者之间呈断层接触.该石墨片岩不同于钻井揭示的合肥盆地石炭纪一二叠纪沉积岩,亦不同于河南固始县杨山煤系.经分析认为该石墨片岩应属于北淮阳佛子岭群岩系,原岩为炭质泥岩或炭质粉砂岩.石墨为有机成因,石墨化程度较低,但变形强烈,部分已糜棱岩—超糜棱岩,反映出俯冲—碰撞带变形变质特征.通过对白云母、石墨XRD衍射和电子探针测试分析,认为石墨片岩为绿片岩相,估算其变质温度为450~ 500℃,压力0.55 ~0.8GPa.根据显微构造特征和变形—变质条件推断,该石墨片岩为扬子板块北缘的沉积盖层(佛子岭群部分),在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过程中受到强烈挤压,变形—变质成糜棱岩、石墨构造片岩.该变形带暗示了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缝合带的位置,即石墨片岩出露区及其附近,部分被新生代沉积所覆盖.  相似文献   

7.
豫皖交界“梅山群”的古构造环境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果胜  刘文灿 《现代地质》1995,9(4):402-408
摘要:“梅山群”是豫皖交界地段变质程度与佛子岭群、石炭系不同的变质岩系。它主要由斜长角闪岩、变粒岩、浅粒岩、云英片岩、角闪片岩、黑云片岩、大理岩和辉石岩等组成,在区域上可以和商城群歪庙组对比,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对“梅山群”的岩石化学研究表明,其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可能为弧后盆地。笔者认为早古生代,南北大陆板块构造的碰撞以华北板块仰冲、扬子板块俯冲为特征,大别造山带古缝合带的位置应在“梅山群”分布区域的南侧。  相似文献   

8.
北淮阳构造带位于大别造山带北缘 ,其中东段安徽境内变质构造地层佛子岭岩群对北淮阳带区域构造研究至关重要。研究表明 ,以原黄龙岗岩组为界 ,佛子岭岩群上、下部早期构造变形明显不同。佛子岭岩群下部郑堂子岩组、仙人冲岩组、祥云寨岩组发育以固态流变为特征的褶叠层构造 ,形成于地壳伸展构造体制下 ,是横向构造置换作用的产物。佛子岭岩群上部诸佛庵岩组、八道尖岩组、潘家岭岩组表现为纵弯褶皱变形 ,构造置换不彻底 ,局部保留有原生沉积结构构造 ,形成于地壳收缩构造体制下 ,是纵向构造置换作用的产物。因此 ,文中将原佛子岭岩群解体为下部卢镇关构造混杂岩带和上部诸佛庵岩群 ,原黄龙岗岩组构造片岩为两者之间的近水平的韧性剪切拆离滑脱带  相似文献   

9.
磨子潭—晓天断裂南侧发现佛子岭岩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往在对大别造山带的研究中 ,多将磨子潭—晓天断裂作为北淮阳构造带与大别地块的构造分界 ,其北侧出露卢镇关岩群、佛子岭岩群 ,广泛发育中生代火山岩 ,南侧为大别山中深变质岩系 ,变质侵入体广泛发育。近来通过大别山地区 1∶ 5万区调工作 ,在磨子潭—晓天断裂南侧岳西县沈桥、舒城县花坪一带发现一套大理岩及片岩岩石组合 ,其下与强烈变形的大别山片麻岩群二长花岗质片麻岩、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接触。片岩、大理岩组合的变形特征、稀土元素含量特征与大别山片麻岩群差异较大 ,而与北部佛子岭岩群相似 ,可划分为仙人冲岩组、诸佛庵岩…  相似文献   

10.
大别山北部的变质复理石推覆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别山北部的变质复理石推覆体属华北大陆板块南部的盖层推覆体,主要包括佛子岭群和卢镇关联。其时代主要为震旦纪-早古生代至泥盆纪。变质作用主要为觚闪岩相-绿片岩相,在靠近变质蛇绿混杂岩带附近的部分(佛子岭群)可能普经因卷入变质蛇绿混杂岩带而有过麻粒岩相或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变质复理石推覆体中岩石变形强烈,但不同地质变形程度秒等。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北部的变质复理石推覆体属华北大陆板块南部的盖层推覆体,主要包括佛子岭群和卢镇关群。其时代主要为震旦纪—早古生代至泥盆纪。变质作用主要为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在靠近变质蛇绿混杂岩带附近的部分(佛子岭群)可能曾经因卷入变质蛇绿混杂岩带而有过麻粒岩相或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变质复理石推覆体中岩石变形强烈,但不同地段变形程度不等。  相似文献   

12.
大别造山带北缘石炭系胡油坊组砾石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别造山带北缘晚石炭世胡油坊组内含有一套岩块砾岩层 ,砾石主要由绿片岩相的石英片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和千枚岩组成 ,其次有变余砂岩和碳酸盐岩等。Rb- Sr同位素测定表明 ,绿片岩相砾石经历了晚元古代末期和晚古生代两期变质事件 ,全岩等时线年龄为 5 6 5± 30 Ma和 30 7Ma。变质岩砾石不是来源于佛子岭群或信阳群 ,而可能来自于扬子陆块的中、晚元古代地层。砾石以及古生物的证据还表明 ,大别山在古生代时存在一个主要由扬子陆块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和中、晚元古代变质岩组成的构造剥露区 ,不存在一个大别山古岛弧。  相似文献   

13.
佛子岭群位于大别造山带最北缘,处于华北和扬子板块结合部位,是获取两大板块耦合过程和信息的重要岩石单元。由于佛子岭群一直被视为典型的“浅变质”复理石建造,故研究多是从沉积学角度展开,并籍此对其构造归属和动力学机制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为此,本文将从新的视角(变质地质学),解析佛子岭群岩石构成和变质作用,为充分探讨佛子岭群形成机制提供变质岩石学的支撑。野外调查和全面岩相学分析表明,佛子岭群主体是由各类片岩、石英岩和少量石榴云母片岩构成,但因后期构造作用,裹挟有少量的其他岩石单元的花岗质片麻岩和变基性岩块。对特征性岩石(石榴云母片岩)的主期变质PT条件估算显示,佛子岭群普遍经历了中-高压角闪岩相变质,温压范围为T = 550 ℃~620 ℃和P = 0.6~1.0 GPa。细致的野外露头观测和精细的岩相学研究表明,佛子岭群各类岩石均是由新生的变质矿物构成,普遍发育变晶结构,不具备任何沉积结构和构造。所谓的“沉积韵律”,可能是由不同变质矿物含量差异构成的成分层所致。对比前人研究成果,佛子岭群与庐镇关群存在一个0.9 GPa的压力差异,暗示了两者并非形成于相同的动力学背景,其可能为一个独立的微陆块。  相似文献   

14.
北淮阳东段佛子岭群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淮阳地区的佛子岭群是一套经受了多次变形、变质作用的低级变质岩系。佛子岭群主量元素平均含量为SiO_275.42%、Al_2O_38.13%、MgO 1.52%、Fe_2O_33.23%、Na_2O 1.61%、K_2O 1.67%、TiO_2 0.41%;特征微量元素Th、U、Hf、Sc、Zr、Y平均含量分别为8.49×10~(-6)、1.47×10~(-6)、4.85×10~(-6)、170.66×10~(-6)、193.69×10~(-6)、18.97×10~(-6);Th/U、La/Y、Th/Sc、La/Sc比值分别为4.92、3.56、1.51、1.38;∑REE含量125.3×10~(-6),δEu=0.67,轻稀土富集,La/Yb=14.99,(La/Yb)N=10.11。下部的祥云寨组主要为一套变质石英砂岩,原岩为砂岩和杂砂岩,构造环境以被动大陆边缘为主,物源以石英岩沉积岩物源区为主,并显示了亲扬子陆块的特征。而诸佛庵组和潘家岭组为一套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和二云片岩,原岩为杂砂岩、亚岩屑砂岩、岩屑砂岩及页岩,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物源区主要为石英岩沉积岩物源区和长英质火成岩物源区,并显示了亲华北陆块的特征,表明佛子岭群经历了由扬子北缘被动大陆边缘向华北南缘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转化。  相似文献   

15.
佛子岭群为北淮阳变质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于大别碰撞造山带最北缘,处于扬子和华北板块的结合部位,构造位置极为关键。长期以来,佛子岭群一直被视为扬子板块北缘沉积产物,并以加积楔形式产出。然而,随着年代学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的深入,对其构造归属和形成动力学机制产生了差异性认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佛子岭群变质属性缺乏准确的判定所致。为此,本研究对佛子岭群展开了详细的野外观测和区域变质岩石学研究,以及岩相学、热力学和年代学分析。研究表明佛子岭群构成较为复杂,主体由细粒的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和石榴云母片岩构成。主期变质PT条件评价显示,其温压范围为610~620℃和0. 9~1. 0GPa,普遍经历了中-高压角闪岩相变质,并非为"浅"变质产物,并卷入了较深层次的俯冲-折返过程。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佛子岭群年龄跨度较大,范围为3101±48Ma~413±9Ma,可分为5组年龄,年龄峰值分别为2537Ma、1567Ma、940Ma、749Ma和440Ma,显示了华北和扬子板块混合物源特征,最年轻的年龄峰值暗示其形成于早古生代晚期。  相似文献   

16.
佛子岭群变质岩石学变质作用及时代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佛子岭群是北淮阳地区分布较广的地层单位之五。主要岩石类型为长石石英岩、细粒石英岩、含蓝晶石英片岩和含石英白质大理岩,变质矿物在蓝晶石、石榴石、黑云母及白云母等。根据石榴石-黑云母矿物对计算温度约520℃,压力为0.3-0.5GPa。主变质作用年龄为378±24Ma。  相似文献   

17.
佛子岭群是北淮阳地区分布较广的地层单位之一。主要岩石类型为长石石英岩、细粒石英岩、含蓝晶石英片岩和含石英白云质大理岩。变质矿物有蓝晶石、石格石、黑云母及白云母等。根据石榴石一黑云母矿物对计算温度约520℃,压力为0.3~0.5GPak。主变质作用年龄为378±24Ma。  相似文献   

18.
調查区概况 調查区的地层除巨厚的(一般大于30米)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及近代山坡堆积物外,其余部属前震旦纪的古老变質片岩系。岩层自下而上按岩性可细分为:炭质絹云母片岩、綠泥石絹云母片岩、石英炭質片岩、碳酸盐化之炭质片岩及含矿之长英角岩数层。这些岩层均不利于含水,尤以炭質片岩为一良好隔水层。但因該区深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在变質片岩系中地下水  相似文献   

19.
大别山北缘主要由佛子岭群和庐镇关群组成,其处于华北和扬子板块结合处,是探究两大板块耦合过程的关键部位。相对于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单元的丰硕研究成果,大别山北缘相关的研究较为薄弱,迟滞了对大别造山带演化过程的深入探究。本次研究通过对佛子岭群和庐镇关群详细的野外调查、岩相学、热力学评价和年代学研究,较为详细地阐释了大别山北缘基本变质属性和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佛子岭群主要由各类片岩和部分大理岩构成,并展现了一个巨大的宽缓的"背形"。庐镇关群主体为花岗片麻岩,少部分为斜长角闪岩和石榴黑云母二长片麻岩,其与佛子岭群呈构造并置关系。区域性的峰期变质PT条件估算显示,并结合前人资料,佛子岭群变质温压为T=524~621℃和P=0.59~0.96GPa,庐镇关群变质温压为T=575~625℃和P=0.87~0.96GPa,两者均落入中高压角闪岩相范畴。在空间分布上,自南至北,佛子岭群的温度压力显示了一个逐渐变化趋势,反映了一个由浅至深的俯冲状态型式。锆石U-Pb定年显示,庐镇关群的石榴黑云母二长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原岩结晶年龄分别为756±6Ma、758±7Ma、764±6Ma,属于扬子板块北缘产物。佛子岭群的石榴二云母片岩则显示了四个峰值为2.50Ga、0.93Ga、0.85Ga和0.45Ga碎屑锆石年龄,佛子岭群具有华北、扬子板块和古生代岛弧混合物源性,并推测其为一个形成于晚古生代的独立微陆块。综合已有的变质年龄资料分析,佛子岭群记录了345~355Ma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和260~270Ma印支期碰撞造山两期事件,这意味着大别造山带可能为一个增生型和碰撞型复合造山带,且该造山带可与西侧的桐柏-红安造山带充分对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的五台群是指位于台怀不整合之上,滹沱群之下的一套变质程度达绿片岩相——次绿片岩的变质岩系。在这套变质岩系中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十分丰富;主要赋存在下亚群的变质火山岩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