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试题情境是高考的考查载体,以此实现“四翼”考查要求。地理试题情境内容在不同的考查要求下具有不同特点,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必备知识、运用关键能力解决现实地理问题。分析“四翼”与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内容的联系,对于高考地理的备考与教学均有重要作用。本文以2023年高考广东省地理卷为例,分析“四翼”在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内容中的体现及特点,并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2.
鄢凯 《地理教学》2023,(5):53-57
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地理学科承担了更多的国家安全教育责任。“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其考查力度在近年地理高考中不断加大。本文通过对近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归纳命题特点,探索考查方向,针对性地为高三地理“粮食安全”模块的复习备考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任石岭 《地理教学》2014,(13):53-58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新情境立意、知识抽查、能力考查"的原则,侧重考查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丝毫不回避主干知识。因此,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高考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分析试题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阐述和解释地理事物(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及如何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达成地理高考试题考查的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4.
陈静 《地理教学》2015,(5):56-58
地球运动,是高考命题者青睐的考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笔者纵观近几年“地球运动”的高考试题,发现其命题考查变化很大:命题背景材料新、越来越接近生活地理、命题图形简单化、试题的难度降低等。不仅考查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而且考查学生获取新信息、解读新信息和地理思维分析等能力。通过认真分析2014年全国各省地理高考试卷中的“地球运动”高考试题,提出2015年“地球运动”命题的新思考及备考策略。希望能为2015年高三学生地理学习及一线地理教师教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高考评价体系架构下,从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角度,对2019年至2021年八套全国地理卷中涉及自然带的试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命题的一般性规律,并提出备考建议,为一线教师把握自然带专题的备考方向、制定备考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宏 《地理教学》2014,(23):52-53
高考试题是优质的教学和研究资源,对其进行分析是认识、把握高考的有效途径。每年不同的高考试卷中会出现相同类型的试题,表明这类试题是高考的热点和高频考点,对高考备考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认识。对相同类型试题分析的有效方式是通过比较,发现共性,找出差异,深化认识,从而有效指导教学和备考。一、试题的比较例1和例2分别是2014年高考地理福建卷和安徽卷中的试题,试题类型同为主观题。  相似文献   

7.
单永 《地理教学》2008,(10):36-39
高考试题考查的都是学科的主干知识,试题设计包含的思维能力很强,能很好的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高考试题的教材化是高中地理教学的趋势所在,高考试题不但为高中地理教学增加了新的知识点,而且深刻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探讨经典试题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对提高科学备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高考对区域地理的考查方式和方向是区域地理备考的基础和前提,下面笔者对近些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进行探讨。一、区域地理的考查规律1.区域位置的判断方法主要是以经纬网和区域轮廓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李英 《地理教学》2013,(10):48-50
正高考复习备考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教师应不断探索科学的备考策略,努力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一、高考试卷分析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作为高三地理教师,一定要在高三复习工作之初,对5—10年内的高考试卷作全面、细致的分析,真正把握高考试卷的特点和考查方向。1.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特点通过对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深入分析,试卷非常明显地呈现出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突出考查地理基础主干知识、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梁爱红 《地理教学》2012,(24):56-57
江苏省2004年首次开始高考自主命题,至2012年已经九年了。九年来,江苏地理高考在探索中前进,逐渐形成了江苏独有的地理高考风格,试题呈现出独特的考查特点。本文总结出这些特点,并以"人口"部分的高考试题为例,论证江苏地理高考试题的这些特点,并据此提出面向江苏地理高考的复习策略,以  相似文献   

11.
新的高考迫切要求有新的高考复习模式。地理新高考试题多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以当前的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为中心,以区域环境为背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体现学以致用,注重对考生思维层次的考查。而反观我们当前的高考复习课堂,许多老师以容量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实施“地毯式轰炸”和高密度的训练,不仅课时紧张,师生疲惫,而且复习效果差,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地理措施通常是指人类针对地理环境、人地关系中的实际问题和区域发展所采取的解决方式、途径、手段。该类试题有利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突出地理学科高考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落实地理学科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教育目标,是高考的常考题型。本文从高考试题统计、解题方法与技巧、高考真题再现、地理思维建模、实战演练五个方面,阐述地理措施类综合题的应对策略。地理措施类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考查目标。解答地理措施类综合题,要遵循标本兼治原则提出解决问题措施,遵循扬长补短原则提出优化发展措施,要结合试题的图文信息,联系所学的地理知识,从多层次、多方位、多维度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李依铭  姚培泰 《地理教学》2011,(20):18-20,58
经过四年的高考改革实践,新课标地理高考模式已然成型。以“文综型”地理高考为例,试题的考查内容和形式如表所示:  相似文献   

14.
刘龙华 《地理教学》2021,(22):62-64
高考评价体系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本文通过对2021年高考全国文综乙卷地理试题中问题情境的分析,整理归纳出以情境为载体命制的四类试题,分析四类试题中情境的作用,同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备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选良  俞峰 《地理教学》2013,(9):55-57,59
正江苏省地理高考试题以"密切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问题,突出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体现回归生活、学以致用的新课程理念"为特点,充分体现了其"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的命题思想。江苏省地理高考试题多以时事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以区域为基础,注重对生态与地缘政治敏感区、重大国际事件发生地区等区域的空间定位能力、获取信  相似文献   

16.
高考地理试题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考查,关注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新高考的实行,高考地理综合题还呈现开放性、探究性强的趋势。为此,在考试中学生往往会觉得试题“切入容易、  相似文献   

17.
汤国荣 《地理教学》2011,(12):13-18
纵览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地理试题,不难发现,旨在考查考生探究学习能力和探究思维的试题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地理命题的一个“探索点”,出现了一些探索性的“好题”。可以说,怎样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探究性试题”已成为不少命题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课题。笔者通过对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探究性试题”进行归类分析和对探究学习特性的理解,总结出一些地理探究性试题的设计路径,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相似文献   

18.
徐健 《地理教学》2014,(20):39-43
2014年高考试题不论是命题方向还是命题思路,与济南市的模考试题相似度都非常高,这不是偶然现象,济南市教研室构建的发展性评价在模考备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发展性评价下的备考时间、备考任务和模考命题三个方面阐述济南市模考备考策略,并通过两组案例验证发展性评价在高考备考中的价值,进而提出发展性评价下模考备考的思想,最后运用发展性评价下的备考思想展望2015年高考备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明春 《地理教学》2009,(11):34-37
一、重学科“主干”,人文地理为主 今年的地理高考试题,重点考查最具地理特色的主干性基础知识。试题中涉及的具体考点有:地球的运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气候类型的判读、气候特征、成因及分布、地质循环、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和区位条件、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城市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整张试卷以考查高中地理必修二、必修三为主,  相似文献   

20.
鲍国达 《地理教学》2010,(18):39-41
分析2010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题,我们发现基于地理数据考查的知识占了很大的比重。据初略统计,文综试题占80%以上,自选“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也占60%左右。某种意义上说,许多地理问题的创设,往往通过地理数据的呈现来实现的。如果脱离试题提供的地理数据的分析与判读,考生将会雾里看花,无法作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