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将思政教育或思政元素融入相应学科的教学是落实学科育人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课程思政,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区域特征和发展方向为线索,对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的内容进行设计,探索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途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思政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领域,课程思政具有不同的学校办学和学科专业背景,课程思政教学也就具有不同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大爱、奉献、求真、实践的“行知精神”作为南京晓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的根本,是得天独厚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和实施指南。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以“行知精神”为根本指导,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在持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和成绩,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龚胜生  莫慧  梅琳 《地理教学》2023,(20):59-6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人文地理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课程,具有天然的课程思政优势。“人文地理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要兼顾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目标要求,以专业为内核、以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家国情怀为目标,实现地理国情世情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文世界演进知识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与生态文明理念教育、人文世界优化知识与新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要注重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体系的有效性,采取线上线下双平台混合、“授—业—展—研”衔接、“视—听—图—说”融合、热点案例强化、资源平台整合等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的专业主干课“土壤地理学”为例,在全面剖析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体系,并深入挖掘了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入点、教学途径和预期成效。基于典型教学案例“东北黑土地退化与保护”,本文展示了思政元素如何潜移默化融入课堂教学,以期为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人文地理学课程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建构人文地理学理论框架、培养人文地理学科思维、提高人文地理问题分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阐释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的基础上,从教学体系、思政元素、育人效果和专业特色4个方面探讨了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并且,本文结合具体实践,从目标引领与融合、建设模式与实施路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设计方案,以期为地理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思政建设与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以"课程思政"为热点的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各类课程的思政教学探究日益丰富.本文以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地理野外实习课程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深入挖掘实践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设计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将德育知识和地理知识有机结合,以期为高校地理野外实习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可以有效促进地理学专业课程的教与学。本文以“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为例,按照组建课程思政改革团队、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改革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总体思路,探索课程思政实践,强调从课程思政元素提炼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两方面进行地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设计理念,为地理学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参考。课程基于专业重要知识点,润物无声地融入区域发展观、家国情怀、团队合作与求实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同时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与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相结合,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  相似文献   

8.
周晶  王辉 《地理教学》2023,(22):17-20
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相比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思政研究亟待加强。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上海版高中地理教材蕴含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融入思政元素的高中地理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国土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生态文明理念等,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本文挖掘并梳理了上海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地理1》、必修《地理2》中的思政教学资源,以期为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以及发挥高中地理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提供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其相关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涉及范围也自大学向基础教育阶段逐渐拓宽。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高中地理”和“课程思政”为关键词检索出相关研究文献114篇,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梳理这些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总结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助力高中地理教学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高校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高师《中国地理》课程为例,通过对其课程思政原则、设计思路、保障措施等进行分析,建议高师地理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以生为本、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并重、凸显专业特色、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等原则,围绕理论与实践两条线,从正确国情观、人生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四观出发,把课程思政落实到专业素养类、技术应用类、实践技能类课程教学中,自上而下地建立高师地理课程思政体系。  相似文献   

11.
《Urban geography》2013,34(5):543-566
This study offer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impact of global and local interactions on cities today. We look at two opposing ways of integrating global processes with the local functioning of cities. The first mode relates to a city representing unique local significance that is recognized and valued on the global scale. This globality is not economic but it affects the global interactions of individuals, institutions, and businesses in these cities. We term this type of city a global locality. The second mode is a city that serves as a lo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gateway to its region. Whether located higher or lower on the World Cities roster, at the local and regional scale it serves as both business center and cultural hub. We term this type of city a local globality.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both city types using Tel Aviv-Jaffa and Jerusalem as examples.  相似文献   

12.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77,自引:17,他引:177  
“点-轴系统”理论建立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之上,但二的理论内容和应用目标是不同的。“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分析空间聚集和空间扩散导致“点-轴系统”空间结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点-轴系统”理论与增长极理论及网络开发模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今天 ,我们召开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 ,中心议题是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6月 2 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加强生态建设、实现山川秀美的伟大号召 ,是中国林业建设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决定》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加快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改善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条件的坚定决心。认真学习《决定》 ,对进一步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着力解决林…  相似文献   

14.
在“双减”及“五项管理”背景下,本文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将沪教版修订版《地理练习部分》的填图题、填空题、选择题、连线题等分为浅层学习内容,作为学生的课堂预习学案;将讨论题、辩论题、问答题等作为深层学习内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地理练习部分》中综合性强的章节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5.
"数字上海"的研究与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地球"的提出,"数字城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针对每个省市又有具有各自特点的信息化体系。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信息化水平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章在"数字地球"和"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对"数字上海"的基本概念进行简单总结和论述,提出了"数字上海"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并对"数字上海"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最后设计了"数字上海"总体框架模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孤立湿地与可通航水域没有水文联系,被认为不属于《清洁水法》中的“水域”,联邦无权管辖。为此,陆军工程兵团制定“候鸟规则”,作为对孤立湿地行使管辖权的依据。美国“孤立湿地”保护中的“候鸟规则”对我国的启示在于:(1)应从水文学角度界定孤立湿地,孤立湿地是指与其它水体缺乏联系、相对孤立的湿地,这更符合我国湿地政策的现状;(2)人工“孤立湿地”受保护,除了需满足一定的水文条件,还须是野生动物事实上的栖息地,不应限于建立“栖息地档案”意义下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或纳入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的栖息地;(3)孤立的人工湿地如果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其管辖权应由中央行使;(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外的其他孤立湿地,面积达到35 hm2以上,也应由中央管辖。  相似文献   

17.
章怡虹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570-1573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与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都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们的诗中都蕴涵着深深的“故土”情结。研究他们的代表作——荷氏的《返乡》与陶氏的《归去来兮辞》,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尽管文化背景、文化语境、情感基调不一,然而,他们构筑的对“诗意栖居”的憧憬和神往却折射出人类共同的生命艺术境界。本论文分别从两首诗的归因、归程、归宿三方面来论述,两种文化和不同地理环境的特质和基因塑造了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诗人,形成了他们别具风格的诗境。  相似文献   

18.
In September 2001, Australia effected a "Pacific Solution" to its "refugee problem": the interception and transfer of "unauthorised boat arrivals" to processing centres in the Pacific Third World. These centres were agreed to by poor countries that were approached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ir vulnerability and dependence upon Australia, in exchange for increases in aid. Australia thereby created a regional refugee problem and, in so doing, Australian seignorage also demands that the laws of those sovereign countries be placed in stasis so that people not convicted of a crime may be detained indefinitely. The Pacific region, in effect, came to be mapped in terms of its utility to Australia, both downplaying and concealing complex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This essay studies the Pacific Solution as a means of Australian "emplacement" in the Pacific and on refugee identity/bodies. Both refugee identity and the Pacific Third World are assessed in terms of their utility in serving as sites for Australian emplacement, whereby and wherein the borders of Australia are reinforced, to the detriment of extant "local" emplacements.  相似文献   

19.
概念是教材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运用教材来组织教学。本文以四个版本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二"城镇与乡村"为例,在课标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教材中"城镇"与"乡村"概念表述的异同,通过分析国内外对"城镇"与"乡村"概念的界定,来辨析与明确基本概念在教材中的含义,并对概念理解、教材编写与教学组织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怡 《地理教学》2021,(7):34-36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用“四翼”概括了考查要求,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这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融合课堂是实践“四翼”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打通内在联系,承担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