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BL模式是践行研究性学习最有效和最系统的方法,其与研学旅行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促进高阶思维发展,提升体验品质。本文将PBL模式应用于研学旅行,以驱动问题为统领,以子问题为支撑,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落脚点,深入分析研学问题设计的常见偏误,列举真实研学活动案例,系统设计研学实施过程,助推研学旅行走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开展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乡村研学旅行产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皖南地区典型的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从游客体验视角,构建了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因素恒等性检验。结果表明:影响西递、宏村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的旅游体验因素有文化认知、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和学习认知4种类型;从路径系数来看,案例地研学旅行者的文化认知(0.510)对游客满意度影响程度最大,情感体验(0.340)和审美体验(0.224)次之,学习认知(0.212)位居最后;论文构建的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跨样本稳定性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西递、宏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春燕 《地理教学》2021,(23):62-64
红色革命文化具有传承红色基因、达成价值共识、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前进动力的教育功能.本文通过探访松塘古村的红色革命文化,将"红色基因"与"翰林文化"整合,设计了一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体验绿色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研学路线.通过沉浸式的研学旅行体验,达成实践内化、价值认同与责任担当的研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黄璐  陶琳琳  黄宇 《地理教学》2021,(18):54-57
随着"研学旅行"的兴起,以博物馆为基础的研学旅行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也逐渐受到关注.当前博物馆已经成为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和资源供应方,并在研学实践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博物馆研学实践中存在着自行设计开发的研学课程质量不高、主动结合自身资源开发研学课程的意识不强、有效的博物馆研学课程运行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如何开发具备研究性、科学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研学课程是博物馆研学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稻作文化"PBL课程设计与应用为例,以真实的实施效果说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与研学教育目标具有极高的契合度,为博物馆研学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体验学习圈包含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主动应用四个阶段,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本文在分析体验学习圈理论与PBL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寻找两者间的适切性,提出基于体验学习圈与PBL教学法融合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理念,并以大连市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6.
研学旅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研学旅行发展水平的客观映射。该文构建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季节性集中度、变差系数、莫兰指数刻画2011—2020年中国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异特征,运用PVAR模型探究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整体呈“V”形态势,东、中、西三大地区网络关注度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递减格局,变差系数则呈现“Λ”形,地区差异呈现缩小趋势;(2)各省域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存在明显的区域极化现象,呈现出非平衡发展格局;(3)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影响因素的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研学群体、信息发展水平、研学旅行资源影响力、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水平。  相似文献   

7.
刘慧  刘伟  葛芳 《地理教学》2023,(7):56-59
地理研学旅行活动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培育提供了可行的实施途径。本文以“四层一体”分析法为理论指导,以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为例,深度挖掘不同时期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的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和意识形态层中的特色研学资源,并设计研学旅行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四层一体”的区域分析方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自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社会各界对于研学旅行的研究迅速增加。因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一核心问题,无疑成为研学旅行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阵地。但如何开发地理研学旅行资源,尤其是如何有机结合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研学要素成为困扰很多研学导师的难题。本文尝试使用“四层一体”分析方法,从自然地理要素、生计、制度、文化四个层面出发,探讨如何从地理学科视角挖掘和利用研学资源,发现各个地理研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增强其逻辑性。  相似文献   

9.
李明涛  李开明 《地理教学》2020,(4):48-50,56
研学旅行是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河西走廊研学旅行”为例,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探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跨学科综合型研学旅行方案设计,尝试将研学旅行课程化。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大致经历了聚焦游学活动的历史学研究、关注修学旅行的旅游学研究、紧跟研学旅行政策的教育学研究和立足本土的研学旅行课程化研究四个阶段。研究重点议题涉及研学旅行的内涵解读、现实困境、实施策略和课程化四方面。为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促进研学旅行持续深入发展,相关研究者应基于教育政策,加强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关照现实诉求,推进研学旅行的实践研究;注重协同育人,探索研学旅行的制度研究;拓展研究视野,重视研学旅行的借鉴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具身学习打破了传统的离身学习范式,呼吁身体回归学习过程,强调身体、环境和大脑的相互作用。而研学旅行作为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其课程思想与具身学习的中心观点高度契合。文章基于具身学习理论,构建了具身学习视角下的研学旅行活动模式,设计了主题为“走读长江水,品悟三峡情”的宜昌研学旅行活动案例。案例设计以“水”为主线,涵盖了实施水文观测、解读人水关系、识别流水作用三个研学主题,并基于具身学习的视角,进行了研学旅行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研学旅行被纳入学校综合实践必修课程后,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热议不断。本文以英国FSC课程“地理中的技术”为例,介绍实施过程、分析课程特点,为我国开发地理研学课程、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何衡  蒋辉 《地理教学》2023,(7):60-64
本文以中国知网1008篇关于研学旅行的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开展文献计量分析,以知识图谱形式可视化呈现分析结果,得到的分析结果如下:第一,截至2022年,我国研学旅行研究进程可划分为初期探索(2014—2016年)、快速增长(2017—2020年)、稳步深入(2021—2022年)三个阶段;第二,核心作者发文总量占总文献的15%,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第三,学科融合、课程设计、红色研学为当下研究热点。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面深入:加强机构与学者之间的合作、聚焦微观研学旅行感知、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课程融合与开发、引入其他学科模型建构符合我国情境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4.
吴儒练  李洪义  田逢军 《地理科学》2021,41(7):1139-1148
以教育部公布的581家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为研究样本,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度指数、不均衡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联系率、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学旅行基地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华北、华东地区,具有“环城”“沿路”“近景”分布特征;空间分布密度不均匀,高密度区位于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总体呈“东密西疏”空间格局;在全局空间上存在显著自相关性,热点区位于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政策制度环境、经济发展基础、区位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禀赋及教育发展水平是影响研学旅行基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以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黎槎村、赤水塘村、澄湖村、槎塘村四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回龙镇古村落研学旅行资源进行资源分类与定性评价。归纳开展古村落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核、一环、多点”和“核心驱动、环线辐射、多点贯通”的研学旅行发展空间布局的设想,同步构建古村落研学旅行产品体系与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认识国家研学旅行基(营)地在不同地区间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本研究以教育部公布的国家级研学旅行基(营)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冷热点分析、网格维模型等方法,分析“第一批”“第二批”和“两批”国家研学旅行基(营)地的空间异质性,包括区际差异、空间形态、分布特征和复杂程度等多维度的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结果表明:第一,国家研学旅行基(营)地在空间上集聚分布,东多西少,由东南沿海地区向黄河、长江中游以及西北地区逐渐减少,沿海和中部省区数量分布较多;第二,高密度核心区位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城市群,辐射区主要分布于江浙皖沪地区,微型核心区则为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第三,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为热点区,中部以及东部沿海为次热点区,南部以及东北、华北地区为次冷点区,西北、西部和西南地区为冷点区;第四,“第一批”“第二批”和“两批”在空间格局上都具有明显的无标度区间,分形结构复杂且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7.
研学旅行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进入蓬勃的发展期。为理清研学旅行的研究情况,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定量分析了378篇文献。结果表明:国内研学旅行研究按时间可分为无序探索(1996~2012年)、规范起步(2013~2015年)与有序深入(2016~2021年)三个阶段;高产作者及作者合作群体较少;研究热点与国内旅游发展形势及研学旅行国家政策存在关联;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修学旅游形式、研学旅行利益相关者、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推进、文旅融合与研学旅行体验四个方面。研学旅行研究紧跟国家政策走向、聚焦如何促进其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多学科交流与理论升华等应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与重点话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上海市某中学初一学生为样本,通过设计和实施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活动,检测学生研学旅行前后的地理实践力水平变化,验证研学旅行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选取合适的研学题材、设置合理明确的活动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完成研学活动任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刘刚 《地理教学》2023,(1):60-64
在“三新”背景下,研学旅行成为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形式。本文以丹霞微地貌区的植被为研究对象,以新课标和新教材为依据,通过思维建模,按照观察现象、质疑提问、初步研判、地理建模、释疑展示以及评价反馈的流程开展深度研学旅行,帮助学生培养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也为深度研学旅行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双重属性,在地理研学旅行中进行思政教育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在理论上尝试探索出地理研学旅行思政元素的融入机制,在实践中挖掘地理研学旅行中的思政元素,给出合理的思政教育融入策略,为地理研学旅行的思政教育提供新思路,达到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