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豫西太原组、山西组中潮道沉积的类型和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豫西太原组中的潮道为陆表海滨岸潮道类型,其特点为:向上变细的层序,冲刷切割下伏的灰岩层,具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和双向交错层理,潮道曲流砂坝发育。山西组下段的潮道为障壁后潮道,位于障壁砂坝后的潮坪区;潮道砂岩泥质杂基较高,正粒序,砂体自海向陆分叉尖灭;潮坪、潮道等亚环境组合影响了其上发育的煤层的厚度变化。山西组上段的潮道为下三角洲平原潮道类型,多位于分流河口,砂岩为正粒序,双(单)粘土层和潮汐周期层序发育。  相似文献   

2.
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序列和分布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最新钻取的SE2孔沉积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晚第四纪以来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研究,重建了研究区地层结构和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强潮型钱塘江河口湾和下切河谷的沉积模式。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床、河漫滩、古河口湾、近岸浅海和现代河口湾5种沉积相类型,表现为一个较完整的Ⅰ型层序,其内部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海侵和海退潮流侵蚀面、体系域内海侵面发育。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海向陆可划分为海向段、近海段、近陆段和陆向段4段,各段沉积序列和海陆相互作用程度不同。在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中海陆过渡部位首次明确划分出了古河口湾相,并对其沉积特征和分布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形成时间在9000 a BP左右,具有与现代河口湾不同的沉积特征,表现为中部为潮道砂体沉积,向陆渐变为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两侧被潮坪或盐沼沉积包围,沉积物在平面上自陆向海呈现粗-细-粗的分布模式。现代河口湾平面上自陆向海依次发育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粉砂质砂坎、潮道-潮流砂脊复合体和湾口泥质沉积区,沉积物呈现粗-细-粗-细的分布模式,与大多数河口湾常见的粗-细-粗的分布格局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受河流和潮汐双重因素控制,潮控河口湾储层发育特征及形成因素复杂,导致现代潮汐河口治理和古代潮控河口湾有利含油储层预测困难。本文采用沉积数值模拟技术,以钱塘江为对象,开展河口区砂坝发育特征及成因模拟,揭示河口区砂坝成因与形态、空间、厚度上的发育特征。通过设定不同底床坡度和潮汐能量,探讨河口区砂坝成因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河口区砂坝形成主要受控于潮汐作用,涨—退潮作用造成砂坝形成、迁移和演变;河口向海方向主要以长条状砂坝为主,河口向陆一侧发育U型坝和复合砂坝;河流段砂坝主要受控于河流水动力影响,潮汐作用不大。②潮汐能量增强,潮汐通道变宽变浅,河口向陆一侧发育的U型砂坝和复合坝多被侵蚀切割呈小型砂坝,向海一侧的小型砂坝逐渐演化为长条状砂坝;潮汐能量变弱时,涨落潮水道短,潮汐砂坝难以形成。潮汐能量中等时,砂坝较为发育,且有连片分布趋势。③随着底床坡度的逐渐增大,潮汐砂坝的集中分布区逐渐向海迁移,砂坝的分异性增加,形态由不规则的点坝,演变为分流砂坝,河流作用影响增强;底床坡度变小,则砂坝向海方向迁移的趋势减弱,此时潮汐作用增强,河口区砂坝由不规则点坝逐渐演变为长条形砂坝,规模逐渐变小。④砂坝的形成和分布受潮汐能量和底形共同作用,在潮汐能量M_2:2.5、S_2:2.1以及底形坡度0.003°下,长条形潮汐砂坝发育且具有典型的潮控河口湾特征。  相似文献   

4.
潮控河口湾是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北部上白垩统Napo组的主力储层,当前对其识别标志、岩相及沉积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建立可靠的潮控河口湾的沉积模式,对于预测油气储层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区LU碎屑岩段岩芯、粒度、测井、薄片以及地化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1)综合岩相类型、地化、垂向序列特征认为其发育潮控河口湾和陆棚;2)研究区潮控河口湾主要发育中河口湾亚相及外河口湾亚相,中河口湾亚相发育潮汐河道、潮坪、高流态沙坪等微相,在测井曲线上呈钟形;外河口湾轴部发育潮汐沙坝、高流态沙坪微相,测井曲线上为箱型;外河口湾两侧为泥质潮坪微相,测井曲线上呈指形;浪基面之下发育泥质陆棚沉积和风暴形成的海绿石席状砂;3)研究区倾向西南,中河口湾的潮汐河道边滩沉积发育在东北部;向西南河道逐渐拓宽,外河口湾轴部潮汐沙坝南北向展布,向两翼泥质含量增高,发育泥质潮坪,呈席状展布。  相似文献   

5.
华北中—西部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岩心和露头剖面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提出太原组灰岩为潮坪环境,并依据相标志划分出潮上、潮间、潮下、潮汐水道和风暴沉积五种微相类型;进而阐述了潮坪灰岩在陆表海背景下,随着海平面的波动,在清水与浑水交替下的沉积过程,及其受火山作用、风暴作用和水系的干扰与影响;最后,对碳酸盐形成时的古纬度等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江苏如东县洋口港地区普遍发育末次冰盛期(MIS 2)“第一硬粘土层”。全新世早期,该区暴露侵蚀,仅局部地区发育潮汐水道。全新世中期(7 000 a B.P.)以来,在最大海侵作用影响下,研究区大部分地区以潮坪沉积为主; 高海平面时期(5 220 a B.P.),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处于水下沉积环境; 随着海平面下降,北部地区发育古潮成砂体,属于滨海潮坪—潮成砂脊沉积体系。根据地层沉积特征,识别出4期埋藏古潮成砂脊。地层AMS 14C年龄表明,4期砂脊是依次在5 220~1 000 a B.P.沉积形成的,反映了潮汐动力作用下古潮成砂脊的动态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的众多凹陷均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相类型包括海湾辫状河三角洲和河口湾-潮坪。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崖13-1气田古近系渐新统陵水组三段及二段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10)。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陵水组三段及陵水组二段发育的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进行深入的探讨。陵水组三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具有独特的层理构造、富含泥质纹层以及遗迹化石丰富。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潮汐作用越来越强,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潮汐混合作用(S5-S6),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7-S8)。陵水组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生全面海侵,沉积作用方式及沉积特征更加复杂,生物成因构造更加独特,本次研究将其解释为河口湾-潮坪沉积(S9-S10)。研究表明,区域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是研究区沉积相从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演化到河口湾-潮坪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本溪组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有较好勘探开发潜力,但沉积环境复杂,砂体横向变化快、气藏连续性差,成因不明确,探讨这一时期内的砂体成因类型及发育模式对于该地区油气勘探及古地理重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在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粒度分析以及测井资料分析,系统开展了本溪组岩相及岩相组合特征研究,讨论本溪组砂体成因类型,揭示砂体展布规律与沉积演化过程,建立了本溪组的沉积模式。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本溪组沉积期发育12种岩相类型。砂体成因类型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潮道、潮坪(砂坪—混合坪)、潮汐砂坝、障壁砂坝、潮汐风暴—陆棚6种。其中,湖田段沉积期,华北板块南北两端处于小陆块初始碰撞拼接阶段,物源供给弱,不发育砂体;畔沟段沉积期,海平面快速上升,研究区东部地区被海水覆盖,南北物源体系进入盆地后,受到以大潮差背景为主的潮汐作用改造,砂体类型主要为潮汐砂坝砂体,同时发育小规模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潮道砂体和潮坪(砂坪—混合坪)砂体;晋祠段沉积期,南、北两个方向的造山作用增强,其中研究区北部物源供给充足,发育三角洲体系,三角洲砂体往盆内不断进积,发育规模较大,但受到以中小...  相似文献   

9.
陕甘宁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   总被引:42,自引:9,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甘宁地区位于华北地台西部,处于东西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是我国重要的含煤、油气区之一。受不同构造背景、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等影响,其晚古生代沉积体系类型多样。通过对露头、岩心、测井响应及编图等分析研究,区分出了碳酸盐台地、障壁岛-湖潮坪、潮道-湖潮坪、河控三角洲、扇三角洲、河流、冲积扇、湖泊等沉积类型,阐明了各自的沉积特征。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展布、充填演化与南北两侧的兴蒙海槽和秦祁海槽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晚石炭世西缘拗拉槽重新复活,形成以潮道-湖潮坪沉积为主的海湾充填,充填受基底和盆缘断裂控制;早二叠世东西部海水汇合,本区统一于华北陆表海中,形成碳酸盐台地、障壁岛、浅水三角洲交互的含煤沉积;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早期陆表海萎缩,本区演变为近海内陆坳陷充填,形成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晚二叠世晚期陆表海消亡,本区转化为内陆坳陷,形成以湖泊沉积为主的河湖充填。砂储层发育取决于沉积环境,空间展布受控于古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盆地边缘地表剖面,以及元坝区岩芯的研究,发现须家河组并非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定的陆相沉积,而是海岸系统产物。须二段属潮控河口湾环境,包括冲积河道、潮汐—河流水道、UFR沙坪、潮汐沙坝、泥坪和盐沼等相。须四段属潮控三角洲环境,包括三角洲平原河道、分流河口潮汐沙坝、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泥坪与盐沼等相。这两种环境(沉积),都是海侵的产物,都是地史上的暂时现象。当其被充满时(海退),就变为潮坪—海岸平原环境,分别对应于须三段、须五段的细粒含煤序列。基于储层质量与原始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划分了5类储层相。根据我们研究安岳地区须家河组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勘探建议。  相似文献   

11.
调查潮滩的演化对海岸保护和开发非常重要。随着人为活动的增强,即使过去认为稳定的潮滩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利用航空激光测高(LIDAR)数据和实测剖面数据对黄河三角洲北部潮滩的地形特征和变化进行了分析。这段海岸的西段海岸平直,潮滩坡降小于1/1000,不发育潮沟,潮间有人工开挖的沟道。海岸的东段为老黄河刁口流路岸段。老黄河口岸段突出海岸,同时在两侧形成2个小海湾。LIDAR数据揭示了本段潮滩的三维地形和剖面特征。老黄河口突出岸段西北侧潮滩剖面为平直斜坡,坡度1/1000。而其东侧小海湾湾底的剖面呈上凸的形态,该特征与平面的地形分布、潮间茂密的盐地碱蓬一起,指示淤积。再向东在大堤围成的岬湾内,潮滩受波浪作用形成潮间坝。因此,黄河三角洲北部潮滩受局部地形影响大,局部岸段呈侵蚀状态或淤积状态。LIDAR数据还揭示了潮沟的特征。顺着潮沟的走向,沟底的坡度比潮间带的坡度小,近乎水平,说明涨潮时为何潮沟水位会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12.
辽河口海口沉积特征及潮滩动态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鲍永恩  黄水光 《沉积学报》1993,11(2):105-112
本文以翔实的调查资料较详细的叙述了辽河口浅海区的沉积特征,分别总结了潮滩、浅海、潮道及潮沟等单元体的沉积特征,并分析了各单元体的沉积过程,文章重点叙述了潮滩的动态变化,并根据210Pb测定沉积速率资料及河流输沙量观测资料,分别建立预测方程,估算了双台河口东、西两段潮滩的极限淤涨时间及潮滩淤涨高度预测,两种计算方法所获得的结果基本上一致。  相似文献   

13.
黄河北煤田煤系广泛发育潮坪沉积体系,通过对其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的研究,认为潮坪沉积体系主要包括潮道(潮沟或潮渠)、泥坪、沙坪、砂泥混合坪及潮坪沼泽和潮坪泥炭沼泽相等沉积相类型,其特征是砂泥比值较高,沉积厚度大,为含煤地层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在沉积环境演化方面与整个鲁西南地区沉积特征相似,整体为海水逐渐衰退的过程;在潮坪沼泽和潮坪泥炭沼泽中形成含硫量相对较高的煤层与海平面的变化密不可分,潮坪沉积物中发育的10煤、8煤、7煤、6煤等与潮坪泥炭沼泽沉积在该区分布特点具有一致性,由此可知,潮坪沉积体系的沉积物与煤层形成特点和形成规律有着密切关系,为研究区成煤作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乃和  潘永信 《沉积学报》1992,10(4):111-118
古河口湾沉积环境的恢复主要根据下列证据进行:1.淡化水证据:小个体薄壳生物组合和沉积物中低的硼含量;2.古地理位置处于古河流入海部位;3.潮汐能量大于河流能量,潮汐作用控制了主要沉积过程;4.沉积层序与现代河口湾层序可以类比。虽然河口湾生命短暂,沉积物常被改造,但一个时期的古代河口湾沉积物仍是可以被识别的。  相似文献   

15.
潮坪风暴沉积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风暴沉积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沉积学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但是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浅海陆棚区风暴沉积的研究,而对近岸地带潮坪风暴沉积的研究则比较薄弱。系统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对现代潮坪风暴沉积研究的成果,同时介绍了在古代地层中首次识别出的潮坪风暴岩沉积特征,最后指出了潮坪风暴沉积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时间序列的卫片资料、4 m高的露头剖面的沉积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钱塘江涌潮河段的滩槽冲淤变化规律、涌潮沉积特征和沉积层序.涌潮河段河道宽浅, 受径流与潮流相互作用强烈, 冲淤频繁且剧烈, 滩槽演替存在约20 a的周期, 与流域年代际洪、枯期转变有关.在滩槽叠置的垂向层序中, 底部为河槽、低潮滩相的厚层块状砂质沉积, 发育各种变形沉积构造, 为典型的涌潮沉积; 顶部为高潮滩相的潮汐韵律沉积, 发育典型的潮汐成因的双黏土层、大小潮周期; 二者之间的中潮滩相呈渐变过渡.C-M图和概率累计曲线可较好地区分涌潮沉积与潮成砂、泥质沉积.涌潮沉积层Si/Al、Zr/Al、Ti/Al等元素比值较高, 而潮汐韵律层Fe/Al、Mn/Al等元素比值较高, 这与它们的赋存方式和水动力分异有关.Si、Zr和Ti主要见于石英和重矿物中, 因此在强水动力沉积层中富集; 而Fe、Mn易被黏土矿物吸附, 在水动力较弱的中高潮滩富集.   相似文献   

17.
塔河油田南部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综合应用沉积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通过岩心观察描述,结合测井、录井、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塔河油田南部石炭系卡拉沙依组上部砂泥岩段砂岩中发育羽状交错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砂泥岩薄互层,低砂地比,半咸水生物或广盐度生物大量发育,反映了一种潮坪环境;平面上,研究区北部偏粗、含砾,反映存在河流注入,为具有河口湾性质的潮坪沉积体系,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主要处于潮间带,发育潮道、砂坪、砂泥混合坪、泥坪、河口坝等微相。下部的上泥岩段为深灰色、灰褐色、棕褐色泥岩,偶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灰质泥岩条带,发育平行层理,为泻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